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朱標的氣度!
朱標猛地站起身,臉色怒紅,眼中久違的露出了一抹不安跟緊張,仿佛真被這些話激怒中傷了。
趙瑁等官員對視一眼,眼中都露出了一抹驚惶跟淡淡的恍惚,全都垂著頭,沒有再開口,如今的場面,不是他們能開口的了。
任意一句話,落到朱標耳中,都可能變成火上澆油,亦或者變成是在指桑罵槐,他們入朝多年,深諳為官之道,自不敢以身犯險。
只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
這篇『反文』說的一些話,的確有幾分道理,大明相較其他朝代,立國之初,的確太嚴跟太死板了。
毫無變通。
完全只能由著陛下的想法。
大明當初之所以停辦科舉,除了選拔的士人良莠不齊、不堪實用外,更大的原因,還是這些士人,對於大明並無認同之感。
大明立國之初,天下的士人,對大明很多都持著觀望、懷疑甚至是敵對不合作的姿態,很多士人也根本不願出仕仕明。
究其原因。
便在於陛下對待科舉制以及士大夫的態度,天下的儒生,在陛下那都得不到真正的親近跟實心委任。
而這或許真就如這篇文章所說。
與陛下的出身有關。
當今陛下對賢才的渴求,很早就表露了出來,為吳國公、吳王時,便發布了『茲欲上稽古制,設文、武二科,以廣求天下之賢。』
但求來的賢能之士,並不能人盡其用,也不能真如詔書上的那般得到重用,反而被百般挑剔。
陛下多次以『有司所取多後生少年』且不堪實用,無法『以所學措諸行事』,指責這些官員,無法實現陛下想要的『責實求賢』。
陛下的確有很強烈的求治國賢才之心,但陛下要的所謂治國賢才,只是想讓這些人去按陛下的想法做事。
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跟心思。
只讓其為自家家奴!
這就當真如農人一般,很想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卻又很擔心別人惦記上自己的東西,故始終懷著極強的戒心跟提防。
稍有不滿,便粗魯的用強權的形式壓制,以做威懾,以防賊的心態去用人,又如何能讓人心安?
朱標冷冷的看向下方百官,冷聲道:「你們也認可這些話?」
李善長拱手道:「回殿下,臣只聽到了對陛下的污衊,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論,當殺!當誅!」
李善長一臉怒氣,仿佛真為朱元璋在打抱不平,義憤填膺。
朱標冷冷的看了李善長几眼,又看了幾眼下方沉默不語的百官,臉色已陰沉至極。
他又如何看不出,這些官員的心思,分明是對這番話有認同,也真以為當今陛下有的決策有錯。
只是他很費解,既然百官對陛下的一些決策有不同看法,為什麼就不敢說出來?
李善長滿心忐忑。
已不知自己該不該繼續念了。
只是一臉懇切的看向朱標,想讓朱標拿個主意。
朱標臉色變了又變。
最終。
他消瘦的臉頰上恢復了一抹血色,也重新恢復了尋常的淡定自若,淡淡道:「繼續念吧。」
「孤也想聽聽,在這些亂賊口中,我大明還有哪些積弊?而且孤從不認為大明盡善盡美。」
「錯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也是孤一直以來的態度。」
「念。」
朱標展現出了身為儲君應有的氣度跟豁達,也徹底扭轉了想法,不再只是將這篇文章視為反文。
而是視作一份諫書。
李善長猶豫了一下,繼續道:「洪武帝對為給自己辦事的官員,尚且如此苛峻?何況是對百姓?終是假以愛民之舉,行虐民之行罷了。」
「空有愛民之心,無愛民之舉,具天下為私有。」
「由此觀之,明得於農民起義,也註定會失於農民起義,只不過是從開局的一個碗,換來結尾時屍體的直硬罷了。」
「以治家的方式治國,只會越治越差,越來越殘暴不仁,因為『忤逆』的臣民,只會越來越多。」
「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只教臣民一味的順從,一味的去遵循所謂的祖宗之法,最終只會將天下帶入到無盡的黑暗深淵。」
「民不聊生!」
「洪武帝為何對民如此注重,甚至三言兩句都不離民,非是真的對民報以寬懷,而是只懂得民。」
「或許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洪武帝學了很多的謀略和軍事,但對於具體的儒家六藝,涉獵並不完整。」
「士農工商兵,只知曉農兵。」
「因為懂農,所以對農業相關抓的最緊,而對於其他,則只能延續著舊制。」
「很多時候非是不想改,不想變,而是不知道,不敢,怕被騙。」
「更擔心為大臣蠱惑誘騙。」
「因出身的緣故,洪武帝對於其他的社會階層都充斥著敵意,認為其心懷不軌,也始終抱著最大的惡意去揣度,這其實不算大問題。」
「但為君不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更當權衡朝堂,以天下為重。」
「非只有農、民。」
「世間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世人大多無利不起早。」
「要麼圖名,要麼圖利。」
「而最終的決定權,一直都掌握在當權者手中。」
「然洪武帝卻連選擇判斷的機會都不給,只視百官為其長工,萬民為其奴隸,想世代供其驅使。」
「長此以往,天下只會充滿諂上欺下者,官員懶政庸政懈政的情況,會進一步擴散。」
「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與其如此。」
「何必給自己惹麻煩?」
「正因為此,大明立國十幾年,除了重定天下秩序,天下各地的矛盾依舊充斥,利益不均,未來不明,人心浮動難定。」
「尤其洪武帝喜歡以強權形式,粗魯的對待天下臣民,如此情況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大明又豈會真有長足的進步?」
「賈誼所寫的《過秦論》中,有這麼幾句話。」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這跟大明的做法有何異同?」
「以一人而定萬世之事,又豈能得到好的下場?」
「只是在重複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奈何奈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