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漢永存> 第298章 他們的浪漫和偉大

第298章 他們的浪漫和偉大

2024-08-15 14:25:42 作者: 朕不帥
  第298章 他們的浪漫和偉大

  184年三月,漢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統帥左、右羽林軍以及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五營將士,駐紮在都亭,整修軍械,首先保障京城洛陽的安全。✋👌 ➅➈รĤᑌ𝓧.¢ᗝм 🐟🎉

  臨時設置函谷關、太谷關、廣成關、伊闕關、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等八關都尉,扼守險要關隘,這樣的話,洛陽就固若金湯,不會被黃巾軍的攻勢所波及。

  同時,大赦天下,宣布已經被流放到邊疆地區的黨人及其家屬都可以重返故鄉。但是,唯有「黃巾軍」領袖張角不在赦免範圍之內。

  廢話,人家都反了,怎麼可能赦免。

  一時間,東漢朝廷與黃巾軍都在緊急調兵遣將、秣兵歷馬,一場異常慘烈的大戰一觸即發。

  現在的形勢已經到了迫在眉睫、萬分危急的關鍵時刻。

  黃巾突然起兵、人多勢眾、遍地開花,迅速占據上風、打開了局面、取得絕對的優勢、士氣軍心銳不可當。

  如果不能迅速予以迎頭痛擊將他們的勢頭遏制住。那麼,這場大火很快就要燒到京師洛陽。到時候,可真就陷於「萬劫不復」的境地了。

  現在風頭正盛的黃巾軍可以說是攻城略地如探囊取物一樣易如反掌,兵強馬壯、沒有對手。

  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汝南黃巾敗太守趙謙於邵陵,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及太守劉衛……

  即使是張角迫於形勢,提前起事,當時各地郡守是無力抵擋的。

  黃巾軍起事之初,各地的郡守,要麼是望風而逃,要麼是兵敗身死,這主要是因為地方駐軍沒有防備,兵力不足,戰力貧弱。

  洛陽南方是南陽郡和東南方汝陽郡,此地黃巾渠帥主要是張曼成,東方和東北方是巨鹿,廣宗,東郡,這裡是張角的起義之地。

  而離洛陽最近,威脅最大的是潁川的波才,不是他強,而是他離洛陽最近,時刻能威脅洛陽的安全。

  潁川郡屬於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這個地方位於河南省的南部,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國之一。

  豫州下轄:陳郡、汝南郡、安豐郡、弋陽郡、潁川郡、梁國。如果以整個華夏土地來看的話,豫州又在整個中國的最中間位置,潁川郡則在豫州的最西邊。

  可以這麼說,潁川郡是豫州最接近東漢都城洛陽的郡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個離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說都是戰略要地。

  潁川離首都洛陽只有14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只要大半天時間就能到達首都,潁川離東漢人口第一大郡南陽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當時騎快馬也不過一天多時間。

  換句話說,潁川在當時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從洛陽或者南陽到許都都要經過潁川,從許都到洛陽或南陽也要經過潁川,這就是交通要道,又屬於當時的首都一天經濟圈,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經濟上也毫不遜色。

  而且潁川人口眾多,下轄十七座城池,在東漢中後期有戶口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當然,這裡也是世家大族的聚集地,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潁川庾氏都是代表,名士輩出呀,郭嘉、司馬徽、徐庶、郭圖、韓馥、淳于瓊、鍾繇、鍾會、陳寔、陳紀、陳群、陳泰、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龍……


  所以,為了遏制潁川的事態繼續潰爛。

  漢靈帝把主要兵力放在了中路,也就是皇甫嵩和朱俊率率領的部隊,四萬餘人,那是東漢王朝調集的精銳部隊,直接衝著威脅京師洛陽的潁川一帶黃巾軍殺去了。

  《後漢書.皇甫嵩傳》:「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儁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朱儁和皇甫嵩都是了不得的名將,皇甫嵩不用多少,涼州將門出生。

  朱儁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受鄉里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縣令,頗有治績。

  因功升任交州刺史,率家兵五千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後以功封都亭侯,入朝拜官諫議大夫。

  此人寒門出生,嗯靠著自己一步步打拼,那是了不得,都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時人稱讚他「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謨,征無遺慮」。

  用兩個大將,加上最強的四萬精兵去潁川對付波才,可見重視了。

  與此同時,讓盧植率軍四萬,直接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源,黃巾軍的領袖,奔著巨鹿的張角大本營去了。

