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謫居密州,豪情不減,詞之恢宏,陽剛迸發。
一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為杭守陳述古作》湖山美麗,醉倒樽前,沙河塘里,燈火初明,是誰在那裡吟唱江南的水調?
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江水澄澈,靜謐祥和,是誰告別了江南美麗的土地,將依依惜別的情思灑在今晚?且問使君:江南好,幾時您能夠歸來?
這首別開生面的贈別詞寫於北宋熙寧七年(1074 年),蘇軾時任杭州通判。
當時太守陳襄任期已滿,即將調往他處赴任,蘇軾寫下這首贈別詞,以江南的美景、當晚的美酒和依依惜別的情思贈別這位好友兼同僚。
從京城前往杭州為官,此事不知是蘇軾的幸運還是杭州的幸運,蘇軾邂逅了杭州,因此才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邂逅杭州的蘇軾,因此才有蘇堤春曉的美景,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從此流傳,惹人無限神往。
去杭州做通判,對於喜愛山水的蘇軾來說,如果拂去前段時間變法風雲帶給他的不快,此事完全可以稱得上一項美差。所以,北宋熙寧四年(1071 年)七月,蘇軾便帶著繼室夫人王閏之,13 歲的長子蘇邁和去年新生的次子蘇迨等乘船離京,踏上了前往杭州的征程。
途中,蘇軾先後來到蘇轍所在的陳州(今河南淮陽)與歐陽修所在的潁州(今安徽阜陽)與他們相聚。此時,歐陽修已經遠離朝政,鬚髮皆白,老眼昏花,正在風景優美的江南故居度過自己的晚年時光。蘇軾的到來讓歐陽修十分高興,他們師徒詩文唱和,遊山玩水,非常歡樂。但蘇軾沒有想到,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相聚。第二年,歐陽修便因病去世了,忙於公務的蘇軾不能前去弔喪,只能用一篇《祭歐陽文忠公文》寄託哀思。
杭州山明水秀,富庶繁華,春賞鮮花,夏看美景,秋聞桂子,冬聽雪聲,的確是一個適合文人墨客優遊的城市。在這樣的湖光山色中,蘇軾早已將京城的煩惱和鬱悶拋到了九霄雲外。杭州美麗的景色已將他活潑、開朗、好動的天性重新激發起來,同時也將他的詩心與靈感重新激發出來。在這裡,蘇軾留下了諸多讚美杭州的名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泛西湖》
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暗如傾。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浪淘沙·探春》
他曾經來到西湖孤山,尋覓過錢塘名妓蘇小小、梅妻鶴子林和靖等人的墓地,也曾經孤身一人前往孤山寺拜訪當時的名僧惠勤和惠思,與其詩文唱和。
對於杭州最負盛名的西湖,更是時常與朋友徜徉其間。甚至,他曾將辦公桌搬到湖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處理公務。
蘇軾性格開朗,古道熱腸,又才華橫溢,心胸寬廣,因此與杭州當地的朋友相處得十分融洽,只要有他在場,這些文人之間的宴會便充滿了歡樂。他與當地靈隱寺、天竺寺中的高僧也有密切的來往,杭州城那些地位低下但多才多藝的歌伎們也與蘇軾有著不淺的交情。
據說,當年的杭州城每年有兩件令人興奮的大事,一是春天賞牡丹,一是八月十五錢塘江觀潮。蘇軾初來乍到,對此二事頗有興趣。
由於熙寧四年已經錯過了牡丹花會和錢塘潮,第二年一入春,蘇軾便迫不及待地盼望著牡丹花會的到來。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蘇軾陪同知州前往觀花,在花前庭院擺酒作樂。當時正是官民同樂的時候,只見絲竹聲聲,香風陣陣,人們舉杯慶祝,沉浸在極度的歡愉之中。杭州人素有簪花的習俗,這一天,所有參加花會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頭上全都戴上了牡丹花,任意穿街走巷,留下了一路歡歌笑語,整個杭州城變成了花的海洋。而第一次面對此情此景的蘇軾,不禁詩興大發,大聲吟唱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吉祥寺賞牡丹》
春去秋來,錢塘江觀潮的日子又要到來了。這是一件激動人心的大事,八月十五日這天,蘇軾與知州一行人馬來到錢塘江最佳的觀潮處,與杭州當地的百姓一起,等待著潮水的到來。觀潮的勝地早已鑼鼓喧天,笑聲喧譁,一些江浙本地的弄潮兒正躍躍欲試。遠遠地,只見天邊出現了一條銀線,不久後,便聽到了千軍萬馬般的轟鳴聲,潮水洶湧如雪浪般撲面而來,大自然的威力讓岸邊觀潮的人們齊聲驚嘆,此景讓蘇軾心潮澎湃,他提筆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
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几許?月山渾在浪花中。
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
