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中,陶應給母親請安之後,迫不及待的來到了自己的府中。
很快洗漱完畢,天還沒有徹底黑,就來到房間,將蔡琰抱上床,一場大戰開始。
一個月的軍旅生活,讓血氣方剛的陶應早就忍不住了。
其實像他這樣的身份,在莒縣的時候,要找一些女子侍寢,是很簡單的,蕭建也這樣做了,但陶應並沒有答應。
穿越一場,誰不想醉臥美人膝,可是他要的美人,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這個時代很有名的,種馬的生活,品位太低。
蔡琰久在深閨,也是乾柴烈火,熊熊燃燒。
而且她比陶應還主動,甚至有些瘋狂。
陶應又怎麼可能落下風呢?
一次又一次,高潮迭起。
一個時辰之後,終於風平浪靜。
陶應擁抱著懷中的玉體,看到蔡琰額頭上有絲絲香汗,而眼角又有一點淚珠,更讓人憐愛無比。
「昭姬,為夫回來,你不高興嗎?」他親吻了一下蔡琰的額頭,問道。
「夫君回來,昭姬怎麼能不高興呢?」蔡琰臉上露出了笑容,可眼角的淚珠卻被擠了出來。
「昭姬,委屈你了,不過,為夫告訴你,在任何時候,你在為夫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陶家和糜家訂婚的事情,整個刺史府都知道了,蔡琰有這樣的反應,陶應當然理解。
妻是後宮之主,妾的身份有時連妻的侍女都不如。
因為侍女是一直要跟著妻的,也就是說一直會在夫家,而妾在這個時代,是很容易被送出去的。
儘管蔡琰才華出眾,姿色也一點都不差,但妾的身份,卻不能讓她為自己做主。
所以陶應要給蔡琰一個定心丸,或者說是一個安全感。
「謝謝夫君……」
陶應以前也給蔡琰承諾過,現在繼續承諾,這的確給了蔡琰很大的安全感。
「昭姬,我已經打聽到了岳父的下落!」
「我爹,他在哪兒?」
蔡邕被發配到幽州苦寒之地後,在他的一些門生和友人的幫助之下,輾轉到了南方,可是不敢給蔡琰通消息,蔡琰也不敢打聽。
但是她心中思念父親之情,卻是日日增加。
父親年歲已高,顛沛流離,身邊沒有人照顧,孤苦伶仃,這就是做女兒的不孝啊!
現在聽到陶應說知道下落,萬分驚喜。
「就在吳郡,為夫已派人去接,用不了幾日,你們便能夠父女團聚!」
「謝謝夫君,謝謝夫君……」激動的蔡琰眼淚直流。
「昭姬,不要哭,這應該是高興的事啊!」陶應拿出錦帕擦乾了蔡琰臉上的淚水。
蔡琰摟住了陶應的脖子,一翻身,又趴在了陶應的身上。
一團團烈火又燃燒起來……
刺史府和糜府都在準備陶應的大婚之事,而陶應也沒有閒著,馬上要進入到歷史轉折性的一年了,陶應必須做好準備。
現在的徐州還是大漢各州中非常繁榮的,人口有400多萬。
以前歷史上,在曹操連續屠城之後,這裡人口驟減,許多人都逃到了淮南、江東,以及荊州。
陶應的大哥陶商對官場之事並不感興趣,卻有很高的經商天賦,正應了老爹給起的名。
因為有陶應的崛起,陶謙夫婦也不再阻止陶商經商。
現在有了糜家的支持,陶商的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好,陶應給大哥做了一定的規劃,這幾年主要以糧食、馬匹、鹽鐵為主。
鹽鐵本來是朝廷壟斷的,可自黃巾之亂後,各州刺史對此事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那些客商給足利益就可以了。
諸侯割據,戰亂一起,最缺的就是糧食和兵器,然後是戰馬,這些到時候可都是有價無市啊!
有一個做生意的大哥,真好,自己不用想著一邊練兵,一邊掙錢了。
其他的生意,陶應也都想了想。
釀酒就算了,現在的這些米酒銷量不好,並不完全是因為酒的質量,關鍵是你得有錢喝酒啊!
除了大世家和一些官員,普通人誰還會喝酒?
關鍵是釀酒也需要糧食,糧食那麼貴,酒怎麼賣?
造紙還是可以的,當然不是自己去造,也不是自己去賣。
左伯在青州想造紙,可是沒人支持,陶應讓史阿派人去請,史阿已經傳回了消息,佐伯不但願意來,張芝和韋誕也願意來。
陶應當然高興了。
他也不知道這三個傢伙怎麼會聚在一起。
不過想一想,筆和墨離開了紙,還有多少作用啊?
而他們聚在一起,才能成為真正的文房三寶。
有了文房三寶,自然而然的就誕生三位書法家。
加上蔡邕,那就是四位書法家了。
練兵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徐州五個郡,每郡有守軍三千,琅琊是五千。
而曹豹招募的五千丹陽兵也快要回來了。
這些都是將來鎮守徐州的。
而自己的長水營,藏霸的虎威營,徐晃的驍騎營,這都是將來跟著自己打天下的。
明年秋天,自己將帶著這三營兵馬,以及典韋的虎賁衛前往洛陽,參加那一次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諸侯伐董。
因此,這三營兵馬,按照自己親自製定的規章制度,已經展開了訓練。
大婚之期定在了臘月,下邳城中,喜慶之氣已經越來越濃。
而這個時候,青州的佐伯、張芝、韋誕,吳郡的蔡邕同時到達了徐州下邳。
這當然是一樁大喜事,因為這四人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因此陶謙在刺史府設宴招待。
雖然是兒子請來的,但陶謙高興啊!
要沒有自己治理之下徐州欣欣向榮的氣象,能把這些大賢招來嗎?
沒有梧桐樹,哪來金鳳凰?
而自己就是梧桐樹。
蔡邕在吳郡顧家被奉為上賓,可是女兒的消息他一直不知道,聽到嫁陶應為妾,先是意外,然後是生氣。
他蔡邕就算再落魄,也是海內大儒,他的女兒怎能為妾?
然而來了之後,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原由,也不生氣了,只能認命。
可見到左伯之後,又非常興奮。
在吳郡時,他就說過,非左伯紙,他不寫字!
吳郡顧家不缺錢,但揚州缺左伯紙呀!
陶應在城中找了個比較清靜的地方,讓蔡邕、左伯、張芝、韋誕四人住在一起,編修史書,研究書法。
對於造紙的方法,左伯沒有藏私,全盤倒出。
陶謙當然知道左伯紙的重要意義。
於是,大漢最大的一個造紙作坊,在下邳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