  《後漢書.盧植傳》:「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征之。」

  盧植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此人能文能武呀,端是了不得,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成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

  曾先後擔任九江郡、廬江郡太守,平定蠻族叛亂。

  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這麼說吧,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他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弟子,一個是公孫瓚,那事兒幽州的霸王,精銳三千,盡乘白馬,紀律嚴明,其部眾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

  縱橫幽州無敵手,一度打得異族和袁紹害怕,是漢末著名的諸侯之一,可惜性格原因,殺劉虞,自恃才力,不恤百姓,欺壓人民,失去民心,被袁紹打敗了。

  劉備就不用多說了,蜀漢的締造者,三分天下,一個傳奇。

  光是這個戰略,便可以看出朝廷和黃巾軍的差距,黃巾的從巔峰滑落已經是可以遇見的。

  這個時候,洛陽以東的大半疆域都已經處於戰亂之中了,如果縱容下去,那麼漢朝滅亡在即,黃巾軍實力擴張之迅速,是東漢王朝沒有預料到的。

  但是這就是黃巾軍的巔峰階段了,說到底是張角集團的階級局限性,他們根本沒有多少人才,也沒有大局觀,想當然。

  沒有奪取天下的戰略和能力,實力這麼強大,但分散在各處,是合還是各自突進,沒人知道。

  看似動靜很大,其實一盤散沙,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各自攻打城池,打下來就堅守,以待事變。

  說好聽的叫以待時變,說不好聽的就是混吃等死的,等著漢軍來各個擊破,事實上,漢軍就是玩得各個擊破。

  當時,黃巾如果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由北方是張角主導的,集合天下黃巾,東郡的黃巾,潁川汝南一線的波才,南陽的張曼成……


  不惜一切代價,圍攻洛陽,一旦洛陽打下,大漢必然亡。

  可惜,他們慢了,也沒有這個目標,漢王朝反應過後,及時地調整部署,鞏固京師洛陽防衛,也就斷了黃巾軍偷水晶的可能。

  等待黃巾的,只有滅亡了……

  於此同時,幽州涿郡涿縣,有許多人聚在一個公告前面,一個年輕小伙,大概27歲上下。

  此人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他學識不錯,看著布告,緩緩讀了出來:

  「幽州刺史韓常布告四方,今黃巾欺君罔上,聚眾造反,今又犯我幽州地界,殘害生靈,荼毒百姓。為防州府郡守備之不周密,奉天子明詔,招募四方精壯之士,從軍守士,保境安民。」

  新⑥⑨書吧→

  「這我的機會呀。」

  劉備讀完,心裡感慨起來,隨即準備招兵買馬,去剿滅黃巾立功了。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但許多有演義的部分,不一定符合歷史。

  比如書中原文第一回就寫道:

  「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

  鄒靖計議。靖日:『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在這段文字中,幽州、太守、劉焉、江夏、竟陵、漢魯恭王、校尉、鄒靖等地名、官名、人物,在歷史上均真實存在。

  但是其中「幽州太守劉焉」的提法,卻是大錯特錯,仔細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發現,這短短的六個字中,存在了三個錯誤。

  第一,東漢時期當時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當然,還有封國,但主要是這三個行政制度。

  它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幽州為其中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

  一州的最高長官稱為刺史,在後面幾年天下大亂的時候才改為州牧,權力進一步擴大。

  郡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最高長官為郡守或者太守,幽州加上太守的組合,在這個時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第二,那便是劉焉沒有當過幽州官的經歷,他確實是東漢皇族後裔,也當過許多官和太守,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

  但是他沒有在幽州當過官,而且他最後去的是益州,當的益州牧。

  第三,真正當過幽州刺史的應該是劉虞,他也是皇室後裔,劉虞舉孝廉出身,曾為東海郡吏,累遷幽州刺史,政績卓著,頗有名望,後坐事免官。

  黃巾起義爆發後,起為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安撫百姓。

  所以,這個時期的幽州刺史既不是劉虞,也不是劉焉。

  還有一點,那便是歷史上可能沒有桃園三結義。

  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開篇第一回就講到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故事。

  當時,張飛說道,自己家中有一片桃園,花開正盛,適合三人祭拜天地,結為異姓兄弟。


  於是,劉關張三人來到桃園,焚香祭拜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因為有人考證,在加上一些歷史書中的推算他們三人的年紀,

