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苟在明末當宗室> 第670章 名不虛傳

第670章 名不虛傳

2024-09-24 17:40:50 作者: 夜深
  第670章 名不虛傳

  吳三桂邊聽邊點頭,王晉武說出的理由並沒問題,不過從王晉武的布置來看如在喜峰口以北開戰,從地形來說並不占優,畢竟如依託喜峰口交戰,雖喜峰口已被皇太極破壞過,可基礎還在,哪怕守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終究比在北邊交戰要有把握的多。

  既然王晉武對喜峰口的情況如此了解,可偏偏為什麼會這麼選擇呢?難道王晉武這麼做有著其他深意?想到這,吳三桂凝神看著沙盤,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喜峰口以北區域,看了好一會兒接著又漸漸移向了西北方向,朝著白馬川望去,隨後又轉移回來,片刻後他猛然抬頭,似乎想到了什麼。

  「王帥!你不會不光是把戰場往前移,還有打算包抄皇太極後路的想法吧?」

  「哈哈哈!」王晉武大笑起來,同時心中對吳三桂更高看了一眼。這個吳三桂還真是名不虛傳啊!僅憑著一個沙盤,再加剛才自己的三言兩語就判斷出了自己圖謀。

  沒錯,喜峰口以北開戰的確有著不便,但也有好處。其實守喜峰口就和守城道理是一樣的,兵法上說過,守城不能孤守,必須在城外放一支部隊配合城中軍隊協同作戰守城,如果孤守城池必然會敗。

  而大明許多將領守城雖知道這個道理,但往往在真正面臨這個情況的時候,卻經常採取死守的姿態。

  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大明將領對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沒有信心,更擔心不死守的話反而會給建奴各個擊破。就像之前袁崇煥守寧遠,祖大壽守大凌河一般,採取的作戰都是死守,依託城池和火器作戰,意圖擊退來敵。

  可問題在於對手不是傻瓜,明明知道自己在火器方面遠不如明軍,明軍不僅有城牆掩護,還有殺傷力極強的火炮火槍,在這種情況下不顧傷亡進攻城池?傻子才幹呢。

  努爾哈赤傻麼?當然不傻!皇太極傻?自然也不是,所以當時的後金無論是進攻寧遠或者大凌河都沒有拿人命去堆,靠著人命和明軍爭奪從而攻破城池是白痴才會幹的。

  他們攻城基本只是試探,而且所使用的兵力大多也不是八旗精銳,只是用附庸包衣或者蒙古八旗和漢軍旗去擔任主攻。

  一旦發現拿不下,毫不遲疑直接撤出明軍的火力範圍,確保自己的損傷不會過大。至於接下的動作往往是一方面圍城,另一方面關註明軍的援軍實施打援戰術,甚至派出軍隊在周邊區域四處掠奪到處破壞,以削弱大明對遼東地方的控制,同時依靠掠奪資源來補充自己的不足。

  寧遠大戰中,覺華島淪陷就是如此,努爾哈赤沒打下寧遠並非袁崇煥有多厲害,也不是懼怕寧遠城頭的大炮之威。借著寧遠死守不出的機會,努爾哈赤掉轉槍頭突襲覺華島,從而造成了覺華島慘案,整個覺華島上的明軍幾乎被屠殺殆盡,儲存在覺華島的大量物資不是被努爾哈赤掠走,就是一把火燒了乾乾淨淨。

  寧遠大捷真實的情況別人不知道,他吳三桂難道還不清楚?而努爾哈赤中炮負傷最終身亡的傳言更是無稽之談,想想都能明白,努爾哈赤要是真的被火炮打中負傷還能領兵去覺華島?更在幾個月後還親自帶兵去打蒙古人?

  整個寧遠之戰中,後金的損失並不大,傷亡加起來也不過百人而已,就連傷筋動骨都談不上。反觀大明這邊,寧遠雖然保住了,可覺華島的軍民包括大量物資的損失極其嚴重,從這些來看,所謂寧遠大捷只是袁崇煥的吹噓罷了。

  祖大壽的大凌河之戰就更不用說了,大凌河連寧遠都不如,祖大壽見情況不對急忙把所有部隊全部撤回城內,可城裡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等到被皇太極圍得嚴嚴實實,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祖大壽又能守多久呢?


