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宋祖王爺> 第178章 到達溫州

第178章 到達溫州

2024-08-10 18:15:18 作者: 愚翁
  「哈哈,這麼說,你也是試探老夫了?」劉師勇笑道。

  「侄兒哪敢,還請劉叔父不要怪罪。」江銘道。

  劉師勇與江萬載同朝為官,曾在焦山之戰中被江萬載冒死救出,對江家後人都很熟悉。

  隨後江銘將壯漢劉喆引見給眾人,劉喆乃江萬載下屬劉宗純之子,授從軍征郎將,被江萬載派守雁盪山。

  「此戰術既能有效阻擋住敵軍,又能避免誤傷自家人,實在是高明。」眾人紛紛贊道。

  劉喆聽到眾人誇讚後,不好意思的撓頭笑了。

  「劉叔父,這是何物?」江銘指著劉師勇手中的工兵鏟問道。

  「此乃神鏟,我來給你們演示一下。」劉師勇興致很高,此處有亂石雜草枯木,正好可以展示一番。

  隨後劉師勇手中神鏟飛舞,挖坑、鏟石、鋸樹、鋤草、切割、戳洞、砍削、砸掛,給眾人一一表演。最後,他擰開鏟把,取出火石,在鏟溝上一划,一道火苗升起,點燃乾草,用剷頭從湖裡舀了一剷頭水,放在乾草上煮。

  這一番操作把眾人都看呆了,江銘更是眼現熾熱,眼巴巴的看著劉師勇將神鏟收回背好。

  「叔父,還真是神鏟,無所不能啊!」江銘道。

  「此乃祖王爺所贈,你小子別打歪主意。」劉師勇警告道。

  「侄兒哪敢,侄兒想讓工匠照著打造,不知道可否?」

  「這個嘛,可以考慮一下,等到了溫州城再說吧。」

  江銘得到劉師勇的許諾滿心歡喜,暗下決心要找最好的工匠,哪怕打造不出這麼多功能,也要打造出像模像樣的來。

  此刻兩家隊伍已經集合完畢,山道也恢復了通行。劉師勇別過劉喆,與江銘一起,率隊直奔溫州。

  路上,劉師勇又有意無意賣弄了一下對講機,再次把江銘驚為天神,「這個祖王爺真是神仙嗎?」

  東海,溫州海域,「振華」號拖拽著自己的幾個小弟,於下午四時順利到達溫州甌江青澳碼頭。此時,江萬載帶領著一眾流亡「小朝廷」重臣,以及上千精兵在碼頭處迎接。劉師勇也是剛剛抵達,馬不停蹄地在碼頭布防。

  「臣江萬載恭迎祖王爺!」江萬載年約七旬,身形精瘦,雙目有神,中氣十足。

  趙德芳見到了「江氏三古十二齋」中實權在握的江萬載,這個江萬載就是在謝太后心目中牢牢占據第一位的人,沒有人能夠取代他。

  兩個月前謝太后將益王、廣王託付給他,還讓他挑選了兩萬精兵,並將能工巧匠和太監宮女一併給他,就是為了保存大宋趙氏一脈,妥妥的託孤大臣。

  江萬載也不負重託,帶領兩萬精兵和六萬人眾一路向南,與追擊的元軍在婺州拼死作戰,其第四子江珏戰死,駙馬都尉楊鎮被俘,但還是殺出一條血路,順利到達溫州。

  後人曾有對聯評價:「兄宰相,弟尚書,聯壁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

  趙德芳感慨,他當時剛穿越過來,尚不能脫身去施以援手,有些事也不是硬要改寫歷史的,因而就放任了宋元婺州之戰的發展,江珏的死是必然的,也為江家滿門忠烈增添了濃重一筆。

