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只欠東風
翌日。
中旨下達後由內閣通過,鄭鴻逵的正式任命就到了府中,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件朱慎錐所賜的飛魚服,以示恩寵。
見到這些,鄭鴻逵當即感激莫名,叩首謝恩,等送走傳旨官員後,鄭鴻逵喜氣洋洋,連忙換上了飛魚服在府中顯擺地走來走去,嘴角更是笑得直往上翹。
第三日鄭鴻逵就帶著手下離京,朝著山東匆匆而去。
時間不等人,鄭鴻逵很明白大戰在即自己要去山東提前做好準備。而這時候山東的李信也接到了京師而來的命令,告知了他鄭鴻逵接任山東水師的任命,李信絲毫不敢怠慢,連忙著手準備出戰物資,等鄭鴻逵抵達萊州後,李信親自和鄭鴻逵討論了一下,聽取了鄭鴻逵的意見後對所準備物資進行了調整,以便更適合渡海作戰。
鄭鴻逵走的這一日,朱慎錐的新軍也動了。原本鄭鴻逵只是想在山東或者京畿的部隊中調集部分精銳渡海作戰,可朱慎錐仔細考慮後還是決定以新軍為基組成這支渡海之軍。
按照山東水師的運力,這一次所動用的新軍一個半營的兵力組成加強營,此外還有三百精銳騎兵,總計約兩千人。
別看這兩千兵力似乎少了點,可實際上戰鬥力卻極為強悍。先不說這一個半營的新軍,眼下朱慎錐手中的新軍分為三部,這三部是由朱慎錐原本新軍為核心重新整編組建的,每部五千人,被稱為「軍」。
也就是說,新軍現在總兵力一共是一萬五千人,再加上後勤和輔兵,總數大約兩萬人左右,這是朱慎錐手裡最能打的部隊,也是大明最為強悍的軍隊。
一個半營的新軍才一千七百人不到,已是整支新軍的十分之一還多了,而且挑選出來的新軍都是經年作戰的精銳老兵,這些人跟隨著朱慎錐南征北戰,不僅是新軍中的佼佼者,更是新軍王牌的王牌。
至於三百精銳騎兵也是一樣,大部分都是土默特的蒙古騎兵,他們的裝備精良,戰鬥力比八旗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一支軍隊人數雖少,可一旦登陸遼東戰鬥力可想而知,別說遼東各地的八旗駐軍了,哪怕就是同等數量的八旗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支軍隊的主將是李佑,這一次朱慎錐沒讓王晉武領軍,而是挑選了李佑。主要原因是眼下京中有些不穩,隨著遼東戰事的複雜化,再加上京察制度的恢復,各方面暗流涌動,朱慎錐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
讓王晉武坐鎮京師,手中掌控著軍權,任憑有些牛鬼蛇神暗中有什麼打算都翻不出風浪來。
此外中原對流寇的圍剿也到了關鍵時刻,手中掌握一支足夠的機動兵力也是必須的,所以朱慎錐才會這樣安排。
何況李佑領軍雖比不上王晉武,但李佑這些年也早就歷練出來了,和王晉武相比,李佑打仗雖沒王晉武那邊兇猛,可李佑因為性格緣故更為穩妥和謹慎,而且用兵能力也不差。
渡海作戰一個不小心就會令部隊深陷其中,一旦在遼東戰敗就連撤回的可能性都沒有。把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交到李佑手中是很合適的,以李佑的能力絕對能不負朱慎錐的期望。
除去這些安排外,朱慎錐還讓人送信給塔娜和王海,讓土默特部用兵對察哈爾左翼各部包括科爾沁部施加壓力,擺出一副要東進的姿態。
這樣做的好處是吸引住察哈爾左翼和科爾沁部,令其不敢對遼東的皇太極進行增援,削弱皇太極外部援助,從而減少渡海作戰的壓力。
此外,朱慎錐還給了塔娜一封私信,在信中向塔娜講述了思念之苦,自從他起兵到現在一年多來都沒見過塔娜和騰格爾、阿古達木了,以前的時候,朱慎錐再忙也會每年去草原和塔娜她們呆上好幾個月,可自入京後暫時沒了這個可能,朱慎錐別說去草原了,哪怕離京都是困難。
這說起來也是無奈,曾經有人說皇宮是一個囚籠,皇帝作為帝國的君王高高在上,是天下最尊貴的人,可實際上作為皇帝卻無法輕易離開皇宮,反而被皇宮給囚禁住了。
這個話聽起來有些矯情,可卻是事實。就像現在一樣,朱慎錐身為大明監國,手中的權利已和皇帝沒什麼兩樣了,可他同樣無法輕易離開皇宮甚至京師,不是他不願意,是現實讓他無法輕離,不用說和以前那樣去蒙古見妻兒了,就連在大明的徐靜秋和兩個孩子也一直安置在羊頭山呢。 這麼多日子過去,也不知道塔娜和孩子們現在怎樣,塔娜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麼?兩個孩子是否又長大了不少?尤其是騰格爾作為自己的長子,他現在是否變得成熟起來了呢?
