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
聯綿的宮殿仿佛與天際相接,朱紅色的柱子高聳入雲,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宮牆蜿蜒曲折,宛如一條巨龍盤臥。宮門高大威嚴,兩旁的守衛身著黑色鎧甲,手持長矛,面容肅穆,讓人望而生畏。
走進祈年殿,一條寬闊的漢白玉通道筆直地通向主位。
通道兩側,擺放著各種奇花異草,五彩斑斕,散發著陣陣沁人心脾的香氣。殿內的牆壁上,一幅幅巨大的壁畫生動地描繪著大秦帝國的輝煌歷史。
大殿的角落裡,一群樂師正專注地彈奏著悠揚的樂曲。身著統一服飾,神情專注,手中的樂器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
舞者們身著輕盈的紗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動作優美而靈動。
面容姣好的宮女們身著淡粉色的宮裝,梳著整齊的髮髻,輕盈地穿梭在賓客之間,手中端著美味的佳肴和香醇的美酒,腳步輕盈,動作優雅。
易華偉身著玄色官服,頭戴高冠,冠上的配飾精緻而典雅。面容平靜,雙眸猶如一泓深邃的湖水,不起絲毫波瀾,卻又自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此刻安靜地端坐在主位上,身姿挺拔,脊樑筆直,周身散發著一種沉穩而強大的氣場,目光緩緩掃過殿內眾人。
易華偉的身側,呂雉身著一襲淡藍色的長裙,手握筆書正襟危坐,眼神在打量眾人之餘,不時偷偷瞄著易華偉方向。
歷時近一年,黑龍衛終於將儒、墨、道、農、醫、名等各個流派領袖以及頭面人物找到並請了過來,甚至連隱世的陰陽流派以及如今很少出現在人前的鬼谷子縱橫一派也找了出來。
雖然號稱百家,但春秋戰國的百家,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等十二主流流派。不過,以呂不韋為代表的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雜家,在呂不韋死後就逐漸消失在大秦。
兵、法兩家可以說是百家中在大秦混的最為風光的。法家的領袖是右丞相李斯了,兵家自然是國尉尉繚。
易華偉要宴請百家,當然也少不了李斯和尉繚兩人。除此之外,三公九卿也基本上都到齊了。
今天請來的百家諸子包括道家河上公、墨家田鳩、陰陽家代鄒嚴、農家許尤(許辛在外)、醫家醫和、名家常無欲……
易華偉在打量著百家諸子,百家諸子同時也在暗暗觀察著易華偉。
對於這個始皇帝身旁的幸臣,如今二世皇帝的帝師,大秦的賢相,在坐眾人久聞其名,卻未見其人。今日一見,果然深感名不虛傳。
這位在歷史中橫空出世的寵臣,勸諫二世皇帝放歸民夫,力主讓百姓休養生息,此舉使得他賢名遠播。
在民生方面,易華偉大力推動水利建設。組織民眾修繕河道、加固堤壩,讓灌溉更加便利,有效減少了水患災害,從而保障了農田的豐收。同時倡導並推動城鎮建設,積極修繕道路、橋樑,極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
此外,他設立學堂,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培養人才;鼓勵醫家交流經驗、提高醫術,並在各地設立醫館,為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極促進商業發展,制定合理的商業政策,降低商稅,鼓勵貿易往來。同時組織了建立規範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不法商販,維護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
除此他還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農作物品種,有效提高了糧食產量。並且扶持手工業發展,鼓勵工匠創新,使得大秦的手工業品在質量和工藝上都有顯著提升。
正因為易華偉的這一連串舉措,在民間他的名聲極好。多地百姓為感恩他的功績,自發修建了易華偉的生祠,與匠神伊蘭,兩兄妹一同受到百姓的香火供奉。
「哈哈哈~~」
易華偉爽朗地哈哈一笑,雙手緩緩抬起,而後鄭重地拱手行了一禮:「久仰百家諸子之名,今日得以相見,實乃人生一大幸事,心中甚喜!」
「多謝大人!」
諸子聞言,紛紛躬身還禮,聲音整齊而洪亮。動作一絲不苟,盡顯對易華偉的尊重。
雖說如今的百家與大秦在理念上仍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其中不乏有人想要掀翻大秦這個龐然大物。
然而,在面對易華偉時,他們卻也不得不收起心中的那份牴觸。易華偉身上散發出來的威嚴與睿智,讓他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諸子深知,眼前之人絕非普通的朝臣,他的影響力足以左右大秦的走向。他對百家的尊重,(撤銷對諸子的通緝)也讓諸子們在內心深處對他多了一份複雜的情感。他們既警惕著大秦的統治,又對易華偉的為人和才學暗暗欽佩。在這微妙的氛圍中,眾人的心中都在暗自思量著未來的走向與可能的變數。
「諸子請坐!上宴!」
酒過三巡。
席間一名身穿儒袍的頭戴高冠的老頭開口道:「不知大人此次要我等前來所為何事?」
易華偉放下酒樽,開口道:「不知這位大家是何派之人?」
老頭拱了拱手:「我乃孔聖人八代孫,孔鮒!」
孔鮒,孔子第八代嫡孫,世居魏國孔子故里,原本歷史上同張耳陳余交好。在陳勝吳廣起義反秦之後,孔鮒就投奔陳勝吳廣,被拜為博士,陳勝吳廣被章邯剿滅,孔鮒也死於亂軍之中。
「原來是孔大家,久仰大名!」
易華偉笑了笑,環顧四周,緩緩道:
「想當年,稷下學宮盛極一時,百家爭鳴,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為天下帶來了無盡的智慧之光。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學者們各抒己見,為了國家的未來、百姓的福祉而殫精竭慮。今日,本相宴請諸位,亦是希望能重現稷下學宮之輝煌,讓不同的思想再次交匯,為大秦的發展探尋出更為光明的道路。」
