長安的清晨。
市井生活熱鬧非凡,茶館酒肆里,說書人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漢國的英雄傳奇,聽眾們聽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其中最多人聽的,便是當今聖上的故事,往往說書人一說,茶館酒肆之中都是座無虛席的。
到了後面,便是三歲小童,都會說當今大漢天子的故事了。
英明神勇的大漢天子,是天命之人,是天下臣民的君父。
如今的生活,都是天子賜與的,長大成才之後,必定要報效國家,報效陛下!
而在另一處,一群士子正圍坐一桌,激烈地討論著國家大事,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激情。
這些場景,無一不在向世人展示著長安作為都城的獨特魅力與活力。
對於那些軍功集團而言,長安不僅是他們的榮耀之地,更是他們利益的所在。
他們在這裡擁有龐大的產業,享受著皇帝賜予的特權與榮譽。
若是遷都,或者說皇帝不在這裡了,意味著他們的一切都將面臨重新洗牌,這是他們所不願接受的。
因此,每當遷都的風聲傳起,他們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用盡一切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劉禪離開長安年許,便有不斷人上書請求回都,也正是因為如此。
而關中的百姓,更是對長安有著深厚的感情。
他們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見證了長安的興衰變遷。
對他們來說,長安就是家,是根,是他們永遠無法割捨的地方。
至於那些置辦好產業的將軍士卒,他們更是將長安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他們在這裡流血流汗,為國家的安寧與繁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一旦遷都,意味著他們將要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與犧牲。
劉禪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他既要考慮國家的長遠發展,又要顧及各方的利益與情感。
當了皇帝之後,有時候,還是會生不由己的。
此刻皇城之中。
晨光初破,椒房殿內,一縷柔和的陽光透過精緻的雕花窗欞,輕輕灑在了光潔如玉的地面上,給這富麗堂皇的宮殿添上了一抹溫馨的色彩。
劉禪與皇后張氏,一夜雲雨之後,此刻已各自起身,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劉禪坐在雕龍刻鳳的床邊,身著輕便的寢衣,臉上掛著兩個明顯的黑眼圈,那是昨夜歡愉留下的痕跡。
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慵懶,卻又難掩帝王獨有的威嚴。
儘管身體略顯疲憊,但那份對生活的熱愛與享受,從他偶爾上揚的嘴角中流露無遺。
他伸手揉了揉太陽穴,試圖驅散殘留的困意,目光不自覺地落在了正在忙碌的皇后身上。
皇后張氏,一襲淡雅的晨衣,髮髻輕挽,幾縷青絲不經意間垂落肩頭,為她平添了幾分柔美。
她的臉龐如同初綻的桃花,面色紅潤,水盈盈的眼眸里閃爍著明媚的光芒,嘴角掛著一抹溫柔的笑容,那笑容中還帶著兩個深深的梨渦,仿佛能甜到人心裡去。
她正細心地為劉禪挑選著衣物,每一件袍服都經過她的手,輕輕撫平,再小心翼翼地為他穿上。
她的動作輕柔而熟練,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她對劉禪的深情與敬愛。
「陛下,今夜不如辦個家宴吧?」
皇后邊為劉禪繫著玉帶,邊輕聲提議道:「承乾、繼武,還有蠻奴、魏奴她們,許久未見,臣妾知您心中甚是掛念。」
她的聲音溫婉如春風,讓人聽了心生暖意。
劉禪聞言,微微一愣,隨即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柔和的光芒。
「好主意,朕也想他們了。特別是承乾,作為朕的嫡子,朕一直都很關心。還有那些孩子們,雖然平時忙於國事,但他們的笑容,總能讓朕感到放鬆。」
說到這裡,劉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但很快又被期待所取代。
作為大漢的皇帝,他子嗣眾多,但真正能記住名字、了解性情的,卻寥寥無幾。
這份遺憾,讓他決定要將子嗣的教育提上日程,畢竟,他們是國家的未來。
皇后見劉禪應允,心中一喜,連忙應道:「臣妾這便去安排,定會讓陛下滿意。」
穿戴完畢,劉禪站起身,高大的身軀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挺拔。
他輕輕拍了拍皇后的手,以示安慰與鼓勵,然後轉身走向椒房殿的大門。
臨行前,他回頭望了一眼皇后。
「皇后,辛苦了。待朕處理完國事,便回來陪你。」
皇后微微欠身,行了一禮,眼中滿是柔情與堅定。
「臣妾恭候陛下歸來。」
劉禪點了點頭,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椒房殿,踏上了前往宣室殿的路途。
一路上,宮女太監們紛紛行禮,他卻只是淡淡地點頭示意,心中已全然沉浸在了即將來臨的家宴與對子嗣教育的思考之中。