  關羽(公元160年--公元220年)第一,

  劉備(公元161年-223年)第二,

  張飛(公元165年--221年)最小。

  若是他們真的結拜,那關羽應該是大哥了。

  而且趙雲的年紀可能比他們都大。

  而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與其說是兄弟結拜,倒不如說是一個軍事集團的成立儀式更合適。

  劉、關、張三個人的這個中心,很明顯,就是「大漢皇叔」劉備。

  試想一下,劉備是漢室宗親,按照宗族排序,當今皇帝老兒劉協都得稱呼他叔叔,劉備自然不能給關羽、張飛這兩個普通人當小弟,必須是大哥。

  即使趙雲、關羽比劉備年齡大,劉備也不可能稱呼他們為「兄長」。這是亂法理和君臣秩序的事情。

  而且,沒有任何史書記載過有關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包括《三國志》、《資治通鑑》等等。

  但即使沒有桃園三結義,他們之間的感情一點不比桃園三結義差,結義只是一個形勢。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寫道:「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備周旋,不避艱險。」

  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也是不存在的,可即使沒有這些,關羽對劉備的情誼也是無可辯駁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擒。

  雖是降將,關羽卻受到曹操的厚待,被任命為偏將軍,獲得了非常多的禮物。然而,曹操發現,關羽似乎沒有久留之意。

  於是,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曹操對關羽的厚待不可謂不多,但他一旦報恩完成,知道劉備所在,便拋下所有的美人錢財,不顧一切的去找劉備,這種情義難道抵不了過五關斬六將?

  你想想後世,比如說你跟著一個劉老闆混,公司倒閉了,劉老闆流落街頭不知所蹤,另一個曹老闆抓到你,不殺伱,給你錢,年薪百萬,又給你買房子,還給你找老婆,基本你想要啥,他給你啥。

  這個時候你知道另一個劉老闆流落獅子街頭,準備重新創業,你會捨棄現在的身份和地位,陪著他流落街頭,重新創業?

  而且你跟著劉老闆,飢一頓飽一頓不說,還隨時可能面臨生死危險,弄不好還要跟現在的大金主曹老闆對上。

  你明明知道曹老闆實力很強,劉老闆又得白手起家,但你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沒有絲毫的留戀……

  那是怎樣一種情義呀?

  關羽如此對劉備,劉備對他當然也不肯相負。


  很多人說劉備假仁假義,他其實一點都不假。

  哪怕劉備知道關羽大意失的荊州仍然想拼命保住他的命,知道他被江東鼠輩給砍頭了,拼了命,舉國之力也想伐東吳為他報仇。

  為此,他不聽諸葛亮和其他人的勸解,結果導致大敗,差點把整個蜀漢都賠進去了,那可是劉備顛沛流離,奮鬥了一生所有基業!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沒有寫出來之前,杜甫、王安石、李白、白居易、陸游、楊震這些唐朝人、宋朝人卻紛紛揮筆為諸葛亮寫下讚美的詩篇,讚美諸葛亮的詩篇全都是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這是為什麼?

  你冷靜的想一想,歷史上的諸葛亮遠不如演義里的諸葛亮厲害,也不如演義里的諸葛亮完美。

  但是最終你會得出的結論是,歷史上的諸葛亮遠比《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偉大許多,他終究不是神,他終究只是一個人,最終他倒下了,但是比演義里的那個神仙遠遠偉大無數個。

  他們之間的理想、信念、情義也是一樣的,遠遠超越了書中所描寫的。

  諸葛亮如此聰明的一個人,若是劉備真的假仁假義,他會看不出來,難道你會比諸葛亮更聰明?

  諸葛丞相願意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足以說明劉備的個人胸懷和他的個人魅力是遠遠超過書中所寫的。

  是怎樣的魅力才使得諸葛亮願意為其奮鬥一生,臨死之前念念不忘?

  是怎樣的氣魄才使得姜維未曾見過劉備,但明知蜀漢已亡,還奮力一搏,粉身碎骨?

  是怎樣的心胸才使得北地王劉諶寧死不降,殺子殺妻,最後自裁於劉備昭烈廟之中。

  《三國演義》寫得已經足夠好,沒有人可以超越了。

  可有時候,語言和文字終究是蒼白的,可能只有真正身處那個時代,見到那些人,體會那些事,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義、信念、浪漫和偉大!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