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393-394章:兩位領導的震撼!(4000字)
鬆了口氣的高懷鈞這段時間很忙。
他已經很久沒有像這段時間一樣忙過了。
前面一口氣布局了晶片研發,光刻機跟進,然後緊接著又是高瓴智創BU的具身機器人的布局。
而現在,進行無人駕駛計程車的布局。
他的想法,其實還是在圍繞大高瓴生態進行全方面,無死角的布局!
西方有一句話叫做too big to fail,翻譯為中文的意思是太大而不能倒。
在西大之所以有「大到不能倒」的公司是因為那邊的選(河蟹)舉制(河蟹)度。
不同黨派和機構之間相互制約,極大地限制了政府的權利範圍。
而一個公司足夠大了之後,可以通過遊說等方式極大地影響政府決策。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為了民眾,這些公司不能倒。
高懷鈞無意讓高瓴往太大而不能倒的方向去發展,但是作為一個科技巨獸,華國科技克魯蘇母體級別的巨無霸存在,高瓴其實已經滲透到了幾乎大部分華國人生活之中的角角落落。
因此,這樣的公司,其實就算是自行運轉都會產生巨大的社會能力和效應。
不過,為了公司未來的發展,他也只能對一些未來產業進行布局。
高瓴不能倒!
這是整個華國,乃至上面層次的共識。
而高瓴主推的具身機器人項目,在被自裁的背景之下,也是自然而然地被國家所主推。
為什麼,機器人之前不溫不火,政府主推之後,人形機器人也跟著火了?
波士頓搞了多少年的機器人,連養活自己都困難,這有是為啥?
因為,人形機器人最關鍵的是,通用性。
現在的特化機器人的確很強,但是每次出一個新需求,都要專門設計,編程。
這就好像曾經的雕版印刷術一樣。
然後一個需求可能也就維持一兩年,又得重新設計。
這麼幹,還不如僱傭人力。
人力,就好像活字印刷,隨用隨取,普通的工作,一個初中學歷的人類,訓練一個下午就可以開工了。
人形機器人的賣點,其實關鍵不在人形,而在於智能。
在此之前,波士頓你就是搞出花來,自由度再高,也要人操控。
那我為什麼不直接僱傭一個人?
就為了那非常少的細分高危領域?
但是高瓴人工智慧相關的大模型出來之後,具身智能的底層邏輯被進行重塑,使之成為可能。
人形機器人可以不需要遙控器了。
假以時日,用語音直接給機器人下命令就可以了。
培訓機器人的成本,低於培訓人類的成本。
這就意味著,幾千萬上億的藍領工人,全部,同時,失去比較優勢。
這也意味著十萬億甚至百萬億級別的市場。
有了這個前景,風投和資金們看到了利潤增長點才會湧入。這其實是屬於端到端的具身智能突破。
其實目前高瓴人工智慧在智能大模型上的布局來看,我們的智能上限已經溢出了,絕大部分具身智能,不需要大學生的水準。
這時候缺的是對齊技術和數據。
這些都需要砸錢和時間。
所以高懷鈞覺得具身智能的時刻,應該快到了。
樂觀估計的話,具身智能的工業化運用,在1-2年的時間裡頭就會到來,而商業化運營,則會是在2-3年內得到運用,最終的家居型具身智能的運用,則時間縮短到了五年之內。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高瓴是不可能看不到人工智慧在各種智慧型產品賦能的驚人作用力的。
所以在具身機器人暫時無法發揮大的優勢,無法大規模提供利潤的前提下,高懷鈞將目光聚焦在了無人駕駛身上。
只要高瓴計程車在未來兩年爆量,單單計程車的增量市場,就可以讓高瓴車輛的產能直接吃飽!
各大城市的計程車更替,那可都是一個大工程!
這才是現在最現實的新質生產力!
