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苟在明末當宗室> 第746章 文武之爭

第746章 文武之爭

2024-11-03 14:59:42 作者: 夜深
  第746章 文武之爭

  陳新甲的計劃包括眾人的反應都落在朱慎錐耳目中,朱慎錐承認陳新甲的確精於軍事,對於邊事極為了解,是文官中難得的軍事人才。而且他所提出的計劃也有相當的可行性,從目前雙方的情況包括遼東局勢來看,陳新甲的計劃是最穩妥的。

  而歷史上也是如此,洪承疇就是這麼幹的。崇禎皇帝得知錦州被圍後大驚,不顧洪承疇還在圍剿流寇就把他從地方調回了京師,並且讓他領軍去救援遼東。

  洪承疇也看到了遼東局勢的問題,包括雙方的優劣之處,所以提出了和今天陳新甲相同的看法,就是調集重兵以守代攻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救援的方式,動用了總計十五萬的大軍去救援錦州,從山海關出後沿著遼西走廊一步步推進,根本不給皇太極可乘之機,全軍抱團就和一個讓對方無法下口的烏龜一般。

  這個辦法雖然看起來不怎麼樣,但確實好用,出兵之後皇太極多次引誘洪承疇,洪承疇就是不上當,一路上雙方大大小小規模的戰爭爆發多次,皇太極始終拿洪承疇沒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洪承疇率領的大軍漸漸推進到了松山一帶,而松山離錦州只有咫尺,眼看著再用不了多久時間就能抵達錦州,只要援軍一到錦州,皇太極的謀劃就徹底破產,錦州之圍也就解除了。

  可誰都沒想到就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卻坐不住了,當他得知洪承疇進軍緩慢,一日就走十幾里地,從山海關一路北上走了月余都沒抵達錦州,眼看著錦州已在眼前,洪承疇卻突然又按兵不動的時候,崇禎皇帝心中焦慮萬分,他恨不能洪承疇的大軍瞬間就抵達錦州,把祖大壽部從錦州之圍解救出來,從而結束這場戰爭。

  為了這個想法,崇禎皇帝忍不住就派人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疇快速出兵,甚至還親自下旨命令洪承疇不得延誤戰機,如再不馬上救出祖大壽,就要撤洪承疇的職治他的罪,從而用其他人來替代。

  這時候的洪承疇其實已經勝利在望,但他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小心,千萬不能大意。原本他打算繼續和皇太極對峙一段時間,依靠手裡的雄厚兵力慢慢推進,根本不給對方任何機會。

  只要再給他點時間,錦州之圍必然解除,皇太極只能無功而返。可偏偏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的命令下達,在多次催促之下洪承疇實在是沒有辦法,最後只能一咬牙冒了個險打算突襲清軍救出祖大壽,卻沒想到正是因為他的冒險導致原本無懈可擊的大軍出現了前後脫節問題,再加上洪承疇所率某部的怯戰和臨戰而逃,一下子使得他的軍隊漏洞大開,被抓到機會的皇太極反手擊破。

  雖然這時候洪承疇的大軍總兵力損失並不大,但問題在於兵敗如山倒,全軍崩潰之下洪承疇已沒辦法有效指揮其他部隊了,只能帶著近萬中軍退守松山固守,最後非但沒有救出祖大壽,反而先一步被皇太極的八旗圍困,最後彈盡糧絕戰敗被俘。

  等到洪承疇戰敗的消息傳來,錦州的祖大壽徹底失望,眼看局勢已無法挽回,在皇太極的勸說下祖大壽只能認清事實,開城投降,從而錦州丟失,遼東慘敗。

  歷史上這一仗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甚至比當年薩爾滸之戰慘敗更嚴重的多。

  首先近二十萬明軍精銳在遼東丟失,洪承疇和祖大壽先後投降了皇太極,導致明軍軍力大損。

  其次,因為救援錦州的原因,崇禎皇帝抽調了大量地方部隊,導致原本奄奄一息的地方流寇得到了難得喘息機會,從而逃脫了被徹底圍剿的結局,再加上明軍軍力的損失使得之後流寇圍剿力度越來越弱,而流寇也藉此機會有了快速發展,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至於最後就是洪承疇和祖大壽的投降了,尤其是前者投降皇太極後,皇太極在洪承疇的幫助下不斷壯大,更重新制定了新的國策,從而使代大清從當初後金以來的奴隸制王朝向著真正王朝格局發展。

  洪承疇幫皇太極完善了各項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此外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進步。雖然皇太極最終沒有等到自己入關奪取天下的那一天,可皇太極的兒子卻在大明最後的內亂之下趁虛而入,占據了大明北方,然後再繼續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最終獲取了天下。

