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見面分一半
「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法軍確實是世界第一,而且是陸軍和海軍都天下無敵,以至於歐洲要組建反法聯盟,才能和法國對抗。
拿破崙時代是法國陸軍最後的輝煌,此後法軍每況愈下,普法戰爭後,法國陸軍在歐洲的地位,正式被德軍取代。
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法軍再次喊出「世界第一」,可這一次連法國人自己都不再相信了。
單純從裝甲戰車的數量上,法國確實是世界第一,在世界大戰期間,僅雷諾FT-17坦克,法國就生產了近3200輛。
FT-17的戰鬥全重僅為7噸,裝甲防護幾乎為零,僅能抵禦輕型武器和彈片攻擊,俄羅斯裝備的37毫米戰防炮,可以輕易將FT-17擊穿。
法國還有一種重型戰車叫fcm-2c,這種戰車的重量達到驚人的70噸,可惜數量太少,只有10輛。
俄羅斯參演的22型裝甲戰車,戰鬥全重僅為32噸,火炮口徑75毫米,雖然只使用了一台發動機,最快速度卻達到驚人的30公里每小時。
FT-17的最快速度只有11公里每小時。
fcm-2c使用兩台功率為25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最快速度同樣只有12公里每小時。
22型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
戴高樂對俄羅斯的22型裝甲戰車非常感興趣,遺憾的是,戴高樂卻沒有得到近距離接觸22型裝甲戰車的機會,這讓戴高樂心癢難耐。
俄羅斯對於性能的追求,也讓戴高樂迷惑不解。
時下歐洲對於裝甲戰車的使用,還停留在配合步兵作戰階段。
在這個基礎上,30公里每小時根本沒有意義,正常人一般跑步速度為每小時10公里,士兵在作戰的時候還要攜帶武器裝備,速度只會更慢。
所以時下英法兩國的裝甲戰車,最快速度都不超過15公里每小時。
法國的fcm-2c為翻越戰壕,長度達到驚人的10米,需要12個人才能操作。
俄羅斯的22型只有5名乘員,長度只有6米,這會導致22型戰車在面對稍微寬一些的戰壕時束手無策。
戴高樂並沒有提出這個問題。
連他都能注意到這個缺陷,俄羅斯人沒理由想不到。
阿德里安對於22型戰車同樣非常關注。
阿德里安在阿穆爾陸軍學院交流的時候,已經接觸過22型裝甲戰車。
和那時的裝甲戰車相比,現在的22型又有改進,在動力和火力上,以及防護力上均有提升。
「傾斜裝甲可以有效提高戰車的防護力,阿穆爾軍工集團正在研究新式穿甲彈,歐洲現有的戰車,都可以被22型輕易擊穿。」
隆美爾很難過,和技術相比,俄羅斯的自信,更讓隆美爾無力。
各國對於尖端軍事裝備的態度都是嚴密封鎖,尤其是對於對手來說,嚴防死守。
俄羅斯對隆美爾他們這些交流的德軍軍官幾乎沒有任何隱瞞,可以將這種態度解讀為俄羅斯的坦誠,也可以解讀為輕視。
這意思就是擺明了讓你抄作業,不怕你不抄,就怕你抄都抄不明白。
「有喬治·西門子的消息嗎?」
古德里安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尖端。
裝甲戰車這東西,本質上跟戰列艦一樣,想造都能造,關鍵還是性能和規模。
俄羅斯一直在研發新技術,不停地對裝甲戰車進行改進,其他國家如果不跟上,技術上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即便技術上不存在差距,俄羅斯也可以憑藉雄厚的工業能力,從規模上將對手徹底擊敗。
法國的fcm-2c之所以就10輛,原因是既缺少原材料,又缺少合格的技術工人。
世界大戰結束後,和平降臨,法國已經失去繼續對fcm-2c改進的動力,後續訂單也全部取消。
法國人原本訂購了300輛,後來將訂單縮減到180輛,再後來又減少到80輛,最終只交付了10輛。
「沒有——」
隆美爾更難過了,俄羅斯對他們這些交流軍官,也不是完全不設防。
或許只有加入俄羅斯國籍,並且順利通過考核期,才能真正接觸到俄羅斯的核心機密。
「你們這一期,現在還剩多少人?」
古德里安內心同樣苦澀。
隆美爾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和古德里安一起去俄羅斯交流的40名軍官,只有11個人返回德國。
這11個人里,又有6個人在回到德國之後,重新回到俄羅斯。
和俄羅斯的強大相比,德國的現狀更讓人失望。
古德里安他們這些人,確實是想復興德國,讓德國重回巔峰。
可有些真正掌控權力的人似乎並不這麼想,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德意志的未來。
