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5章 內附之風(中)
土默特正式上表內附的消息傳到京師,無疑是平地驚雷一般的影響,震得許多人目瞪口呆,甚至懷疑自己出現了幻聽。
強盛如土默特,居然就這麼輕易地表示要內附了?他們的局面真的有如此危急?他們的內部能夠達成一致?他們會不會只是想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
各種猜測,一時並起。反應到朝廷上,就是一大波人通過各種方式來探高務實的口風,希望了解更多的「內幕」——事出反常必有妖嘛,或許是有我不知道的內情呢?但我不知道沒關係,元輔可是土默特承認的「降三世明王轉世」,他還能不知道?
天可憐見!自從皇帝曠工、司禮監歇業,高務實這幾個月忙得腳不點地、口舌起泡,他哪有工夫關心一直政局平穩的土默特,又知道個鬼的內幕!
通過這一批批前來打探消息的人,他倒是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原本他知道朱翊鈞有某種程度的「高務實依賴症」,並且對此持樂觀態度,可是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合著整個朝廷都出現了「高務實依賴症」?
那要是忽然沒了我掌舵,這個朝廷豈不是連基本判斷力都要喪失了!你們袞袞諸公難道全在夢遊嗎?
如果高務實真的是個意圖顛覆、陰謀篡位的大野心家,那也還罷了,這局面對他而言完全是大好事。皇帝沒了他不行,百官沒了他也不行,那他想干點什麼,把握豈不是大得驚人?
可問題在於他並不是什麼大野心家,他也從來沒打算「奪了鳥位」。他只是希望把大明從娘胎裡帶來的病根給治一治,然後儘量搞出一套符合這個時代生產力水平,同時還具備一定前瞻性冗餘的制度來,讓大明能夠擺脫畸形,正常發展下去,不要讓中華文明走那兩三百年的彎路……僅此而已。
至於他在南疆、南洋,甚至日本、印度搞的那些事怎麼解釋……
前者是給自己預留一條後路,畢竟改革者往往沒有好下場,而他又不願意新鄭高氏這麼大一個家族全給自己陪葬;後者則是因為發展慣性,當京華的力量大到內部無法合理消化,必然要進行對外輸出,這不是他主觀意識就能扼制的,只能加以方向性引導。
說一千道一萬,他認為在明朝這個政治架構之下,換一家一姓當皇帝其實沒什麼大區別。如果真要換,反而一定會出現大動亂,會死很多人,但這些人全是白死的,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並無助益。
而與之相反,如果自己在南疆、南洋建起屏障,反而能抵消歐洲殖民狂潮的侵襲,讓中華文明能夠抵禦工業革命後歐洲力量最強時期帶來的衝擊。等到中華文明也由農業國轉為工業國,剩下的事就不需要他這個「古人」考慮了——還是那句話,中國才是天選之國。
為什麼?因為廣土,巨族,同心。這意味著資源豐富,人口充足,文化一體。
這,就是天選之國的標準。而後世的經驗告訴高務實,全世界只有中國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
美利堅資源豐富,人口勉強夠用但需要外來移民補充。然而因為內部階層高度固化,導致不願意接受太多真正高素質的外來移民,結果外來移民素質越來越差,內部矛盾日益激化。至於文化一體……可拉倒吧,左右互搏到恨不得對方當場暴斃;
俄羅斯資源豐富,但人口不足比美國還要嚴重,而且它還不是一個特別歡迎移民的國家,根本原因是其主體民族的占比也有點危險了。至於文化,同樣也不是一體,雖然其國內自稱東正教占比超過80%,但很多人只是認為自己「與東正教有關聯」,實際上不僅還有很多教派占比不低,而且還有很多無神論者。所以,俄羅斯只能是俄聯邦,而不是俄羅斯共和國;
歐洲……嗯,歐洲無大國,連表明統一都做不到。可以說,他們就是一群工業革命時代機緣巧合形成的暴發戶,當世界其他地區發展起來的時候,他們就只能回到歷史上應有的位置,這一點從長遠上來看不會有什麼意外。
高務實甚至認為,歐洲人在政治思維上只停留在春秋戰國的中後期水平,所以他們的學者才會在研究了一丁點中國史之後說中國「政治早熟」——哦,你發育遲緩就說我早熟?我中國早在周公旦時代就解決了神權問題,你們配給我提鞋嗎?