微微停頓,易華偉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如今大秦一統天下,然前路依舊漫漫。本相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就萬世之功。故而,特邀諸位百家諸子,共同商討國之大事。諸位皆為天下有識之士,各有所長,若能齊心協力,必能為大秦的繁榮穩定貢獻非凡之力。」
春秋時期,天子設有「辟雍」,諸侯設有「泮宮」,這些都是官學,主要負責教育諸侯卿大夫的子弟,以免他們不識字,不懂詩和數。
然而,隨著禮崩樂壞,周代流傳下來的這些官學逐漸荒廢。在春秋末期,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開始興起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後世的諸子紛紛效仿。
在戰國初期的百年時間裡,儒墨兩家成為顯學。諸侯的官學無人問津,而私學卻如燎原之火越來越興旺。甚至到了諸侯國君不得不徵辟諸子入朝擔任博士顧問的程度。例如魏文侯邀請子夏入魏,創建了河西學派。
田氏齊國也不例外,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同時為了吸納有識之士、鞏固政權,齊桓公創立了稷下學宮,四處招攬人才。對於前來投奔的士人,給予大夫的待遇,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至今已有百餘年了。
稷下學宮在學術上成就斐然。這裡匯聚了九流十家的眾多學者,他們相互交流、辯論,碰撞出無數思想的火花。
儒家在這裡傳承和發展了孔子、孟子的學說,強調仁、義、禮、智、信,為社會秩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尚賢、節用,他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思考方式。
法家則以法治國,強調嚴刑峻法,為各國的改革和治理提供了實際的方案。
陰陽家觀察天象、研究地理,試圖揭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農家關注農業生產,提出了許多實用的農業技術和政策建議。
名家擅長辯論,通過邏輯推理和語言技巧,探討名實關係等哲學問題。
縱橫家則憑藉口才和謀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影響著國際關係。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學派的共同努力,稷下學宮成為了一個學術的熔爐,各種思想在這裡融合、創新。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在這裡誕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所以說,稷下學宮確實可以自稱「百年大學」。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中心,更是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九流十家都在此匯聚,百家爭鳴,所以它也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
古人求學,必有傳承,其源頭大多出自周王室的官職設置。比如儒家所推崇的六藝,原本就是周朝官學針對貴族的教育內容。老子最初也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那時,天下的文化中心在洛陽。
然而,王子朝之亂後,洛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就連藏書也陸續流散到各地。此後,私學興起。隨著孔子、少正卯等人開壇授徒,天下的文化中心就轉移到了魯國。
孔子去世後,他的七十二門徒開始分裂,有的去了齊國,有的去了楚國,有的去了晉國。但新的文化中心很快出現,那就是魏文侯時期的河西學派。以子夏等人為核心,這個學派中有不少人成為魏國的治國良才,法家思想也在那裡萌發。魏國在戰國早期當之無愧地成為文化中心。
之後便是稷下學宮。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等各家學派在此匯聚,人才濟濟,百家爭鳴。那時,稷下學宮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軸心,也是世界文明三大軸心之一。只可惜後來,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獨斷專行,導致稷下學宮衰落,稷下先生也逐漸散去,分別聚集到了秦國和楚國。
易華偉微微揚起頭,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眾人,笑了笑,開口道:「諸子都是天下中最有學識之人,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然,本相今日想問問諸子,天下人同祖同源,皆為華夏子孫。大秦歷經艱難險阻,一統天下,追本溯源,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流淌著相同的血脈。然而,為何諸位大家還要以秦、楚、韓、燕、趙、魏、齊來劃分我等華夏子孫呢?難道我們不應該摒棄這些舊有的劃分,以一個統一的身份,共同為華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嗎?」
「大人此言差矣!」
