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29章 《最後一個匈奴》

第329章 《最後一個匈奴》

2024-12-02 05:48:57 作者: 好想吃薯片
  第329章 《最後一個匈奴》

  [高高的山峁上,一個小女子吆著牛在踩場。小女子穿了一件紅衫子。衫子剛剛在溝底的水裡擺過,還沒幹透,因此在高原八月的陽光下,紅得十分亮眼;小風一吹,簡直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

  那時的高原,還沒有現在這麼古老,這麼陳跡四布,這麼支離破碎。那時的踩場號子,也沒有現在這麼圓潤和婉轉。號子是從嗓門裡直通通地伸展出來的,以「呃」作為整個號子的唯一的歌詞。

  山坡下是一條小河,小河旁是一個普通的陝北高原村落。村子叫吳兒堡。

  吳兒堡記載著匈奴人一段可資驕傲的征服史。匈奴的鐵騎曾越過長城線南下中原,深入到內地的某一個地方,陷州掠縣,擄掠回來一批漢民百姓。俘虜中那些稍有姿色的女性,被挑揀出來,充當了軍妓;上乘的,則擴充了貴族階層的內府;剩下這些粗糙的,便被趕到這一處人煙稀少的地方,築起一座類似今天的集中營之類的村落,供其居住,取名就叫「吳兒堡」。

  ]

  江弦以靈感【風流罪人】和【陝北】合成的,便是小說《最後一個匈奴》。

  在後世,央視曾經播過一個電視劇,叫《盤龍臥虎高山頂》,由拍《大秦帝國裂變》的延藝導演執導,潘粵明和劉濤倆人主演,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的上卷。

  江弦還看過呢。

  不得不說,劉濤是真有味道,撲面而來的女人味兒。

  那時候她已經三十多了,這會兒她還小。

  在後世,在那個傳統文學式微的年代,《最後一個匈奴》這篇小說可能已經很少人聽說了。

  不過在陝軍東征的時期,這部小說的作者高建群,和賈平凹、陳忠實倆人一塊兒被稱為「東征的三駕馬車」。

  再加之京夫和程海倆作家,這五個人一塊兒合稱「陝軍東征五虎大將」。

  陝軍東征這場載入文學史的現象級事件,固然有商業運作的痕跡在裡面,但沒辦法否定的是,這場東征,在當時的確震動文壇,引發了全社會的閱讀潮。

  正如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迅速崛起,橫掃東方六國。

  陝軍的「五虎將」小說也是極短的時期內出版,並在當時火遍全國。

  其中就包括著這一篇《最後一個匈奴》。

  當年出版以後,銷量很快就突破100萬冊,震動了中國文壇,並被譽為一部在當代小說史上享有盛譽的高原史詩。

  這篇小說的內容非常宏大,簡單來講,就是兩個風流罪人留下了匈奴血脈,這隻血脈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隨著歷史的不斷前進,這支上演了一幕幕屬於他們那一代的史詩。

  所以讀起來會有種家族修仙流網文那種感覺,因為真的是在講好幾代人。

  而這也剛好符合《延河》對江弦的約稿要求。

  他們想讓江弦寫陝西。

  對江弦來說。

  陝西,這片土地太厚重了、太龐大了。

  美國的記者埃德加·斯諾追隨長征的身影,來到這片黃土高原時,他目之所及,儘是縱橫的溝壑與貧瘠的黃土地。

  當時哥們就感慨:「人類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生存,簡直是一種奇蹟。」


  然而,就是這片神奇的土地,就在這片茫茫黃土之下,沉澱著深厚的歷史記憶,以及中華民族的起伏。

  《最後一個匈奴》這篇小說,在這片土地上選中的切入點非常精妙

  ——匈奴。

  陝西這塊兒土地,與匈奴千絲萬縷。

  作為作為農耕與遊牧交界地,陝北絕對是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跡的特殊地域。

  這裡不僅有兵馬俑,還有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

  也就是匈奴人建立的定居式王朝大夏朝的都城,歷史上著名的統萬城。

  匈奴,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恐懼,也令人好奇的神秘民族。

  作為一個古老而值得懷念的民族,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被認為與華夏同宗。

  然而,由於歷經消亡和融合,如今匈奴只能在歷史中被懷念,那些留下來的記憶,也成了人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人們直到現在,連匈奴們所操語言都沒弄清。