至於有些人擔心印度會是什麼「下一個中國」,快拉倒吧!一個種姓制度都只是在紙面上廢除,實際上始終大行其道,而國內統治需要依靠激發教派矛盾來區分「我與非我」的國家,永遠只是空有名義上的人口,是根本無法形成合力的一盤散沙。更別說,印度資源其實也並不算豐富,甚至連至關重要的水源上游,都控制在中國手裡。
印度如果真有戰略家,他或者他們應該很清楚,中國和印度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印度之所以看起來還有些聲量,除了他們的人口之外,其實不過是印度愛跳,而中國往往更願意示敵以弱。
很多人對「示敵以弱」頗為不屑,但他們恐怕不知道,「示敵以弱」才是隨時準備動手的表現。正如同後世很多人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迫不得已與李建成、李元吉爆發的一場突然衝突,卻不知道他們以為的「雙方勢均力敵」,其實是李世民當皇帝之後故意偽造出來的。
從全國精銳到關中精銳,再到長安城駐軍,全在他李世民手裡,朝中名將也全是他李世民的人,甚至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淵和幾位宰相就已經被尉遲恭「請」到湖中「泛舟」了……你說這情況是李世民集團與李建成、李元吉聯盟勢均力敵?
那為何李世民非要讓後人覺得他是被迫的、他的力量和他的兄弟也就半斤八兩呢?因為李世民聰明啊!他知道輿論總是下意識偏向弱者,下意識偏向「無過錯方」,所以他必須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強,看起來是被對方逼到了牆角……所以中印的事,還需要說得更直白嗎?
正是因為你強,所以你才必須再三「退讓」,因為只有這樣,你最終的「忍無可忍」才會顯得有合理性,才不至於激起全天下的聲討。
這時候或許還會有人說:只要我夠強大,天下罪我又何妨?我一力降十會,誰反對我,我就揍誰。
是,你可以這樣做,但作為統治者,那就意味著你要把大量的力量用於無意義的消耗。就如同拿破崙的法國一樣,前期一路贏贏贏,直到耗光國力,一把輸個乾淨。而與此同時,你的對手英國已經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牢牢占據了首位,將打成一鍋粥的歐洲大陸拋遠遠在身後。
當然,除了「廣土、巨族、同心」三個基礎條件之外,國家的治理能力也至關重要。前三者好比硬體,後者好比軟體。不過,後者的運行也有賴於前者的支撐,好比你拿一款3A大作去初代PC上運行,別說跑起來了,裝都裝不下,那還玩個屁。
總之,高務實的目的很簡單:中國不是因為農業時代過於先進,而且人口太過充足,導致沒有工業化的需求麼?那我就來打造一個南疆來扮演中間商,讓你早些與「國際接軌」,讓「國際需求」來刺激你發展轉型。
而我,我即使將來身在南疆,即使把子孫後代都留在南疆,也依然是中華苗裔,依然是為中華之興盛而努力。
既然如此,朝臣們如此依賴他高務實一個人就是他不可接受的,必須要有所改變。
他先請陳矩去問皇帝的態度,結果不出所料,皇帝表示「卿可自決」。於是,他馬上召開了大小九卿會議,要求共議。
大小九卿會議是大明朝商議要務時按例可以召開的——儘管以往多數時候是為了廷推閣臣,現在召開卻也合情合理。
會議上,高務實一改往日風格,既不是最先發言來「定調」,也不是最後發言作「總結」,而是不斷的引導與會諸大臣思考大明需要一個怎樣的漠南。
換句話說,高務實在引導他們用更加理智的方式,思考大明朝的國家態勢。
比如說,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而言,現階段大明是否需要繼續維持土默特的「自治領」狀態。在這個問題上,高務實就要首先引導他們了解,自己過去默許土默特「名為藩籬,實則自治」是為了什麼。
為了什麼呢?為了在有效降低統治成本的前提下,還能獲取大明想要的收益。
他這麼說的時候,與會諸大臣幾乎都有點懵圈——啊?難道不是因為土默特一直保有較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直接強壓他們臣服有點不划算嗎?
