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家們首先建議,圖書館要有定期翻新、晾曬書籍的規定。
還要設專門的勘教工,檢查重要書籍的印刷錯漏。
焦竑等人還貢獻出了自己用各種草藥配製的防蛀秘方。
能夠過幾十年而不變脆、蛀蟲的書籍,對印刷的紙張要求是非常高的。
這年代的廉價書籍印刷往往粗糙,不光錯漏多,而且越便宜的書越容易遭蟲蛀。
一個小圖書館幾百本書籍的量,如果都是廉價書,就必須要定期管理。
王文龍覺得有理,前世的圖書館往往伴隨研究機構,這麼大的工作量,求實書會的各分館應該共同配合,某地的圖書館負責教閱某幾種的書籍。
而且還要定期將勘誤成果互通有無。
為此王文龍決定求實書會應該要成立一份協會內部刊物,方便協會成員聯絡、發表論文、增長工作水平。
現在求實書會的工作剛剛開始,論文並不多。內部刊物可以一年一期,但隨著求實書會的規模擴大、研究員人數增加,內部刊物可能直接變成月刊甚至周刊。
花費一個月時間,求實書會的第一份章程終於制定出來。
緊接著王文龍又開始選書。
王文龍前世的華國,各等級圖書館都有推薦目錄。
但即使是最低一級的小學圖書室推薦書目,包含的藏書也有接近一千本。
這對此時的求實書會來說壓力太大了。
哪怕是油印快書,一部最低也得三四錢銀子,一千部書就是三百兩。
求實書會募集到的所有錢,除去建館費用,連十個圖書館都干不下來。
那還普及個啥?
所以書目必須刪減。
王文龍和身處京城的會員們一番商議,最後拿出了三套目錄:
最小規模的圖書室,推薦書籍僅十套。
沒有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分類,而是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宗教書籍,綜合圖書四類。
社會科學包含一套完整的四書五經,一套資治通鑑或者史記。
自然科學則包括王文龍所編《橫山書齋理科教材一套》,一套適宜當地氣候的農書,一套《黃帝內經》。
宗教書籍和綜合圖書的選擇也都是大路貨。
這種小規模的圖書室針對的對象僅是普通百姓和稍有閱讀能力的半文盲。
選擇的書籍十分吝嗇,有娛樂性的書籍只有一套《三國演義》。因為這套小說印刷量最大,均價便宜。
二三等級的圖書館也是用類似思路編輯書目。
二等圖書館藏書一百部。
三等圖書館藏書才有五百部。
這已經是求實書會的最大能力了。
求實書會在京城成立,引起的反響十分有限,但後來的歷史上,此協會的影響力卻非常深遠。
伴隨著移民開拓的進程,求實書會在以後的歷史上將發展成一個參會圖書館超過兩千間,協會人數二十萬,捐贈者和研究員遍布全世界的組織。
「求實書會」被譽為「大航海時代以後最重要的公益組織」,「世界第一個真正的公共圖書館協會」。
王文龍所領導編纂的「協會圖書館建設章程」「第一版求實書會書目」,也都成為影響圖書館學的里程碑作品。
甚至王文龍個人都被圖書館學尊奉為祖師。
一些歐洲歷史學家還對此有所微詞。
他們認為古羅馬時代的傳教士卡西奧多魯斯才是圖書館學的祖師,他所編纂的《宗教文獻和世俗文獻指南》才應該是第一部圖書館藏書推薦書目。
但中國學者對之嗤之以鼻。
卡西奧多魯斯的作品以及影響力早就在歷史上消失,中世紀的歐洲根本沒有哪個修道院照著他的文獻指南藏書。
而王文龍制定的「求實書會書目」一直都在更新,並且是全世界的權威書單,在電子閱讀時代之前,已經更新到一百四十多版。
甚至不同年代的求實書會書單,本身都是研究思想史、科技史的重要歷史文獻。
後來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建設,都以萬曆三十九年京城成立的求實書會為效仿對象。
王文龍這個「世界圖書館之父」的名字實至名歸。
……
王文龍忙著籌措求實書會。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收尾寫作便難免慢了些。
一直到萬曆三十九年的夏天,這本書才緩緩寫完。
王文龍也不知道萬曆皇帝對他這答辯作業感受怎樣。
將書交給孫隆,聽天由命。
全心全意編寫自己的圖書目錄。
他不知道的是萬曆皇帝早就關心《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寫作。
萬曆皇帝是個複雜的人。
他的行為消極散漫,極不負責。
但他的決策卻又透出一種天生的機敏。
萬曆皇帝也曾經有勵精圖治的抱負,雖然最終還是選擇了擺爛,但他卻對政治依舊感興趣。
萬曆皇帝一次無意中詢問孫隆王文龍的近況,知道了王文龍在寫一本名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書。
他以為這本書是王文龍批評朝政之作。
非常感興趣。
他當然知道自己在天下風評不好,但對於王文龍的學問,萬曆皇帝也是承認的。
他很想知道自己的作為在王文龍眼裡算是什麼水平的君王。
就像是一個優秀學生總是關心做題,而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卻反而更加關心自己的得分。
孫隆知道皇帝會看此書。
拿到王文龍的草稿時又不敢透露宮中之事,只能旁敲側擊的提醒:
「建陽你這書真的寫好了?若是持論不公允,寫作不完善,可以慢慢改來。」
王文龍道:「此書只是分析最一般的事實記錄,可以對天下言,並無什麼宮闈不堪之事,想來不犯忌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原作是錢穆在新中國建立之後跑到香港去寫的。
目的乃是申明「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該忽略中國傳統政治」。
這書的本質其實是為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作解釋,體現中國政治變遷的同時,也向讀者闡明歷代的政治改革其來有自,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有自主變革的能力的。
出於這一目的,這本書對於古代政治其實是褒揚多過諷刺。
雖然身處明朝的人看起來會稍顯辛辣,但大體上也是小罵大幫忙。
王文龍寫出這本書,目的也是借之開啟理性的制度分析研究。
萬曆皇帝看到了不一定喜歡,但真不至於生氣。
聽王文龍如此說,孫隆稍稍放心。
離開王文龍家,他不敢拖延,立刻將書稿送入弘德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