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元輔> 第382章 內附之風(七)

第382章 內附之風(七)

2024-12-11 18:35:04 作者: 雲無風
  第2380章 內附之風(七)

  隨著內閣及大小九卿會議的結束,次日上午司禮監便按照皇帝此前的吩咐照例批准了首輔高務實的奏疏,不僅同意「大明金國」的內附,並且布告中外,明示「大明金國」內附之後朝廷將給予的抗災賑災措施。

  與此同時,又另旨宣詔嫩科爾沁、索倫、野人女真等諸部,向他們表達了若有意內附大明,也將並享「大明金國」內附相同的待遇。當然,考慮到大明這麼做只是因為「朕承大統,澤被四海」,而並非覬覦「爾等苦寒蠻荒之地」,所以「彼等若無歸心,朕亦聽其自便」……

  總之,大明給了你們內附這條求生之路,還給你們詳細考慮好了內附之後如何自處,至於你們是否願意接受大明的好意上表內附,那倒是聽憑你們自己,大明並不強迫。

  詔書最先抵達的自然是土默特。把漢那吉作為蒙古汗國土默特徹辰汗與大明金國順義王,雖然心情複雜,但作為鐵桿親明派的他,終究還是如釋重負的感覺更多一點,當場拜領了聖旨。

  這樣的大事自然不是接了旨就算完成,大明內閣給出的計劃雖然解決了最大的問題,可畢竟那還是原則性的表述,具體的對接工作尚需雙方派人逐條明確,而最後也還需要一場盛大的儀式來彰顯此舉的意義重大。

  在具體的對接之中,政治融合是首要任務。土默特的貴族們,他們的官職如何安置?地方治理結構又該如何調整?法律的適用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同一道道難題,擺在了大明官員們的面前。

  即便高務實再如何精力充沛,也不能每一個決定都親自大包大攬,但這些事偏偏都可能影響到大明的穩定與未來,因此大小九卿會議在近期幾乎變成了定時會議,每天下午都要召開。

  無論是出於自身精力有限的客觀原因,還是出於培養朝廷高官們「大局觀」的理由,高務實這一次較少干預大小九卿們的討論,而是在他們拿出初步意見之後,這才稍加修改,形成最終意見,遞交給司禮監請皇上過目——儘管大家都覺得皇上可能並不一定真會細看。

  政治融合之後,經濟整合緊隨而來。貿易政策的調整,稅收制度的確立,貨幣流通的問題,這些都是經濟融合的關鍵。大明的商人們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在新的貿易政策下,將更多絲綢、茶葉、瓷器、鐵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土默特,同時也期待著土默特的馬匹、牛羊能夠進一步豐富大明的市場。

  更有甚者,已經開始打起外喀爾喀(今外蒙古)的主意,甚至打算僱傭那裡的蒙古人作為嚮導,帶領自己一路向北,到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周邊找當地「野人」收購最好的皮貨。

  高務實對此倒是樂見其成,畢竟原歷史上的葉爾馬克很大程度上就是衝著多搞點皮貨,而幫沙皇當起了向西伯利亞殖民的先鋒官。既然哥薩克出身的葉爾馬克能殖民西伯利亞,更加耐寒的外喀爾喀蒙古人憑什麼不能繼續向北?

  哦,你問原歷史上的蒙古人為什麼沒有繼續北上?當然是因為蒙古人要那麼多皮貨沒用啊!他們連和大明正常貿易都難,大明還總給他們限制馬市貿易的交易量,他們搞太多皮貨根本沒有銷路,那自然就不會有動力北上嘍。

  現在就不同了,小冰河期導致大明北方越來越冷,現在北境諸部又都開始了內附,大明完全有動力多買點皮貨——畢竟,大明民間不缺錢!

