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歷 450 年,平陽西南數百里的一個小小村落里,姚重華誕生在了一個普通的農家。他那雙奇異的重瞳為他帶來了「重華」這個名字,然而,命運卻未曾因這獨特的標識而對他展露過多的溫柔。
重華的童年在母親離世的悲傷中蒙上了陰影,父親新娶的妻子給這個家庭帶來的不是溫暖,而是悍戾與不公。尤其是弟弟象出生後,重華的日子愈發艱難。家中的美味食物和溫暖衣物總是優先供給後母所生的三個兒女,而重華常常只能餓著肚子,在寒冷的夜裡瑟瑟發抖。
每一個清晨,當陽光灑在破舊的農舍,重華總是默默起身,開始他一天的勞作。儘管後母對他百般刁難,他卻總是以一張笑臉相迎,那謙卑恭敬的姿態,仿佛從不知怨恨為何物。
有一年的隆冬,寒風刺骨,重華身上單薄的兩件單衣根本無法抵禦嚴寒。鄰里的秦老漢目睹這一幕,心中不忍,他邁著蹣跚的步子來到姚家,好言相勸,希望他們能送重華去讀書,而不是讓他在如此年幼的年紀就歷經生活的艱辛。但後母堅決地拒絕了,堅持要重華去放牛。
好在村裡的教書先生心地善良,聽聞了重華的遭遇後,心生憐憫。在秦老漢的熱心幫助下,重華得以在放牛的間隙來到學堂,一邊放牛一邊學習。
在學堂里,重華就像一塊乾涸的海綿,拼命汲取著知識的甘霖。他從先生的教誨中領悟到,一個人縱使擁有聰明睿智的天賦,經天緯地的才華,仁聖忠和的品德,若沒有「學問」二字的滋養,也難以成就一番大業。
「要求學問,必須讀書;要能讀書,必先識字。」先生的這句話,重華牢記在心。他白日放牛時,口中念念有詞,溫習著所學的文字;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用樹枝在地上比劃著名,練習書寫。
時光荏苒,重華在艱苦的環境中日益成長。他不僅學識漸長,更領悟了為人處世的真諦。他深知誠實乃立身之本,每一個承諾都如同千金之重。無論是面對同伴還是長輩,他的言語都如清澈的溪流,真摯而純淨。
而那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也在他一次次的勞作中得以錘鍊。放牛時,他精心照料,使得牛兒個個肥壯;家中的雜務,無論多麼繁重,他都一絲不苟地完成。
歲月悠悠,重華曾經瘦弱的身軀逐漸變得結實,眼神中流露出堅定與從容。他那顆在困境中飽受折磨卻愈發強大的心,正等待著命運的轉機,終有一天,他要讓自己的光芒照亮這個曾經給予他無數磨難的世界。
十六歲的重華,已然生得高大,如成人一般。但在他的生活中,卻沒有同齡人的輕鬆與快樂。後母的嚴苛,讓他一天到晚都在田間勞作,甚至不准他回去吃中餐。
驕陽似火,重華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瞬間便消失不見。其他人勞作時,尚有片刻休息,可他卻不敢有絲毫懈怠。當有人問他為何不回去吃中餐時,他總是平靜地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那堅毅的眼神,讓人既心疼又敬佩。
儘管日子如此清苦,重華卻從未有過抱怨。相反,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他師從八歲的兒童蒲衣子,這在旁人看來或許是不可思議的,但重華深知,學問不分長幼。
在蒲衣子那裡,重華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他明白了,行走時腳步要穩重,雙手要恭敬,目光要端正,嘴巴要知止,聲音要安靜,頭部要挺直,氣息要肅穆,站立要守德,為人處事要不偏不倚,無懈可擊。
重華將這些道理銘記於心,並付諸實踐。他在田間勞作時,姿態端莊,內心專注,仿佛每一次彎腰插秧都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漸漸地,他的舉止風範傳遍了當地,人們對他敬重有加,稱譽不斷。
然而,命運似乎並未因此而善待他。他無緣無故被後母三次逐出家門。第一次,他默默地離開,找了一處破舊的茅屋棲身,卻依舊每天回來完成應當的勞作。第二次,他在荒野中獨自度過了幾個寒冷的夜晚,但心中的信念從未熄滅。第三次,他望著家門,眼中閃過一絲失落,但轉瞬即逝,轉身走向未知的遠方。
這些挫折沒有打倒重華,反而使他更加堅定。他的德行與堅韌,引起了部落首領的注意。首領驚嘆於他在逆境中所展現出的品質,決定賦予他重任。
從此,重華的人生迎來了轉機。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部落帶來了繁榮與安寧。而曾經那些苦難的日子,成為了他砥礪前行的基石,鑄就了他偉大的一生。
