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
畢竟是少府出生的專業人士,對於任何有關經濟、共商方面的事,劉舍都有著源自本能,且極其敏銳的嗅覺。
就好比劉榮方才這番話,僅僅只是淺嘗遏止的提了一提,劉舍便已經大致明白在這件事上,劉榮是個怎樣的思路了。
——糧食和鹽鐵,有相同之處,自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是這兩件大宗貨物的社會屬性,都是日用消耗必需品,且同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任何文明下的任何整體——無論農耕還是遊牧,無論奴隸制還是封建制,只要日常消耗品維持一個合理、平穩的價格,那往往就出不了什麼大亂子。
反之,哪怕是先進的後世近現代,一旦糧食、鹽等生活物資價格保障,以至於底層民眾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那即便是飛機大炮,也保不住一個爛到根上的『偽現代』政權。
後世的非洲大陸,便是這種『偽現代政權』的匯聚地。
而同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糧食和鹽鐵之間,卻也有著一項根本的不同。
——糧食,是作物。
糧食,是由廣大農民在社會賦予的價值體系下,天然肩負起其生產工作。
尤其是在如今漢室這樣的、處於封建制社會中期的農耕文明,可以說糧食的生產,是由整個國家九成九以上的民眾共同肩負。
說的更直白點就是:糧食生意,本身並不存在『生產』這一環節。
從來沒有糧食商人,會親自種地生產糧食,並將自己生產出來的糧食,當做自己對外出售的貨品。
除了極少數體量太小,需要賺這筆錢的小商人,會在倒買倒賣的同時,順帶著也僱人耕作自家土地之外,絕大多數糧商做的,實際上都是收購-倉儲-出售的買賣。
於秋後,從百姓手裡買下糧食,儲存在自己建造的糧倉中,次年徐徐出售賺取差價,是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糧商,乃至於如今『官營糧米』的少府內帑,所一致採取的商業模式。
從這個模式中不難發現,糧食生意,其實就是個倒買倒賣賺差價的生意。
商人群體在這個過程中,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或者說是唯一的競爭力,便是那一座座尋常人家建造不起、維護不起的糧倉,以及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部分糧食因儲存不當而導致變質的抗風險能力。
——你是個關中的農人,擁田百畝,今年吭哧吭哧幹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打下來三百多石糧食,去掉農稅、口賦部分,手裡剛好剩下粟三百石整。
家中妻兒四個,算上你一共五口,每年的口糧要至少百石,才能保證不餓死。
看上去很寬裕——有三百石糧食的存貨,最低生存標準卻只有一百石;
哪怕放開了吃,五口人吃掉足足一百五十石,也還能剩下另外一百五十石,用於改善生活,或積攢起來日後置辦家業。
可你若是真這麼算帳,那你們一家五口人明年,怕不是要餓死至少三口。
原因很簡單:這三百石糧食,可是有足足三萬六千斤(漢斤),折後世足足九噸!
這麼多糧食,別說你家那僅有的兩間泥屋了,若是真直接堆起來,你們家整個院子都堆不下!
放都放不下,自然就更別提妥善儲存,一直存到明年春、夏、秋三季,再一點一點拿出來吃了。
當然,如果不信邪,你完全可以試試。
但你敢賭嗎?
敢拿一家老小五口人的身家性命,去賭你那間即沒有經驗、技術作為支持,也沒有足夠成本投入保證質量的『糧倉』,能為你多保下百十來石糧食,讓這些糧食留在你手裡,而不是被糧商賺走嗎?