  經濟之外,軍事安排同樣不可忽視。邊防線的調整,軍事合作的模式,這些都是保障大明邊疆安全的重要措施。兵部和九邊鎮帥們已經開始策劃,如何在土默特等部的加入下,構建更加堅固而有彈性的北方防線。


  事實上,當土默特、科爾沁等部逐一內附,相當於原先威脅大明北境的勢力搖身一變,居然成了自己人。如果這些蒙古、女真等族真的能完全融入大明,那實際上大明都幾乎不需要什麼「北方防線」了。

  當然,朝廷里沒有哪個傻蛋真這麼想,因為數千年的「華夷之辯」讓他們始終在腦海里緊繃一根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要這些蒙古人、女真人還保留著他們自己那些在漢人官員眼中十分粗鄙的禮儀和生活習慣,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任。

  當然,以土默特為首的諸部向大明臣從已經三十年了,基本的信任倒也還有。再加上大明不比韃清,碾壓級的人口優勢使得大明並不打算採取韃清對蒙古實施的那一系列人口控制政策。

  相反,大明內閣給出的決議反而是積極推動漢蒙通婚,並且對於漢蒙通婚之後產下的子嗣,朝廷十分寬大地准許其「自報漢蒙戶籍」——意思是說,父母任何一方分屬漢蒙兩族,所生子女均可以任意填報為漢族或者蒙族。當然,一經填報,不得擅改——除非考上舉人,或者布政使司及以上衙門批准。

  既然說到漢蒙戶籍,就該說文化融合了,這也是最為微妙的一環。教育政策的推廣,教派信仰的尊重,這些都是大明文化影響力擴張的關鍵。在高務實明里暗裡的示意下,士林大儒們已經開始準備,他們將親自或者派遣門下子弟帶著經卷跨越草原,將大明的文化種子播撒在土默特的土地上。

  除此之外,社會管理的改革也在悄然進行。戶籍管理的建立,公共衛生的改善,這些都是提升土默特等部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官員們已經開始規劃,如何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

  當然,土默特內附最大的外因可不能忘了,因此緊急應對措施的制定更是迫在眉睫。白災的救助計劃,互助隊的建設,這些都是緩解土默特等部當前困境的緊急措施。大明的救援隊伍已經開始集結,他們攜帶著糧食、衣物和工具,準備跨越千山萬水,為土默特的百姓帶去希望。

  最後,儀式與慶典的籌備,也是不可或缺的。內附儀式的策劃,文化交流活動的組織,這些都是增強雙方團結和認同感的重要手段。禮部的官員們已經開始忙碌,他們要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完美無缺,以彰顯大明的威嚴與土默特等部的忠誠。

  隨著這些工作的逐步推進,土默特等部與大明的融合勢必不斷加深。草原上的牧民們會在不久的將來開始學習漢文,大明的商隊也開始準備在草原上建立起永久性的貿易站點——以前京華也有貿易站點,但並非永久性的,畢竟就連高務實當初也沒把握說一定能讓土默特順利內附,萬一土默特出現反叛,這些站點就是他們嘴邊的肉。

  事情雖然千頭萬緒,不過能讓高務實全程過問的,還是軍事。

  土默特號稱控弦四十萬,那當然是按照蒙古人的算法,拿得動馬刀開得了弓,就能歸在這「四十萬」之中。實際上,土默特部正常情況下能集中起來並足以稱之為「蒙古騎兵」的,大概在十萬左右。

  這十萬之中,把漢那吉的汗庭直接掌握四萬左右,鍾金哈屯掌控一萬餘,夫妻二人就掌握了闔部過半的實力——這還沒算順義王世子額爾德木圖掌握的外喀爾喀部。當然,外喀爾喀部的兩萬餘主力已經被額爾德木圖奉命帶去西征,現在已經打到裏海沿岸去了,暫時倒也回不來就是了。

  土默特部剩下四萬多騎兵分屬多位台吉,包括恰台吉去世後留下的部眾,這些人也是高務實能直接影響的,應該不會對高務實的軍改有太多意見——當然,前提也是高務實不會太過於削弱他們。


  對於土默特的軍改計劃,高務實找來周詠和宋應昌商議,然後又把禁衛軍的一批將領叫來參詳,最終定策,編為兩軍一鎮。

  兩軍,指騎兵第一軍(甲種軍)、騎兵第二軍(乙種軍);一鎮,指禁衛騎兵第一鎮。

  也就是說,給土默特兩個專門的騎兵軍編制,其中一個甲種軍,一個乙種軍。另外再從土默特蒙古騎兵中遴選精銳,編入禁衛軍,且專門給一鎮騎兵編制,獨立成鎮,是為「禁衛騎兵第一鎮」。

  經過前一次軍改,現在大明的甲種軍下轄四鎮,全軍50048人;乙種軍下轄三鎮,全軍37536人;禁衛軍編制獨有不同,其下轄五鎮,外加一個獨立重炮協,合計有66598人。