堯帝在四岳的舉薦下,知曉了重華的賢能與正直。經過一番考察,堯帝對重華的品行甚為讚賞,決意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他。
出嫁前夕,堯帝慈愛地囑咐兩個女兒:「為妻為婦,『柔順』二字至關重要。男子多剛強,女子若也剛硬,夫妻難以和睦。若遇分歧,為妻者當見機退讓。」娥皇女英深知父親的期望,點頭應下。
完婚之後,重華帶著娥皇女英回見父母,怎料遭到父母的冷眼拒絕。而那後母所生的弟弟象,初見兩位嫂子的絕色容顏,心中便起了邪念。
自此,重華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儘管如此,娥皇女英毫無怨言,盡心盡力地操持家務。然而,象卻覬覦著兩位嫂子的美貌,趁著重華外出勞作之時,時常前來騷擾,試圖用甜言蜜語勾引她們。
娥皇女英何等聰慧,怎會不知象的不軌心思。但她們不敢得罪象,唯恐他在父母面前搬弄是非,詆毀重華。象見她們不敢反抗,愈發得寸進尺,漸漸起了殺意。他心想,唯有除掉重華,才能將兩位嫂子據為己有。
於是,象與母親密謀,先是讓重華去修補屋頂,然後放火燒屋,想要將重華燒死。娥皇女英發覺了他們的陰謀,提前準備好水桶,在火勢剛起時便全力協助重華逃脫。
一計不成,象母子又心生一計,哄騙重華去疏通深井,然後用泥土封住井口,企圖將重華活埋在井中。好在娥皇女英時刻警覺,聽到井下異常的聲音,急忙召集鄰里幫忙,最終救出了重華。
面對象母子的屢屢加害,重華卻總是心懷寬容,不記前嫌。他對娥皇女英說:「他們雖是不仁,但畢竟是我的親人,我願以真心感化他們。」娥皇女英被重華的善良和大度所感動,夫妻三人的感情愈發深厚。
在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後,象母子終於被重華的寬容和娥皇女英的善良所打動,真心悔過。一家人終於迎來了平靜和睦的生活。
而重華的仁德與寬容傳遍了四方,百姓們對他敬愛有加。堯帝知曉重華的種種事跡後,對他更加滿意,決定將天下禪讓於他。重華即位後,勵精圖治,與娥皇女英一起,開創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
經過一系列的事件,堯越發欣賞重華,決定將他召到京城。
重華初到京城,堯雖對其欣賞,卻也未曾立刻賦予他高位重權,而是小心翼翼地委以一些初步的重任,以觀察他是否真的具備治國之才。而重華也深知堯的用意,每一項任務皆盡心盡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重華心懷天下,深知人才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他大舉推薦有能之士。在他的推舉下,眾多賢才紛紛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緊接著,重華接受了更為嚴峻的考驗。他「賓於四門,納於大麓」,無論是面對烈火風雷的肆虐,還是虎狼腹蛇的威脅,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一次次成功地化險為夷。這些磨鍊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變得更加堅韌和成熟。
在管理百官方面,重華有著自己獨到的方法。他善於傾聽眾人的意見,公正地處理各種事務,贏得了百官的尊重和信任。而在接待賓客時,他總是彬彬有禮,展現出大國的風範,使得各方賓客皆對堯的國家讚譽有加。
與此同時,重華發現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其實早有賢名。他深入了解了他們的才能和品行,力排眾議,大膽啟用。讓「八元」負責教化民眾,傳播禮儀道德;讓「八愷」管理土地,使得農田肥沃,物產豐富。
在重華的一系列治理下,國家的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豐衣足食,社會秩序安定和諧。堯看到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讚賞。
然而,重華的崛起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和陰謀算計。一些心懷叵測的權貴聯合起來,試圖在堯面前抹黑重華,聲稱他專權跋扈,有篡位之心。
堯卻不為所動,他深知重華的為人和抱負。在一次朝會上,堯當著眾人的面,表達了對重華的堅定支持,並嚴厲斥責了那些惡意中傷的人。重華得知堯的信任,感激涕零,更加堅定了為國家鞠躬盡瘁的決心。