「高總,你所說的在錫城進行進一步的無人駕駛計程車試點,錫城市領導,蘇江省領導,都已經發來了確認函。」
「現在上面的意見是原則性同意!」
「不過,我有一個疑問,你們到底有多大把握,說實話!」
工信部的張副領導看著高懷鈞,沉聲問道。
華國現在正在為新一輪的華國2025的工業化大升級進行努力,而且在2018年這個時間點上沒有後世的就業壓力,所以在這個時代,高瓴提出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其實是非常引發上面的興趣的。
如果在無人駕駛這塊,不是噱頭,而是一個真正的陸上神器,那麼在陸上交通這塊,完全就可以說是活了!
要知道,華國現在的計程車和卡車,大部分都還是燒氣,燒油的。
如果能夠實現電氣化替代,並且把人工錢都直接省了,那麼很有可能會掀起一場物流大革命!
以前西物東送一直以來都流行,核心原因就是物流成本太貴。
如果卡車這塊實現換電式的無人化,那麼不管是疆新省等西北大部分地區,還是西南大片,這一盤棋就活了。
長期化的財政轉移補貼,那可是很累人的。
上面其實也是想帶動這些落後地區的發展。
而實現這個,核心點就是物流成本。
恰恰高瓴的無人駕駛,他們很感興趣。
畢竟,不是所有的西部城市,都有長江進行物流轉運的。
「如果說是把握的話,九成吧!」
「我們的高瓴問界,其實說是L2.9級別的無人駕駛,但實際上處於L3.5到L4之間。」
「在這個區間內,其實大部分突發事件,都是可以預判到的。」
「唯一不能預判到的,就是對方的主動車禍。」
「這個不太好預判,實際上這半年來,我們的高瓴問界產品,也是陸陸續續遇到了主動避讓的問題。」
「不過問題都不太大,我們的緊急避險功能,可以讓車體受損,但是不致命。」
「因為我們會有雷達進行實時監控。」
「在這點上,相比較普通的計程車,我們是很有優勢的。」
高懷鈞實話實話。
另外,他又講述了一下無人駕駛計程車的一些優勢所在。
按照高懷鈞的說法。
無人駕駛有一個好處,不會被拒載,不會繞路,價格便宜一半,24小時隨叫隨到,沒有情緒,交通事故大幅減少,開車守規矩。
當然壞處就是,全國600萬左右的網約車以及計程車司機,慢慢得找別的出路了。
相當於當年汽車替代馬車,馬車夫失業。
或者挖掘機替代挖掘工,挖掘工失業一個道理。
時代不斷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本質上是大幅解放生產力,人類應當從工作中解放出來。
不過,相比較而言,其實高瓴計程車,也是會有就業增量在。
一個是運營人員。
後台的各種算法工程師,以及普通運營人員的增量。
以及現場緊急聯繫人,前期三台車一個緊急聯繫人,後期五到十台車一個緊急聯繫人。
這些都是增量就業人口。
同時,在這樣一個就業邏輯下,無人駕駛網約車來了,無人外賣車也會來了,人工智慧會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神經末梢,真的逆天了。
最關鍵的是,如果算總帳的話,使用高瓴無人駕駛計程車的價格是普通計程車的一半。
高懷鈞讓高瓴算了一筆帳:假設每台車每天按20單算,每單按10元淨盈利(扣除充電費、平攤的維修費用等),每天每台車淨盈利為200元。
這樣算的話,每個月就有6000元!
每年72000元!
假設在錫城投入1000台車,那麼每年淨盈利就有7200萬。
而這只是非常非常保守的估算。
因為一台車24小時運營,肯定不止運營20個單子。
保守估計,30-40個單子,都是綽綽有餘的。
這就意味著,每投入1000台車,那麼每年淨盈利就超過一個億!
要知道,一台車,尤其是這樣的量產車,一輛車的成本就七萬塊左右。
1000台車就六千萬的樣子。
如果全國推廣,這個價格攤薄下去,那還會更低。
因為高瓴會用高精度雷達來代替後世蘿蔔快跑的有圖智駕,這樣的話整體的成本會偏高一些。
但是就算是偏高一些,這個利潤也是暴力之中的暴力。
這個時候。
錫城一萬左右的網約車和普通計程車司機就得瑟瑟發抖了,高瓴計程車如果創去司機成本,(按一個月一個滴滴師傅跑一萬出頭的營收,師傅純利在七八千,占比在2/3)也就是說高瓴計程車低2/3的成本利潤也能跟滴滴持平。
也就是說,本來起步價10元的計程車,現在我可以干到三元起步價。
就這,還有利潤!