在某種程度上,喬治甚至比有些德國人更在乎德國的未來。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他的運氣不佳,只當了15周的德國總理,就因被誤認為是啤酒館暴動的幕後支持者而下台,他領導的內閣也被稱為百日內閣。
在新內閣中,施特雷澤曼被任命為外交部長,他不僅加強了和俄羅斯的聯繫,而且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從美國獲得大量貸款,有力的支撐了德國的經濟復甦。
喬治對此喜聞樂見,德國正在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1925年當下,德國總人口達到6300萬,法國4000萬,英國4500萬。
和世界大戰前相比,英法和德國的人口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
這看上去就很不合理,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大戰勝利國,人口增加的速度,怎麼會比德國這個戰敗國更慢呢。
原因是人口流失。
世界大戰暴露了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安全,英國和法國擁有的海外殖民地,不僅沒能為英國和法國帶來新鮮血液,反被因為人口大量外流,導致英國和法國持續失血。
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數次面臨德軍威脅,差點就提前20年打出白旗。
很多法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聰明的法國人在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開始處理在法國的資產,移民法國海外殖民地,遠離戰爭威脅。
和時刻面臨德國報復的法國本土相比,海外殖民地簡直就是天堂,不僅沒有戰爭威脅,而且還可以享受到作為殖民者的種種特權,好處多多。
德國在巴黎和會中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生活在當地的德國人紛紛被趕回德國本土,這同樣是德國人口快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施特雷澤曼上台後,拒絕發行更多貨幣,德國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緩解。
從去年開始,德國模仿俄羅斯開始對基礎建設進行大規模投資,這有效減少了失業人口,讓更多德國人找到工作,開始有了收入。
有了收入,才有能力進行消費,德國的消費市場逐漸繁榮起來,對於俄羅斯商品的需求每個月都在增加。
菲利克斯很高興,決定繼續投資新工廠,提升俄羅斯的工業生產能力。
喬治提醒菲利克斯,警惕盲目擴張。
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盲目擴張。
俄羅斯這幾年的發展速度之所以這麼快,和俄羅斯政府主導的投資有很大關係,大批新工廠的投產,以及基礎建設的提升,對於經濟發展有著關鍵的推動作用。
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是無限的,商品生產出來還得賣得出去才行。
一旦社會對生產力的需求開始下降,工廠就要被迫減產,工人失業,導致消費持續降低,最終引發經濟危機。
「如果我們不能向德國提供足夠的商品,就等於是將一部分市場讓給美國企業,這同樣會導致我們的利益受損。」
菲利克斯看美國人掙錢,比自己丟錢都難受。
「那就把一部分市場讓給美國企業好了——」
喬治給美國人挖坑。
1921年,美國人口首次突破一億,主要原因是新移民的大量湧入,這也成為美國近年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可以通過政府調節避免盲目擴張,美國的那些資本家們沒這個意識,他們只會在利潤的刺激下不斷加大投入,最終被市場撐死。
英國和法國也一樣,只要他們的政府沒有調節能力,就永遠無法逃過經濟危機每10年左右爆發一次的怪圈。
喬治覺得俄羅斯現在的工業能力剛剛好,接下來不要再把精力投入到新工廠的建設上,而是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市場競爭力。
當然了,對於有些新產品和新技術,還是要加大力度扶持的,比如電視機,又比如對俄羅斯似乎沒多大意義的電冰箱和空調。
俄羅斯不需要電冰箱和空調,不代表尤里耶夫大公國不需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