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全新的結構
在太空競賽時期,人們對太空的追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這被看做是陣營雙方之間無聲的舞台,象徵著誰的路線更優秀,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競爭,更是價值觀的競爭。太空人們被視為阿美利肯英雄。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邊陣營圍繞太空的設計甚至到了狂想的程度。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可能性,也會被視作一個可行的計劃開干。
一直到今天都有人質疑阿美利肯的登月是否存在造假,儘管這種陰謀論起源於阿美利肯,簡中網際網路的網友們只是跟著質疑也不允許。
背後的本質不是說簡中網友不能質疑阿美利肯登月,而是不能質疑阿美利肯。
說回阿美利肯登月,登月被質疑就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太低,而阿美利肯又成功了好幾次,現在卻去不了月球了才被質疑。
今天東大航天的可行性研究成功率起碼得有80%,放在當年,無論是大毛還是阿美利肯,成功率哪怕只有1%,評審也能通過。
1%誇張了點,但10%絕對不誇張。
其中自由空間站就是這樣的產物,放在當年叫自由空間站,而在現在看來,設計中包括太空港、多個實驗室、生活區、天文台、醫務室、衛星維修設施的自由空間站說是小型城市一點都不過分。
即便自由空間站最後爛尾了,整個計劃僅僅持續了十年時間,但它仍然消耗了超過100億美元,那可是1984年的100億美元。
其中自由空間站無疾而終有非常多原因,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沒錢,而造成沒錢的直接原因是大毛突然崩塌,崩塌之後政客們自然不願意再給這種要花巨額資源的航天項目投錢了。
在座的專家們都從光甲號中讀出了雄心壯志的味道。
和對標國際空間站的天宮比起來,更像是對標自由空間站的光甲號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所以參與過自由空間站的專家才會問出一個過去一直困擾他們的問題。
如何解決空間站擴張之後勢必然要面臨的問題。
如果是每個艙段呈線性結構對接,一個一個串聯起來的話,那麼可以通過霍爾發動機調整方向,讓他們都處以同一個軌道上。
艙段之間的非剛性結構完全能支持不大的彎曲幅度。
可如果你要構建一個複雜的、甚至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結構,那你如何解決引力不一致、故障率高的問題。
過去自由空間站沒能解決,作為當今科學領域風頭最勁的殿堂級科學家,在座的學者對這個話題都很好奇。
「從材料學角度,我們會利用大量新型材料來解決穩定性的問題。
這裡我就不仔細闡述,後續我們會給一份詳細的資料給各位。」
歐洲專家們對視了一眼,心裡都閃過了一個念頭,那就是能給他們的紙質宣傳資料肯定都是經過了嚴格審核。
陳元光口述的話,自由度顯然要比紙質材料高得多,也意味著有可能透露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大家覺得有點虧。
「所以我從結構的角度來簡單講一下吧,你可以理解成博納爾球和環形空間站的結合。
在中間仍然是足夠長的模塊連接成的太空列車狀的空間站主體部分,然後在其中關鍵的節點會擴張成一個環。
一般艙段只連接前後兩個艙段,關鍵艙段六個面全部都會連接其他艙段。
當它周圍四個面都連接上艙段之後,這周圍四個艙段我們會通過混凝土把他們連接成一個環。」
(太空環)
(博納爾球)
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兩個東西有概念,哪怕他們是航天領域的學者。
一直等到陳元光從電腦里調出他們畫的概念圖,這幫專家才明白他們要做成什麼樣的結構。
「我們把整個建設分成三步走的形式,最開始需要把中間這一條長長的列車狀的空間站給建好。
第二步就是開始建第一個環,通過環的自轉來幫助整個空間站抵消結構不同引力的影響。
第三步就是把所有環構建完。
後續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去不斷地擴建,不斷地維護。其中每個連接點出現bug都會由專門的機器人去負責更換。」
歸根結底還是成本問題。
陳元光展示出來的概念圖中包括了25節主艙段,4個圓環,一共加在一起是39節艙段。
大家都不確定這到底是否可行,單純從結構角度理解沒有問題,但你真正運行起來是否真的沒問題,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混凝土?」歐洲的專家們顯然對這個很在意,用混凝土來穩定整個球形的結構。
「沒錯,這裡主要是用到從月球的泥土。
今年華國航天就會開始建月球基地,我們會參與華國航天月球基地建設中的一部分。」
在阿美利肯看來,華國在搞的就是太空競賽,雖說太空上的支出沒有出現大幅度增長,但你多了個光甲航天,光甲航天背後的資金提供方同樣是華國方面。
相當於華國搞了兩個實體來做航天這件事,這兩個實體之間既能合作又能良性競爭。
也正因如此,阿美利肯才認為自己也要培養NASA以外的民間商業航天機構,只是在培養SpaceX還是藍色起源之間驢象各有說法。
在參觀完光甲航天這一次要搞的空間站設計之後,回去這幫專家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爭論。
「萊特的設想非常偉大,這是堪比自由空間站的設計,如果它能夠擴張的話,那麼會比自由空間站還要更偉大。」
「沒錯,只是唯一的疑點是,他們是否會像自由空間站一樣突然就中止了。」
「當然不會!」
「為什麼不會?當年的阿美利肯難道沒有東大有錢嗎?當年的阿美利肯在1991年之後可以說是控制了整個世界,但他們還是中止了自由空間站計劃。
當時如果自由空間站計劃沒有停止,我們早就去火星了!
