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此階段的文化教育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其主要標誌之一便是私人講學的興起, 形成了「諸子蜂起, 百家爭鳴」的局面,在「諸子百家」中, 其中以儒、墨、道、法對後世教育影響最大, 為先秦教育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在興辦私學的過程中, 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系統的儒家教育理論, 成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孟子和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墨家代表人物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以及法家主要代表人商鞅、韓非等人對教育的論述,都很有特色,對中國兩千年多年的社會歷史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學記》以及《樂記》等篇章,集中了戰國末期至漢初儒家學者關於教育的基本主張,吸收了其他學派的主張, 是儒家學派分化後又趨融合的產物。先秦諸子和《禮記》中的教育思想,對中國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對我國尊師重道的豐富和傳承,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前後五百多年,王室日衰,諸侯爭霸,七國稱雄,中國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段時間和孔子所刪改的《春秋》和西漢劉向所輯的《戰國策》描述的時段大致相同, 又稱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 一般認為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牛耕逐步推廣, 水利灌溉逐漸發展,農業生產力極大提高。中下層貴族和自由民競相開荒, 私田不斷增加,而且其生產效率高於奴隸主的公田,出現了「私肥於公」的現象。各國諸侯將派遣勞役改為徵收實物地租,結果是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人占有制,為封建制發展開拓了道路, 加速了封建制生產關係的形成。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築也發生激劇的變化。在政治上,王權衰落,「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到後來, 甚至諸侯國君也大權旁落, 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現象,意識形態方面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文化教育方面隨之發生變化, 其主要標誌就是官學衰落, 私學興起。
一、官學的衰落
西周興盛時的官學,主要是天子的辟雍,諸侯的頰宮, 國人的鄉校。到春秋時期, 隨著周天子「共主」權力的喪失,統治地位形同虛設, 一些「公室」也失去了生存的條件,西周奴隸制的「國學」也無法繼續維持下去,天子所設官學幾乎消失殆盡, 原先國學的教師亦四分五散, 紛紛流落民間。
造成官學衰落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世襲制度造成貴族不重視教育。貴族在世卿世祿制度下享有富貴的特權,貴族子弟命中注定為統治者,是否學習文化知識與其權位並無直接關係。他們養尊處優,政治上逐漸沒落, 喪失了進取精神, 迷戀於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學習的興趣。據《左傳·昭公十八年》載:「秋, 葬曹平公。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 不說(悅)學」, 甚至說:「可以無學, 無學不害」,這是貴族們普遍的思想,而後流傳影響及大夫。官學以貴族為教育對象, 貴族不想學習, 官學衰落也是必然的。
第二, 貴族統治力量衰落。周平王東遷,預示著重大的歷史轉折,孔子稱春秋是「天下無道」的時期,王權衰落, 禮制破壞,一切都不能按舊制度辦理, 原有的等級制度的崩潰使傳統的禮制受到了破壞,以「禮、樂」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也就缺少了實用價值,自然很少有人願意去學了。於是天子的辟雍,諸侯的頰宮, 地方的鄉校,久而不聞弦誦之聲,名存實亡。
第三, 由於王室、諸侯都在忙於戰爭,社會動亂, 無暇顧及學校。《詩經·鄭風·子矜》就是「刺學校廢也」的詩篇,描寫了官學學生無心讀書,整日遊蕩的景象, 說明當時官學已不能正常進行教學活動了。
這些都反映了「官學」教育已經不適應新的要求, 客觀上醞釀著教育上要有新的變革和發展。
二、諸子私學的興起
官學的衰落不等於教育發展的中斷,隨之而來的是私學的蓬勃興起,為教育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據古籍所載, 春秋戰國時期,私人講學之風甚盛, 私學遍及各地。
春秋私學何時興辦, 何人首創,不可確考。學術界曾就孔子是否是私學首創者展開過激烈的爭論,迄今仍未有定論。我們認為,私學的首創者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私學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大大促進了私學的繁榮,可以說, 有多少家學派, 就有多少家私學,但對教育發展影響最大的則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學。
私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經濟的變革, 而學術下移與士階層的崛起是其最為直接的因素。首先,社會的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正如《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載:「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在官府」被衝破,秘藏於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漸擴散於民間。這樣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流落到下層,成為私學的教師, 同時也有了可供學習的材料。其次,社會上不少人為了求得在經濟上、政治上的發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士」作為一個階層受到了各諸侯國的重視,掌握知識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私學的創辦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國治民」方案相標榜, 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創設的私學, 創辦時間長久,規模宏大,教育經驗豐富,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後學如子思、孟軻、荀況以及墨子的門徒禽滑厘、孟勝等繼承並發展了這一事業。其他如法家、名家、縱橫家等也都聚徒講學,學生多至數千人,少者亦數十、百人。到戰國後期,私學更加繁盛了。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中牟之人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晉國人棄商賈而學為士者也占四分之一。
