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頭吧,我們回去。」
通過千里鏡,俞大猷仔細觀察了勃固港以後,下達了返航的命令。
甲板上水手們開始忙碌起來,一些人直接攀爬上桅杆,和下面的人一起配合調整風帆。
來到這裡是順風而行,自然容易操控,只需要控制風帆的迎風面就能讓福船在大海上航行。
現在返航就要逆風而行,當然這也並不是辦不到。
大福船或者說這個時代的海船雖然都是帆船,但並非只能順風而行,否則也不會有迎風破浪這樣的成語出現。
帆船迎風破浪的關鍵在於調整帆的角度和船的方向,以及利用流體力學的原理。
當帆船迎風時,為了前進,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有效利用風力。
首先,通過調整帆的角度,使帆受到足夠的風力,同時轉向迎風角大約45°,這樣帆就會受到足夠的風力,使帆船能夠迎風前進了。
這種利用風力的方式基於伯努利原理,即氣體流速小的一側對流速大的一側產生一個側向的壓力,這個力就是靜壓力,使得帆船在迎風航行時能夠前進。
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船的方向和速度,還需要調整船帆的重心,使船體在迎風航行時只剩下極少的側倒力量,從而大部分力量偏向了向前行進。
這種調整包括將帆稍微放鬆一些,角度稍微跑低幾度,或者通過移動重量改善船的運動,比如把船頭的重物集中到船到中央,高度要儘可能得低。
這些措施能夠幫助帆船在迎風條件下更有效地利用風力,實現前進。
總的來說,帆船迎風破浪的原理和技巧涉及到帆的角度調整、船的方向控制以及利用流體力學原理,通過這些措施,帆船能夠在迎風條件下有效地利用風力,實現前進。
俞大猷座船上都是航海老手,自然不需要他親自過問,就能很好的操控好大船。
於是,大福船在海面上劃出一個完美的圓弧,向著西面駛去。
俞大猷此時已經上到船尾樓台上,用千里鏡最後看了眼勃固港,把觀察到的地形再次記憶了一遍。
在他再次觀察勃固港的時候,港口旁一處哨所里,幾個穿著簡陋皮甲的緬軍士兵也在觀察著遠方這條商船。
「守備大人,那條船看樣子是要離開,它不靠岸了。」
「應該是。」
「要不要追上去查看下情況?」
「就是一條商船而已,不值得派人出海。
再說,海面上不是有一條出海巡邏的戰船了,這個方向過去應該能遇到。」
「大人說的是,你看這船向西面航行,我估計是去達貢的商船,跑偏了航向到了勃固。」
「那他也應該靠岸休整才是,再說勃固港可比達貢繁華」
那是守衛港口的緬軍士卒,守備官帶著手下兩個隊長巡邏到這裡,恰好看到俞大猷座船來了又離開,而發生的對話。
安達曼海域,北面也叫馬達班海灣,在這片不大的區域裡,集中了緬甸主要的三個港口。
東面有毛淡棉港,西面是達貢港,而在北面就是勃固港,在個時代沒有海上定位系統,海船的航行稍微跑偏一些,還真有可能跑錯港口。
這樣的事兒,以往也發生過。
不過,這樣迷航的海船一般都會選擇就近靠岸。
畢竟,在哪兒不是貿易,反正都是緬甸重要的海貿港口。
對於俞大猷座船的離開,緬軍幾個小軍頭只是小聲議論了一陣,就沒有再去想其他。
他們哪裡會想到,明軍會從南面大海上到來,直接從背後狠插緬甸的背心。
逆風而行,船速終究沒有來時快速,花了兩倍的時間,俞大猷終於和明軍水師主力匯合。
「聯繫王詔人等,到我座船上來商議,快去。」
俞大猷很快下達命令,召集手下副將、游擊等將官,召集來的目的自然就是為了下一步攻占勃固制定計劃。
雖然,在他心裡已經有了進攻計劃,可還是得招人商議,安排下進攻路線。
小船被放入水中,自有親兵登船划槳去通知眾將,俞大猷回到船艙里靜靜坐著等待即可。
利用這段時間,俞大猷又在心裡復盤了一下進攻計劃,覺得不會有問題,這才耐心等待起來。
