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張曉送《晉書》
「那如果褚英能夠入了同文館進學,還請張先生多多照拂。✌👣 69ˢ𝓗Ǘ𝓧.ᶜᗝΜ 💛🍭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請張先生收下。」努爾哈赤把兩隻盒子就這麼遞了過來。
「努都督也太過客氣了吧,都有何物?」張曉問道。
「張先生現在就可以打開一觀。」
張曉先把第一個盒子慢慢打開,裡面放著一隻人參,雖然張曉也不是很懂人參的品相,但是看這樣的形狀和大小,如果是野人參的價值絕對不低。
張曉接著打開了第二個盒子,裡面放著幾顆珍珠,色澤品相都很不錯。
「努都督,這兩份禮物也太過貴重了吧?」
「建州部地處偏僻,也就只有這些物產了。人參還好,這東珠還是從烏拉部那裡花費了大力氣才拿到的。要是張先生還想要什麼更好的東西,那就只好下一次再上門送上了。」
「努都督這是說的哪裡話,如此貴重之物,張某怎麼還會嫌棄。」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張曉也就只好把東西先麻利收下。
「張先生,我這兩日搜羅了京城的書店,好像沒怎麼看到張先生你的新作了啊。實在是遺憾。」努爾哈赤換了另一個話題。
「實在是公務繁忙啊,等有新作出來,一定會告訴努都督。努都督贈有重禮,那我也有薄禮相贈。」
「當日在朝鮮,褚公子問了我許多問題,比如地球為什麼是圓的,這大地之上還有多少邦國,不過我當時實在是忙碌,顧不上解答,這小小的地球儀就當是賠禮了。」張曉把一個盒子交給了褚英。
「多謝張先生。」褚英接過盒子高興說道。
「努都督,你登門而來,我這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禮物,這是倭國小西行長的倭刀,就贈給努都督了,希望努都督繼續為大明守好邊疆。還有這是全套的《晉書》,上面也有我的一些批註,這裡也送給將軍,將軍記得多看看後面的《載記》,以史明鑑。」
「張先生客氣了,努某也祝張先生早日再出新作。」努爾哈赤也是愉快接過禮物。
和努爾哈赤父子一番閒敘,當努爾哈赤父子走了以後,張曉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畢竟怎麼也是清太祖,雖然眼下還是客客氣氣的,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他的事跡自己可是太清楚了。
不過張曉並沒有能歇下來多久,因為宮裡來了消息,讓張曉入宮議事。
御書房內,皇帝饒有興致地看著張曉。
「張曉,朕是真的佩服你這下筆如有神的功夫,這才過了多久,就能寫出如此多的稿子。你這本小說朕看了,寫的不錯。」
「多謝陛下誇讚。」
「不過我是有些看不明白了,小說裡面這十字軍和新月軍兩軍交戰,你裡面寫的這個阿薩辛組織是站在哪邊的?」
「陛下,要是說是歷史上的阿薩辛,那確實是行事詭異,到底站在哪邊的也不太好講,最後還因為試圖行刺蒙哥汗引來了蒙古大軍的報復。不過小說裡面,阿薩辛組織還是與這個聖殿騎士團為敵,爭奪對神器的控制,這本小說裡面就是那個金蘋果。」
「按照你所說的,這一段故事正好是十字軍第三次東征對吧。朕記得你之前說過,這次東征可是來了英國國王、法國國王、還有那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君,怎么小說裡面寫的,看起來就是只有這英國國王在打仗?」
