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一步之遙
「規模要做多大?」
李萱琢磨了一會之後,忍不住詢問著,金尚很明確地回答道:
「滿足主業需求,並略有盈餘就行了。」
現實條件限制了金尚拓展網際網路事業的速度,那就先從實體入手,再找准機會補齊線上。
前世那些被電子商務殺得七零八落的零售巨頭們,想要跟上時代,轉型電商,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醒悟太晚了。
等到網購銷售額已經到了數百億上千億的規模,明眼人都知道未來在電商,這個時候再匆匆下場,連殘羹冷炙都吃不上了。
如今對網際網路公司的要務,並不是發展壯大,搶占全國市場;而是卡住位置,站穩腳跟,努力活下去,緊跟國內基礎建設的腳步。
甚至,打擊競爭對手的重要性都要排在比較靠後的順位,因為網際網路流量變現困難,九成九的公司都活不過三年。在這一行深耕未來,需要的不是短期爆發力,而是長久的生命力。待競爭者倒下後,開發出來的市場,自然會被倖存者分而食之。
兩人商量了好久,差不多將未來的打算剖析透徹之後,李萱才略有點不樂意地抱怨道:
「那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努力方向,和你的主業,並沒有太強的關聯?」
「怎麼會?」
金尚笑著搖搖頭,握住李萱的手緊了緊,
「線下彌補線上,三年之內,幾乎不可改變,三年之後,即時通訊應該能做到勉強反哺線下了吧……」
「你的語氣可沒你說的那樣篤定。」
「別鬧情緒了,我讓你做的板塊,也不是完全的實體經濟,而是基於正準備開發的即時通訊和綜合門戶網站而建立的,得兼顧為網站引流的任務。」
小金可沒有每年豪擲三千萬打GG的底氣,想要將網民吸引過來,沒有正兒八經的引流方式,估計什麼都幹不成。
總不可真的讓老闆扮女生陪人聊天聚人氣吧?
至於為什麼將所有分類都集中在綜合門戶網站,還不是因為如今上網的人太少了麼?
二十年後,隨便一個細分領域,只要做到前幾名,就可以吸引到足夠生存下去的粉絲流量。
現在可不行,辦網站,必須是講究大而全、無所不包、什麼都有的門戶網站,不管是即時通訊軟體還是社區生活、電子商務等,都是為網站服務的工具,等到合適的時候,才有分拆獨立運營的可能。
「對了,你有沒有想過引入風投?我聽女生部幾個經濟學院的姐妹們說,新興產業靠自家砸錢,太吃虧了,燒別人的錢,為自己創業服務,才是比較的方法。」
接下來,兩人說了點輕鬆的話題,尤其是學校發生的趣事,李萱似乎想起了什麼,不由得建議道,
「你是不是也可以引入外部資金,分擔壓力和風險?」
聞言的金尚笑著回答道:
「一般來講,應該是這樣,只是,現在將公司拿出去融資,能融到多少錢?我家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也還有點本錢,小錢我看不上,大錢看不上我,只有等到有一定規模和基礎,才好去吹牛拉投資。而且……」
頓了頓之後,小金傲氣地放言道:
「我有十足把握,自己選的方向是對的,就看能不能撐到苦盡甘來的那一天。那些神神叨叨的天使投資人,來路不明的民間資本,居心叵測的買辦,他們的錢,我可不想要。將來,我的公司會優先引入有份量戰略投資者,能夠為我掃清前路障礙,提供諸多實實在在助力的『國字號』正規軍,一般貨色,我可不想帶他們玩……」
要抱大腿,也得選個最粗的,有什麼康莊大道,是比緊跟國家政策更好走的路?