  這個民族有太多謎團。

  不過也有能調查的線索。

  在咱們中國,姓氏太重要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什麼都可以丟,但老祖宗的給的姓氏不能丟。

  所以有姓名學的專家,對匈奴人的姓氏做過一種研究,最後發現,在陝北與關中一帶,大約有7個姓氏與匈奴人有關,分別是:

  劉,喬,萬、於、金、董、卜。

  如果在這一帶生活的人是這幾個姓氏,那很可能就是匈奴的後代了,這比看小腳趾是不是「連衣裙」科學的多。

  有人這時候可能要說了。

  「劉」明顯是漢姓啊,眾所周知,大漢都是劉家的。

  這當然是有說法的,當年有匈奴後裔主動投降大漢以後,被賜了劉姓。

  所以匈奴人改姓劉,在漢代就已經是個大量的事實存在了。

  江弦從午後開始動筆。

  因為想加入一些自己對小說的雕琢,所以他寫的並不算快,到了晚飯時候才寫了不到一千個字。

  「你寫小說了?」朱琳吃飯的時候問道。

  「嗯。」江弦點頭。

  朱琳馬上好奇起來,「這回準備寫什麼內容?」

  江弦也不隱瞞,就講了一下小說的大概:

  西遷的一名匈奴遺情在陝北「吳兒堡」,在這裡留下了一支匈奴血脈,而後就以這支匈奴的血脈為引子,講述了陝北高原上三個家族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朱琳也聽江弦講起過小腳趾的事情。

  江弦不僅給她講了。

  還看了。

  最後還玩了。

  所以她很清楚,江弦這篇小說構思的起點,正是來源於那個傳聞的伊始:

  「匈奴北移的時候,在陝北和幾名漢族女子媾和,然後在陝北留下了他們的血脈.」

  「這還是在尋根吧。」作為一名文學少女,朱琳已經把握了「尋根」的精髓。

  江弦點頭。


  「沒錯。」

  《最後一個匈奴》依舊是一篇尋根文學小說。

  小說的重心是對政治變遷和陝北民俗文化的內在探尋。

  小說里也沒有任何英雄。

  但每個小說人物的性格,最後能拼湊出屬於匈奴的性格特徵。

  「看來你要在『尋根文學』上繼續耕耘下去了。」朱琳說,「『尋根文學』還是太缺少代表作品,你在《紅高粱》之後接連推出這麼一篇尋根文學小說,接下來的文學界,想不關注『尋根文學』都難了。」

  「那也得我這篇小說寫得好才行。」江弦笑道。

  朱琳看他一眼,杏目閃爍。

  「你什麼時候寫差過?」

  的確,正如朱琳所說,江弦的寫作題材雖然多變,但有一點不變的是,讀者以及外界對他的期待,江弦從來沒有辜負過。

  這份細節不僅是小說上,就連評論文章、創作談、報告文學,甚至丟給《故事會》的那些通俗文學小說,每一篇質量都非常高,都能看得出絕非敷衍之作,在特定的領域引起了對應讀者的關注。

  之後幾天裡,江弦基本上隔絕了外界,潛心投入進《最後一個匈奴》的寫作之中。

  朱琳也很體諒他,這段日子都是早早就睡覺,為他保留好用以創作的精力。

  就在這個時間點。

  中影公司正在舉辦熱熱鬧鬧的看片會。

  各個省份的電影公司的代表齊聚京城,任務就是過來看片,這個季度一共20部影片,這些代表要全都看一遍,最後憑藉他們的感受和判斷,給出他們決定購買的拷貝數量。

  這些公司代表買了拷貝,回去拿給自己下面的電影公司排期上映,雖然沒有後世那麼成熟,但肯定也有計劃、有安排,要把好片子放到好日子上映。

  「.」

  此刻,放映廳里播出的,是一部相當罕見的動作武大片。

  正是《少林寺》。

  場內一共是29個省的電影公司代表。

  沒錯,29個,港澳還沒回歸,重慶這個時候歸四川,海南這個時候歸廣東,廣東這會就是GDP大省,國內穩穩排前三。

  這29個團體的成員,看完了內地和香港合拍的這一部《少林寺》。

  怎麼說呢?