在黃帝歷 468 年,這片古老的大地陷入了混亂與恐懼之中。帝鴻氏部落的領袖渾敦、少皞氏部落領袖窮奇,顓頊氏部落領袖檮杌、縉雲氏部落領袖饕餮,這四人被稱為惡名昭彰的四凶,他們率領著各自部落的強大軍隊,肆意橫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帝堯,這位曾經英明睿智的領袖,如今已老邁不堪,無力親自領兵征討這肆虐的四凶。然而,拯救蒼生的責任不能落空,帝堯將充滿期望的目光投向了年輕英勇的重華。
重華,身強體壯,智勇雙全,心懷正義與憐憫,他深知四凶的暴行給百姓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當他從帝堯手中接過這沉重的使命時,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決心。
重華迅速集結了部落的兵將,準備踏上充滿艱險的征途。他站在軍隊之前,高聲呼喊:「為了百姓的安寧,為了正義,我們必將戰勝四凶!」士兵們的回應響徹雲霄,士氣高昂。
在漫長的征戰路上,重華的軍隊遭遇了四凶部落的多次襲擊。渾敦的軍隊兇猛殘暴,如野獸般撲向重華的陣營;窮奇的隊伍狡詐多端,常常設下陰險的陷阱;檮杌的士兵悍不畏死,個個如拼命三郎;饕餮的部落則貪婪無比,妄圖掠奪一切。
但重華沉著應對,運用智慧識破敵人的計謀,指揮士兵英勇作戰。每一場戰鬥都血腥而殘酷,重華身先士卒,揮舞著長劍,衝鋒陷陣,他的身上沾滿了鮮血,卻從未有過退縮的念頭。
經過無數次的激戰,重華的軍隊逐漸占據上風。最終,在一場決定勝負的大戰中,重華親自斬下了渾敦的首級,窮奇被圍困後無奈投降,檮杌受傷逃竄後被追兵生擒,饕餮也在絕望中被制服。
戰爭結束,硝煙散去,大地重歸平靜。然而,重華深知四凶的惡根難以輕易消除,為了防止他們再次為禍人間,決定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
百姓們歡呼雀躍,為重華的勝利而慶祝。帝堯親自迎接重華的歸來,眼中滿是欣慰與讚賞。重華的名字,成為了正義與勇敢的象徵,被人們永遠銘記。
在黃帝歷 470 年,經過無數艱難的考驗,重華終於得到了堯帝的認可。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吉日,大典舉行,莊嚴肅穆,堯帝立重華為繼承人。然而,堯帝年事已高,精力漸衰,雖德為天子,卻已慢慢放權,將權力逐步移交於重華。
重華接過權力的重擔,心中滿是使命感。他深知,天下蒼生的福祉繫於他一身,必須勵精圖治,方能不負堯帝所託,不負百姓厚望。
執政之初,重華便決心修訂曆法。他召集了天下最聰慧的智者,夜以繼日地研究天象,推算節氣。終於,一部全新的曆法問世,它更為準確地指導著百姓們的農耕漁獵,讓生活變得更加有序。
祭祀大典也是重華著重舉行的大事。他深知天地神明的敬畏對於國家的安寧至關重要。在莊重的儀式中,他虔誠地祭祀上天,感恩著上蒼的庇佑;祭祀著天地四時,祈求風調雨順;祭祀山川群神,希望大地富饒,護佑子民。
諸侯的信圭,象徵著權力與信任。重華將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又精心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那是一場隆重無比的典禮,彩旗飄揚,鼓樂齊鳴。重華重新頒發信圭,目光堅定地注視著每一位諸侯,傳遞著他對忠誠與責任的期望。
即位的當年,重華便踏上了巡守之路。他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祭祀名山,以表對山河的尊崇。每到一處,他都召見諸侯,詳細詢問百姓的生活狀況、農耕收成。他走進田間,與百姓親切交談,親嘗民間疾苦;他步入市井,了解商賈貿易,謀求繁榮之道。
重華規定以後每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功績。對於那些盡心盡力、造福一方的諸侯,他予以豐厚賞賜,加官進爵;而對於那些貪婪暴虐、魚肉百姓的諸侯,他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歲月流轉,在重華的治理下,國家日益昌盛。田野里麥浪翻滾,百姓們安居樂業;城市中商鋪林立,繁榮熱鬧。諸侯們對重華敬畏有加,紛紛效仿他的仁德治理之道,盡心盡力地為屬地百姓謀福祉。
