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小說> 烘爐記> 第二十九章 帝堯祁放勛

第二十九章 帝堯祁放勛

2024-08-11 17:04:22 作者: 一棹碧濤
  祁放勛,帝嚳之子,自幼聰慧,深得帝嚳喜愛。十三歲時,受封祁地,成為一方諸侯。十五歲時,放勛定都陶唐,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帝嚳崩,欲傳位於放勛,眾臣以其年幼,推摯繼任天子。遂傳位於摯,是為帝摯。摯在位五年,無功無過,自認才能不及放勛,遂讓位於放勛。黃帝歷 400 年,放勛二十歲,繼天子位。是為帝堯。

  帝堯即位後,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天下蒼生的福祉。他勵精圖治,推行仁政,希望能夠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堯執政初期,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各部落各自為政,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堯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

  於是,堯開始四處遊歷,觀察各個部落的情況,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治理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堯結識了許多有才華的人,他們有的擅長農業生產,有的擅長治理水利,有的擅長軍事作戰。堯將這些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討國家的治理之道。

  經過一番討論,堯決定按照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制度。在堯的努力下,國家政治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各個部落之間的聯繫也更加緊密。部落聯合體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國家。

  然而,堯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深知,要想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必須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堯開始關注民生問題,他下令減輕百姓的賦稅,鼓勵人們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堯還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創辦了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經過堯的治理,華夏大地農耕文化有了飛躍的進步,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堯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堯決定派三位大臣觀察太陽和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出更加準確的曆法。這三位大臣分別是羲叔、和仲、和叔。

  羲叔是堯的大臣,他聰明機智,善於觀察和思考。接到堯的命令後,他立刻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東,經過了許多山川河流,終於來到了一個叫明都的地方。

  明都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還有廣闊的草原。羲叔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觀察太陽的升起和落下,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由北向南移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羲叔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心宿二)的位置來校正

  和仲是堯的另一位大臣,他為人忠厚老實,勤奮努力。接到堯的命令後,他也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西,經過了許多沙漠和戈壁,終於來到了一個叫昧谷的地方。

  昧谷是一個荒涼的地方,這裡沒有樹木,沒有水源,只有漫天的黃沙和熾熱的陽光。和仲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頂著烈日,觀察落日的情況,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仲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和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和叔也是堯的大臣,他勇敢果斷,善於決斷。接到堯的命令後,他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北,經過了許多雪山和冰川,終於來到了一個叫幽都的地方。

  幽都是一個寒冷的地方,這裡沒有花草,沒有鳥獸,只有漫天的風雪和刺骨的寒風。和叔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冒著嚴寒,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叔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三位大臣完成任務後,回到了堯的都城平陽。他們將各自製定的曆法交給了堯,堯仔細地研究了這些曆法,發現它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於是,堯決定召集三位大臣和其他大臣一起討論,制定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曆法。

  在討論中,三位大臣各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其他大臣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堯聽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後,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制定曆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關係到國家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如果曆法不準確,就會導致農時耽誤,糧食減產,人民生活困難。因此,他必須慎重考慮,選擇一套最合適的曆法。


  經過一番思考,堯終於做出了決定。他決定綜合三位大臣的觀察結果,制定曆法更為合理。帝堯對三位大臣的曆法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準確可靠。

  堯制定的曆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人們開始按照這個曆法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從此以後,華夏大地的農耕文化有了更加飛躍的進步,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帝堯雖貴為天下共主,卻住在茅草屋裡,喝的是野菜湯,穿的是麻布衣,吃的是糙米飯,用的是土碗土缽。他的身邊,也儘是些如他一般的窮苦人。他的大臣,沒有一個是胖子,也沒有一個是衣著華麗的。他的馬,也不吃粟米,只吃草。

  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怨言,也沒有一點不滿。他說:「我有天下,就像有了一個大房子。我的百姓,就是我的房子裡的人。我的大臣,就是我的房子裡的柱子。我的馬,就是我的房子裡的馬。我的粟米,就是我的房子裡的粟米。我有什麼理由,要把我的房子裡的東西,都搬到我的身上來呢?」

  他對百姓的生活,卻充滿了關懷,也充滿了愧疚。他說:「百姓們啊,你們受苦了。你們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行不便。你們有什麼冤屈,有什麼痛苦,有什麼願望,有什麼建議,都可以告訴我。我會盡力為你們解決,為你們服務,為你們謀幸福。」

  為了方便百姓們向他進諫,他在宮門前立了一根木柱,上面釘了一塊木板,叫做「謗木」。百姓們有什麼話想說,就可以寫在木板上,或者刻在木柱上。他每天都會親自去看「謗木」,把百姓們的意見和建議,都記在心裡,然後召集大臣們商議,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有一天,堯又去看「謗木」。他發現木板上寫了這樣一句話:「堯,你是個好領袖,但是你的兒子丹朱,卻是個壞東西。他整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不務正業,還欺負百姓。你應該把他廢掉,另立一個賢能的人為太子。

