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政治環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那就是皇帝的權威被神聖化,明面上至高無上!
當然說的是皇權,而不是皇帝本人。
由此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只要成了大明皇帝,只要有一些能力,即便沒能力,只要能用一個有能力的人,讓其代行皇權,那麼就能展現出皇權的無上權威。
就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十歲就開始藉助大太監王震從內閣手裡奪權,楊士奇作為內閣制度的真正創立者,面對朱祁鎮和王震的奪權,依然招架不住,只能告老!
還比如嘉靖皇帝,一個毫無根基從地上選出來的藩王,在一個人孤身入紫禁城之後,能夠憑藉自己的權謀水平鬥倒權傾朝野二十年,連他堂哥都拿不下來的楊廷和。
這裡面雖然有他的確鬥爭水平很高的緣故,但更多的還是因為皇權的加持。
只要你成為皇帝,那麼你身邊立馬就會圍攏一大批人,願意為你效勞出力的人。
只要你會用人,本身還有那麼一點能力,憑藉著皇權的特殊性,那麼自然可以所向披靡。
當然這僅限於權謀狗斗,爭權奪利,如果想要真正做事,改革大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嫡長子,而且是唯一的兒子,毫無爭議的太子繼位,但就是因為他想要從文官手裡奪取軍權,結果就變成了一個荒淫無道,只知享樂的無道昏君,最後更是莫名其妙的死了。
比如英宗皇帝朱祁鎮,政治鬥爭中的大贏家,掌握無上的皇帝權柄,結果剛想要效仿太祖、太宗封狼居胥,建立軍功,一場土木堡打回原形,徹底變成了一個笑話。
依然拿嘉靖皇帝來說,他前期一個人和楊廷和等一大票內閣大臣硬槓,所向披靡,無人能當。
之後開始改革,就開始左支右絀起來。
兒子們死的死,傷的傷,自己也幾次遭遇危機,支持他改革的大臣要麼被嚇的辭職告老,要麼直接被弄死。
等他害怕了,徹底放棄改革大明,躲進西苑開始一邊修道,一邊遙控朝局,立馬又開始所向披靡,藉助嚴嵩這個首輔,更是想殺誰就殺誰。
皇權的至高無上便又體現了出來。
這便是大明的朝局特點。
而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就是因為文官並非是一個整體,他們是一個個分散的個體,當你改革的時候觸犯的是大明所有官紳的利益,自然會遭受兇猛反撲。
當你只是爭權奪利的時候,觸動的只是某一個文官的權利,但同時也會讓另外一部分文官受益,當然會有人團結在你身邊,享受皇權的無上威嚴了。
如果看不到這裡面的深層邏輯,你就會發現大明朝的皇帝都很奇怪,五花八門,什麼樣的奇葩都有。
但若是你看到最深處你就能發現,他們的行事都是有著自己的邏輯在其中的。
就比如弘治皇帝,他的確沒什麼本事,不會行使自己的皇權,只能當一個泥塑皇帝,聽憑內閣行事。
但當你深入弘治朝之後你就會發現,弘治皇帝從小是被他奶奶周太后撫養長大的,這位太皇太后非常能活,一直活到了弘治十七年。
可以說整個弘治一朝,隱藏在最深處,和文官遙相呼應,藉助弘治皇帝,間接掌控皇權的人就是這位太皇太后。
而非常湊巧的是,這位周太后死的第二年,弘治皇帝也因為一場小感冒,被治死他爹的太醫劉文泰給治死了。
再比如面前這位萬曆皇帝。
他到如今當政已經十年,更是在萬曆六年就已經真正加冠親政,李太后也已經當眾歸政於皇帝。
這樣的政治環境,可比當年被呂不韋、趙姬、嫪毐這鐵三角壓制的秦始皇面對的政治環境要好上一萬倍了。
但就是這樣,如今已經是萬曆十年,萬曆皇帝也已經二十二歲了,卻依然懵懂無知,在朝堂上毫無根基,沒有一個能用的自己人。
他既沒有利用無上的皇帝權柄想辦法奪張居正的權,更沒有更換馮保這位只聽從李太后吩咐的司禮監、御馬監雙料大太監,掌控內廷權柄,他甚至連一個信得過的自己人都沒有。
說實話這些事情,張居正覺得隨便換歷朝歷代任何一個當權的皇帝過來,都已經做完了!
但萬曆皇帝就是什麼也沒有做。
由此可見,這位皇帝到底是什麼樣的政鬥水平。
可以這麼說,單論做皇帝的能力,他可能是明朝倒數,莫說和朱祁鎮比,恐怕比起崇禎皇帝這個末代皇帝都不如。
這樣的一個不善爭權的皇帝,在歷史上張居正死後,直接被攪和進新黨和舊黨的黨派之爭,可以說就像青銅玩家誤入王者局一樣。
如此局面下,萬曆皇帝被張四維這樣的小人玩弄於鼓掌之中,被他挑動情緒,被做刀破壞張居正辛苦搞出來的新政,其實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這也就能解釋萬曆皇帝之後徹底不上朝,也不管事,和朝臣們置氣的原因了。
他實在是沒那個能力去和那些朝堂上的老油條斗。
只能一個人躲在後宮默默流淚,默默感懷他的張居正師父還活著的時候,自己的快樂時光。
張居正自小就是神童,熟讀經史子集,而他最愛看史書,特別是本朝從太祖、太宗,一直到嘉靖、隆慶朝的史書,更是早已經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背的滾瓜爛熟。
他自然對大明,皇權至上,卻不是皇帝至上的政治特點心知肚明。
更是對萬曆皇帝這個教導了十多年的學生的性格知之甚深。
自然對他在歷史上自己死後,做出的一系列事情沒有那麼意外了。
「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沒有做皇帝的能力,卻被推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來。」
張居正內心感嘆了一聲。
目光一轉,張居正看向了一直在默默看著這一切的朱元璋。
「張居正,可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了嗎?」朱元璋沉聲問道。
張居正默然不語,他當然很清楚。
他沒有挑選出一位合格的,能夠在他死之後,繼續改革的扛旗之人。
他本來把這個希望寄托在萬曆皇帝身上,但現在看來,這位皇帝陛下顯然很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