三、百家爭鳴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促使思想戰線空前活躍,私學的興起和養士之風盛行, 直接推動了各種學派的發展,形成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改革,致使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後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他方面。由於地主階級的思想還沒能成為統治思想,這就為「百家爭鳴」創造了條件。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逐鹿中原, 十分需要注重知識分子, 因而「養士之風」盛行。戰國時期諸侯對「士」往往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各家各派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遊說,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因此, 各家主張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各種觀點紛然並存,直接交鋒, 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儒、墨之爭, 儒、法之爭,儒、道之爭等; 即便同屬於一家,內部也有不同的派別的爭論。諸子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於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甚至天文、地理、數學等問題都各有主張,《淮南子·要略》中說, 諸子之學皆出於救時之弊,在這種情況下, 形成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諸子百家習慣上指「九流十家」, 即儒、墨、名、法、道德、陰陽六家,加上縱橫家、雜家、農家,合稱「九流」,再加上小說家則稱為「十家」。在諸子中,影響最大並與教育關係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苟為代表; 墨家以墨翟及其後學為代表; 道家以老、莊為代表,法家以商鞅和韓非為代表。各個學派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提出各式各樣的治國治民方案,進行著多方面的理論探討,各學派之間有激烈的論爭,也有微妙的相互吸收和滲透。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 諸子百家「其言雖殊, 辟如水火, 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 敬之與和, 相反皆相成也」。這就是說,各家主張雖然各不一致,相互如水火一樣不相容,但是並非毫無關係, 往往是相滅又相生,相反又相成, 在學術發展過程中往往相互補充,使學術思想水平不斷提高。在「百家爭鳴」中各家的相互影響,還表現在思想資料的繼承關係上。諸子百家的相互影響到戰國後期更為明顯。戰國後期,由於政治上統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百家爭鳴」也逐漸由互相詰難轉入兼收並蓄的總結階段。這個時期的荀子不僅是儒、法合流的關鍵人物, 也是總結諸子百家的第一人。他的《非十二子》、《解蔽》、《天論》等篇,便是善於吸收諸家的優秀成果, 因此,荀子的天道觀、認識論、邏輯學等都達到了先秦思想的最高水平。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使「諸子百家」融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 促進了各學派的進一步發展,達到學術的空前繁榮。
各學派都很重視教育問題,「百家爭鳴」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經驗的豐富。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 道家的老莊, 法家的商鞅、韓非和李斯, 都有不少教育論著。在眾多的學派中,尤以儒、墨兩家在教育上論述最豐富,對中國後世教育的發展影響也最大。特別是儒家教育思想幾乎成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當然,儒家教育思想也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各派的教育思想。
隨著秦統一六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確定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思想為治國方略,「百家爭鳴」的局面也就基本結束了。總之,「百家爭鳴」一方面相互詰難, 彼此交鋒, 另一方面又相互影響、彼此滲透。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對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四、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所著名學府,是戰國時東方的文化教育中心, 也是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場所,因其建於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而得名。作為一種教育機構,稷下學宮雖然是齊國官辦, 但它實際上又是由許多私學組成的, 因此,稷下學宮更像是一所私學聯合體, 綜合發展了春秋以來私學的長處,其辦學特色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術自由。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兼容並包、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政策,故此,齊王鼓勵學者們「不治而議論」,大膽闡述自己的理論主張,對時政可以任意批評乃至抨擊, 以資齊王參考, 但並不讓他們擔任具體的職務, 因此, 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或「諮詢機關」的作用。
齊王既不獨尊某家某派, 也不排斥某家某派, 雖然說各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在齊王面前也是一律平等的,但在長期爭鳴的過程中,也存在「此消彼長」的現象, 任何一家一派, 都不能占據絕對統治的地位。各學派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 以理服人, 不得不發展自己一派的思想理論, 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這是稷下學宮的特色,也是長處之一。
第二, 教師待遇優厚。稷下的學者們都受到齊王的厚待,在人數越來越多不能平等時,齊王又將稷下學者按學術水平、名望資歷分成等級,按等級給予俸祿,如上卿、卿、上大夫、大夫等,這些學者的弟子也受到特殊待遇。
第三, 學無常師。稷下學宮兼容各家各派,但對天下名士,都實行遊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 既有個別遊學,也有集團遊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他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因此,有許多學生在學期間思想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 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應該說,這也許是稷下學宮的特色與長處之一。