南海水師的將領平時都有各自的座船,自然不在一起。
不過這些船上都懸掛了將領特有的標記,熟悉的人自然一眼就能認出船上主將是何人。
只不過畢竟是在大海上,船隻之間往來多少還是有些不便,所以召集將領還是頗為花時間的。
於是,俞大猷又讓人準備筆墨,他在一張白紙上大概標註了下勃固港的地圖,準備一會兒給眾將講解。
嘴巴里說出來的東西,還是不如畫張簡單的地圖更容易讓人理解。
不多時,參將王世科就最先到來,很快其他將領也紛紛登上座船,走進船艙。
等人來齊了,俞大猷指著中間桌案上的地圖說道:「這是我今日觀察後繪製的勃固港地圖,我欲強行在港口登陸,然後從這裡出兵,攻打勃固城。
根據現在知道的消息,港口只有三四百緬軍守衛,而在十里外的勃固城,裡面應該有兩千左右守軍。
只要我軍行動迅速,不給城裡守軍警覺的機會,大軍就能登岸。
之後的步戰,大家自然知道該怎麼打。」
明軍水師將領可沒有純水師武官,都是衛所轉職過來的,一些人是因為跟隨俞大猷早年南征北戰印象很好,所以在徵得同意後調入軍中。
還有一些則是因為在衛所就負責水師,所以有些經驗,所以被俞大猷看中收入麾下。
但不管怎麼說,打陸戰都是他們看家本事兒,水戰才是兼職。
聽到俞大猷說陸戰不打算管,讓他們自己打,眾人都是一陣轟笑。
「之前各部都已經有章程,我帶人登陸後,水師王詔負責指揮,封鎖附近海路,不准有船隻離開。」
俞大猷繼續說道,這也是為了封鎖消息。
東邊的毛淡棉和西邊的達貢,可都是緬甸的大盤,要是通過海路讓他們知道了明軍到來,組織軍隊來援也是麻煩。
「炮船留下四條,剩下兩條隨小號福船進入勃固河,進攻東吁城。」
這些,其實早在舊港就有了初步商議,現在不過是把最終決斷落實下來。
所以,所有人都沒有異議。
那些定下來留守水師的將官,自然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而得到上岸命令的將官則是摩拳擦掌。
偷襲緬甸王都東吁城,這可算是奇功了,順利的話他們在功勞簿上的位置就差不了,朝廷的封賞也會很豐厚。
好吧,出海一年,為的還不就是這個功勞以及後續的封賞。
「緬甸不臣,本帥奉旨討逆,消息可以放出去了。
此刻雲南那邊戰火已然爆發,緬軍主力盡入西南,正是我南海水師揚名立萬的機會。
登陸勃固,攻占東吁城,對緬一戰的奇功,還就非我水師莫屬.」
接下里的時間裡,俞大猷給手下將領一陣打氣,其實也不用鼓舞士氣,手下將領都是戰意昂揚。
「明日天明後,六條炮艦和第一隊登陸船隻由王世科帶領,炮擊港口東面緬軍哨所,掩護步卒登陸。
記住,帶上那幾門佛朗機炮,呂宋一戰諸位當知道火炮在戰爭中的地位。
若是遭遇敵軍反撲,直接給我用炮轟。」
俞大猷話音剛落,王世科猛然起身雙手抱拳道:「末將接令。」
隨後,俞大猷又開始布置其他人的任務,無非就是第二波和第三波登陸船隻。
王世科的主要任務就是占領港口,穩住登陸點,算是首戰,也是明軍軍中較為看重的首功。
等眾將領離開,返回各自座船後,消息自然就傳開了。
其實,舊港的時候,軍中就已經悄然流傳此次出海的目的就是攻打緬甸,至於為什麼打緬甸,他們也不明白,反正消息就是這麼說的。
而在離開舊港後,他們也不知道是去哪裡,只是聽著將官的命令行船就是了。
而在今天,他們也終於從各自將領嘴裡知道了實情,那就是緬甸宣慰司作亂,起兵攻打雲南。
其實俞大猷也不確定此時雲南是否已經開戰,但是確切消息是緬軍攻打孟養宣慰司,已經算是作亂了。
雲南官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不僅孟養挨著大明,也是大明和東吁王朝之間最後一道屏障。
但不管如何,水師已經到了勃固,那戰爭就不可避免。
現在,就算雲南沒有爆發戰爭,明緬之戰也不可避免。
這一夜,許多人都沒睡好。
