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九三九年聯共布召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直到今年的一九四九年,聯盟已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沒有召開全國性質的代表大會了,換句話說,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委員會,也已經有十年時間沒有進行大範圍的調整了,當然,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客觀原因的,畢竟持續四年多的衛國戰爭,將聯盟的整個建設進程都打斷了,從而導致十八大所確定的經濟建設中心任務未能完成。💚♢ ❻❾𝐒ᕼ𝐔𝔁.𝐂𝕆m 😲💞而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裡,聯盟的主要核心任務,並不是進行幹部隊伍的建設亦或是大政方針政策的重新制定,而是要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戰後重建的工作中去,因此,早就應該召開的十九大,才會一再被拖延。
在維克托重生前的那個世界裡,有一種說法,說是聯共布的十九大之所以遲遲不召開,是因為受到了史達林同志的阻撓,而史達林同志之所以阻撓十九大的召開,是為了保持他個人在聯共布中央獨斷專行的權勢好吧,這種說法看上去似乎言之鑿鑿的,也頗有幾分可信,但在事實上,即便是史達林同志的個人威信足夠高,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阻撓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
按照正常的邏輯,只有在史達林同志個人威望不足,無法對布爾什維克黨施加足夠影響的情況下,才會有阻撓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企圖,可問題是,一旦他的個人威望無法有效控制局面的時候,全國代表大會是不是能夠召開,也由不得他說了算了。就像在維克托前世的時候,一九五七年,以莫洛托夫、馬林科夫以及卡岡諾維奇等人為首的主席團成員,試圖罷黜赫魯雪夫,其結果,便是引發了大量中央委員的串聯,最終,由中央委員會做出決策,將莫洛托夫等人在內的主席團成員拉下了馬。
由此可見,若是史達林同志在黨內的威信不足,不足以牢牢控制局面的話,那麼他想要阻撓全黨代表大會的召開,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能夠在黨內對他地位構成威脅的人,自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將他直接掀翻在地。
而反過來,若是他的個人威望足夠高,可以牢牢控制住局面的話,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阻撓代表大會的召開了,換句話說,在過去十年裡,布爾什維克黨之所以未曾召開全國性的代表大會,其根本原因只是沒有召開的必要,或者說是條件不許可罷了,與史達林同志個人的意志關聯不大。
重生到這個世界已經足夠久了,維克托自然不會再將前世那些流言蜚語放在心上,他現在真正關心的,是布爾加寧所提出的這個建議,會不會在政治局以及中央委員會中獲得通過,以及一旦建議獲得了通過,新的代表大會又將在什麼時候正式召開。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布爾加寧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召開新一屆黨代會的建議?
其實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從宏觀的方面來講,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到現在,第四個五年計劃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了任務: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聯盟已經完全醫治好了衛國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受到戰爭破壞,甚至是被戰爭摧毀的地區,得到了有效的重建;受損的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得到了全面恢復;工農業生產回到並超過了戰前所擁有的水平;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水平,較戰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總而言之,在衛國戰爭結束之後所倉促制定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完成的很順利,很成功。♞♢ 6❾ѕн𝔲x.𝐜o𝐦 ☢🐊
從理論的角度來講,由於在衛國戰爭結束之後,聯盟並未召開過全國性的黨員代表大會,因此,在國家由戰爭狀態向和平時期過度的過程中,便缺少了一個統一思想,確定理論路線的過程,從整體上來看,在過去幾年裡,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思想其實是比較混亂的。
在衛國戰爭結束後的這幾年裡,聯盟內部在理論方面占據主流的,當然還是史達林同志所推行的理論體系,也就是所謂的史達林主義理論體系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這個前提下,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的理論觀念,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丹諾夫同志的理論體系。如果對日丹諾夫同志的理論體系做一個概括的話,大致的內容就是:經濟上,主張更多的發展以日用消費品為主的輕工業,外交上,儘可能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政治上秉持更加開放、民主的氛圍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上的不統一,才在聯盟內部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亂,比如之前的列寧格勒事件,其實就是由這種思想不統一所直接造成的。
布爾加寧在向政治局提交建議的時候,便明確的提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思想必須達成一致,聯盟只能有一條路線,只能秉持一個方針,也只能有一個聲音,否則的話,就容易造成混亂的局面,而新的黨代表大會的召開,就是為了實現統一思想的目的,結束此前的混亂局面。
布爾加寧同志提出的這個建議對不對?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決策層所實行的方針路線,總歸是只能有一個的,政府可以實行多項政策,但卻不能同時實行多種基於不同施政目的的政策。