宣室殿內,群臣早已等候多時,見劉禪步入,紛紛起身行禮,氣氛莊嚴而肅穆。
劉禪坐上龍椅,目光掃過眾人,心中卻仍在盤算著家宴的細節與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
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治理好國家,更要為後代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出能夠繼承大業的優秀子嗣。
宣室殿內,燭光搖曳,映照在古樸而莊重的青銅器皿上,散發出幽幽的光芒。
殿中央,一張雕龍刻鳳的龍椅赫然矗立,劉禪端坐其上,身著金黃色的龍袍,衣襟上繡著繁複的雲龍圖案,顯得威嚴而又神秘。
他的面容雖年輕,但眉宇間已透露出幾分沉穩與睿智,眼神中偶爾閃爍的光芒,透露出他對當前局勢的敏銳洞察。
丞相諸葛亮,一身素衣,手持羽扇,緩步上前,他的面容清癯,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奧秘。
每一步都顯得那麼從容不迫,仿佛他已經將天下大勢,盡數掌握於心。
尚書令法正緊隨其後,他身形魁梧,面容剛毅,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堅定,手中的文書緊緊握著,似乎隨時準備為劉禪解答任何疑問。
太僕費禕,少府董允,中護軍吳懿,京兆尹關興等人分列兩側,各自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既顯示出對君主的尊敬,又不失朝臣之間的禮節。
他們或站或坐,神態各異,但無一不透露出對即將討論的國事的重視。
諸葛亮輕輕揮動著手中的羽扇,動作優雅而富有節奏,仿佛是在為接下來的言辭做鋪墊。
他緩緩抬頭,目光直視劉禪,那是一種既尊敬又自信的眼神。
「陛下,草原之事,實乃我蜀漢北疆之安危所系,不得不慎。」
言罷,他微微俯身,從袖中抽出一份文書,輕輕展開,展示給劉禪及眾臣觀看。
法正見狀,也上前一步,將手中的文書遞交給劉禪,同時低聲說道:「此乃近期草原各部動態之匯總,請陛下審閱。」
他的動作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顯示出其雷厲風行的性格。
費禕身著官服,面容溫文爾雅,眼神中透露出幾分書卷氣,他靜靜地站在一旁,雙手交迭於腹前,顯得十分謙遜。
董允身著官服,頭戴高冠,面容清秀,眉宇間透著一股子書生氣息,但眼神中卻閃爍著不容小覷的堅毅。
吳懿身材魁梧,身披鎧甲,腰間掛著一把長劍,顯得英武不凡。
關興則是一身文武兼備的裝扮,既有文人的儒雅,又不失武將的英氣,他站在吳懿身旁,兩人相互對視一眼,默契十足。
劉禪心中暗自思量,草原之事關乎國家安危,必須謹慎處理。
雖然自己在建業時也能接收到一些消息,但畢竟遠離長安,許多細節難以掌握。
此刻,面對著諸位重臣,他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擔,但同時也湧起了一股決心,要處理好這一切,讓大漢更加強盛。
諸葛亮心中則是盤算著如何利用草原各部的矛盾,為大漢爭取最大的利益。
草原之上,風雲變幻,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大漢的邊疆穩定。
因此,他必須謹慎布局,確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草原之上,匈奴、鮮卑禿髮部、鮮卑軻比能部,三足鼎立。」
諸葛亮的聲音清晰而有力,他繼續說道:「匈奴因內遷,實力大減,僅能自保;軻比能雖曾伐魏,卻大敗而歸,如今在遼東以北休養生息,暫無餘力他顧。唯獨禿髮部,近年來勢力膨脹,已成草原之上最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法正接著補充道:「禿髮部首領勇猛善戰,且部落內部團結,若不及早應對,恐對我北疆構成威脅。」
劉禪聽罷,眉頭微蹙,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禿髮壽闐雖然是他一手扶持的,但權力使人膨脹。
若是禿髮壽闐尾大不掉,那就搞笑了。
他緩緩起身,走到殿前,目光掃過眾人。
「草原之事,我們既要防範禿髮部的擴張,又要利用匈奴與軻比能之間的矛盾,最關鍵的是,如何利用草原人,為我大漢流血犧牲,討伐魏國。」
漢人的命可比草原人的命金貴多了。
能削弱草原的同時奴役剝削草原,這才是劉禪想要看到的。
「對於禿髮部,我們仍需以拉攏為主。」諸葛亮緩緩開口,他的聲音雖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從禿髮部內部尋找另一個可以扶持的對象,以防禿髮壽闐野心過大,將來難以駕馭。」
他的話語落下,大殿內陷入了一片沉默,眾人皆知,這是一步險棋,卻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臣附議。」費禕站了出來,他的眼神堅定,說道:「我們可以從禿髮部的年輕一代中挑選,尋找那些既有能力又對大漢忠誠的人選,逐步培養,以分散禿髮壽闐的權力。」
將草原人洗腦成真正的漢人,這些人才能為大漢穩定草原。
看來講武堂招募草原貴種,卻也是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了。
草原留學生,回到草原,是偏向草原,還是心慕我大漢?
