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東征論
津門新軍軍營之中,李如松和張曉並排而行,各有心事。
「張先生,你剛才所言的大兵團作戰,是何人提出?有沒有著作?我想仔細拜讀一番。」李如松糾結了許久,才開口問道。
「這只是張某新創的詞,不一定完全妥當,大致意思就是能指揮十萬甚至數十萬大軍的作戰,比如古代白起、王翦、韓信這樣的名將就能夠指揮這麼多人作戰。」
「眼下大明也有數十年沒有大兵團作戰了,基本都是各鎮自行行動,包括寧遠伯鎮邊數十年也是如此。也是這些年和倭國的豐臣氏和西南的楊應龍打了打仗,但是在朝鮮大明軍隊並沒有超過十萬,進剿楊應龍的各路大軍也是各自出動。所以堅持我的觀點,朝廷想光靠一鎮之力,甚至是兩三鎮之力,不足以解決蒙古問題。如今九邊重鎮,各位將領都是靠著家丁親兵建功立業。這要是出塞搗巢,或者是固守城池,倒也能和塞外諸部打的有來有往,但是想要封狼居胥,則是遠遠不夠了。當年中山王、淇國公都曾折戟在草原之上,淇國公更是兵敗名滅,草原征伐沒有這麼容易成功的。」張曉解釋道。
「我自然是知道草原征戰艱辛,只是一想到土木堡之恥,就寢食難安。要不是當日這一場慘敗,邊疆哪裡會如此動盪,過了這麼多年,大明的天威也都沒有恢復完全。」
「子茂將軍也不必過於憂愁。如今我大明蒸蒸日上,草原上都不知道換了多少雄主,如今更是四分五裂。不說比起大元時候的盛況,比起太祖時候的殘元政權,也是差了太多。只要大明能勤修軍政,還是能夠抵禦住布延汗的那幾萬軍隊的。」
「話雖如此,我父帥經營多年,也未竟成功。如今我也是耳順之年,功業再不得建立,就不一定有機會了。」李如松感慨道。
「子茂將軍如今在津門操練新軍,也是朝廷的要緊大事。只要把新軍在津門操練出來,不管是北上,南下,還是東征,子茂將軍還怕沒有功勞可立?」張曉寬慰道。
「津門確實是要地,海路陸路都便利,北上無非是對付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東征和南下是何意?莫不是朝廷想要征伐日本本土?」
「哦?子茂將軍怎麼覺得東征就是去打倭國?」
「在朝鮮征戰之時我從朝鮮帶回來不少典籍,後來我也在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找了好些舊檔,才知道倭寇之亂持續甚早,在太祖年間的時候倭寇到處襲擾,北至遼地,南至閩浙,都有倭寇肆虐。後來豐臣氏統一倭國,不向我朝封貢稱臣就罷了,要是就這麼固守本土,我天朝也不會怪罪。可是豐臣氏居然興兵數十萬,跨海入寇。雖然如今倭人已退,豐臣氏已死,但是倭國如此行徑,日後定是我朝大患,不如跨海征伐,掃除賊巢,如此大明海疆方可寧靖。」
「子茂將軍好大的氣魄,不過如此軍機要事,如果子茂將軍真的要談,不妨換個地方聊聊?」張曉建議道。
「張先生請隨我來。」
就這樣,李如松前頭帶路,把張曉帶到了主帥的營房之中。
張曉定睛一看,放在屋子正中的,就是一個碩大的地球儀,正是張曉贈送的禮物,只是張曉沒想到李如松愣是把這個地球儀一直帶著。除了地球儀,這裡還掛著大明疆域全圖,遼東區域圖,還有倭國疆域圖。
「這些地圖足夠張先生用了嗎?如果還需要什麼地圖的話,我再吩咐手下找出來。」李如松詢問道。
「足夠了。子茂將軍現在還掛著倭國疆域圖,要是倭國那些諸侯知道子茂將軍還對他們念念不忘,怕不是要膽戰心驚了。」
「那也是他們活該,只可惜豐臣秀吉死的太早了,朝廷又要應付其他的蠻夷,草草和倭國講和,要不然當時在朝鮮,都想著跨海打過去了。」
「當時楊應龍已有異動,北邊那些蒙古的大汗也不安分,早些收兵也是穩妥之計。」
「我又何嘗不知,只是未能克競全功,心中總是不痛快。張先生,你剛才說了東征,大明往東都是海洋,朝鮮又是我大明的屬國,那不就剩下倭國了?總不至於是那個什麼美洲吧?這可是遠隔重洋啊。」李如松看著地圖思考了一陣子,才發問道。
「子茂將軍可是覺得太遠了?這自然也是東征。」
「張先生好氣魄。只要是朝廷下令,多遠的地方我也去得。當年貳師將軍萬里遠征尚且不懼,我李如松沒理由不如貳師將軍。只是如今美洲可是佛郎機國占據,佛郎機國的水師我聽說也是厲害的緊,這美洲又是佛郎機國的地盤,打過去怕不是要跟佛郎機國玩命了。」
「子茂將軍,當年漢武帝經營西域,也是要派遣張騫出使,探明情況再行動。大明要是真的要經略西邊,肯定也要先派出使者一路查勘。至於佛郎機人,雖然他們的水師確實厲害,但是他們的水師這些年也是損失慘重,而且主力肯定是要放在歐洲,能出現在大明周圍的水師肯定不會多。要是佛郎機人孤注一擲把歐洲的主力水師調來,先不說沿途損耗,到時候佛郎機國在歐洲的各路敵人怕不是要高興壞了。」
「張先生,如果是要經略美洲,也可以先經略倭國啊。要是把倭國占據,再從倭國出航美洲,也是便捷多了。」李如松一邊說著,一邊比劃了一下北海道島到北美洲的距離。
「倭國沒有這麼好對付的。雖然倭國在朝鮮慘敗,但是倭國的武力並沒有全部損失,特別是德川家康為首的東部諸侯的軍力基本沒有什麼損失。要是貿然登陸倭國,大明軍隊怕也不是要傷亡不少。而且倭國民風彪悍,到處都是帶刀武士,哪怕是一般平民也不是什麼柔弱之輩,就算是能占據全島,也搜刮不了太多油水,就算能挖到一些礦產,也不夠彌補損失。」張曉解釋道。
「那依照張先生的意思,如今我們就要對倭國放任不管了?倭國要是諸侯混戰,就是倭寇肆虐,要是一統了,就想著入寇朝鮮。如此小國卻屢屢冒犯大明天威,李某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