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

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

2025-01-04 20:58:32 作者: 煌未央
  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

  時間來到春耕之後。

  於河套——準確的說,是出高闕而渡大河,以『叩關請朝』的匈奴使團,也總算是順利抵達長安城。

  只是與匈奴使團,乃至於匈奴單于庭預料中的狀況有所不同。

  ——在長安,匈奴使團並沒有遭受太多的可以刁難。

  雖然走在大街上,還是有漢人投來不善的目光,甚至『口出狂言』,但漢家在接待方面,卻並沒有擺『戰勝方』的譜。

  與過往每一次,都一般無二的驛館,以及算不上美味,卻也足夠精細的吃食;

  還是無法自由出入驛館、到外面的街道上活動,但相應的,也還是有一隊禁軍包圍了驛館。

  ——限制匈奴使團的活動範圍,只是順帶;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匈奴使團的人身安全。

  如此對待,讓原本還憂心忡忡的匈奴使團眾人心中,也不由生出些許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令匈奴使團絕望的是:漢人皇帝第一次召見匈奴使團,便給匈奴使團,乃至整個匈奴單于庭,都給出了一個好大的下馬威……

  「盧氏?」

  「唔,拖下去砍了。」

  未央宮,宣室正殿。

  匈奴使團才剛被引入殿內,都還沒來得及躬身行禮,御榻之上,便傳來天子榮淡漠的一聲嘀咕。

  待眾人驚疑不定的抬起頭,卻見劉榮正低著頭,看著手中,那捲記錄著匈奴使團成員的名單。

  不等使團眾人反應過來,匈奴副使——匈奴東胡王、漢長安侯盧他之幼子:盧榮,便被殿外的武士們架了下去。

  在盧榮被拖下去的同時,御榻之上,也響起劉榮一聲明顯不曾壓低音量的嘀咕。

  「什麼檔次,和朕起一樣名字?」

  而後,劉榮又興致闌珊的抬起頭,將手中名單隨意遞到了身旁。

  「按照名錄,凡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人,皆斬。」

  如是一番話,驚得正使呼延且當瞪大雙眼,根本不敢相信使團受到接見的第一面,漢人皇帝便如此痛下殺手!

  雖然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話,很大概率無法改變漢人皇帝的決心,呼延且當也還是硬著頭皮,上前一步。

  「我使團,是奉我主——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的派遣,為了和平、友誼而來朝見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難道就這般不懂禮數嗎?」

  「就算不把我大匈奴當做朋友,皇帝陛下也應該遵守漢人的老話: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如是一番話,卻引得殿內,漢家上下君臣一陣鬨笑不止。

  看向呼延且當的眼神,更像是一群來到動物園的遊客,聽到一隻黑猩猩口吐人言——而且還是朗誦出一段文言文般,寫滿了獵奇。

  御榻之上,劉榮面掛淡淡微笑,嘴上,也沒忘給出自己的解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朕亦以為然。」

  「對於貴主單于派來長安,以商籌『和平』『友誼』的使者,朕縱是再怎般不喜,卻也總還願盡一些地主之誼。」


  「但貴使需要知道,朕下令斬殺的這些人,並不能算作是匈奴使者。」

  「——這些人,出生於我漢家,身上流淌著我漢人的血脈。」

  「而且還是王族血脈!」

  ···

  「這樣的人,不珍惜自己高貴的王族血脈,不惜放棄我漢家所恩賜的高官顯爵,也要為外族效命。」

  「——這樣的人,被我漢家之民稱為:漢奸。」

  「既然是我漢家的奸賊,那無論他是藏身於貴使團,還是逃亡到草原上的某個角落苟延殘喘,我漢家,都是絕不可能放過的。」

  語調平和,卻也堅定無比的一番話,為自己『露頭就秒』的舉動做出解釋之後,劉榮終於坐直了身,擺出一副華夏帝王接見外邦使者的姿態。

  只是嘴上,劉榮依舊沒忘補上一句:「回去之後,還請貴使轉告貴主單于;」

  「——這些韓王部、東胡王部的奸賊,就別再派到我漢家出使了。」

  「近些年,朕年歲稍長了些,脾氣不怎麼好。」

  「萬一惹怒了朕,再讓朕盯上貴主大~單于的幕南地……」

  「呵;」

  「呵呵……」

  此言一出,殿內當即又是一陣吭哧吭哧的憋笑聲。

  ——近幾日,匈奴使團在長安過的『好日子』,可把朝堂內外給氣壞了!

