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 北歐

2024-08-13 23:19:07 作者: 懵懂的豬
  按照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所做的評估預測,儘管中國北平政府與莫斯科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在過去幾年中,蘇聯人也一直在為剛剛進入北平的那些人提供包括軍事在內的各類援助,但北平的那些人與國民政府是完全不同的,用喬治·凱南的話來說,北平的那些人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義者。😡💚 ➅➈𝕤𝕙ᵘⓍ.ℂσⓜ 🐊☜

  民族主義這個詞,很難說它到底是屬於貶義還是褒義的一個詞,但放在喬治·凱南的語境裡,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說即將戰爭國民政府,並且已經入駐北平的那些人,鐵定不會像國民政府那麼好控制的。從南斯拉夫的身上,華盛頓看到了分裂社會主義陣營的機會和可能性,因此,他們想在東亞地區重新複製這一成功的案例,同樣也在北平和莫斯科之間製造一個裂痕。

  正是出於這一點考慮,儘管北平所指揮的大軍正在為渡江作戰做準備,而根據軍方的預估,國民政府的軍隊也根本沒有守住長江防線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北平政府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統一中國大陸,並在立場上徹底倒向莫斯科,但華盛頓就仍舊沒有將中國列入「巴黎統籌委員會」的限制名單內。

  多說一些題外話,也正是因為中國大陸局勢的迅速「惡化」,才促使華盛頓方面修改了其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既定政策,為了能夠在失去了對中國大陸的控制之後,繼續保持對蘇聯的圍堵,華盛頓不僅改變了對待日本問題的態度,同時,也改變了對待東南亞各國獨立運動的態度。

  過去一段時間裡,維克托頻頻接到來自東南亞方面的情報,其中,有關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情報是數量最多的。

  從實際上看,印度尼西亞的共運其實已經失敗了,而在美國人的協調下,荷蘭人正在與蘇加諾所領導的印尼政府秘密媾和,與此同時,印尼旨在肅清共產黨的行動,卻始終未曾停息過,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切的背後,必然都有著來自華盛頓的影響。˜」*°•.˜」*°• 69shux.com •°*」˜.•°*」˜

  至于越南,美國人已經徹底撕掉了所謂反對殖民主義的偽裝,打著「扼制紅色政權蔓延」的幌子,開始支持法國人在越南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其根本目的,仍舊是要在亞洲構建起圍困聯盟的戰略閉環。

  總體來說,聯盟當前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僅沒有絲毫的好轉,還在繼續朝著更加惡化的方向發展,而外部局勢的持續惡化,又正在對聯盟的經濟環境構成日趨明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顯然是需要在經濟政策和發展思路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調整了,至少,莫斯科需要考慮如何在不與西方國家互通有無的情況下,在一種近乎封閉的狀態中發展自身經濟了。

  車子在輕微的顛簸中緩緩停了下來,維克托的思緒從手中的文件上抽回來,轉頭看向車窗外,才發現車子已經停在了議會大廈的樓前,一名警衛正朝這邊走過來,看樣子是準備替他打開車門的。

  將手中的文件簡單的收拾了一下,一股腦裝進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維克托鑽出車門外。

  吹了一路的風,此時麵皮感覺有些微微發緊,他抬手在臉上蹭了蹭,正準備邁步走上台階,就看到台階上方,一個身材魁梧,體態偏胖的中年人,正快步朝他所在的位置走過來。

  「維克托·維克托羅維奇書記同志,下午好,」迎上維克托的目光,中年人抬手招呼道。✌😳 ➅➈ѕ𝓱𝔲乂.𝔠𝓞𝐦 ☟🐠

  「下午好,麥基寧同志,」維克托的臉上顯現出一絲笑容,招呼道。


  中年人名叫薩米·麥基寧,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此人不是俄羅斯人了,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此人是芬蘭人,準確的說,是蘇聯籍的芬蘭人,他和庫西寧一樣,曾經也是芬蘭共產黨成員,只不過他是在衛國戰爭前夕,才從芬蘭逃到聯盟來的,現如今,他擔任著維堡市委第一書記的職務,同時,還兼任著列寧格勒州州委副書記一職,其主要負責的工作,與維克托所主要負責的一項工作密切相關,即國家安全工作。

  沒錯,這個麥基寧是聯盟情報委員會的成員,不過,他並不屬於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幹部序列,換句話說,他是在對外情報局併入情報委員會之後,才正式加入聯盟情報機構的,而其所負責的主要工作,則集中於情報委員會的北歐局。