鄭良知的告誡,讓金尚明白了自己最大的軟肋,那就是沒個真正能遮風擋雨的靠山,甚至連志同道合,抱團取暖的小團體都沒有。
真要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有了大變動,連個通風報信的都沒有。
如何安排李萱,金尚也琢磨了很多。
考慮到現實情況,最適合她的就是難度不是很高,但是掌舵幹部必須可靠,了解金尚總體規劃,還能保守商業機密,關鍵時刻能提供核心競爭力的行業。
大致來講,就是個缺了一條腿的京東和美團的複合體,早期賣點優惠券,球票,電影票,音像製品、書籍等。公司旗下的《京西都市報》已經試發行了一個月,即將大面積推廣,還有籌備中、即將正式面世的情感類生活周刊雜誌《知音雜談》,都需要大量地推和配送人員。
總是指望臨時工和勤工儉學的大學生干髒活累活也不現實,還是得有一批靠得住的基層員工,將今夕文化的下限給兜住。
將架子搭起來,深挖本地資源和潛力,再視網際網路普及程度加碼網絡營銷,視用戶接受程度,試一試電子商務的水有多深也在考慮中。
燒錢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味地打GG,搞補貼優惠是不可取的。一旦補貼退潮,流量也煙消雲散,什麼都不剩下。
如果將錢砸在物流倉儲,渠道配送方面,哪怕有不順,土地、倉庫、分揀設備、車輛等可都是實實在在的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會越來越貴。
現在幾十萬幾百萬不砸錢,將來想要補回來,可能就得花幾億幾十億了。遲早都要做,還不如現在就準備起來。
……
第二天早晨,掙扎著起床的兩人,匆匆洗漱後,驅車來到公司。
今天不是工作日,而是京城北方聯合足球俱樂部的比賽日,理論上,除了和比賽相關的工作人員,是不上班的。
不過,這次有點特殊。
明天是《京西都市報》開始大批量發行的日子,通過各方調研,金尚十分大膽地做出了印刷十五萬份的決定,兩毛錢一份的價格,扣除成本之後,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
民營公司公開發行報紙其實相當困難,找個主管單位掛靠已經很不容易了,申請刊號的資質,今夕文化壓根達不到,鐵門檻就攔在那,金家父子可沒有挑戰法律的能耐。
為了讓這份《京城都市報》面世,老金更是花了極大的精力,動用了多年積累的人脈,從某個經營不善的正規出版單位租用了報刊號,套了一層皮讓金尚的的公司使用,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這麼幹當然是違規的,可這年頭,只要不是太招搖,讓同行看不順眼,還不至於惹來麻煩。
周刊雜誌《知音雜談》就相對容易多了,沒什麼犯忌諱的地方,一塊錢一本,預計首印五萬份,醞釀了將近兩個月,應該不至於賣不掉。
相比起限制頗多,主要為了維持規模,培養人才的報紙,雜誌可能更有想像空間。
將李萱介紹給公司的幾個骨幹正式成員,暫時以秘書的身份,幫助金尚處理報紙和期刊的發售工作後,又一起審議了幾篇定稿的重要文章和配圖。
報紙的負責人是一位三十二歲的本地大姐,名叫趙榮珍,在京城主流報社工作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升上了中層領導,結果因為去年生下了第三胎,休養了很長時間,等回到工作崗位後,發現自己的工作和崗位已經被年輕後輩給頂替了。
不管承不承認,女性在職場確實有很多避不過去的難關,想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確實比較困難。
趙大姐不願意在單位被邊緣化,於是帶著好幾位同樣不如意的同僚出來闖蕩。可惜,現在已經錯過了最佳下海時機,再加上傳媒業界也並不太平,混得並不如意,於是被鄭良知介紹過來,帶著幾名跟班草創了《京西都市報》。
面試的時候,小金其實不怎麼懂,鄭良知和黃漪漪對她的評價還不錯。
負責《知音雜談》的人選,是一位從南方來的二十七歲女性,名叫王燕,本為當地一家草創不久的雜誌的副主編,能力也很突出。來京城闖蕩,並非其所願,而是預備結婚的對象突然調動工作,她也不得不被動跟隨成為「京飄」。