高懷鈞為此說得很詳細,陸陸續續說了將近半個小時的時候。
工信部和交通部的兩個領導在一旁,也是默默地聽著,並沒有發話。
這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嚇一跳啊!
高懷鈞看得出來,他們兩個,已經被這款車的前景,給深深震撼到了。
當高懷鈞說完之後,交通部的那位領導不由得有些感嘆道,「聽高總這樣一說,根據市場規律來說,無人駕駛替代有人駕駛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的確,如果這替代的不是計程車,而是卡車司機,那麼物流成本的價格,估計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工信部的張副領導剛剛緩過神,在一旁嘆聲說道。
就高懷鈞這粗粗一算,利潤誘人得央企都得搶著干。
張副領導看得出來,交通部的領導已經心動了。
如果高瓴的這次試點能夠成功,那麼交通部肯定會成立一個無人駕駛相關的企業的。
這塊大肉,由央企主導消化,自然是最好的。
高懷鈞笑盈盈地看著兩位。
其實他猜測出了交通部領導的心思。
不過,這倒是無所謂。
運營板塊,由上面牽頭做,再好不過了。
這種事情如果自己強占獨食,那得罪的人那可是太多了。
如果專門成立一個央企,那麼這個央企,可以提供很多的大肉,同時也會有很多的落地性運營工作崗位出來,高懷鈞對這種利益扎綁,是樂見其成的。
畢竟,一起分豬肉,兩者之間的關係才會更為緊密。
你老是想著吃獨食,自然企業的未來發展走不遠。
而如果外露的部分,由上面承擔,自然再好不過了,哪怕利潤的80%拿去,高懷鈞都心甘情願的。
這個事兒,阻力會非常大!
這個大可比織布機代替小農女工,汽車替代馬車,挖掘機替代挖掘工,那可天大了去了。
錢是賺不完的,高瓴只賺最容易的那部分,那就足夠了。
「不過,我有個疑問就是這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匹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怎麼處理數量巨大的司機們的就業?這可不是普通的一兩千人的失業,這是大幾百萬人的失業!」在一旁的交通部領導回過神來說道。
宏觀層面倒是無所謂,但關係到每個人可受不起。
這是會引發社會動盪的!
一個錫城的試點,這方面真的就無所謂。
一千個車,完全無足輕重。
而且錫城工業非常發達,淘汰掉一千個司機,那他們很輕鬆就能找到工作了。
但是。。。
你大幾百萬人怎麼辦?
高懷鈞聽了此話,不由得笑了笑。
後世教培行業,說下課就下課,那裡也有上百萬人的嘛!
「目前階段,政策制定過程中,經濟發展是高於一切的。當權衡失業和推行自動駕駛時,只要某方具有更大的經濟利益,就會選擇。至於生產關係,當嚴重阻礙生產力時才會及時糾正調整,畢竟現在還是初級階段嘛,再苦一苦完全沒有問題。」
「至於勞動力問題的集中爆發,這也好解決。」
「如果高瓴試點成功了,就分批次解決。」
「先是一線城市,後是二線城市,最後是地級市。」
「縣城我們先不搞,那裡就業者估計就占據這大幾百萬的一大半,沒必要吃這硬骨頭,而且縣城一般都很小,單個業務量其實也沒那麼多,增加運營成本也不划算。」
「這算下來,也就是小几百萬人的盤子,華國足夠消化。」
「改革哪裡有一些固化利益都不得罪的,那還叫改革嗎?」
說到最後,高懷鈞運氣有些平淡地看著兩位領導。
兩位領導看了對方一眼,有默契地點了點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