水師中,渴望通過戰爭獲得軍功的人不少,可擔心自身安危的人也有許多。
這裡距離大明無論如何都相隔數千里之遙,雖然陸地過去似乎不遠,但他們畢竟是水師,知道這一路行來走了多遠。
第二天天光放明,水師士卒就開始吃飯。
休息片刻後,艦隊就開始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分成幾隊,這是按照進攻波次進行編隊。
當第一波進攻的艦船掛起風帆,乘風向北面行去時,戰爭號角就已經在南海水師艦隊裡響起。
俞大猷的座船就跟在王世科艦隊身後,雖然已經計劃好,可也得看著,按照實際進展靈活調整作戰計劃。
雖然港口的幾百人,是不可能給明軍登陸造成多大阻礙。
而在岸邊哨所里,起夜的兩個緬軍士兵恐懼的看向海面,幾十條戰船揚帆衝來,看樣子就是殺氣騰騰的,絕對不是來勃固做生意的。
緬甸南邊一向平靜,緬甸幾乎就沒有遭遇過自海上而來的威脅,所以對於海邊駐紮的軍隊來說,那就是養老的去處。
實在太安逸了。
就算那些看上去不大好打交道的,金髮碧眼的傢伙,來到勃固,那也得老老實實不敢絲毫逾越。
所以,今早出了營房,看著海上的艦隊,自然驚慌失措起來。
良久,覺得褲襠有些濕涼才驚覺回神。
顧不得丟人,兩個士兵慌亂的轉身沖向營房,找他們的隊長大人去了。
別看緬軍在港口派出了駐軍,但這支軍隊平時可沒什麼事兒做。
港口的事兒,自有那些商人自己處置,貨物的安全也是,根本不需要軍隊去保護他們的貨物。
所以,雖然有駐軍,但實際上和沒有也差不多,因為這裡的緬軍根本就不安排值夜。
這也是明軍天明後出現,還把他們嚇得驚慌失措的原因。
夜襲,俞大猷根本就不敢想。
開什麼玩笑,他們是去靠岸登陸。
雖然水師官兵比北方那些缺乏維生素導致許多人患上夜盲症要好的多,可這也不是支撐南海水師發動夜襲的理由。
風險太大了。
黑夜雖然可以保護他們,可也在限制他們。
和緬軍相比,俞大猷的認為他的手下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
是的,這個時代的明軍不管是對上周邊藩屬國的軍隊,還是西方歐洲國家最精銳的軍隊,在火器裝備的數量上都明顯占優。
歐洲人雖然開發了大量先進火器,但是裝備數量明顯不足,在他們的軍隊裡,火器只占到三、四成,許多士兵作戰還是靠長矛。
準確說火器占比的話,或許略微超過此時明軍,但絕對數量肯定達不到。
因為,歐洲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利用領先的航海技術獲得了財富,但是武器製造需要的工業基礎他們並不強,很難大量生產各式火器裝備全軍。
而相對來說,明軍擁有的工業水平雖然沒有超過歐洲,但是人口優勢在那裡擺著,生產出來的火器數量反而遠超歐洲國家。
再到這裡是東方,他們也不可能把大量士兵和資源投入到這裡,所以明軍此時在東方的優勢是巨大的,而且即使再過去百年,依舊占據絕對優勢。
而此時的歐洲,火器的發展方向也不算走偏,他們放棄了可以快速發射的佛朗機炮,轉而發展射速更慢但射程更遠的前裝加農炮。
畢竟歐洲人口在那裡,軍隊就那麼多,所以追求射程和精準度就成為他們的選擇。
而在大明這裡,準不準無所謂,只要數量足夠多,堆也把敵人堆死了。
在魏廣德看來,頂著零星炮火把大炮推到射程之內,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
英國龍蝦兵都能扛著傷亡抵近開火殺敵,沒理由大明士兵就不行。
所以,加農炮在北方裝備很少,幾乎全部交給水師,也只有水師才真的有用。
而他大力發展的,自然就是歐洲人視為落後的武器佛朗機。
數量為王。
「轟轟轟」(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