  憑什麼給匈奴人這麼好的待遇?!

  沒錯;

  對於朝堂內外的公卿貴戚而言,作為戰敗國的匈奴人,派來長安的使團居然沒受到責難,簡直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善待』。

  直到今日,劉榮擺出這樣一幅稍顯隨性,卻又霸氣十足的架勢,漢家眾臣面上,才總算是湧現出由衷的笑容。

  ——看到陛下這麼流氓,我們總算放心了!

  與漢家眾臣的『老懷大慰』所不同的,是匈奴使團眾人——準確的說,是『其餘眾人』臉上,都不免掛上了一抹複雜。

  有屈辱,有憤怒!

  自然,也有恐懼,和擔憂。

  不過劉榮卻沒有再過多為難,只點到為止的擺明了姿態,便將那塊寫有匈奴國書的木牘拿了起來。

  低頭大致掃了一眼,劉榮的嘴角之上,便再次翹起一抹耐人尋味的弧度。

  ——國書上的內容,早在匈奴使團『請見』的消息從河套傳來時,便一同送來了長安,送到了劉榮的御案之上。

  之所以還要象徵性的掃一眼,不過是劉榮要確定一下有沒有出入。

  至於劉榮那耐人尋味的一笑,則是因為方才,劉榮發現了一個極為有趣的變化。

  ——這塊木牘,確實有些許『出入』。

  卻不是內容上,而是這塊木牘的大小。

  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漢匈雙方往來國書便有定製:以長寬各一尺一寸的木牘作為載體,並以『匈奴單于』『漢皇帝』作為雙方對彼此的官方書面稱呼。

  但後來,隨著漢家『休養生息』『委曲求全』的國策愈發深刻,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天平,也愈發朝著匈奴人傾斜,情況就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比如,原定長寬各一尺一寸的國書木牘,在青史第一漢奸:閹人中行說的慫恿下,被匈奴單于庭改為了長寬各一尺二寸。

  大致寓意:我匈奴比你漢家強,連國書都比你漢家的大之類。

  而後,便是雙方原定的官方書面稱呼——漢家的『漢皇帝』,被匈奴人去掉了『漢』字,簡化為:皇帝。

  聽上去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卻是降格了不止三五個檔次。

  就好比一位王侯,你叫他燕王、楚王之類,這就很有逼格。

  但如果你叫他大王?

  雖然還是『王』,但聽上去卻根本不像是一方天地的主宰,更像是落草為寇,打家劫舍的匪寇、山賊之類。

  同樣的道理——漢皇帝、皇帝,聽上去一樣,卻只是因為在漢家內部,皇帝二字本身就是『漢皇帝』的意思,沒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無錯版本在讀!首發本小說。

  但在外部,如北方草原、南方嶺南百越之地,去掉個『漢』字,單稱皇帝,卻是有大問題的。

  旁的不說——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可至今都還保留著那頂黃屋左纛呢!

  雖然明面上,趙佗在漢家面前承諾去帝號,復王號,但在南越國內,趙佗依舊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南越武帝!

  趙佗既然是南越武『帝』,那作為惡鄰的閩越、東越,自然也都不甘於人後。

  故而在嶺南,皇帝二字代表的,可能是南越皇帝趙佗,可能是閩越皇帝騶郢(zōu yǐng),也可能是東越皇帝鄒無厲;

  但唯獨不可能是漢天子劉榮。

  在草原,情況也差不多。

  匈奴單于這『單于』二字,在匈奴語中原為『廣大之貌』之意。

  自冒頓單于鳴鏑弒父,殺死頭曼單于,並先後打敗東胡、月氏,史無前例的統一草原之後,單于二字,又成了比『王』高一級,且專指草原遊牧之民最高領主、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詞。

  從身份地位上來看,匈奴現在的『單于』,對標的是華夏的天子、皇帝。

  ——就連遊牧之民對單于的尊稱:撐犁孤塗,字面意思都是『天神之子』,基本等同於匈奴語版的天子!