朱慎錐在信中說了許多,並向塔娜承諾,等京師這邊徹底穩固下他一定會去一趟歸化見見她們。如果有可能的話,朱慎錐還希望塔娜帶著孩子來一趟大明,看一看大明的錦繡山河,感受一下大明的風光景色,對了還有徐靜秋也是一樣,塔娜和徐靜秋兩人都知道相互的存在,卻一直從未見過,自己四個孩子也是如此,總要找個機會見上一面吧。
李佑的部隊集結完畢後就前往山東,這一次渡海出兵朱慎錐並沒通過內閣和兵部,因為此戰的重要性知道這個安排的人並不多,就連溫體仁和楊嗣昌也不知朱慎錐對遼東解圍一事已有暗中謀劃。
新軍調動因為規模不大,再加上王晉武的掩飾並沒引起注意,而鄭鴻逵去山東的理由也好找,原本鄭鴻逵就是因為山東海貿一事來的京師,這個情況大多數人都知道,所以在內閣和兵部等看來,鄭鴻逵擔任萊登副總兵只不過是朱慎錐為了山東海貿之事的一個安排罷了。
朱慎錐無法確保朝廷內是否有人暗中和建奴勾結,會不會把渡海作戰的計劃提前透露出去。為了萬無一失,他直接對知情人下了封口令,對外絲毫不提渡海作戰計劃,反而還三天兩頭召來內閣和兵部討論對遼東增援,如何出兵解圍的辦法。
時間一日日過去,轉眼就小半個月了。這小半個月中李佑的部隊早就到達了萊州,鄭鴻逵也在李信的配合下完全接手了山東水師,做好了物資儲備。
此外鄭鴻逵還特意讓李佑的部隊上船進行了幾次適應性的渡海準備,畢竟新軍和騎兵雖然都是精銳,但他們都是陸軍,而且無論是新軍還是騎兵不是北方人就是蒙古人,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見到大海的模樣。
渡海作戰可不是簡單地把人裝上船,然後跨海運過去登陸作戰這麼簡單,大海上什麼情況都能發生,哪怕渤海灣比外海相比風浪要小許多,天氣變化也不是那麼反覆,可大海畢竟就是大海,旱鴨子上船沒有適應是根本不行的。
如果直接把人全部裝船,現在就渡海登陸的話,弄不好到了地方這些士兵因為暈船的緣故連站都站不穩了,一旦如此等上了岸別說打仗了,恐怕都東倒西歪連站都站不穩了。
不光是人,還有戰馬也是一樣,鄭鴻逵作為鄭家的核心人物,又是縱橫四海的大海盜太了解這個情況了,所以戰前的適應是必須的,時間再緊也不能忽略此事。
小半個月內,新軍和騎兵在通過幾次適應後雖還沒達到最好的結果,卻也能勉強適應了海上行舟的顛簸。再加上鄭鴻逵弄來的一些藥草,能夠有效緩解暈船的情況,從而使得出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這一日鄭鴻逵正在海邊看著幾十條船在近海航行,上面裝載著幾百軍士還有一些馬匹,眺望著前方,鄭鴻逵微微點頭,覺得再操練兩次就差不多了。
「鄭帥!」
「不敢不敢,李將軍怎麼來了?」回頭一看,見李佑從遠處走了,上了高地,鄭鴻逵笑呵呵地連忙上前和對方打招呼。
雖然鄭鴻逵是主帥,李佑是他的副手,可鄭鴻逵心裡卻明白自己這個主帥只是名義上的,而且指揮權只限於水師。李佑這個副手卻是登陸後真正指揮作戰的將領,再加上李佑的軍職並不比自己低,聽說他還是大將軍王晉武的弟子,其父李虎早年就認識朱慎錐,算是朱慎錐的心腹親信。
這樣的人別說軍職相等,就算軍職比自己低,鄭鴻逵也不敢怠慢啊!何況李佑不僅有軍職,還有著勛位呢,哪怕他的勛位不是三等爵的任何一個,只是一個普通軍勛,但這也比衛所世襲之職強太多了。
據說朱慎錐已經有意恢復大明建國初年的五等爵位,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一旦五等爵制度恢復,憑著李佑的簡在帝心,未來一個男爵甚至子爵是妥妥的,甚至這一次渡海作戰立下功勳,直接封伯都未嘗不可。
面對這樣的人物,鄭鴻逵怎麼可能拿大?自然要討好一番,而且兩人這段日子接觸下來鄭鴻逵對李佑的感官也非常好,雖然李佑的背景比自己強大的多,可對自己卻一直禮遇有加極為尊重,見了自己從不張揚,開口閉口必稱「鄭帥」。
對方給自己臉面,鄭鴻逵也不能不兜著,自然客客氣氣,所以軍中正副手的配合相當融洽,這也讓鄭鴻逵打消了原本那麼點顧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