孔鮒出列拱手行了一禮,臉色一肅:「請恕孔鮒不敢苟同大人所言。須知自商周行分封諸侯開始,王庭居中而諸侯拱衛之歷史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我等雖同為黃帝子孫,系出同源,然祖制不可廢。『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望大人慎之!」
「哦…」
看著坐下沒人反對也沒人應和,易華偉微微眯起眼睛,緩緩開口道:「孔大家所言祖制,本相自然知曉。然時代在變遷,天下大勢亦在不斷變化。如今四海歸一,天下一統,若仍拘泥於舊制,不思變革,又如何能讓我大秦長治久安,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軒轅黃帝為我等共同之祖,我們當以天下為一家,摒棄舊有的國別之分,共同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而努力。」
孔鮒微微搖頭,反駁道:「丞相此言差矣。祖制乃先王所定,歷經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道理。若隨意更改祖制,必將引起天下大亂。且分封諸侯,各守其土,乃是維護天下穩定之根本。如今大秦雖一統天下,但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若強行推行郡縣制,必將引起民怨沸騰。」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孔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封諸侯雖有其歷史淵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顯現。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大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乃是大勢所趨。郡縣制可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政令,提高行政效率。至於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本相以為,可以通過文化融合、教育普及等方式來逐步解決。」
孔鮒皺起眉頭,說道:「丞相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文化融合、教育普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大秦以法家治國,嚴刑峻法,百姓畏懼,又如何能接受文化融合和教育普及呢?」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不無道理。大秦以法家治國,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本相以為,法家之法並非一味嚴刑峻法,而是要以法治國,以法為綱,同時也要注重德治,以道德感化百姓。只有法德兼治,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孔鮒沉思片刻,說道:「丞相之法德兼治,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儒家主張以仁治國,以禮治人,與法家之法德兼治有所不同。儒家認為,仁是人之根本,禮是社會秩序的保障。只有通過推行仁政,實行禮制,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儒家之仁政、禮制,本相也有所了解。但本相以為,仁政、禮制雖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問題。仁政過於強調道德感化,而忽視了法律的約束;禮制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且在如今的亂世之中,僅靠仁政、禮制難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孔鮒搖頭說道:「丞相此言差矣。儒家之仁政、禮制並非只強調道德感化和形式,而是要通過道德感化和形式規範來引導百姓,讓百姓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且在亂世之中,更需要仁政、禮制來安撫百姓,穩定人心。」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本相以為,如今僅靠仁政、禮制或法家之法德兼治都難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綜合各家之長,取長補短。」
孔鮒沉思片刻,開口道:「丞相之言,鮒深感佩服。但百家爭鳴,各有其理,如何綜合各家之長,卻是一個難題。」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本相以為,綜合各家之長,並非簡單地將各家思想拼湊在一起,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法家之法可以用於維護社會秩序,儒家之仁可以用於感化百姓,墨家之兼愛可以用於促進社會和諧,道家之無為可以用於休養生息。只有將各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在坐的諸子靜靜地聆聽著易華偉與孔鮒兩人的辯論,神色各異,有的微微皺起眉頭,陷入沉思;有的目光專注,緊緊盯著辯論的雙方,仿佛在分析每一句話的深意;有的則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在這辯論中受到了啟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