那麼,布爾加寧同志所提出的這個建議,真的完全是站在聯盟利益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嗎?這個答案卻是否定的,他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一條建議,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目的,那就是對馬林科夫加以限制,甚至是在馬林科夫與史達林同志之間製造矛盾。
就像之前數次提到過的,隨著日丹諾夫同志的病逝,馬林科夫已經成為了史達林同志最有可能選擇的接班人,甚至可以說,這一點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而為了能夠實現權力的順利交接,今後幾年裡,馬林科夫必須逐步的擴張其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影響力,增強個人威信,最重要的是,他需要逐步的形成屬於他自己的理論體系,從而讓黨內的同志們明白,一旦他成為聯盟的國家領導人之後,準備做些什麼,實行什麼樣的政策,帶領整個聯盟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聯盟推行的一直都是史達林主義政策,現在,隨著史達林同志日漸蒼老,史達林主義政策顯然也已經有些過時了,過去一些被隱藏起來的社會矛盾,在最近幾年裡,也開始逐漸的顯現出來,可以說,如今的聯盟已經有了施行某種改革的必要,而日丹諾夫同志生前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朝著這方面努力的。
一如此前所說的,在如今的布爾什維克黨內,尤其是在地方幹部的群體中,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察覺到了單純推行史達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他們迫切希望中央領導層能夠做出一些改變,以解決甚至是緩和這些弊端所造成的矛盾,日丹諾夫同志在黨內威信的迅速提升,其實就是因為獲得了這些人的支持。♠♟ ➅9şĤ𝐮ⓧ.𝕔Oм 🍩😂
因此,如果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馬林科夫想要得到黨內更多人的支持,從而樹立起自己的絕對威信,那他就必須做出改革的姿態,必須對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聯盟所一直尊奉的史達林模式,做出一定的修改。
如果說布爾加寧的這項提議晚幾年提出來,也就是說將此次黨代表大會向後推遲幾年,等到史達林同志逐漸退出政治舞台的中心,馬林科夫逐漸接過權柄的時候,再召開這次會議的話,那麼,馬林科夫自然可以順應黨內多數人的意見,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施政理念。但是現在呢,史達林同志依舊還是聯盟中央的最高領導人,他依舊是黨的領導核心人物,在未得到他本人認可的情況下,馬林科夫是不可能推翻史達林模式,大張旗鼓宣揚他自己那一套理論體系的,他更不可能用自己的理論體系來全面替換史達林模式。
因此,如果黨代會在最近兩年裡召開,即便是馬林科夫能夠以史達林同志接班人的身份,在黨代會上做主要報告,以宣揚和闡述他個人的施政理念,其所宣布的理論體系,也只能是對史達林模式的小修小補,而理論路線的總體思路、主要方向,都不可能出現重大的改變,畢竟他需要考慮會不會招來史達林同志的反彈。
而若是他所推行的理論路線,只是對史達林模式的小修小補,卻拿不出足夠多的屬於他個人的東西,那麼其在黨內的威信就難以樹立起來,甚至可以說,黨內的很多幹部同志,會對他的執政預期感到失望,如此一來,他不僅無法擴大其在黨內的影響力,甚至還可能因此而失分。
自從一九三九年聯共布召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直到今年的一九四九年,聯盟已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沒有召開全國性質的代表大會了,換句話說,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委員會,也已經有十年時間沒有進行大範圍的調整了,當然,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客觀原因的,畢竟持續四年多的衛國戰爭,將聯盟的整個建設進程都打斷了,從而導致十八大所確定的經濟建設中心任務未能完成。而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裡,聯盟的主要核心任務,並不是進行幹部隊伍的建設亦或是大政方針政策的重新制定,而是要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戰後重建的工作中去,因此,早就應該召開的十九大,才會一再被拖延。
在維克托重生前的那個世界裡,有一種說法,說是聯共布的十九大之所以遲遲不召開,是因為受到了史達林同志的阻撓,而史達林同志之所以阻撓十九大的召開,是為了保持他個人在聯共布中央獨斷專行的權勢好吧,這種說法看上去似乎言之鑿鑿的,也頗有幾分可信,但在事實上,即便是史達林同志的個人威信足夠高,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阻撓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
按照正常的邏輯,只有在史達林同志個人威望不足,無法對布爾什維克黨施加足夠影響的情況下,才會有阻撓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企圖,可問題是,一旦他的個人威望無法有效控制局面的時候,全國代表大會是不是能夠召開,也由不得他說了算了。就像在維克托前世的時候,一九五七年,以莫洛托夫、馬林科夫以及卡岡諾維奇等人為首的主席團成員,試圖罷黜赫魯雪夫,其結果,便是引發了大量中央委員的串聯,最終,由中央委員會做出決策,將莫洛托夫等人在內的主席團成員拉下了馬。
由此可見,若是史達林同志在黨內的威信不足,不足以牢牢控制局面的話,那麼他想要阻撓全黨代表大會的召開,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能夠在黨內對他地位構成威脅的人,自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將他直接掀翻在地。
而反過來,若是他的個人威望足夠高,可以牢牢控制住局面的話,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阻撓代表大會的召開了,換句話說,在過去十年裡,布爾什維克黨之所以未曾召開全國性的代表大會,其根本原因只是沒有召開的必要,或者說是條件不許可罷了,與史達林同志個人的意志關聯不大。
重生到這個世界已經足夠久了,維克托自然不會再將前世那些流言蜚語放在心上,他現在真正關心的,是布爾加寧所提出的這個建議,會不會在政治局以及中央委員會中獲得通過,以及一旦建議獲得了通過,新的代表大會又將在什麼時候正式召開。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布爾加寧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召開新一屆黨代會的建議?