  「這是禮部侍郎陸秀夫。」江萬載介紹道。

  「拜見祖王爺。」陸秀夫道。


  「陸秀夫,三傑之一。」趙德芳暗想,這宋末三傑可是都見到了。陸秀夫與文天祥為同年進士,曾經跟隨李庭芝做事,此次被謝太后派往南走,也不知是福是禍。

  隨後,江萬載又介紹了國舅楊亮節、駙馬陳福仔、謝壁,御史陳仲微、瑞安府知府方洪,以及將領蘇景瞻、俞如矽、張全、翟國秀、凌震、方遇龍。趙德芳一一見畢,落座營帳。

  「江將軍受累了。」趙德芳道,「聽聞江家有年輕一代共十二人,人稱十二齋,怎麼沒有見到?」

  「祖王爺,十二齋如今已去三人,留下江銅在臨安,尚有八人跟隨老夫。」江萬載神色黯然。「江璆、江鉦、江銘,你們過來拜見祖王爺。」

  隨即,三名身材魁梧的江家一代齊刷刷過來拜見。趙德芳忽然覺得,這個江萬載確實非同一般,禁軍中重要位置都安排由江姓把守,難怪禁軍唯江萬載命是從。歷史上國舅楊亮節在南遷路途中多次與張世傑和陸秀夫爭權奪利,卻唯獨對江萬載忌憚。

  眾人參見趙德芳和文天祥畢離開,留下江萬載和陸秀夫,以及知府方洪,三人將自臨安南遷以來的經過詳細述說了一遍。趙德芳從江萬載口中再次聽到了蘇劉義妻子趙氏被元軍追趕殺害的訊息,不禁唏噓不已。

  「祖王爺,老朽在溫州收到了一些消息,也從逃難過來的人口中得知我們在祖王爺帶領下連打勝仗,大宋反敗為勝指日可待,我等是日夜盼望儘快返回臨安城啊。」江萬載道。

  「祖王爺真乃天降神仙,大宋祥瑞護體,必將延續萬年。」陸秀夫也道。

  趙德芳現在也已習慣了這些拍馬屁的話語,真正說起來也不算是拍馬屁,都是他給這個時代帶來了很多神話一般的存在所致,兩個時代的差距,只能用神仙來解釋。

  「兩位大人,這片海域怎麼有這麼多海船,又不像是我們兵士的?」趙德芳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不由問道。

  陸秀夫忙道:「祖王爺,這裡有一部分是當地漁民的船隻,大部分是從江南一路跟來逃難的百姓。」

  趙德芳醒悟過來,南宋朝廷國富民安,忠君思想牢固,收穫了一大批上至高官下至普通民眾的擁躉,他們寧可舉家跟著趙家南遷,也不願在外族的統治下苟且偷生,這不能說是愚忠,只能是當時形勢所造成的。

  「這些百姓舍家拋業追隨著我趙家,你們可要好生照顧,不能讓他們既丟了家,又寒了心。」趙德芳道。

  「祖王爺放心,這些都安排好了,給他們在陸上也搭建了茅舍,但他們自願住在船上,每日出海打漁,還到集市上售賣,自給自足。」方洪回答道。

  趙德芳估計這些跟隨過來的人大約五萬有餘,再等到兩年後的崖山之戰時,已經達十餘萬人,他們都在崖山跟著殉海了,目前當務之急是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

  「溫州雖乃富庶之地,但這增加了數萬人,而且北來的人仍在增加,還有勤王的隊伍,你這溫州怕是有很大用糧壓力吧?」趙德芳問道。

  江萬載道:「我們南遷時帶了一些糧食,但目前主要是保證南遷的軍隊和隨遷人員,不能給百姓們分配口糧。」

  方洪道:「我們州縣倉廩有稻穀約百萬石,除了保證軍糧外,還要接濟北方各部,實際拿出來救濟的糧食少之又少,待南遷百姓手中餘糧吃完後,就會出現用糧缺口。如今兵荒馬亂,都是在吃存糧,百姓早已無心耕種了。」

  「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無論是軍兵還是百姓,斷糧要不得,糧食危機一定要解決掉。」趙德芳道。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