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聽此點了點頭。
目前大軍行軍的乾糧主要有三種。
其一為鍋盔,秦軍將麵粉做成厚餅,放在盾牌里,下面用石頭支起來生火,用小火慢慢烘烤。
特點是厚重如盔甲,直徑可達半米,厚十幾厘米,雖然干硬耐嚼,但也算是內酥外脆、在乾燥情況下,一般能保存十天半月,若是環境特別乾燥,甚至可以半年不霉變。
這鍋盔不僅可作為乾糧食用,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充當鎧甲,為沒有鎧甲的士兵提供額外的防護。
其二為炒麥,即,將麥子炒熟,炒熟的麥子帶有一種焦香的味道,士兵可直接嚼食,不過與鍋盔一樣,大量食用也會有些乾燥難以下咽。
然後便是肉乾,將牛肉、羊肉等肉類切成薄片或者條狀,然後用鹽醃製後晾乾,保存得當,甚至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此時看著手中的饅頭,王翦心想著,這保存時間雖說短了一點,但相對於鍋盔等乾糧而言,這饅頭更加鬆軟,口感亦更好。
倒是可以於行軍途中,利用當地的水源與簡單的炊具,在短時間內快速製作出大量的饅頭,讓士兵吃到剛出鍋的熱饅頭,這於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提高士兵士氣不是。
一旁的尉繚嘴裡面嚼著饅頭,也滿意的點頭,問道:「五穀是否都能如這般製作成饅頭?」
顧綾雪微微歪頭,思索片刻後說道:「理論上,除了豆之外,其他穀物都可以製作成,粟米粉饅頭質地可能稍硬一些,稻可能需添加其他具有黏性的穀物粉才可製成米麵饅頭,黍過於黏軟,可能不如小麥粉饅頭那樣蓬鬆,稷可能需要添加一些具有黏性的物質,如榆樹皮磨成的粉,幫助麵團成型,而且製作出來的饅頭口感也會較為緊實。」
「總體來說,還是麥最適合。」
王翦和尉繚兩人聽罷微微點頭。
雖說朝廷種植最多的五穀是粟,麥的種植量相對較少,主要只用於蒸麥飯及麥粥,但既然是最適宜製作的饅頭的穀物話,那麼,倒是可以增加麥之種植!
且,這饅頭製作之法若能在民間推廣,麥之價值便會大大提升,百姓也會自發種植,朝廷再加以引導,麥之產量有望逐步提高。
想著,兩人兩三口吃光了手裡的饅頭,對視了一眼,目光中閃過一絲默契。
王翦率先開口,聲音洪亮的對顧綾雪笑著說道:「這饅頭如此妙處,不可埋沒,顧大人明日不妨安排庖人多做一些,將其分於文武百官品嘗,若是百官皆認可,那將其推廣為軍糧,乃至在民間推廣麥之種植,便多了幾分把握。」
「是矣。」尉繚露出認可之色。
「謹遵二位大人吩咐~」顧綾雪笑呵呵的應道。
咸陽人的主食主要就是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黃米,對於習慣了粟飯口感的這些人來說,饅頭沒有那種明顯的顆粒,應該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一些人會因為新奇的口感而樂於嘗試,另一些人就感到不適應吧。
不過在秦朝,酒麴的製作已經比較普遍,再不濟,還可以自然發酵麵團,所以製作成饅頭的成本倒也不高,這種經濟實惠的主食替代品,普及起來還是沒問題的。
說話間,三人已登上了百層台階,抵達了麒麟大殿之前,然後,三人便發現了巨大的不同。
原本熟悉的推拉式之牖(yǒu窗戶),還有那高高屋頂上的窗,竟在一日之間改頭換面。
那一個個縱橫交錯的窗欞,全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透明的玻璃!
那些玻璃晶瑩剔透,宛如最純淨的水晶,沒有絲毫雜質,踏入大殿後,更是感覺前所未有的明亮通透。
大殿內的文武百官對此嶄新的玻璃窗戶也是前所未有的滿意。
咸陽宮本就是一座在通風、採光、排水等方面做了合理設計的多功能台榭建築。
往昔那些縱橫交錯的木條窗戶雖也能透進幾縷陽光,有通風之效,但總歸有些許昏暗與沉悶。
而如今,這些透明的玻璃牖、窗,有著更廣闊的視野,讓室內更加亮堂堂的同時,也增加了不少美觀度與觀賞性!
而且,換了這玻璃牖,感覺整個大殿內都比以往暖和了不少。
顧綾雪一邊往自己位置上走去,一邊又很快發現了大殿內也有了其他明顯的變化。
首先是一些裝飾挪動了位置,更有幾個區域被幕布嚴嚴實實地遮蓋了起來。
【難不成開始是將原本的陶土管道逐步替換成新的銅管、鐵管等材質了?】
【別說,老祖宗就是牛逼啊。】
【居然在建築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後期的維護和更換問題,直接就在牆壁中預留檢修口和活動磚塊,以便在不破壞整體結構的情況下更換管道。】
【這樣在需要更換管道時,只需要拆下連接件,就能更換有問題的管道了。】
【紡紗機到了最後的調試階段,燃煤鍋爐也是,這可真是好事連連吶!】
【等到冬天,鍋爐產生的熱氣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需要供暖的房間嘖,這不比那溫度不均勻的火牆要爽多了?】
【也不枉這幾個月以來,大傢伙齊心協力,每個人都肝的要死了。】
【穿越大秦的第一年,大冬天的上朝就不需要挨凍,這可真是~】
顧綾雪嘴角不自覺的上揚著,只感覺心頭有一種深深的成就感在上涌。
不遠處,身著十二章紋冕服,頭戴通天冠,腰懸七尺長劍的嬴政聽著顧綾雪的心聲,黑眸中閃過了一抹笑意。
【所以說,我政哥的寢宮也換了玻璃窗了嗎?裝窗簾了沒有啊?!】
顧綾雪一邊微笑著跟路過的大臣們問好,一邊默默的想著。
嬴政斂去笑意,有些無奈:「……」
朕下朝後便裝!
「陛下駕到。」
晨曦初照,隨著宮人的一聲高呼,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也邁著穩健的步伐踏上了御台。
「臣等拜見陛下!」朝堂兩側,文武百官們齊刷刷的叩首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