  而『皇帝』二字,在匈奴語中,本沒有近似的同義詞代指;

  匈奴人薄弱的文化底蘊,又無法支撐匈奴人像後世的西洋人那般,隨意的『造新詞』。

  所以,漢皇帝三字翻譯成匈奴語,在匈奴人耳中,其實就是簡單直接的:漢人單于。

  只是這裡的漢人單于,是直言不諱的『漢人單于』,而非稱呼匈奴單于時那般,避諱的稱呼『撐犁孤塗』之類。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皇帝』三字被去掉個『漢』字,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了。

  ——漢皇帝,在匈奴語中等於:漢人單于;

  去掉個『漢』字,那可就只剩單于了!

  草原上的單于,是什麼意思?

  雖然冒頓、老上,以及如今的軍臣,本質上都是匈奴單于,但草原上,除非是敵人、反動分子,否則沒人會稱呼他們為『單于』;

  而是恭敬的稱之為:撐犁孤塗,或帶上前綴,尊稱已逝者為:冒頓單于、老上單于。


  唯一會被不帶前綴直接稱呼為『單于』的,是被冒頓單于鳴鏑弒殺的菜雞:攣鞮頭曼……

  再有,便是『匈奴單于』的官方稱謂,也被匈奴人擅自升格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

  這就再簡單直接不過了——和後世的大清皇帝,動輒取個幾十個字的諡號一樣,屬於最簡單粗暴的『狂炫酷拽吊炸天』。

  對此,漢家歷代先皇都是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呂太后對匈奴人如此狂妄的姿態,對冒頓單于『來快活快活』的邀請,只是卑微的表示:我老了,無法取悅大單于,還是給您送年輕的美人去享用吧;

  太宗皇帝看到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也只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決戰還沒打起來就打道回府,去關東平定諸侯叛亂,並再度和親。

  先孝景皇帝——那麼陰損、小氣的一個人,對於匈奴人的狂妄,也只是暗地裡咬牙切齒,再拿劉榮出出氣;

  明面上,卻依舊是一副『隨你怎般激怒,我漢家就是不主動開啟戰端』的架勢,穩如老狗。

  而方才,劉榮便從手中的木牘國書上,發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變化。

  ——匈奴國書的大小,從過去幾十年始終保持不變的一尺二寸,直接縮小到了一尺整!

  剛好就是劉榮用力張開手掌,以大拇指和小拇指尖端,量取一拃的長度!

  比雙方——太祖高皇帝和冒頓單于原本約定的『一尺一寸』,都還更小了一寸!

  好吧,劉榮的手確實有些大,一拃能有23厘米。

  但劉榮很清楚:自己的手再大,也絕不可能達到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也就是26厘米或29厘米多。

  如果說,匈奴人把國書從傲慢的一尺二寸,縮小為原定的一尺一寸,保持和漢家國書大小一致,那或許可以理解為:匈奴人放下了傲慢,把漢家放在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平等對待、交流;

  但在原定的一尺一寸上再小了一寸,而且是直接從一尺二寸,一次性縮小到了一尺整!

  這就只能理解為:匈奴人,真的是擺足了低姿態,迫切需要漢匈雙方止戰!

  更搞笑的是:雖然縮小了國書尺寸,但匈奴人依舊保留了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的自大稱謂;

  就好像是在說:別覺得我尊重你,就是我怕了你!

  我依舊狂炫哭拽吊炸天,強的一批!

  但與此同時,匈奴人又好似是怕惹怒了劉榮般,將『皇帝』二字恢復為了幾十年前,雙方約定的『漢皇帝』……

  只能說,遊牧之民當真是耿直。

  就連玩兒花花腸子,都是如此簡單、可愛。

  早就明白了匈奴人的意圖,也早就知道這份國書上的內容,劉榮便也沒再裝模作樣的說些『貴使此來,所為何故』之類的客套話。

  拿著那塊長寬各只有一寸的匈奴國書,裝出一副細細閱覽的架勢,暗下卻是思慮一陣;

  良久,劉榮才放下手中木牘,含笑發出一聲嘆息。

  「唉~」

  「也是難為貴主單于。」

  「——好歹也做了這麼些年的『兄長』,突然要對弟弟這般低聲下氣,想必也是多有憋悶。」

  「只是過往這些年,在教會我漢家的同時,當也教會了貴主單于一個道理。」

  「和平,從來都不是空口白話,就能換來的……」

  此言一出,便是劉榮圖窮匕見。

  ——過去,漢家祈求和平,雖然還不至於到割地賠款的地步,卻也好歹是遣女和親,再搭上一筆不菲的陪嫁。

  現在,換做你們匈奴人要乞和了;

  為了和平,你大匈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又能付出什麼代價?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