華國別說世界,他們離控制亞洲都還有很遠一段距離。
自由空間站會中止,憑什麼光甲號不會,難道就憑操盤的是萊特嗎?」
「不是萊特,而是雙方背後的支持力量,顯然華國在這件事上有恆心得多。
你能想像在航天這件事上如此有規劃又如此能堅持嗎?換做三十年前你能想像華國的航天事業比歐洲還要更輝煌嗎?
這差別在於,對於這類要長期堅持投入的航天項目,華國就是要比阿美利肯更有優勢。
我謹慎看好華國的項目。」
「有萊特在背後操盤,我認為華國方面是會願意給他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的。
和三十年前對抗需要導致的太空競賽比起來,這一次是地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限,技術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人們需要開始對外探索,底層邏輯也存在差別。
而且三十年前需要花五千億美元,放到今天的技術背景下,我估計有個兩千億美元就夠了。」
「自由空間站是兩千億夠了,可萊特的設想,光是49個艙段要是按照NASA的報價就有2500億美元了。」
「華國不用從阿美利肯處買,成本絕對沒有這麼高。」
「但也低不到哪裡去。」
大家爭論的重點放在,整個計劃太宏偉,你到底能不能做到。
經歷過自由空間站無疾而終的老一輩學者們普遍持懷疑態度,反而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一代信心十足。
「我也不懷疑華國的決心和萊特的能力,我倒是覺得這樣的成本又高,建成之後也就49個艙段,按照每個艙段10名太空人的話,也就490名太空人。
肯定不是每個艙段都適合住人,再打個五折的話也就能容納兩百人。
和過去只能容納十來個人的國際空間站比起來肯定要好得多。
但它還是和太空城市有區別。
我覺得真的要做,斯坦福面會更合適一些,按照開拓者號和複合動力火箭的發射成本,斯坦福環面建成效果會好得多。」
(斯坦福環面)
斯坦福環面是建立在環形空間站的基礎上。
環形空間站這種結構最早出現在航天學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波托奇尼克的作品裡,它的好處是這種形式的空間站利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模擬地球引力,從而避免空間站居民長期處於失重狀態。
後來馮·布萊恩更是詳細設計了環形空間站,也成為科幻作品中最常見的太空形象。
斯坦福的學者們在馮·布萊恩的基礎上再進了一步,他們詳細設計了一個叫斯坦福環面的大型太空城市。
它的底座中心是一面固定鏡子,可將陽光反射到旋轉的次鏡環上。
整個環的直徑為 1.8公里,能容納一萬人。它以每分鐘一轉的速度繞軸旋轉,在環的內部產生0.9到1g的人工重力。
陽光透過鏡子系統照射到空間站內部。環形空間站的一部分用於農業,另一部分用於住房。空間站內部空間足夠大,可以創造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
環與樞紐之間通過輻條走廊相連,專門用於人員和貨物的流動。由於樞紐區域人工重力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將在這裡安裝固定模塊,用作接收航天飛船的對接站,以及生產車間。
「不,兩者成本不一樣,無論是運輸艙段還是連結艙段都和過去建空間站沒有兩樣,環形結構固定更是直接用月球土壤。
但斯坦福環要用到的大型鏡子,不僅組裝困難,而且整個結構過去從來沒有經過檢驗,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估計整個花費。
斯坦福環得在L5,而光甲號需要去的是L1。
這是不同的概念。
斯坦福環面唯一的好處只是它能住更多的人而已。」
這裡的L1和L5是指拉格朗日點,拉格朗日點會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保持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
地月系統中一共有5個拉格朗日點,其中L4和L5從來沒有被人類太空飛行器駐紮過。
L1位於地球和月亮構成的直線上,L2在月球背面,在地球商看不到。
華國在發射月球登陸器之前就先在L2上發射了一個鵲橋中繼衛星,阿美利肯的韋伯望遠鏡也是在L2拉格朗日點。
「但你要在太空中建造工業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口。」
「你忘了華國的機器人技術嗎?」
整個光甲航天的發射過程全程直播。
不過發射本身沒什麼好看的,複合動力火箭的發射和傳統火箭比起來看不到點火過程,你就只能看到火箭速度加快的過程,觀賞性遠不如傳統火箭。
等到火箭升天之後,它到底有沒有成功進入L1,你是看不到的。
這就導致直播間裡的觀眾就沒有幾個討論火箭發射,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其他事上。
「太壯觀了,這發射塔比同類燃料火箭的發射塔至少得高三倍。」
「我很好奇一點,我們把L1先給占了,NASA怎麼辦?」
過去無論是國際空間站還是天宮都沒有發射到拉格朗日點上去。
按照拉格朗日點的穩定性,國際空間站要是在那個位置上,還能再工作個五十年不成問題。
也正因如此,所以NASA的規劃就是要在L1建新的空間站,作為未來長期利用月球的中轉站。
「L1很大,容得下東西兩邊的空間站。」
「很大倒是沒錯,可問題在於光甲航天的規劃里是要建一個太空港的,NASA不要面子的嗎?他們難道甘願自己建的空間站比光甲號小?如果都建一樣體積的空間站,L1不一定容得下兩邊。」
「我想問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光甲號上安裝武器把阿美利肯的空間站給打下來?要是他們敢發射上來的話。」
「那不就成大毛的死星計劃了嗎?」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大毛設計了一個名為「極地-斯基夫」的無人軌道武器平台,該平台配備了雷射武器,為的就是摧毀阿美利肯的衛星。當然結果失敗了,沒能發射成功。
但如果光甲號能順利入軌的話,在上面搞個雷射武器絕對不成問題。
「什麼時候能出結果?怎麼一片漆黑,這什麼引陰間直播間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