  按照軍改計劃,原本大明有一個特種軍即禁衛軍,十個甲種軍,十八個乙種軍,以及編制、員額都不固定的丙種軍若干(屯田軍,一般不負責作戰)。

  經過這次土默特內附,禁衛軍直接多了一個鎮的騎兵編制,總兵力上升到79110人,約等於八萬人。

  甲種軍提高到十一個,即多了「歸化第一軍」。全國甲種軍合計550528人,約等於五十五萬人。

  乙種軍提高到十九個,即多了「歸化第二軍」。全國乙種軍合計713184人,約等於七十一萬人。

  不考慮通常不承擔作戰任務的丙種軍,大明禁衛軍、甲種軍、乙種軍合計,全國戰兵應有員額1342822人,約等於一百三十四萬人,在這個時代堪稱無與倫比。

  當然,此次軍改並未完全完成,例如現在的西域,劉綎麾下的兵力就超過編制——因為那裡還屬於戰時狀態,軍改暫時還沒有實際執行。而有些地區,特別是南方諸省,由於軍事壓力比較小,軍改進度也比九邊要慢一些。

  由於高務實基本全盤保留了土默特騎兵,軍改的詔書下達時,土默特方面很是鬆了口氣,然後立刻答應了下來。

  不過,土默特「推薦」說,希望讓鍾金哈屯之子布塔施里繼承其生母所部,並編為禁衛騎兵第一鎮;希望由把漢那吉親任「歸化第一軍」總制,並繼續坐鎮歸化城。至於「歸化第二軍」,土默特方面倒是大方表示「請朝廷選任」。

  關於土默特的「推薦」,朝廷之中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朝廷應該堅持自行任命軍職,不該開此特例;一派認為土默特剛剛內附,而且還是主動內附,朝廷應該考慮這一客觀現實,先准了禁衛騎兵第一鎮和歸化第一軍的任命,等將來再做調整。

  這兩派說法其實各有其道理,不過高務實權衡許久,還是採納了第二個建議。他當然知道朝廷制度的嚴肅性,不應該有什麼特例,但客觀現實擺在這裡,高務實也必須考慮千金買馬骨的重要性,應該讓土默特成為科爾沁等部的範例——如果把漢那吉等人內附之後實權全失,科爾沁等部恐怕難免心寒。

  於是,軍職調整的聖旨下達,朝廷尊重了土默特的意願,以順義王把漢那吉兼任歸化第一軍總制,調布塔施里為禁衛騎兵第一鎮統制。至于歸化第二軍總制,高務實也並不出人意料的選擇了當初脫脫恰台吉之子出任。

  消息傳出,科爾沁部立刻上表,表示願意內附。緊接著,生女真各部的表奏也一個接一個的送到了京師,都是表示願意內附的。

  雖然事情不出所料,高務實也可以參照土默特的先例,將其他各項需要對接的任務一個個派人去對接,然而在科爾沁與生女真的軍改上,高務實卻犯了難。

  此時,單看人口數量,最為強大的科爾沁部也只能在尋常時刻調動不超過兩萬騎,生女真諸部就更加大小參差,有些大部落能拿出三千人,有些小部落三百人都湊不足。至於索倫部,他們甚至能湊上萬人,但尋常時候卻幾乎沒有所謂的「常備軍」存在,本部「台吉」平日裡只有四百人的護衛。

  如果從這些東北地區的部落總兵力而言,差不多適合編為一個甲種軍,但其實沒法這樣編。因為如果這樣,那麼從科爾沁部選一位該軍總制,生女真部落就很可能不滿;但如果從生女真選拔總制,科爾沁部又可能不滿。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何不直接由朝廷空降一位總制呢?高務實倒是也想,可惜那只會讓科爾沁和生女真各部都表示不滿,因此還是放棄吧。

  ——

  PS:昨天上山捧著一個接近四十斤的漢白玉骨灰盒,上去之後熱得脫了外衣,結果參加完儀式之後就被山風吹感冒了……這孝也不好盡啊。

  感謝書友「書友20211217003854103」、「gz2010」、「書友20231005181355930」、「doni」、「SBSBSBSBS」、「書友20190605084815175」的月票支持,謝謝!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