而重華,依舊奔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的身影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希望,成為了國家繁榮的象徵。他的努力與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這個古老國度的前行之路。
黃帝歷 473 年,帝堯駕崩,天下縞素,重華守孝於靈前,悲痛欲絕。三年之間,重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一心緬懷帝堯之恩德。
孝滿之後,重華決心繼承帝堯之遺志,讓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黃帝歷 476 年,重華在政治上開啟了一番前所未有的興革。
此前,雖已舉用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賢臣能士,但他們職責不明,事務多有混亂。重華深知如此下去,難以造福百姓,於是在朝堂之上,他鄭重地頒布新令。
他望著下方神情肅穆的臣子們,聲音堅定有力:「棄,吾命你為田疇之官,掌管農業之事,務必讓百姓糧倉充實,免受饑寒之苦。」 棄出列,跪地領命,眼中滿是擔當的決心。
「契,從今往後,你擔任司徒之職,推行教化,讓百姓知禮儀,明道德。」 契向前一步,拱手稱是,神情莊重。
重華的目光轉向威嚴的皋陶,說道:「皋陶,任你為『士』,執掌刑法。執法需公正嚴明,不可冤枉一個好人,也不可放過一個惡人。」 皋陶抱拳應答,聲如洪鐘:「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垂,朕命你擔任『共工』,掌管百工之事,打造精良器具,促進百業繁榮。」 垂恭敬行禮,接下使命。
「益,你為『虞』,掌管山林。要讓山林豐茂,物產富足,併合理取用。」 益領命謝恩,心中已有規劃。
「伯夷,『秩宗』一職交由你負責,主持禮儀,使我朝禮節周全,彰顯威嚴。」 伯夷面露喜色,深感責任重大。
「夔,你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以樂育人,以聲化民。」 夔身姿挺拔,自信應下。
「龍,『納言』之職非你莫屬,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萬不可有疏漏。」 龍鄭重一拜,言辭懇切:「臣定當盡心盡力!」
重任已分,眾臣皆感受到重華的殷切期望。重華接著說道:「朕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各位愛卿的提升或罷免。望爾等勵精圖治,造福百姓。」
此後,眾臣各司其職,不敢有絲毫懈怠。
棄走遍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農耕之術,推廣新的種植方法,田野里的莊稼日益繁茂,百姓們豐收的喜悅傳遍了每一個角落。
契開辦學校,講學授課,走街串巷宣揚道德規範,社會風氣日漸醇厚,鄰里和睦,尊老愛幼之風盛行。
皋陶執法公正,惡徒聞風喪膽,好人得以安寧,天下犯罪之事逐漸減少。
垂監督著工匠們精心打造,各類工具越發精巧,工藝水平不斷提升,為百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益守護著山林,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山林中的物產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民生所需。
伯夷精心設計禮儀規程,每逢重大典禮,場面莊重而有序,展現出國家的威嚴和繁榮。
夔創作了眾多優美的樂曲,在民間傳頌,孩子們在音樂的薰陶下茁壯成長,人們的心靈得到了滋養。
龍勤勉地傳遞政令,收集民情民意,讓重華能及時了解民間疾苦,政令的推行也更加順暢。
三年轉瞬即逝,到了考察政績之時。重華親自巡查各地,所見所聞令他倍感欣慰。田野豐收,百姓安康,禮儀規範,百工興盛……各項工作都有了嶄新的面貌。
在重華的英明領導和群臣的努力下,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黃帝歷 510 年,天下洪水泛濫,滔滔巨浪如猛獸般席捲大地,所到之處,房屋倒塌,農田盡毀,百姓流離失所,九死一生。
重華站在高處,望著那一片汪洋,痛心疾首,憂思如焚。他發誓一定要找到能治水之人,拯救天下蒼生。
在這片災難中,有一個叫禹的青年,他所在的部落雖也遭受水患,但死亡人數卻極少。這個消息傳到了重華的耳中,引起了他的注意。