「陛下,這個事情還是比較複雜。先說說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凱撒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在位多年,威望頗高,但是當時他年事已高,率領大軍過境東羅馬帝國的時候,與當時東羅馬帝國起了衝突,所以行進困難。後面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打敗了盤踞在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繼續向耶路撒冷城推進,但是進軍途中,渡過一條河流的時候,腓特烈一世就不小心摔倒在河裡,沒能搶救過來。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本就行進困難,一下子群龍無首,於是基本上就一鬨而散,只有幾千軍隊還堅持前進。」
「堂堂一國國君怎麼就在河裡淹死了?這怕不是有什麼別的隱情吧。」
「反正歐洲人就是這麼傳的,實情如何,也不好說了。」
「那既然這十字軍是要去幫那個東羅馬帝國去攻打那些新月教的軍隊,為什麼東羅馬帝國的國君還要阻攔?」
「陛下,當時東羅馬的皇帝向十字教教宗求援,引來了十字軍,本意是想收復自己的故土。但是西邊這些歐洲國家的貴族、騎士們在打贏了異教的敵人之後,也並沒有向東羅馬的皇帝稱臣,反而是自建國家,相當於東羅馬帝國前門驅狼,後門進虎,所以後面東羅馬的皇帝與這些十字軍的關係並不好。再說這麼多外國的大軍在自己國土進進出出,東羅馬的皇帝有些戒備之心也是很正常的。陛下可還記得,微臣說過,後面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本來是想著去收復耶路撒冷城,可是到了半途就變成去攻打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了,還成功攻陷洗劫一空。東羅馬帝國經此一役,才一蹶不振的。」
「這麼一看,這東羅馬帝國求助援兵,倒是引狼入室了。那這法國國王又是怎麼回事?怎么小說裡面也沒見提上幾句?」
「陛下,這個說起來也比較複雜。雖然十字軍東征,英國和法國都在十字教教宗的呼籲之下出兵,但是當時英國和法國已經持續交戰多年,所以彼此之間仍有芥蒂。所以英國理查國王在前方殺敵的時候,法國國王是比較忌憚的。所以法國國王就早早回去,趁著英國軍隊主力在外,蠶食了不少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土,還鼓動英國國王的弟弟起來造反。後來英國國王理查在回國路上還被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扣押,廢了很大力氣,繳納了許多贖金才回國。」
「原來如此,那英國國王又何必勞師遠征,差點都回不了國了,在外面打的再多的勝仗有何用,國家社稷都差點丟了。」皇帝感慨道。
「只能說西夷國家的國王想的不一樣吧,覺得參加這個十字軍比治理國家還要重要。」張曉想了想說道。
「這本小說朕看過了,沒啥問題。你要是想印出去,就印出去吧。」
「謝陛下隆恩。」
「朕聽說伱這些日子都在忙辦那個同文館的差事,如今辦得如何了?」
「回稟陛下,利瑪竇同意任教,而且看他的意思,就是不用束脩他也願意來,還想著把其他人引薦而來。當然,我也和他鄭重講過,他只能教授語言文字,其他的不准講,他也很爽快答應了。四夷館雖然閒置,但是原先通譯的位子上還是有一些能人的,再加上利瑪竇來教授西夷之語,那就大抵不差了。」
「陛下,微臣還有一事奏報,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大兒子褚英來造訪了微臣家裡,想要讓褚英留京學習,微臣就推薦他可以來同文館進修。微臣看努爾哈赤的意思,褚英怕是要在京城長留當人質。茲事體大,微臣不敢有半句隱瞞。」張曉說道。
「哦?努爾哈赤想讓他的兒子跟你來學習?他倒是信得過你。」
「陛下,前幾年努爾哈赤和其弟舒爾哈齊進京朝貢的時候,就曾經到過微臣家中,當時只是想聊聊臣寫的小說。臣也不知道幾年過去了,他也還會再次登門。臣收了努爾哈赤所贈的人參和珍珠,願意現在就上交給朝廷。」
「你留著吧。朝廷如今雖然艱難一些,還不差這點人參和珍珠。」