  堯看了,心裡很不高興。他想:「丹朱雖然有些頑皮,但也不至於如此不堪。他畢竟是我的兒子,我怎麼能廢掉他呢?」

  他回到宮裡,把丹朱叫來,問他:「你最近在做什麼?有沒有欺負百姓?」

  丹朱說:「我沒有啊。我只是和朋友們一起玩了玩,吃了些好吃的,喝了些好喝的。我沒有欺負百姓啊。」

  堯說:「你不要說謊。我已經看到了『謗木』上的話。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是我的兒子,你應該以身作則,為百姓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你怎麼能這樣放縱自己呢?」

  丹朱說:「父親,你不要聽那些人的話。他們是嫉妒我,才會這樣說我的。我沒有做錯什麼。」

  堯說:「你不要狡辯。你做錯了就是做錯了。你要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你要向百姓們道歉,保證以後不再這樣做了。」

  丹朱說:「父親,你太過分了。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我是你的兒子啊。你應該相信我,支持我,而不是聽信那些人的讒言,來責備我,懲罰我。」

  堯說:「你不要以為你是我的兒子,就可以為所欲為。你要知道,我是天下共主,我要對天下百姓負責。我不能因為你是我的兒子,就偏袒你,縱容你。你要是不改過自新,我就真的要廢掉你,另立一個賢能的人為太子。」

  丹朱聽了,很生氣。他說:「父親,你既然這樣無情,那就別怪我無義了。我要離開你,去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我要讓你看看,我比你更有本事,更有能耐。」

  說完,他就轉身走了。

  堯看著他的背影,心裡很難過。他想:「丹朱啊,你怎麼能這樣不懂事呢?你這樣做,是會後悔的。你離開我,去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是不可能成功的。你沒有我的支持,沒有百姓的擁護,沒有大臣的輔佐,你怎麼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呢?你只會給自己帶來災難,給百姓帶來痛苦。」

  但是,他也沒有辦法阻止丹朱。他知道,丹朱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他不能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只能希望,丹朱能夠早日醒悟,回到他的身邊。

  丹朱離開堯後,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隨從,去了南方。他在那裡,找到了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就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丹國」。

  他自稱為「丹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沒有像堯那樣,關心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像堯那樣,聽取百姓的意見。他只知道享樂,只知道剝削,只知道壓迫。

  他把百姓們當作奴隸,讓他們為他種地,為他做工,為他打仗。他把百姓們的勞動成果,都據為己有,讓他們過著貧困的生活。他還經常發動戰爭,侵略別的國家,搶奪他們的財富和土地。


  百姓們對他非常不滿,非常憤怒。他們紛紛起來反抗,要求他下台,要求他改革。但是,他卻不聽,反而用武力鎮壓,用酷刑懲罰。

  他說:「我是國王,我有權力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你們是我的臣民,你們必須服從我的命令。你們要是敢反抗,我就殺了你們。」

  百姓們沒有辦法,只好忍受著他的暴政。他們希望,有一天,堯能夠來救他們,能夠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堯也沒有忘記丹朱和他的百姓。他經常派人去南方,打探丹朱的消息,了解百姓的情況。他知道,丹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已經無法回頭了。他也知道,百姓們正在受苦受難,他們需要他的幫助。

  但是,他也沒有辦法立刻去南方,去救丹朱和他的百姓。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讓百姓們過上幸福的生活。他要準備好足夠的兵力和物資,才能去南方,去打敗丹朱,去解放百姓。

  他說:「我不能因為丹朱一個人,就不顧天下百姓的安危。我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去管別人的事情。我要先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才能去幫助別的國家。」

  於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勤奮地學習。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規範了百姓們的行為,保障了百姓們的權益。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高了百姓們的生活水平。他加強了軍事和外交的建設,增強了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力。

  經過多年的努力,堯終於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繁榮昌盛。百姓們都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國家也變得強大起來,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堯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他決定,親自率領大軍,去南方,去討伐丹朱,去解救百姓。

  他說:「我不能再讓丹朱胡作非為了。我不能再讓百姓們受苦受難了。我要為天下百姓除害,為天下蒼生謀福。」

  他帶著大軍,一路南下。所到之處,百姓們都歡呼雀躍,夾道歡迎。他們說:「堯啊,你終於來了。你是我們的救星,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等你等得好苦啊。」

