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農業和遼東
大唐立國之初,經歷了隋末戰亂,全國人口減少了五成之多。特別是北方人口死傷更是慘重。
前隋人口鼎盛時期,一千七百多戶,但是黃冊人口卻只有六千多萬,至於丁口就更少了。實際上,不僅僅是豪強、門閥世家隱瞞人口,就連百姓也在拼命的隱藏人口。
丁口並不是人口,而是指需要納稅的人口。男子十三、女子十五需要繳納丁口稅,也正是因為有丁口稅的存在,才會造成古代棄嬰、溺斃嬰兒的事情。
一方面是養不起,另一方面則是稅賦太重。
當年大乾取消丁口稅,然後人口得以爆發性增長,雖然大乾時期稅收三成五看上去比劉宋和隋朝都要高。
但是如果折算成丁口、田稅、役力等稅收就會發現,百姓需要繳納的賦稅實際上最少也是五成。
因此在大唐立國之後,王玄景就上書請罷丁口稅,以鼓勵百姓生育。
只要朝廷還在收丁口稅,基本上就別想普查人口。
然後又趁著新朝鼎立,萬象更新的時候,推行攤丁入畝。這個時候,北方完全被打爛掉了。
攤丁入畝的阻力很小,就算是關中,也因為上一次王玄景搞的糧食戰,那些門閥貴族也無力抵擋,最後只能同意王玄景的要求。
「兩湖的戶口統計也送來了。」王玄景將全國人口統計送來,「包括幽州,河西四郡,現在天下人口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七萬餘戶,跟隋煬帝大業三年時期一千七百萬戶還相差甚遠。」
「而且由於戰亂、災荒、遷徙、瘟疫等緣故,大唐新朝每戶的平均人口是不如隋煬帝時期的。」
王玄景繼續說道:「從開挖大運河,三征遼東,再到遍地烽煙,河北劉黑闥反叛,全國人口損失超過一半,尤其是山東、河北、幽州、河南,人口損失太嚴重了。」
「但是塞翁失馬,福禍相依,大量人口損失,也讓我們改革的阻力並不大。」
李世民嘆息道:「只是人口不足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朝廷收復河西四郡,河湟故地,朔方雲中,幽州,這些地方都是地廣人稀,需要大量人口填充,不然這些收復的土地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這些地方都是緊要之地,非要大量唐人駐守不可,只能強制遷徙,遷徙的時候,給百姓多一點好處吧,以後要靠這些百姓駐守,還要從他們當中徵兵。」
「臣已經安排下去了,遷徙的百姓給了減免賦稅,糧食、種子還有牛羊農具。」王玄景說道。這些年來和草原貿易,獲得了大量牛羊,朝廷除了販賣一部分外,剩下的很多都補償給了遷徙的百姓。
「大唐鼎立之後,到如今已經二十餘年,只是開國前五年甚至一直到貞觀四年,天下都不怎麼安定,嬰兒出生比以前有提升。現在這一批孩子已經長大,人口缺口緩解一二。」
「自從貞觀四年之後,天下安定,朝廷正式取消丁口稅,人口增長迅速,只要再等個四五年,這些嬰兒長大,就可以大量移民了。」
「幽州移民五十萬,河西四郡五十萬,河湟之地五十萬。這樣才能初步控制西域和遼東,也為攻伐遼東做準備。」
李世民和王玄景一樣,都在大力推動移民政策,甚至親自前往江南,壓著江南的世家豪門,讓他們將手中的人口交出來。
「對了,陛下,下面有大臣送上來一些農具,臣看了,很是不錯,陛下不妨看看,若是覺得合適,就推廣下去。」王玄景笑道。
「是什麼農具?」李世民來了興致。
「筒車。」王玄景道,接著一行人出宮,前往城外渭河。
老遠就看到渭河之上聳立著幾座水車。
筒車是對以前的水車進行了改進,結構更加合理,提水高度也更高了,而且相比以前的更為耐用,很適合在河西、河套等地使用。
北方的農耕很依賴水源,有了這種筒車,灌溉農田要方便多了。
「陛下,除了著水車外,還可以用畜力引水,可以用在水流平緩,或者不能建造筒車的地方。」旁邊的官員不斷向李世民介紹道。
這些水利設施的確好用,李世民在看了之後,大為高興,於是就下詔任命其為工部尚書,負責在北方推廣這些筒車水車。
大唐人口人口經過二十餘年的恢復後,人口有了長足的增長,二十餘年時間,足夠一代人成長起來。
李世民在滅掉了吐谷渾之後,並沒有再進行征戰,為的就是給百姓休養生息。他現在要面對的是遼東。
自從隋煬帝三征遼東,結果天下皆反之後,李世民就對征伐遼東非常警惕。至於說和遼東和平相處,基本上不可能。
遼東國自從立國之後,就不斷向西向南擴張,乾朝時期的遼東燕國、樂浪郡現如今都被遼東國占領。
再加上遼東國屢次進犯幽州,可以說是大唐北方除了突厥外的心腹大患。
當年隋煬帝征討遼東,李世民也隨軍出征,他是親眼見過遼東國的山城。
其城池依山而建,極為堅固,難以攻克,和突厥人不同,遼東國是半農耕半遊牧民族。真要說起來,比突厥更危險。
因為當年隋煬帝亂來的緣故,李世民若是提議征討遼東,只怕大唐國內會有很多人反對。
擔心大唐重蹈覆轍,走上隋朝滅亡的路子,同時征討遼東時候的死傷也讓人心驚膽戰,因此在征討遼東的問題上,李世民很謹慎。
王玄景和李世民商議過,征討遼東不易大軍出動,遼東的地形,王氏很清楚,遼澤之難行,後勤壓力很大,山城易守難攻。
因此王玄景諫言先充實幽州人口,避免大軍輜重從中原甚至江南徵調。同時,因為遼東城堅,王玄景諫言,行乾朝平定遼東之戰的做法,兵分兩路,一路陸路,一路水路。
徵召大軍也不過數萬,藉助船隊直插樂浪郡。然後兩路大軍一北一南進攻,消滅遼東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