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世界第一
日不落帝國時代,英國動不動就揮舞制裁和干涉大棒,粗暴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俄羅斯是主要受害者之一。
現在風水輪流轉,正所謂有仇的報仇,有冤的伸冤。
9月份的羅夫諾演習,俄羅斯出動了6萬人,320門火炮,近1000輛各式汽車,60架軍用運輸機。
這60架運輸機從海參崴出發,將1500名士兵空運到羅夫諾,向受邀參加演習的各國觀察員展示了俄羅斯的軍事投送能力。
通過鐵路運輸的重型裝備,幾乎和士兵同時抵達。
聯想到日俄戰爭期間,前線俄軍需要炮彈的時候,後方送過來的卻是神像,短短20年,俄羅斯在軍事上的進步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
作為軍事觀察員受邀參加演習的阿德里安不驚訝,他在海參崴的時候,對俄羅斯的這些常規操作已經習以為常。
夏爾·戴高樂是第一次接到俄羅斯的邀請。
世界大戰期間,戴高樂受傷被俘,大部分時間都在戰俘營中度過。
今年3月,已經在上尉這個軍銜上蹉跎了10年之久的戴高樂被貝當調入最高軍事委員會擔任參謀工作。
在俄羅斯邀請的所有外籍軍事觀察員中,戴高樂的軍銜是最低的。
戴高樂和貝當的關係要追溯到1912年,當時戴高樂剛剛從法國聖西爾軍校畢業,以少尉軍銜被分配到駐阿拉斯的第33步兵團,貝噹噹時擔任該團團長。
貝當給戴高樂的第一個任務是論證「馬奇諾防線」的合理性,這和戴高樂的理念相牴觸。
世界大戰剛結束,法國就開始針對國防安全進行研究。
法國人自己也很清楚《凡爾賽合約》並不能為法國帶來和平,所以在《凡爾賽合約》剛簽字之後,福熙元帥就說《凡爾賽合約》只是一個「20年停戰協定」。
世界大戰不僅暴露了英國的外強中乾,也將法國的衰弱暴露無遺。
沒有了俄羅斯的牽制,即便有英軍幫助,法軍能頂得住德軍的進攻嗎?
這是所有法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貝當建議在法德邊境修建一條堅不可摧的防線,這就是馬奇諾防線。
戴高樂在德軍戰俘營度過了32個月,這讓戴高樂有足夠的時間對戰爭進行思考。
戴高樂希望在新式裝備的基礎上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法軍,以進攻代替防守,保衛法國安全。
這就是戴高樂來到羅夫諾的目的。
對於戴高樂來說,俄羅斯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訓練情況,以及後勤組織保障能力,都非常值得法軍學習。
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都在進行大裁軍,俄羅斯也不例外。
和法軍不同,俄羅斯在裁軍的同時,順便對武器裝備進行升級,不僅將栓動式步槍升級為半自動步槍,就連裝甲戰車也開始分類。
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裝甲戰車的水平其實都差不多,拼的是產量和規模。
俄羅斯將參加演習的裝甲戰車有兩種,一種是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重型戰車,一種是用於偵查和警戒的輕型戰車。
這兩種戰車的區別是,重型戰車擁有更厚的裝甲,更強大的火力。
和輕型戰車相比,重型戰車唯一的缺點是造價太高,不適合大規模裝備。
這是相對於法國來說。
對於俄羅斯來說,成本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點。
演習開始的前一天,按照慣例,俄羅斯軍方召開晚宴,歡迎來參加演習的各國觀察員。
古德里安在晚宴上「偶遇」隨符師參加演習的隆美爾。
和古德里安他們那一屆不同,隆美爾他們這一屆的交流時間是4年。
古德里安作為老學長,和隆美爾一起分享在海參崴學習期間發生的趣事,戴高樂也被深深吸引。
「那些來自非洲的傢伙多半智商有問題,很多人入學半年,還是連左和右都搞不清楚,格拉納特的脾氣越來越壞,經常罰那些傢伙去打掃廁所,那些傢伙不僅不以為意,反而因為不用訓練沾沾自喜。」
隆美爾提起海參崴陸軍學院的一些新變化,一臉不屑。
「野蠻人來到文明社會,總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適應。」
古德里安的話,引起戴高樂的強烈共鳴。
世界大戰讓法國損失了一代人,不得不加大對外籍軍團的依賴,在法國本土服役的非洲士兵越來越多。
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法國本土兵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