很顯然,你不敢。
在危險臨界線徘徊的經濟狀況,讓你根本不具備絲毫抗風險能力。
你唯一的選擇,是把這三百石糧食賣給糧商,然後來年用賣糧所得的錢,買回不到二百石糧食回來吃。
當然,你們家也不是有糧食就行。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在世,不花錢的似乎就只有呼吸空氣。
所以最終,你們家大概率只會拿一半的錢,買回一百石左右的糧食回來吃,剩下一半的錢,則用於其他零散開銷。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你而言,就非常簡單了
——不賣糧商,選擇自己儲存糧食,你有渺茫的機會(不到半成)成功,在這一年當中不被糧商們剝削,卻有極大可能(九成以上)家破人亡。
而賣給糧商,你這一整年的勞動,百分百會被糧商剝削走至少三成,但你們家也大概率不會餓死。
於是,為了『穩妥起見』,你只能選擇看上去更虧,實際上卻更加穩妥的選擇:賣糧給糧商,自願承受這筆損失……
這,就是封建時代絕大多數農民,在每年秋後最真實的寫照。
再怎麼不甘、再怎麼不舍,也只能為了確保生存,而承受這筆極為龐大的損失。
與之相比——與根本不敢賭,也根本賭不起的農民相比,手握資本的商人們,顯然就遊刃有餘得多。
他們投入一筆相當不菲的資金成本,建造一間極大概率能確保糧食短期不變質的糧倉;
再以低廉的價格,於秋後收購糧食,將糧食儲存在糧倉中。
隨後,便是投入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確保糧倉里儲存的糧食不出問題。
到了第二年,再分批次一點點分銷賣還到百姓手中。
在這個過程中,商人有相當充足的抗風險能力。
糧食變質?
沒~關係,反正糧倉還在,明年再來唄;
實在虧的狠了,沒本錢收糧了,那也無妨——大不了把糧倉租出去幾年,回籠一筆資金後,就可以重新收糧了。
糧價下跌?
更沒關係了——不過就是賺得多和賺得少的區別,有得賺就行。
於是,一個極度畸形的市場模式形成。
——農民負責整個生產過程,肩負所有生產成本,最終生產出成品:糧食;
生產當中的所有風險,都由農民獨自承擔,什麼颳風下雨、天災人禍,都沒人幫農民分擔哪怕半點風險。
操勞一整年,終於生產出成品了,定價權偏還不在自己手上;
商人們說多少錢,就得多少錢賣出去,一點討價還價的餘地都沒有。
甚至不賣都不行——產品他媽的有保質期!
只有商人們才有能力延長產品保質期;
作為生產者的農民,根本無法長期儲存自己辛勤勞作,投注無數心血、承擔無數成本和風險,所生產出來的糧食。
這就等於說是生產成本投入及風險,完全由農民承擔,但與高投入、高風險對應的,卻是少得可憐的極低回報。
反觀商人們,低價買糧,妥善儲存,再高價賣出——同樣高成本,卻是低風險,最終所得的卻是可觀的高回報。
用劉榮的話來說,這,就是封建時代極為典型的剝削模型。
通過掌握某一關鍵環節——如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又或是銷售渠道等,來達成對上游生產環節的無下限剝削。
這套模型即便在後世新時代的商業界,也依舊存在;
但顯而易見,這套模型在封建時代的『威力』,絕非後世那些扭扭捏捏,瞻前顧後,想吃不敢吃、想拿不敢拿,頭頂上還有暴力機器盯著的『企業家』們所能比擬。
——封建時代,是吃人的。
封建時代吃人的方式、手段,除了物理層面上,不會真把你的肉體切碎、煮熟,並放在嘴裡咀嚼外,便幾乎百無禁忌……
於是,劉榮出手,官營糧米,讓少府內帑這個漢家特有的『史前國企』對糧食市場發起宏觀調控。
而且用的方式,還是最簡單粗暴的國企壟斷模式。
在糧食上,劉榮之所以選擇這麼做、之所以能做得到,就是因為上文所言:糧食這個『商品』的生產者,並不是掌握這門生意的糧商群體,而是如今漢室天下的廣大底層農戶。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將僅僅只具備『倉儲』效能的糧商群體,從整個糧食市場的產業鏈當中剔除,直接由少府內帑赤膊下場取締,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貨』還是那個『貨』,以前什麼樣,以後也還是什麼樣;
上游生產者還是農民,下游消費者,也依舊是農民。