  堯說:「百姓們啊,你們受苦了。我來晚了。我對不起你們。我一定會為你們報仇雪恨,一定會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堯的大軍,很快就到達了丹國的邊境。丹朱得知堯來了,非常害怕。他想:「堯的大軍這麼強大,我怎麼能打得過呢?我還是投降吧。」

  於是,他就派人去見堯,說:「父親,我錯了。我不該離開你,不該建立自己的國家,不該做那些壞事。我願意投降,願意回到你的身邊,願意聽從你的教誨。」

  堯說:「你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你不僅背叛了我,背叛了國家,背叛了百姓,還殺害了無數的無辜生命。你這樣的人,不配做我的兒子,不配做國王,不配活在世上。我不會原諒你,也不會接受你的投降。我要為天下百姓除害,為天下蒼生謀福。」

  說完,他就下令,攻打丹國。

  丹朱的軍隊,根本不是堯的對手。他們一觸即潰,四散逃竄。丹朱也被堯的士兵抓住了。

  堯看著丹朱,心裡很痛苦。他想:「丹朱啊,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為什麼要走上這條不歸路呢?你為什麼要讓我失望呢?」

  丹朱說:「父親,我後悔了。我知道錯了。我不該不聽你的話,不該不聽百姓的話。我不該貪圖享樂,不該剝削壓迫。我不該發動戰爭,不該侵略搶奪。我不該做那麼多壞事,不該傷害那麼多人。我願意接受任何懲罰,只求你能饒我一命。」

  堯說:「你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饒恕的。你必須為你的行為付出代價。你不能再活在世上,不能再危害百姓。我要把你處死,以謝天下。」

  說完,他就下令,把丹朱處死。

  百姓們都拍手稱快,說:「堯啊,你做得對。你是個好領袖,你是個大英雄。你為我們除了害,為我們報了仇。我們永遠感激你,永遠擁護你。」

  堯說:「百姓們啊,你們不要感謝我。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我是天下共主,我要對天下百姓負責。我不能讓任何人,傷害我的百姓,侵犯我的國家。我要讓天下百姓,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

  說完,他就帶著大軍,回到了北方。

  在堯統治時期,大地之上仍然生活著眾多部落,他們並沒有歸屬於要建立的國家。其中三苗族是一支強大的部落聯盟。他們以修蛇為圖騰,居住在丹水流域,首領驩兜勇猛善戰,帶領著族人日益強大。


  然而,隨著三苗族的勢力不斷擴張,他們開始頻繁侵擾中原地區,搶奪資源,給中原部落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堯,作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深知不能坐視不管。他決定率領部落聯盟的勇士們,向三苗族發起進攻,保衛中原的和平與安寧。

  堯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領,商討作戰計劃。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在丹水岸邊與三苗族展開決戰,才能徹底擊敗他們。於是,堯帶領著中原部落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丹水進發。

  當堯的軍隊抵達丹水岸邊時,驩兜早已率領三苗族的戰士們嚴陣以待。雙方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到了極點。堯站在陣前,高聲喊道:「驩兜,你帶領三苗族侵擾中原,犯下了滔天罪行。今天,我中原部落聯盟要為百姓討回公道,與你決一死戰!」

  驩兜冷笑一聲,回應道:「堯,你以為憑藉你這些烏合之眾就能打敗我三苗族嗎?今天,就讓你見識一下我們的厲害!」

  說罷,驩兜揮舞著手中的長矛,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三苗族的戰士們如潮水般湧向中原部落的軍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的勇氣和決心激勵著每一位戰士。中原部落的勇士們也毫不畏懼,與三苗族的戰士們展開了殊死搏鬥。

  在激烈的戰鬥中,堯發現三苗族的戰士們雖然勇猛,但缺乏統一的指揮和配合。他抓住這個機會,指揮中原部落的軍隊分成幾個小隊,相互配合,對三苗族進行了有效的攻擊。

  經過一番激戰,三苗族漸漸處於下風。驩兜見勢不妙,想要撤退,但為時已晚。堯率領著中原部落的軍隊緊緊追擊,不給三苗族絲毫喘息的機會。

  最終,在堯的英明指揮下,中原部落聯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驩兜及其部族被擊敗,被迫向堯求和。堯接受了他們的求和,並將驩兜及其部族驅趕到了崇山一帶。

  許由是堯帝時代一位高潔之士。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託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

  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里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

  許由說完,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帝堯望著他的背影,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慨。他知道,許由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他不為名利所動,只為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許由回到了箕山之下,潁水之陽,繼續過著他的耕田生活。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為伴,與山水為友。他的生活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快樂和滿足。

  經過多年的努力,堯終於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繁榮昌盛。百姓們都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國家也變得強大起來,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堯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聖王」,被列為「五帝」之一。他的事跡,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