這年頭飛機票比較貴,火車票便宜,但是不好買,家用電話普及率不高,手機還是奢侈品,網絡聯繫更是限於發電子郵件。
一旦分居兩地,最靠譜的交流方式就是寫信了。
許許多多遠隔千里的情侶就因為受不了異地戀的煎熬之苦而勞燕分飛。
王燕和她的對象感情還不錯,為了終身大事而冒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找個靠譜的工作都很困難,京城物價不便宜,靠男方一個人工作賺錢養家,還真有些困難。
從十多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王燕也格外珍惜這份工作,尤其是第一次挑大樑,著實是一次考驗。
金尚對這位年輕的女編輯還比較滿意,金手指也提示這是未來會給公司帶來較大好處,可挖掘潛質的人才。
手裡的樣刊,幾位相關人士已經看過了,意見也提了許多,改了許多遍,最後定稿的版本,金尚也很比較滿意。
只不過,傳統的發行渠道,太保守了,五萬份,其實並不多,可想要一炮而紅,還得有點手段。
「王編輯,我已經托人和本地婦女聯合會溝通過,主要面對女性讀者的都市情感類雜誌,對她們的工作,也是重要的補充。畢竟,京城婦聯也是這本雜誌的主管部門之一,也得讓上面看到咱們的成果。」
「這……可行嗎?」
王燕有些猶豫。
說實話,按照金尚的主意,《知音雜談》的風格,和前世的《知音》雜誌的風格是差不多的,聚焦男女關係,婚姻痛點,家庭矛盾,養兒育女,婆媳不合等領域,是這一份雜誌的最大特色,和如今偏向文藝的主流雜誌相差有點遠。
說得好聽點叫接地氣,滿足草根階層的精神文明生活;說不好聽的,就是格調不高,品味過低的三俗文化;
受到文藝界鄙夷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聲勢太大,甚至有可能迎來主流輿論的反彈。
只不過,信心滿滿的金尚拍著胸脯做保證,暫時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草根?
三俗?
這才哪到哪?
過幾年網際網路大行其道,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才有長久的生命力,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都快淪為少數人自娛自樂的最後消遣了。
太遙遠的事情暫且不提,京西這塊正處在快速發展期的京畿重地,如今還只是遠城區,妥妥的城鄉結合部,已經有高樓林立大都市的影子了,但是繁榮程度還遠遠不如。
尤其是外來人口逐年增多,使得腳下這塊土地受到了各方思想的衝擊,遠不如京城核心區域保守,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
先天不足的《京西都市報》是沒有機會衝出京城,走向全國的,它的宿命是在合適的時候轉為線上,為草創的「北方聯合在線」門戶網站生產內容資訊;而《知音雜談》則可以,只要維持這種風格保證質量不跌落,金尚甚至有較大的把握將其發展成國內靠前的期刊雜誌。
敢為人先,承擔了風險,自然也會有超額的收益。填補了國內情感類休閒期刊空白的《知音雜談》,前景還是不錯的。考慮到將來壯大時候可能遇到的麻煩,金尚才將京城婦女聯合會選為主管部門之一,並依靠它的影響力,打著豐富全國女性精神生活的旗號,實際上就是一碗碗隱藏在或真或假的情感故事背後的雞湯。
男人嘛,看足球比賽,買球衣球票,試一試新潮的國際網際網路,就已經是極限了。真正賺大錢,還是得靠女性消費者。
讓兩位主編帶著幾位骨幹去檢查一下明天派送渠道是否通暢後,金尚才宣布散會。
回到辦公室,黃漪漪正在小聲地向李萱說著一些公司的事情,忙碌了這麼久的鄭良知也是長舒了一口氣笑道:
「總算是到這一天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就靠網吧的收入吊著一條命,連個主營業務都沒有,如今,總算是快要見著回頭錢了。」
出力不少的鄭良知,久違地取得了事業上有所建樹的滿足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