  這個情況朱慎錐是清楚的,他當然明白陳新甲的建議是目前看來最好的辦法了。而且朱慎錐不是崇禎皇帝,他絕對不會和歷史上崇禎皇帝那樣催促洪承疇,最終導致功虧一簣。

  但計劃再好,朱慎錐也不會使用,因為這個計劃從遼東戰事來看雖然是個好辦法,可對於大明整體而言卻隱患甚多。

  一來目前針對流寇的圍剿還在繼續,如果這時候從地方抽調兵力救援遼東,那麼必然會削弱針對流寇的軍事行動。

  這些流寇就和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你不徹底剷除,給他們可乘之機,很快流寇就能恢復元氣,再一次壯大起來。    二來,大量的兵力抽調、集結和救援耗資甚大,僅僅是糧草方面就不是一個小數。現在大明的經濟情況雖有好轉,可整體財政依舊在破產邊緣,國庫空虛之下這樣龐大的支出根本不是朝廷能夠承擔的,就算朱慎錐砸鍋賣鐵也很難做到,何況以守代攻的救援策略需要很長的時間,其中的耗費更是天文數字,除非朱慎錐和崇禎皇帝那樣再一次不顧民生增派遼餉,加稅加賦,要不然無法支撐下去。

  至於最後就是整體的布局了,說句實話朱慎錐情願錦州丟失,祖大壽被俘也不想冒這樣的風險,一旦這麼做了他之前的諸多努力就成了泡影,一系列的安排也沒辦法推行下去。

  可權衡利弊,錦州必須還是要救,就和楊嗣昌等人說的那樣,如果錦州不救後果同樣嚴重,對於朱慎錐的影響極大。

  「寧山伯!」

  「臣在!」

  「你來說說,錦州應該如何救?」

  王晉武拱手道:「臣以為陳大人的計劃聽起來不錯,如能以守代攻步步為營之策援救,這辦法雖笨了些,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臣身為京營總戎,願領兵前去遼東,救援錦州!」

  「不可!」王晉武的話音剛落,楊嗣昌就開口反對,王晉武頓時眉頭一皺,神色不悅。

  楊嗣昌道:「王帥坐鎮京師不可擅動,而且此次救援錦州需調集各地兵力組成援軍,王帥雖是總戎,卻只是一軍之將,按朝廷之例,當選文官統帥三軍才對,故由王帥領軍並不合適。」

  「楊大人說的極是。」這個時候溫體仁也顧不上和楊嗣昌的恩怨了,附和道:「此次救援錦州同上次長城之戰不同,如不派選文官統領恐怕鎮不住各地驕兵悍將,尤其是在遼東作戰,關寧軍向來驕橫自大,外將去了遼東實在不妥,依臣之見,當派一員重臣為帥最為妥當。」

  「臣附議!」張至發是溫體仁說什麼他就是什麼,何況這件事他的態度和溫體仁是一樣的,覺得如果讓王晉武再一次統兵的話萬一打贏了,那麼王晉武不僅是地位再次穩固,更可能直接成了大明軍中的第一人。

  自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武將地位就不斷下降,文官開始抬頭,到崇禎年間,文官統兵已成了慣例,尤其是遼東那邊,無論是最初的熊廷弼還是後來的王化貞,或者孫承宗和袁崇煥,這些人哪個不是文官的?

  如果王晉武去統兵,直接就打破了文官統兵的傳統,而且這一次和長城之戰完全不同,當初長城之戰是朱慎錐剛剛入京後不久,他的監國之位還沒徹底坐穩呢,再加上長城之戰是在關內的薊州鎮,離著京師不遠,王晉武統兵的主要兵力組成又是朱慎錐的新軍,那時候朝野上下袖手旁觀者不少,更有不少人打算看此戰的結果再判斷是否要真正投靠朱慎錐,這才有了後來的情況。

  長城一戰使得朱慎錐的地位穩固,也讓王晉武在軍中名聲鵲起,更進一步成了寧山伯。戰後,在朱慎錐的運作下,新軍吞併了原本京營的精銳包括京畿周邊的明軍,使得力量大增,王晉武也隱隱成了大明軍中第一人,新鮮出爐的勛貴。

  如果這一次依舊讓王晉武去,戰敗也就罷了,一旦勝了王晉武不得名揚四海威震華夏?而且他的爵位也必然會上升,從寧山伯進寧山侯絕對沒問題,甚至可能因為朱慎錐的緣故直接進公爵之位,一旦是這樣的結果,不僅是王晉武一人,而是整個軍方包括勛貴的地位徹底改變。

  雖說溫體仁等人都算是朱慎錐的人,和王晉武沒什麼兩樣,可文武有別,他們再投靠朱慎錐也不希望冒出一個文官無法制約的武勛來。就和朱元璋時期的徐達、常遇春那樣,有這樣一個人在朝,對於文官群體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一旦朱慎錐順勢恢復五軍都督府的全部職權,那麼文官就徹底沒了以後再插手軍事的可能了。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