隨著眾人的一致同意,關於禿髮部的決策塵埃落定。
接下來,是關於軻比能部落的討論。
「軻比能部落近年來勢力日盛,雖然戰敗,但潛力巨大,若不能為我所用,必將成為心腹大患。」
「拉攏軻比能,但需讓他認清自己的位置。」大漢的丞相緩緩開口,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讓他認大漢為主,朝貢戰馬、兵卒,為大漢征戰,如此,既能增強我們的實力,又能牽制軻比能。」
至於河西北面的匈奴,他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部落分散,實力大減。
如今已經成了大漢的附庸了。
當大漢的檄文傳來,匈奴內部一片譁然。
一些部落首領主張歸附大漢,以求得安寧與保護;而另一些則堅持抵抗,不願失去最後的自由。
然而,在大漢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匈奴最終選擇了歸附。
他們派遣使者前往大漢,獻上了珍貴的禮物,表示願意成為大漢的臣子。
大漢皇帝欣然接受了匈奴的歸附,並賜予他們土地與物資,以示恩寵。
草原之事的討論隨著諸臣的告退而落下帷幕,宣室殿內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劉禪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他輕輕揮了揮手,示意身邊的侍從退下,只留下少府董允一人。
董允身著官服,步伐穩健地走到劉禪面前,行了一禮,等待著皇帝的吩咐。
劉禪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滿意的光芒。董允不僅是他信任的重臣,更是掌管皇帝內庫的少府,對於劉禪來說,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朕的皇莊,建得如何了?」劉禪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
董允聞言,立刻回答道:「陛下,每郡都至少建立了十個皇莊,每縣之中也至少有一個。皇莊之中,根據規模大小,分別配備了府兵百人、五百人、千人不等。目前為止,皇莊的收支基本能夠平衡,多餘的糧食也都登記造冊,儲存在糧倉之中,以備不時之需。」
說到這裡,董允微微一頓,又繼續說道:「自從西域開闢之後,商盟的獲利巨億,如今內庫充盈,陛下無需為錢財之事擔憂。」
劉禪聽著董允的匯報,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
皇帝的錢和國家的錢是要分開的,這是歷代帝王都明白的道理。
沒錢難倒男子漢,對於皇帝來說,同樣如此。
崇禎皇帝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手中無錢,無法調動軍隊,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想到這裡,劉禪對董允的辦事能力更加滿意了。
他點了點頭,說道:「董卿辦事,朕向來放心。皇莊和府兵,都是朕的心血所在,一定要好好經營。」
董允聞言,立刻恭敬地回答道:「臣定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
劉禪看著董允,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董允不僅忠誠可靠,而且辦事能力極強。
皇莊和府兵的建設,就是他交給董允的一項重要任務。
如今看來,董允完成得相當出色。
「皇莊的府兵,是朕的親軍,一定要忠誠於朕,深入地方,成為朕的耳目。」劉禪沉聲說道,語氣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董允聞言,立刻回答道:「臣明白,臣會嚴格挑選府兵,確保他們的忠誠。」
劉禪聽著董允的回答,心中感到一陣欣慰。
有了董允這樣的忠臣輔佐,他的皇位才能更加穩固。
同時,他也明白,要讓皇莊和府兵維持下去,還需要一些手段。
「董卿,皇莊的府兵雖然忠誠於朕,但也要給他們一些甜頭,才能讓他們更加賣力地為朕辦事。」
董允聞言,立刻明白了劉禪的意思。
他點了點頭,說道:「臣會考慮給府兵一些賞賜和晉升機會,讓他們感受到陛下的恩寵。」
劉禪再說道:「有恩便要有罰,間軍司每年不定時派出巡檢使入各地皇莊清點情況,切勿有壓榨府兵,占用田地,奴役百姓的事情發生。」
董允當即點頭應諾。
不過
正如明朝時期的衛所制到了中後期會崩潰一般。
府兵制自然也有去缺點。
不過
他只能看到這一世,或者說是下面兩三代。
千秋萬代?
他並不奢求。
這一世,他便要將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歷史的潮流滾滾。
天下可以不是他姓劉的,但一定要是華夏九州百姓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