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英雄所見
吳三桂對著沙盤一看就是小半個時辰,而且他並不是僅僅欣賞,是在用自己眼光和經驗去仔細研究這個沙盤。研究的同時,吳三桂還對沙盤上幾處提出了異議,表示這幾處的地形同實際略有區別,他雖然久在遼東,但對於薊州一帶地形並不陌生,之前己巳之變時,吳三桂還帶兵在薊州和皇太極打過仗,甚至在皇太極撤軍時領一部關寧軍出長城向北追擊過。
所以他發現了沙盤上的幾處地形有誤,當即向王晉武指出,王晉武聽後微皺眉頭,連忙招來部下參軍和製作沙盤的人,向他們詢問吳三桂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屬實,這幾處的情況實際如何等等。
參軍等人告訴王晉武,由於時間太急,整個沙盤局勢是依照所掌握的信息再加上詢問當地薊州鎮軍民後製作成的,或許會有細微出入但大致不差。而且吳三桂所指出的問題所在又位於長城以北,那邊已不屬於大明區域,眼下大戰在即,越過長城向北探查很不方便。
聽到這個回答,王晉武也沒責怪他們,畢竟他們說的也是事實。當即王晉武一揮手,讓眾人上前,指著幾處地方讓他們儘快修改完善,如有不清楚者直接詢問吳三桂即可,此外又對吳三桂說多虧了長伯看出問題,要不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等開戰再發現問題就晚了。
吳三桂沒想王晉武會如此看重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剛才說出那些只是對沙盤研究時入了迷,當發現幾處和自己記憶中略有區別,下意識說了出來罷了。但王晉武如此謹慎和認真的態度,不僅馬上重視起來,還當場喊來參軍等人讓其對沙盤調整,僅此一點吳三桂就對王晉武大起好感。
片刻,沙盤調整完畢,在同吳三桂確認了現在沙盤再沒錯誤後,王晉武不由得對吳三桂表示感謝。
「多虧長伯了,要不然差一點誤了大事。」
「是末將魯莽才是,王帥……。」吳三桂正要謙虛幾句,但話還沒說完,就見王晉武擺手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開篇就寫的明明白白,你我皆是武人,戰端一開稍有不慎就是兵敗身亡的結局,用兵需當謹慎,臨戰卻當果斷,一將無能兵敗自己身死也就罷了,可軍士何其無辜?何況大明已承受不起再次重創,剛才長伯所提雖是小事,但在戰時卻是大事!」
「末將受教,是末將想差了。」吳三桂拱手回道,同時心中很是佩服。
要知道大明的軍將中大多都是粗人,許多就連大字都不識一個,不是靠著世職當的將軍,就是從士卒一槍一刀殺出來的。
許多將軍打仗固然是勇猛,可要說什麼謀略卻沒多少,要不然怎麼會被文人稱為丘八呢?明朝開國將領暫且不算,近兩百年來,整個大明真正文武兼備的將領根本就沒幾個,就連吳襄、祖大壽等也是如此。
吳三桂少年成名,又參加過武舉,在大明年輕一代將領中算得上文武雙全,可就算這樣,吳三桂領兵作戰中大多依舊靠著父輩教導和自己的武勇、經驗指揮,像王晉武如此在戰前收集信息進行判斷,並反覆推演確保計劃成功的將領還是第一次瞧見。
這點不得不讓吳三桂佩服之極,更對王晉武的印象深了不少。剛前在城外初見王晉武的時候,吳三桂還以為王晉武只是一個能打仗的猛將而已,畢竟對方的樣貌和身上的氣質對久在軍旅的吳三桂來說太過熟悉了。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直來直去的猛將,卻又有如此細膩的布置和謹慎,實在是吳三桂一開始沒想到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王晉武之所以會注重這些並非是其天生,而是朱慎錐這麼多年來手把手教的。
王晉武武力不弱,作戰勇猛,衝鋒陷陣更是一把好手,但如何打仗,又如何指揮,這些全是朱慎錐帶出來的。
畢竟朱慎錐起家的時候並沒多少人,身邊只有王家村的幾十個軍戶而已,當時靠著販賣和走私私鹽原始積累,這是冒大風險的買賣,一旦不慎行差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正是因為如此,朱慎錐每次行商都把諸多問題考慮的明明白白仔仔細細,更提前準備好了各種應對方案,以確保萬無一失。而王晉武那時候跟著朱慎錐來回販賣,耳聞目睹之下自然受到了影響,再加上朱慎錐的指點和教導,王晉武也漸漸養成了相同的習慣。