  香港那邊的導演確實有點東西。

  看完在思想上也沒學到什麼,也沒啥好批判反思的,但感覺就是有笑有淚,非常有意思。

  香港導演搞出來的表演風格和他們以前看的真是不一樣。

  以前的片子,都有種舞台式的表演風格。

  比如,一個戰士不小心踩到雷,都要在唱、念、做、打方面展現出沉穩大氣的節奏。

  「同志們!我踩著地雷了!」

  「我現在開始排雷!」

  說這話的時候,氣勢要在,姿勢要帥,眼神要堅定。

  一連串動作下來,給人的感覺不像是踩著雷了,反倒像挖著寶了。

  《少林寺》就不一樣了,聽說裡面幾個演員都有真功夫,打起來噼里啪啦,看完以後,忍不住張大嘴感嘆這就是功夫啊。


  總的來說,觀眾們應該愛看。

  不過一個最大的問題也是各位代表們關心的。

  「這電影播出以後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這事情代表們不得不考慮一下。

  萬一拷貝買回去,最後不讓播,那他們豈不是虧大了?

  不過總的來說,這會兒的電影尺度還是非常大的,。

  北影廠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銀蛇謀殺案》。

  裡面很多橋段,都堪稱童年噩夢級別。

  這尺度放到今天別說播出了,網文作者寫都不敢寫。

  但是那會兒人家就播。

  當然了,電影界也批評。

  《大眾電影》雜誌曾舉報了片子的18處鏡頭不雅,在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銀蛇謀殺案》被當做反面教材批判。

  但是不影響人家賺錢。

  《銀蛇謀殺案》上映後非常賣座,創下當年最高拷貝記錄。

  甚至後來,每到觀影淡季,不少電影院都會重放此片招攬觀眾。

  有北影廠員工回憶說,《銀蛇謀殺案》是北影廠最賺錢的電影之一。

  當然了,這時候的電影肯定也有嚴的地方,主抓意識形態。

  代表們互相合計。

  「導演是香港那邊的,編劇是咱們自己的,熟悉內地情況,應該不能亂寫吧。」

  「少林寺?這不是封建毒草麼,這玩意兒真能播?」

  一群人都比較忐忑,最後是廣東那邊兒的代表非常豪橫的拍了板。

  「放心吧,肯定沒有問題!之前《人民X報》都沒看嘛,上面都寫了這電影的編劇江弦。」

  「是啊。」

  遼寧代表也開口了,這會兒他們也有錢,堂堂GDP大省,說話非常豪橫,「買就完了,合拍影片是上面同意拍攝的。」

  幾個GDP小省的代表顧慮比較多,填拷貝數之前就跟買東西似得,要多打聽打聽,多衡量衡量。

  稍微一交流,各自心裡都有了個數字。

  這裡必須要提一嘴,都說當年《少林寺》1毛錢票價賣了1.6億的票房,這其實是個假的說法。

  首先,1毛錢的票價,這怎麼可能呢?太低了,這會兒最普通的小電影院都不止這個票價。

  海子裡看電影都2毛錢起步呢。

  而且又說了,農村巡迴放映這些根本就不賣票。

  農村放映電影大多是包場。

  一般是大隊有啥活動或村里誰誰誰有啥喜慶事兒,給老少爺們包場看個電影,至於多少錢,商量著給。

  另外,1.6億的票房這就更假了。

  因為80年代中國電影不統計票房。

  這會兒的全國電影發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負責。

  而中影公司並不對外公布相關數據。

  中國電影的票房是一直到1994年引進了好萊塢分帳大片之後,才算有比較權威的數據。

  所以票房在這會兒不重要,發行收入才是關鍵。


  而《少林寺》雖然經典,但發行收入在當年也不算是最高。

  從建國到90年代,發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叫《媽媽再愛我一次》。

  這會兒呢,廣東那邊的代表,拿著一張紙,準備填寫《少林寺》的拷貝數。

  上面有35mm拷貝,16mm拷貝,8.75mm拷貝三個選項。

  35mm是在大型影院放映的,也就是在城市影院裡放映,後兩種一般用在鄉鎮和農村。

  代表需要主要考慮的就是35mm。

  上一個電影,他只買了8個。

  至於《少林寺》.

  這片子確實不錯。

  他想了想,給填了一個自覺非常大的數字。

  「34個。」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