  等到城裡糧食吃完,不突圍就是活活餓死,這也是祖大壽最終下令突圍的主要原因。可那時候突圍已經晚了,皇太極在外圍防範嚴密,失去鬥志的明軍更是不堪一擊,最終祖大壽無奈只能假意投降,然後趁著皇太極放鬆警惕的機會隻身逃出包圍圈,他雖然僥倖逃脫,可他的子侄和部下卻沒那麼好的運氣,全部被皇太極俘虜。

  王晉武要守喜峰口,如果孤守的話不是不行,但這樣守的意義不大。

  一來喜峰口的長城破壞嚴重,整段長城早就被皇太極上次給拆的差不多了,除了幾處還能勉強維持外,大部分連城牆都沒了。

  哪怕有地利之便,再加上這幾天王晉武讓人對這片區域進行修繕,可要恢復原來的防禦能力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這段長城要全部修繕完畢人力、物力的耗費可不是小數,朝廷現在已經財政破產了,崇禎皇帝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根本拿不出這筆銀子來,從目前情況來看,也沒這個時間。

  所以臨時的修繕只是在原本被破壞長城的基礎上做些彌補罷了,一旦開戰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王晉武心裡很明白。

  至於第二個原因,是喜峰口這個地方的地形問題,雖然喜峰口關隘險要,易守難攻,可問題在於喜峰口根本擺不了多少部隊,王晉武實地去看過,按照他的觀察喜峰口最多也就擺上一千多人,這些部隊上去如喜峰口沒有遭到破壞問題還不大,可現在駐守起來很不容易。

  一旦皇太極用重兵反覆攻擊,這千人能不能擋住很難預料,而且萬一被突破,後面的部隊不能及時堵上來,喜峰口就會落到對方手裡。如皇太極拿下喜峰口,八旗就占據了地利優勢,由高往下直接就能衝進長城,到時候更難阻攔。

  所以王晉武想了想絕對不能孤守喜峰口,不能給皇太極集中兵力毫無顧慮地衝擊喜峰口的機會,所以他必須把戰場向北延伸,在長城以北也擺上一支部隊,從而配合喜峰口的守軍牽制皇太極的軍隊,為駐守喜峰口減輕壓力。

  就這樣,王晉武把目標盯上了位於喜峰口東北方向的高地,這片區域在長城以北,離著喜峰口並不算遠,而且這裡屬於燕山山脈,向東南就是熊窩頭,同屬於長城防線區域,有烽火台可以駐軍,一旦抵禦不住可直接撤到熊窩頭,如果皇太極進攻熊窩頭能依託長城進行防守,假如皇太極撤軍繼續進攻喜峰口,那麼熊窩頭的軍隊就能繼續返回原本的陣地,再配合喜峰口的守軍作戰。

  進可攻,退可守,這個地方的便利之處就在這裡。另外王晉武手裡有著大量的火器部隊,還擁有諸多的火炮,居高而守,火器的優勢很大。而皇太極的八旗是仰面作戰,騎兵威力根本發揮不出來。

  聽完王晉武的解釋,吳三桂認真看了一會地形,頓時拍案叫好。如此一來,喜峰口的劣勢就被東北方向的高地給彌補了,而且雙方配合作戰互為犄角,駐守起來多了幾分把握。

  「不過王帥,你又如何切斷皇太極的後路呢?難不成從其他關隘出兵?」

  「呵呵,正是如此,如依長伯之見,你覺得從哪裡出兵更妥當些?」王晉武笑著反問。

  吳三桂沒有馬上回答,繼續問了一句:「敢問王帥,如出兵長城以北,你是打算用騎兵還是步軍?是想襲擾皇太極的後軍還是要殲其一部?」

  「殲其一部並無十足把握,至於用兵嘛……。」王晉武想了想道:「襲擾後軍,靠的是靈活機動,自然是騎兵為主。」

  吳三桂大笑,王晉武這話直接說到了他的心裡,他剛才之所以這樣問是想聽聽王晉武究竟是怎麼想的,如果王晉武是打算用步騎並出,並存著殲滅八旗一部的想法,吳三桂現在恐怕就直接勸阻了。

  作為關寧軍的副將,吳三桂十六歲就隨父和建奴作戰了,十多年下來,年輕的吳三桂對於建奴的戰鬥力比任何人都清楚,雖然他承認王晉武和他所見過的將領有著極大不同,而且入城以來所見王晉武的部下也比明軍更為精銳,但他擔心王晉武第一次和八旗交手過於自大,八旗可不是那麼好打的,而且這一次的對手可是皇太極,當年努爾哈赤就不好對付,更何況皇太極比其父更難以對付,假如輕敵別說守住薊州鎮,甚至還會導致大敗。

  而現在王晉武直接告訴吳三桂他的打算,並著重說明了只以騎兵襲擾敵軍後方,並不求殲其一部的想法,這表示王晉武的頭腦很是清醒,沒有衝動。這樣一來吳三桂心中頓時大定,對王晉武更佩服了幾分。

  「如此,末將建議走古北口,出長城後直接攻白馬川襲擾皇太極,一擊就走,絕不戀戰,如八旗派兵追擊,我部也可快速退回,或繞行將軍石關也可,關鍵就是攻其不備!靈活機動」吳三桂毫不遲疑朝著沙盤上的位置說道,同時說出了他的看法。

  王晉武認真聽著,時不時微微點頭,吳三桂不愧是關寧軍中的佼佼者,更是精通騎兵戰術的,他的戰法很簡單,就是不斷襲擾皇太極的後路,你皇太極不是打算在白馬川聚集麼?不是準備以喜峰口作為突破口麼?那麼我就用騎兵對你後方進行襲擾偷襲,讓你無法集中用兵打喜峰口。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