其實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從宏觀的方面來講,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到現在,第四個五年計劃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了任務: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聯盟已經完全醫治好了衛國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受到戰爭破壞,甚至是被戰爭摧毀的地區,得到了有效的重建;受損的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得到了全面恢復;工農業生產回到並超過了戰前所擁有的水平;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水平,較戰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總而言之,在衛國戰爭結束之後所倉促制定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完成的很順利,很成功。
從理論的角度來講,由於在衛國戰爭結束之後,聯盟並未召開過全國性的黨員代表大會,因此,在國家由戰爭狀態向和平時期過度的過程中,便缺少了一個統一思想,確定理論路線的過程,從整體上來看,在過去幾年裡,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思想其實是比較混亂的。
在衛國戰爭結束後的這幾年裡,聯盟內部在理論方面占據主流的,當然還是史達林同志所推行的理論體系,也就是所謂的史達林主義理論體系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這個前提下,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的理論觀念,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丹諾夫同志的理論體系。如果對日丹諾夫同志的理論體系做一個概括的話,大致的內容就是:經濟上,主張更多的發展以日用消費品為主的輕工業,外交上,儘可能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政治上秉持更加開放、民主的氛圍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上的不統一,才在聯盟內部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亂,比如之前的列寧格勒事件,其實就是由這種思想不統一所直接造成的。
布爾加寧在向政治局提交建議的時候,便明確的提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思想必須達成一致,聯盟只能有一條路線,只能秉持一個方針,也只能有一個聲音,否則的話,就容易造成混亂的局面,而新的黨代表大會的召開,就是為了實現統一思想的目的,結束此前的混亂局面。
布爾加寧同志提出的這個建議對不對?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決策層所實行的方針路線,總歸是只能有一個的,政府可以實行多項政策,但卻不能同時實行多種基於不同施政目的的政策。
那麼,布爾加寧同志所提出的這個建議,真的完全是站在聯盟利益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嗎?這個答案卻是否定的,他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一條建議,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目的,那就是對馬林科夫加以限制,甚至是在馬林科夫與史達林同志之間製造矛盾。
就像之前數次提到過的,隨著日丹諾夫同志的病逝,馬林科夫已經成為了史達林同志最有可能選擇的接班人,甚至可以說,這一點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而為了能夠實現權力的順利交接,今後幾年裡,馬林科夫必須逐步的擴張其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影響力,增強個人威信,最重要的是,他需要逐步的形成屬於他自己的理論體系,從而讓黨內的同志們明白,一旦他成為聯盟的國家領導人之後,準備做些什麼,實行什麼樣的政策,帶領整個聯盟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聯盟推行的一直都是史達林主義政策,現在,隨著史達林同志日漸蒼老,史達林主義政策顯然也已經有些過時了,過去一些被隱藏起來的社會矛盾,在最近幾年裡,也開始逐漸的顯現出來,可以說,如今的聯盟已經有了施行某種改革的必要,而日丹諾夫同志生前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朝著這方面努力的。
一如此前所說的,在如今的布爾什維克黨內,尤其是在地方幹部的群體中,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察覺到了單純推行史達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他們迫切希望中央領導層能夠做出一些改變,以解決甚至是緩和這些弊端所造成的矛盾,日丹諾夫同志在黨內威信的迅速提升,其實就是因為獲得了這些人的支持。
因此,如果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馬林科夫想要得到黨內更多人的支持,從而樹立起自己的絕對威信,那他就必須做出改革的姿態,必須對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聯盟所一直尊奉的史達林模式,做出一定的修改。
如果說布爾加寧的這項提議晚幾年提出來,也就是說將此次黨代表大會向後推遲幾年,等到史達林同志逐漸退出政治舞台的中心,馬林科夫逐漸接過權柄的時候,再召開這次會議的話,那麼,馬林科夫自然可以順應黨內多數人的意見,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施政理念。但是現在呢,史達林同志依舊還是聯盟中央的最高領導人,他依舊是黨的領導核心人物,在未得到他本人認可的情況下,馬林科夫是不可能推翻史達林模式,大張旗鼓宣揚他自己那一套理論體系的,他更不可能用自己的理論體系來全面替換史達林模式。
因此,如果黨代會在最近兩年裡召開,即便是馬林科夫能夠以史達林同志接班人的身份,在黨代會上做主要報告,以宣揚和闡述他個人的施政理念,其所宣布的理論體系,也只能是對史達林模式的小修小補,而理論路線的總體思路、主要方向,都不可能出現重大的改變,畢竟他需要考慮會不會招來史達林同志的反彈。
而若是他所推行的理論路線,只是對史達林模式的小修小補,卻拿不出足夠多的屬於他個人的東西,那麼其在黨內的威信就難以樹立起來,甚至可以說,黨內的很多幹部同志,會對他的執政預期感到失望,如此一來,他不僅無法擴大其在黨內的影響力,甚至還可能因此而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