於是高務實就向他們詳細分析,大明要壓服土默特並不困難,甚至如果願意無恥一點,設個局讓土默特當場改旗易幟是非常容易的。
高務實做了個假設:援朝抗倭之時,因為是他親自帶兵出征,他完全有理由、有威望讓土默特調集國中精銳隨他出征——土默特擁兵十萬,核心精銳超過四萬,而他有把握讓土默特隨征超過七萬人。
這就意味著,他能一下子將豐州灘幾乎抽空,最多能留下一萬左右人馬守護順義王王庭。而此時,大同、宣撫兩鎮拋開調往朝鮮作戰的部分軍隊之外,總計至少超過十五萬可戰之兵,其中騎兵依舊接近三萬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萬精銳騎兵趁土默特不備(土默特對大明「不備」已經很多年了),一舉端掉歸化城,生擒王庭高層有什麼難度嗎?沒有難度,幾乎是手拿把掐的事。
那麼下一步,逼這些高層宣布內附,自然也是順理成章——只要朝廷答應保護他們現有的財產和權力,那麼人在屋檐下,就由不得他們不低頭。
諸大臣面面相覷,那模樣仿佛在眼神交流:「你別說,你還真別說……」於是大伙兒再看高務實的時候,眼神就有點意思了,好像在問: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為啥沒做呢?
因為不划算。
高務實於是開始給他們算帳。土默特對內的統治是蒙古式的,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放養」,行政成本異常低廉。但是如果換成大明直轄,那情況就大相逕庭了——你總要建衙門吧?要落實戶籍吧?要統計牛羊吧?要明確稅額吧?要確定軍役吧?要撥付軍餉吧?要提供軍械吧?……一直到要抗災救災吧?
凡此種種,都要花錢,而大明能從蒙古人手裡收幾個稅錢?你可拉倒吧,蒙古人和大明做生意往往都是直接拿馬匹牛羊來換貨,你現在說要收稅,讓他們拿命交?
好,你說可以用牛羊沖抵,那麼你怎麼定價?甚至可以作一些比較極端的假設:他拿一頭已經染病但是尚在潛伏期的病牛給你,他作為蒙古人看得出來這牛其實有病而且沒救了,但你的徵稅官員也看得出來?
反過來,如果徵稅官員本身不是個好人,硬指著對方一頭健牛說是病牛,只肯給個低價,對方會怎麼想?這種情況一旦多了,積累的矛盾最終會導致什麼結果,是不是都要加以考慮?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讓蒙古人自己管理土默特,其統治成本遠比大明去直轄要低得多得多得多。而且,大明需要蒙古的是什麼?從國家戰略層面而言,無非是戰馬和隨征;而民間的牛羊交易,可以讓大明邊界附近的百姓獲得更多的肉食……基本也就這些了。
這些需求,土默特自治而不內附的時候,難道大明做不到嗎?可別忘了,如今正在西域為大明「開疆拓土」的博碩克圖和額爾德木圖兩人,那可都是蒙古人,其麾下兵馬也都是蒙古騎兵,而大明除了答應事後給賞,幾乎連毛都沒出一根!
哦,最後這句不準確——大明還是給他們配了幾十門炮的,只不過操控者依舊是臨時調撥的明軍炮兵,人和炮在作戰完畢之後也都是要回到明軍的。
這麼一通說下來,諸大臣總算明白高務實的意思了。
懂了!就是說好處咱就不客氣了,但是責任呢,這個咱可不負……啊,那要這麼說,現在土默特要內附,咱們好像不應該接受啊!
然而,高務實的話卻還沒有說完。
——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doni」、「醉臥青牛1234」、「圓月彎刀殺人」、「書友130311122745499」、「胖胖龍2003」、「milan123」、「沒良心的黑狼」、「冰紅茶19」、「邵爺」、「艼蘦2022」的月票支持,謝謝!
PS:這位艼蘦2022朋友,你是打哪找出這倆生僻字來害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