重華派人尋來禹,只見這青年身材魁梧,目光堅定,渾身散發著一股不屈的力量。重華認定禹是一個有能力治水的人,於是把禹找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禹,如今洪水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我命你為水正,負責治理這滔天洪水,你可有信心?」
禹單膝跪地,拱手道:「承蒙帝君信任,禹定當竭盡全力,不負使命!」
禹領命後,即刻踏上了治水之路。他帶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族人,沿著水流勘察地形,研究水勢。為了摸清洪水的規律,他風餐露宿,日夜不休。
治水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洶湧的洪水一次次衝垮了他們辛苦築起的堤壩,但是禹從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不斷改進治水的方法。
歲月匆匆,禹治水已經多年,與家人聚少離多。其間,他曾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聽到屋內妻兒的歡聲笑語,他多想進去抱抱許久未見的孩子,安慰一下日夜操勞的妻子。但一想到那仍在洪水中受苦的百姓,他便狠狠心,扭頭繼續踏上治水的征程。
在禹的不懈努力下,他發現治水不能一味地堵,而應因勢利導,疏通河道,讓洪水有處可去。於是他帶領眾人挖河開渠,引洪水流入大海。
終於,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奮戰,洪水漸漸退去,江河復歸平靜,曾經被淹沒的土地重新露出,人們又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天下大定,百姓歡呼雀躍,對禹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重華親自表彰禹的功績,禹之名傳頌天下。
在黃帝歷 541 年,重華決定南巡,以察民間疾苦,鞏固統治。他帶著一眾隨從,離開了都城,踏上了這充滿未知的旅程。
重華的馬車在崎嶇的道路上緩慢前行,一路風塵僕僕。然而,命運的無常卻在途中悄然降臨。重華年邁的身體終究難以承受路途的艱辛,黃帝歷542年,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他崩於途中,享年92歲。消息傳開,猶如晴天霹靂,令整個隊伍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遠在都城的娥皇和女英,得知了重華駕崩的噩耗,心如刀絞。她們曾與重華共度風雨,恩愛相伴,如今陰陽兩隔,怎能不讓她們肝腸寸斷。娥皇女英無法接受這殘酷的現實,終日以淚洗面,泣血而亡。她們的愛情故事,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千古悲歌。
一時間,天下縞素,萬民皆哀。重華一生,仁德愛民,功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他推行五教,規範人倫;治理洪水,開墾農田;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諡號舜帝。他的離去,讓百姓們感到無比的惋惜和悲痛。
在整理舜帝遺物時,眾人發現了舜帝留下的遺詔。遺詔中表明,傳位於大禹。大禹,這位治水有功的英雄,深受舜帝的信任和器重。舜帝深知大禹的智慧和才能,相信他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帶領百姓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大禹得知舜帝駕崩及傳位給自己的消息後,悲痛中充滿了責任與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整個天下的重擔,不敢有絲毫懈怠。大禹回到都城,在眾人的擁戴下,登上了帝位。
登基大典上,大禹望著台下的臣民,心中感慨萬千。他發誓要繼承舜帝的仁德,不辜負舜帝的重託,為天下百姓謀福祉。他決心繼續弘揚舜帝的治國理念,完善各項制度,讓國家更加安定和諧。此時,禹52歲。禹子啟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