「多謝陛下。」
「張曉,你對努爾哈赤也算是比較熟悉的了。這次他進京朝貢,又要交質子,你覺得這是為何?」
「陛下,微臣以為,努爾哈赤如今行為,還是為了取信於朝廷。畢竟當初如果沒有朝廷給他的三十道敕書,他不可能有機會起家。如今雖然努爾哈赤能夠擊敗九部聯軍,但是努爾哈赤還是擔心大明會對其出兵干預,所以要親自來進京朝貢,又主動送出質子,就是想看看朝廷的意圖。」
「朝廷能有什麼意圖,四方邊夷要是安安分分,朕又何必耗費這無數銀兩,打這麼多的仗。只要建州部安安分分,不逾越邊界,不侵吞其他部落,朕自然不會把建州部怎麼樣。」
「陛下,如今這個局面,要是要怪,也真的是要怪在寧遠伯的頭上,之前寧遠伯幾場對女真部落的仗打的狠了一些,如今女真各部對於大明都是敬而遠之,如今在努爾哈赤治理之下,建州部已經是最為恭順的女真部落了,但是想讓他們放下對朝廷的戒備,估計也比較難。」
「那照你所說,應當如何?」
「如果要安撫建州部,如今也就是給一個虛頭名銜了,互市的口子不能隨便開,敕書也不能隨意多發,也就是一個官銜好給了。」張曉想了一下說道。
「罷了,朕知道你的意思,就是那個龍虎將軍的頭銜,朕也是想著給努爾哈赤了。本來這些名號對這些邊夷也就是一個好聽的名字而已,私下搞不好都已經自稱汗王了誰又知道。」
「陛下聖明。」
「至於褚英進學之事,如果努爾哈赤在殿上也是如此說法,那讓他在同文館進修倒也不是不行。不過你可要仔細看好他,要是出了什麼差池,遼東有了什麼變動,這千鈞重的擔子你是扛不住的。」
「微臣遵旨。」
會同館內。
努爾哈赤取出了張曉所贈的小西行長之刀,認真觀摩起來。
「褚英,你在忙什麼?」觀摩了許久的刀,努爾哈赤才收起刀來。走到了褚英的房間向著褚英喊道。
「阿瑪,我在看張先生贈的這個地球儀。大明這麼大的地盤,在這個球上面也就是這麼一塊,我們建州部那就更是小小一塊了啊。」褚英感慨說。
「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打下的江山,在這個地球儀是多大?你可否大致指一下?」努爾哈赤看著地球儀,也來了興致。
「阿瑪,你不也讀了好多次《射鵰英雄傳》了嘛?書上也是有地圖的?怎麼忘了?」
「我當然記得,只是想考一考你。」
「阿瑪,成吉思汗是在草原起家,在中原攻占的地盤就不必多說了,西征滅了花剌子模國,花剌子模國大致就是在波斯國的位置。後來成吉思汗的幾個孫子又是接著西征,那就是打的更遠了。」
「既然是張先生贈給你的地球儀,你就好好收好,這地球儀我在京城的書店可沒有見到,搞不好還是張先生自己做的,你要是弄掉了,可沒有地方再去找一個新的了。」
「阿瑪放心,這個地球儀我可是要收的好好的,不會讓外人看到。」
「也不用藏得太深,藏得太深了,自己都找不到了,也沒有什麼意思。張先生把這個地球儀給你,也是想著你多學一些東西。」
「父汗,張先生不是也送給你書了嗎?」
「那也不是張先生自己的書,不過既然你提及了,我也去看看吧。」
父子二人打開了張曉送的那個大箱子,打開一看,滿噹噹的都是《晉書》的書冊。
「褚英,我之前讓龔先生教導你們多讀史書,那這個《晉書》你可曾看過?」
「這個倒是未曾。我就聽龔先生講了《史記》,講了好多天,也沒有講完,哪裡能學的了別的史書。」
「要是龔先生現在此處就好了,也不知道張先生送這個《晉書》是何用意,還專門提了那個什麼載記,也不知道是何篇章。」
「阿瑪,我想起來了,龔先生講歷史的時候也講過《晉書》,說著《晉書》乃是唐朝所編,裡面專門有載記之名,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皆非正統,所以《晉書》裡面用了載記記了十六國之事,不入正傳之中。」
「哦?載記是這個意思?那既然不列入正傳,想必應該是放在最後吧,那為父倒要看看這載記到底記載何人何事。」努爾哈赤一下子來了興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