  北歐各國一直以來都是聯盟情報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尤其是隨著衛國戰爭的結束,聯盟對波羅的海、巴倫支海戰略地位認知度的提高,北歐在聯盟地緣政治戰略中所占的篇幅,也在迅速擴大。

  波羅的海對聯盟的重要性就不用說了,自從帝俄時期,掌控波羅的海航道,便是數代沙皇都不曾放棄過的野望。至於巴倫支海的戰略地位,則是在衛國戰爭期間,全面進入莫斯科中央決策層視野的,而隨著火箭技術的一步步發展,控制巴倫支海,也成為了聯盟北方地區的戰略關鍵點之一。

  而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不管是波羅的海,亦或是巴倫支海,其通行安全都天然會受到北歐國家的控制,因此,聯盟對北歐各國的關注度,也在過去幾年裡迅速攀升起來。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安卓蘋果均可。】

  地處北歐的國家不過就那麼三四個,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以及丹麥,而隨著二戰後期冰島的獨立,北歐國家的數量多了一個,但傳統意義上北歐所涉及到的地位範圍,卻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過去幾年裡,為了強化對北歐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聯盟一直嘗試著向北歐諸國實施滲透,只不過除了芬蘭之外,在其它幾個國家所做的工作,都收效甚微,尤其是在挪威和丹麥以及冰島這三個國家,隨著三個徹底投向華盛頓的懷抱,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站到了聯盟對立面。

  唯一值得莫斯科欣慰一些的,便是芬蘭和瑞典這兩個國家的立場。

  芬蘭的情況就不用說了,因為歷史上的一系列原因,再加上芬蘭與聯盟領土接壤,雙方共享著超過一千三百多公里的邊境線,所以,赫爾辛基在對外立場上,一直都小心翼翼的,竭盡所能的不在任何問題上觸怒莫斯科。在過去幾年裡,儘管本國遭受了戰爭的巨大破壞,且工業發展始終不太順利,可芬蘭人還是東拼西湊的償還了聯盟所要求的那一部分戰爭賠款,同時,為了避免觸動莫斯科敏感的神經,赫爾辛基在面對著巨大經濟壓力的情況下,依舊毫不猶豫的拒絕了美國人的邀請,沒有加入華盛頓所倡導的歐洲復興援助計劃。

  與芬蘭相比,瑞典為聯盟帶來的驚喜顯然更多一些。或許是因為在二戰中沒有受到直接的戰爭波及,瑞典成為了戰後整個歐洲地區經濟狀況最為完好的國家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斯德哥爾摩對美國人高調介入歐洲事務的姿態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瑞典人不僅直接拒絕了美國人所提出的歐洲復興援助計劃,還在過去幾年裡頻頻抨擊美國人對歐洲事務的介入。

  從四六年開始,瑞典便一直在嘗試著拉攏挪威和丹麥,試圖說服兩國遠離美國,轉而與斯德哥爾摩一道,組建一個基於北歐地區的軍事聯盟,以共同應對來自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威脅。

  其實,瑞典是很聰明的,他們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便意識到,美蘇之間的對抗將是不可避免的,而隨著美國人對歐洲的滲透,美蘇雙方一旦爆發戰爭,那麼首先被摧毀的,必然是多災多難的歐洲地區。因此,要想避免這種美蘇爭霸,歐洲淪喪的局面,最明智的一個選擇,並不是將美國人更多的拉入歐洲,以藉助其軍事力量來對抗蘇聯。相反,歐洲人應該將美國人從歐洲趕出去,並憑藉自身的團結來抗衡紅色蘇聯。

  為此,斯德哥爾摩在過去幾年中,不僅頻頻拉攏丹麥、挪威,還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問題上,公開了表示了反對的態度,瑞典人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並不利於維護歐洲的和平,相反,這個組織的建立,最終只會將整個歐洲化作核戰爭的廢墟。

  當然,儘管瑞典人明確反對美國過度介入歐洲事務,並且始終高舉著「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一旗幟,但他們在對外立場上,也並未靠向蘇聯,與此相反,斯德哥爾摩對莫斯科的戒心一項都是滿滿的,因此,從這一點上看,瑞典人的立場反倒更像是中立的。

  但是在對待瑞典的問題上,聯盟從未尋求過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一個立場完全傾向莫斯科的政府,在莫斯科的決策層看來,聯盟對待瑞典,就應該向美國對待南斯拉夫一樣,只要斯德哥爾摩不徹底倒向華盛頓,那麼對聯盟來說,這就是一種外交上的勝利。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