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時空織補匠> 第23章 司馬遷到來

第23章 司馬遷到來

2024-08-10 21:06:37 作者: 大胖馬甲
  葉明達點頭贊同:「確實如此。司馬遷先生的《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學巨著。他的文筆生動,敘事詳實,讓後人能夠通過他的文字,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

  香菱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史記》中記載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項羽先生您自己。您的故事,不僅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成為了《史記》中最為動人的篇章之一。」

  項羽的眼中閃過一絲感慨:「《史記》中的故事,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啟示。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這也是《史記》能夠流傳至今,成為經典的原因。」

  葉明達輕輕敲了敲桌面,語氣堅定:「司馬遷先生在《史記》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歷史事件,更是人性的光輝。他的筆下,無論是英雄還是普通人,都有著自己的情感和掙扎。就像他在李陵實踐中的堅持一樣,歷史才能真實。」

  香菱微笑著說:「是啊,司馬遷先生的《史記》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多面性。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都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了複雜和矛盾。這種複雜性,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系統的聲音再次響起:「在《史記》的注本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和《史記正義》,這些注本對後世的文獻考證和史學研究有著重要的貢獻。它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借鑑歷史的經驗,解決現實的問題。」

  項羽站起身,走到窗邊,目光投向遠方:「不知道,司馬遷的遺憾是什麼?」

  葉明達、香菱和系統都靜靜地聽著項羽的話,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敬意和思考。在這個寧靜的午後,他們通過對話,不僅了解了《史記》和西漢時期的人文,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歷史的魅力和人性的複雜。

  第二天,在葉明達古色古香的書店裡,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在陳舊的書架上。葉明達正低頭整理著一本泛黃的古籍,突然,店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一陣奇異的風捲起了地上的塵埃。

  葉明達抬起頭,驚訝地發現身著西漢服飾的司馬遷不知何時出現在了書店的角落。

  還未等葉明達從震驚中緩過神來,一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的身影大步邁進了書店,竟是項羽。

  項羽聲如洪鐘:「此乃何地?爾等又是何人?」

  葉明達結結巴巴地回答:「這……這是我的書店,我叫葉明達。」

  司馬遷微微拱手,說道:「吾乃司馬遷,幸會。」

  這時,一個嬌柔的聲音傳來:「哎呀,這裡好生熱鬧。」只見香菱也踏入了書店。

  項羽眉頭緊皺,看著司馬遷:「司馬遷?聞所未聞,吾縱橫沙場之時,可未曾有汝這號人物。」

  司馬遷不卑不亢:「項將軍威名遠揚,然在下以筆記錄歷史,雖未馳騁疆場,亦有使命在肩。」

  香菱好奇地打量著四周的書籍,說道:「這些書冊,可比不得我們大觀園裡的詩詞。」

  葉明達趕忙說道:「各位莫急,能相聚於此,也是緣分,不如坐下來聊聊。」

  於是,在這奇妙的書店裡,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物,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仿佛在公元前99年的長安,葉明達、項羽、香菱與司馬遷四人相聚於一家熱鬧的酒肆中。酒肆內燈火輝煌,笑語喧譁,四人圍坐在一張古色古香的木桌旁,桌上擺滿了佳肴美酒。

  葉明達首先打破了沉默,他身著一襲文士青衫,溫文爾雅地說道:「諸位,今日我們有幸聚首,不妨暢談一番。漢武帝的北伐匈奴,雖然揚我國威,但連年征戰,百姓亦難免疲於奔命。」

  項羽,身著戰袍,腰懸長劍,他那英武的面容上露出沉思之色:「葉先生所言甚是。戰爭雖能定國安邦,但民生疾苦亦不可忽視。」

  香菱,身著一襲淡雅的長裙,頭戴金釵,她的聲音溫柔而堅定:「戰爭與和平,是治國的兩大難題。但我認為,文化與教育的興盛,才是國家長久安定之本。不知司馬先生對此有何高見?」

  司馬遷,手撫長須,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香菱姑娘言之有理。《詩》《書》《禮》《樂》《易》《春秋》,此六藝乃我華夏文化之精髓。漢武帝推崇儒學,罷黜百家,實為文化之大計。然而,儒學之精義,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非獨尊其名也。」

  葉明達點頭贊同:「司馬先生所言極是。儒學之道,重在實踐。如今朝廷內外,雖言必稱儒,但真正能夠身體力行者,又有幾人?」

  項羽輕輕敲了敲桌面,沉聲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君子之道。然而,如今的朝堂之上,卻有不少小人得志,君子受屈。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憂慮。」

  香菱輕輕嘆了口氣:「確實如此。如今的官場,阿諛奉承之風盛行,正直之人難以立足。長此以往,國家的未來令人堪憂。」

  司馬遷微微一笑,舉杯向眾人示意:「諸位,雖然時局維艱,但我等既為華夏子孫,便當秉持君子之道,為國家的繁榮盡一份綿薄之力。來,讓我們為國家的明天乾杯。」

  四人舉杯相碰,酒杯中的美酒映照著他們堅定的眼神。在這個繁華的酒肆中,他們的對話不僅是對時局的憂慮,更是對未來的期望。他們深知,儘管個人之力有限,但只要堅守信念,積極作為,總能為國家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香菱,以她的細膩心思,補充道:「李陵事件更是讓人唏噓。一位忠良之後,因戰事受困,最終被迫降敵,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朝廷用人之失。」

  司馬遷,作為史家,他的見解獨到而深刻:「說到李陵,我不禁想起他家族的悲壯。李陵的祖父李廣,一生未得封侯,而李陵一案,更是讓我感受到了史家的重任。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雖有統一思想之效,卻也限制了思想的多元發展。」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