第四, 在學生管理上, 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 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 從課堂授課到課後複習均有嚴格規定,「先生施教,弟子是則」。先生是道德學識的模範,學生唯師教是聽,尊敬教師,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危坐鄉師, 顏色毋作」。要求學生要經常複習所習課程,規定了晚間溫課制,「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 作為學校教材流傳後世,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稷下學宮前後歷時150年之久,創辦之早、歷時之長、規模之大,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罕見的, 其影響十分深遠。
第一, 稷下學宮促成了諸子百家的發展、融合和分化。如黃老學派、陰陽學派及荀子的儒家學派,就是在稷下學宮產生或發展的。一些影響巨大的集體作品如《管子》、《晏子春秋》等, 據考證,也是成書於稷下。荀子學派也是在稷下得以發展的。荀子最初學習儒術, 但通過稷下學宮的講學活動,他的思想已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兼容了道、法、名等家學說, 通過長期的學習和研究,對各家學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形成了一種既適應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思想理論體系, 又超越於各家各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 顯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稷下學宮的師生大多是戰國名士,他們在學宮內「不治而議論」,既無政事上的煩勞,又無物質上的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傳道授業, 他們堅信自己的理論主張, 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和人格的尊嚴,毫無奴顏媚骨, 絕不迎合齊王的喜惡而發表投機性的言論。他們所關心的是齊王能否採納其道,接受其諫,一旦發現道不同, 便告辭而去,毫不留戀優裕的物質生活,這是十分可貴的品格,也正是這種人格力量, 才使稷下學宮的學者們擺脫了身份等級枷鎖的束縛和人身的依附,,為後世學者所景仰。
第三, 創造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範。稷下學宮從性質上看, 是一個私學的聯合體,它允許人才自由流動,允許各家學派並存,允許自由辯論, 提倡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從而為「百家爭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 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是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發展的結果, 這有助於擴大眼界,增加見聞,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五、私學產生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 對我國教育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 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 值得我們重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 私學衝破了「天子命之教, 然後為學」的舊傳統,使學校從王宮官府中解放出來。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較獨立的社會職業,可以隨處講學,學生也可以自由擇師,相傳連孔門私學都曾「三盈三虛」。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發生了較密切的聯繫, 改變了官學的死板、僵化的風氣,推動了古代學術的發展, 培養了不少有貢獻的學者和治術人才。
第二, 私學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首倡「有教無類」,並在私學中付諸實踐,成為當時各家私學一致遵循的原則。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 使學校教育和人才成長的社會基礎更為廣闊了, 也為學術的廣泛傳播拓寬了道路。
第三, 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發展。在教育內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藝」教育範圍,各家都可以自由傳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觀點和新的知識、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學可以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而以教師為中心, 以學生主動求學為動力基礎,辦學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
第四, 私學的發展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方面有光輝的成就,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貢獻,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私學的產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產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不僅《論語》、《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呂氏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經驗,而且還出現了《大學》、《中庸》、《弟子職》、《學記》等許多教育專著,尤其是像《學記》這樣的自成體系的完整的教育著作,在世界教育學發展史上也是少有的,對後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學實踐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之, 私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次大的變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學取代官學, 依靠自由辦學、自由就學、自由講學、自由競爭來發展教育事業,不僅符合歷史潮流, 也開闢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
思考題:
1. 春秋戰國時期官學日趨衰落的原因。
2.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的原因以及意義。
3.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4. 請簡要分析百家爭鳴中的爭鳴和融合。
5. 私學興起的原因以及意義。
6. 簡析稷下學宮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