再之後,買賣越做越大,尤其是恆通商行成立,朱慎錐的商隊從大明逐漸向草原延伸,最初的商隊也分成了商行和護衛兩部,王晉武那時擔任護衛部分,為確保每次貿易沒有意外,行商之前更是依照規矩提前做好計劃和應變方案,這幾乎成了默認的規矩。
就算之後朱慎錐和塔娜成婚,獲得了當時阿失帖木兒部落的貿易權限,可那時候實力依舊不強,還差一點因被人算計導致商隊在草原被人偷襲覆滅。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不光是王晉武,朱慎錐的所有部下都有和如今大明將領不同的作戰習慣,這些習慣完全糾正了大明將領只知道靠武勇領兵猛衝猛打,卻不知如何收集利用信息,根據情況的不同做出完善方案的做法。
換句話來說,從一開始朱慎錐就異常注重這些,更悉心培養身邊的人。這些做法在後世的現代軍隊中很是自然,可在這個時代卻是非常罕見的,而且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這也是朱慎錐在阿失帖木兒部落內亂後平定部落,掌控部落征戰草原,最終逐步統一了土默特各部,確立現在騰格爾部地位的重要原因。
王晉武雖是軍戶出身,卻從未在明軍中擔任過實職,更沒加入過邊軍作戰。他不知道大明的將軍是怎麼打仗的,但他清楚朱慎錐確定下來的辦法卻是極其有效的,而這些年征戰的赫赫戰功也證明了這點。
吳三桂並不清楚這些,但不代表他不知道王晉武做這些的好處。作為遼東軍將中後起之秀,吳三桂的軍事天賦極強,而且他也不是吳襄更不是祖大壽,眼下連三十都沒到的吳三桂還是個年輕人,對於新的事物接受程度極強,搞明白了王晉武這樣做的好處,尤其是王晉武所提到孫子兵法開篇之言,吳三桂更是佩服萬分,心中隱隱有了好好討教一番的打算。
因為這個原因,吳三桂忍不住指著沙盤上的地形和王晉武就目前即將展開的戰事相互探討起來。對吳三桂的這個態度王晉武毫不藏私,原本他一見吳三桂就對此人頗有好感,而且兩人年齡相仿,性格也相差不多,尤其是對吳三桂身為遼東軍將,在這種時候能親率一千關寧軍前來主動支援極為高興,就這樣你一句我一言聊了起來,越聊越是投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受。
「王帥,三桂見您如此布置,可是打算在喜峰口長城以北交戰?」吳三桂抬手指著喜峰口的位置問了這麼一句。
「長伯好眼光,我的確有這個想法。」
「三桂請教王帥,為何要如何安排?」吳三桂追問。
王晉武坦言道:「長伯熟悉薊州地形,當知薊州鎮各處情況,喜峰口雖易守難攻,但喜峰口以北卻是平原,極利於敵軍大部展開。建奴上次入長城攻擊京師,走的就是喜峰口,此事長伯應當知曉。」
吳三桂點頭,這件事他當然知道,己巳之變皇太極從遼東繞過遼西走廊進入蒙古,然後再從蒙古一路南下至察哈爾最終就是從喜峰口突破長城進入大明的。
當時的大明薊州鎮防禦薄弱,喜峰口這樣的關隘險要卻駐兵不多,僅僅只有一個百人隊而已,而且隊中兵員嚴重不足,大多更是老弱,戰鬥力極差。
皇太極突然大舉進攻喜峰口,明軍倉促之下依託防線雖有地利之便,但卻根本就抵擋不住,僅僅半日不到喜峰口就失守。丟掉了喜峰口,皇太極的大軍直接就從喜峰口沖入長城,在遵化和薊州的薊州鎮主力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對方就兵臨城下了。
之後的事大家都清楚,拿下遵化和薊州後,皇太極派兵駐守後路,其主力繼續南下直向京師,之後就有了京師那邊的大戰爆發,皇太極在京畿之地掠奪好幾個月,見始終拿不下京師,再加上大明各地勤王軍越到越多,孫承宗起復調兵開始進攻遵化和薊州一線,意圖切斷其後路,皇太極這才領兵退去,給大明留下了一片狼藉。
王晉武告訴吳三桂,根據目前得到的消息,這一次皇太極再侵犯大明,喜峰口之地是皇太極的主要攻擊目標,一方面是喜峰口外地形的緣故,另一方面喜峰口原本就被皇太極突破過,上次皇太極走的時候直接把喜峰口破壞的極其厲害,這兩年裡大明一直沒有重修喜峰口這段長城,導致喜峰口的防線並不穩固。
如果王晉武是皇太極,也會這麼選擇,等大軍抵達白馬川附近集結完畢就會對喜峰口發起進攻,憑藉八旗的戰鬥力,再一次拿下喜峰口,只要喜峰口在手,皇太極進可攻退可守,輕易就能打進京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