在法國本土服役的外籍軍團士兵,多是來自北非的白人,膚色上和法國人並沒有多大區別。
最大的問題是信仰不同。
「符拉迪沃斯托克陸軍學院有很多來自非洲的學員嗎?」
戴高樂對海參崴的情況不太了解。
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同時閉嘴,看向戴高樂的眼神充滿警惕。
戴高樂自找沒趣,只能去找他剛剛認識的朋友埃米爾·梅耶上校。
埃米爾·梅耶已經年近八旬,是所有軍事觀察員中年齡最大的。
埃米爾·梅耶的軍事理念和戴高樂相近,兩人雖然剛認識不久,但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
有人認為馬奇諾防線是埃米爾·梅耶提出的。其實並不是。
早在一戰之前,法國人就在法德邊境修建防線,這是「施里芬計劃」要繞道比利時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是在已有防線的基礎上繼續完善,並不是從無到有。
遺憾的是,為了不引起比利時的抗議,馬奇諾防線和之前一樣,還是沒有將法比邊境覆蓋在內,所以政治正確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早就廣泛存在。
埃米爾·梅耶很喜歡戴高樂基於裝甲戰車基礎上的運動戰。
「回到巴黎之後,我會向元帥建議,組建和俄羅斯一樣的裝甲部隊。」
戴高樂憂心忡忡。
「你最好不要這樣做,元帥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埃米爾·梅耶不贊成,貝當並不是頑固不化,而是法國也自有國情在此。
法國和俄羅斯不一樣,貝當並沒有一言而決的實力。
俄軍想研發新式裝備,喬治一個命令的事,國家杜馬在軍事上沒有發言權。
法軍如果想得到新式裝備,必須議會撥款,貝當人微言輕。
法國的議員老爺們要操心的事太多了,主要精力都放在執政權上,軍事的地位,要排在經濟、醫療、教育、甚至婦女權利之後。
為什麼?
因為婦女權利能帶來選票。
「如果我們把修建防線的錢用來組建裝甲部隊,至少在戰爭到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擁有更多選擇。」
戴高樂不想放棄,明明裝甲部隊才是最優解,戴高樂不明白議員們為什麼就是不同意。
在法國,不理解的事多了。
《華盛頓海軍會議》結束後,法國決定拿出10億法郎,打造一支在地中海範圍內擁有一定競爭力的艦隊。
不說能打得過俄羅斯和英國的地中海艦隊。
至少不能比義大利的差。
10億法郎給陸軍,不說能將所有法軍部隊都改造成裝甲部隊,至少可以打造4個俄式裝甲師。
馬奇諾防線的預算至少要30億法郎。
參考法國的實際情況,最終成本應該在預算的兩倍左右。
如果都拿去組建裝甲部隊——
想都別想。
「等你到了元帥的位置上,你就會理解元帥的決定了。」
埃米爾·梅耶不想過多解釋。
這事兒也沒法解釋。
帝俄時代很多俄羅斯人對沙皇失望的原因是,沙皇似乎只關注國家大事,罔顧民生。
問題就來了。
沙皇如果天天盯著普通俄羅斯人身邊那些雞毛蒜皮,那還要各級官員幹什麼?
俄羅斯要演習,喬治也只是給出一個大致的框架,具體演習如何進行,演習部隊的裝備何時裝車,這是參謀部的工作。
埃米爾·梅耶無法解釋的事,在德國似乎更容易一些。
德國的情況比法國更糟糕,法軍是因為經濟原因,無法成立裝甲部隊,德軍則是受到《凡爾賽合約》的限制,連火炮都不能裝備。
德軍之所以沒有全部解散,是為了鎮壓國內叛亂。
對付叛軍有機槍就夠了,用火炮實屬浪費。
在某些時候,德國人是很靈活的。
所以德國在拿到西伯利亞銀行的貸款後,第一個成立的企業是拖拉機。
而且是履帶式拖拉機。
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跟裝甲戰車的底盤差不多,發動機直接就是通用的。
克虜伯的裝甲鋼,早在世界大戰前,就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克虜伯的火炮,雖然射速不如法國人的火炮,射程和威力都遠遠超出,和射速相比,這兩種更重要。
解決了底盤,發動機,裝甲,以及火炮,裝甲戰車的相關技術,對於德國來說就只剩一個整合問題。
有了裝甲戰車,還得會使用才行。
這就是德國寧願冒著人才流失的風險,也要把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們送去俄羅斯交流的原因。
戴高樂也希望法軍能派出軍官前往俄羅斯進行「交流」。
「讓世界第一陸軍主動承認自己不如俄羅斯,這怎麼可能呢——」
埃米爾·梅耶苦笑,世界第一不是那麼好當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