唯一的區別,是接頭取『貨』的中間商,換成了更有良心、更在意底層民眾的少府內帑。
而鹽鐵,與糧食之間的不同——準確的說,是鹽鐵官營和糧米官營二者的區別,也恰恰就在於此。
——糧商們不負責生產,只負責分銷,而鹽、鐵商人們,是從生產到銷售,一條龍負責到底的。
劉榮官營糧米,直接讓關中的糧商們消失,並由少府搞壟斷,僅僅只是在產業鏈中端進行取締,對上游生產者和下游消費者,都沒有造成絲毫影響。
但鹽、鐵,並不是農民從地里種出來的。
鹽,以如今漢室普行的工藝,是滷製。
這是門毋庸置疑的生產技術。
至於鐵,哪怕在後世都被成為『工業的血液』,自更與生產技術脫不開干係。
所以此番官營鹽鐵,若劉榮還是按老套路來——先把鹽鐵商人搞滅絕,然後讓少府下場搞壟斷,那就會出大問題。
首先,少府雖足夠龐大,其職權卻也足夠冗雜。
雖然少府名下,有數以十萬計的官奴作為免費勞動力,但同樣的,也有成百上千個基建項目,需要者數十萬免費勞動力去支撐。
大到劉榮的皇陵、陵邑,水利工程的挖掘、施工,城池道路的建造、維護;
小到少府日常生產當中的人力需求——如搬運等。
換而言之:少府不可能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鹽鐵之上。
而鹽、鐵兩個產業,卻是龐大到哪怕少府真的全力去做,也未必能完全肩負起重擔的程度。
或許在漫長的經營、適應過後,少府能分出一個龐大無比的部門,專門負責,並成功肩負起漢家所有的鹽、鐵產業。
但這需要時間。
從鹽鐵商人被劉榮消滅,到少府最終肩負起全天下的鹽、鐵,這需要一段極為漫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漢家怎麼辦?
百姓不吃鹽了?
軍隊不用鐵了?
顯然都不現實。
——人類不能不攝入鹽分,就像後世的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所以,相較於先消滅鹽鐵商人,然後粗暴的壟斷市場,劉榮所提出的這個方案,顯然是更為柔和、穩妥,同時也是更為妥當的。
鹽、鐵商人們,過去怎麼樣,以後也還是怎麼樣;
該生產生產,該銷售銷售。
唯一的區別在於:過去可以到處去賣的鹽鐵,以後都只能賣給少府,經少府過一遍手,再分銷出去。
都不用劉榮開口提,劉舍就已經想好這麼做的依據了——對於任何管制類貨品,少府都能以《漢律·均輸律》為依據,進行合法監管!
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糧食,鹽,鐵,銅,茶,書等所有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又或是可能為外族帶來利益的物品。
有了固定的買家,尤其還是無限量不現實收購的大客戶,鹽鐵商人們甚至未必會有多少抵抗情緒。
如此一來,鹽、鐵供應就不會斷,市場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動盪。
與此同時,少府一邊收購商人們手中的鹽鐵,一邊也會自產優質鹽鐵,來作為『壟斷市場』的底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府的優質鹽鐵,逐漸取代商人們手中的劣質鹽鐵,逐步蠶食,並最終徹底壟斷市場。
到了那時,劉榮完全可以指著鹽鐵商人們的鼻子,恨鐵不成鋼的馬上一句:給你機會你也不中用啊!
這造的什麼狗屁東西?
活該被市場淘汰!
想到這裡,劉舍似是有些口乾舌燥的抬起頭,下意識咽了一口唾沫。
望向劉榮的目光,也帶上了一抹本能的灼熱。
——在劉榮上述這個計劃當中,唯一還無法確定能達成的點,便是少府產出明顯更為優質的產品,以完成良幣驅逐劣幣。
而更優質的產品,可以是同質量下更便宜的,可以是同價格下更精美的;
只不過,根據劉舍對當今這位的了解,既然這個計劃已經被提出,已經被擺上了台面,那這個問題,恐怕已經得到了完美解決。
——未來的少府,很可能有能力生產出即精美,又廉價的鹽、鐵產品,來對市面上的私製鹽、鐵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而這樣的『技術』,饒是劉舍已經不再擔任少府,也還是不免一陣眼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