有人說,蘇軾在杭州與和尚以及歌女們的交往中留下了無數浪漫與耐人尋味的故事。蘇軾與高僧們的故事,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佛印。由於蘇軾喜歡與西湖邊的高僧交朋友,和尚們素聞他的大名,也喜歡和他來往。據說,蘇軾與聖山寺的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在一些通俗作品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了。」誰知佛印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游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鬍鬚,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
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座,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事實上,蘇軾與佛印來往頻繁,主要集中在蘇軾貶謫黃州時期,在杭州時,與蘇軾來往頻繁的反而是孤山寺惠勤、慧思等人。游湖、觀潮、賞月、品花以及層出不窮的游宴活動,這樣的生活是蘇軾所期盼的自由。
蘇軾在杭州擔任通判共3 年時光。這3 年中,蘇軾的足跡遍布了杭州周邊的城市,對於民生疾苦,尤其是王安石變法給杭州百姓帶來的利弊,他從未忘記。正因如此,他反而比居廟堂之高的改革者們更深切地接觸民眾的生活,了解民眾的疾苦,因此也更加痛恨那些深居高堂,對百姓不管不顧的官僚。
蘇軾將眼前看到的一切寫入詩歌中,因而形成了他的政治諷喻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山村五絕》: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教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游。
在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中,蘇軾表達了對王安石變法所帶來的弊端的強烈不滿;而他對老百姓的深深同情,也毫無保留地在詩中流露。寫詩的蘇軾只是希望將眼前的實景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卻未曾想到這些寫實的政治諷喻詩,會帶來很深的影響。
二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
這首詞為蘇軾《浣溪沙》組詞的第一首。
此詞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有一個生氣盎然的村落,村里棗花盛開,太守從樹下走過,清香四溢的棗花撲簌簌地落到了衣帽上,看來到了秋後,棗子就可以豐收了。一些婦女們正在忙著抽繭成絲,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莊稼漢在柳樹下叫賣黃瓜。酒後睏乏的太守在這靜謐、美好的氣氛中頓生困意,想美美地睡上一覺。隨著太陽升高,太守覺得口渴,連忙走到一戶院落前,輕輕敲門,想向農戶討一杯水喝。
這是一幅官民同樂的美好場景,詞中的那個太守,就是作者本人,詞中所展現出的官民同樂的溫馨鄉村,位於徐州。
林語堂曾說:「連蘇東坡這樣的天才,真正的生命也是從40 歲才開始的。」
這一年,蘇軾離開了密州,前往徐州任知州。在這裡,他率民抗洪,興建黃樓,尋找煤炭,勸農耕桑,展示了他傑出的從政才能。蘇軾在八年的地方工作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業績也是在徐州創造的。
北宋熙寧十年(1077 年),蘇軾由密州調任河中府(今山西運城)知州,但還沒有上任,便改任為徐州知州。此行的陪同之人除了妻兒,還有闊別多年的弟弟蘇轍。到了徐州後,兄弟二人詩文唱和,度過了一段快活的日子。那年中秋月,蘇軾寫下了「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句子。第二天,蘇轍便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兄長,奔赴自己的前程去了。
中秋剛過,黃河的秋汛便漲起來了。徐州地區連續大暴雨,洪水頃刻之間便來到了徐州城下,很快淹沒了45 個縣。蘇軾憂心如焚,連忙派出急救隊,一邊駕船前去營救百姓,一邊安撫民心。當時,城中的有錢人家爭相出城避水,蘇軾心中明白,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民心大亂,洪水來時必然徐州不保。於是蘇軾當即勸阻出城的人說:「富戶出城避難,全城人心動搖,有誰與我一同守城呢?有我在,絕不會讓洪水淹城!」
安定民心後,蘇軾又立即徵集5000 名工人,疏浚下遊河道,同時連夜加固城牆。身為一方太守的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拐,親自來到抗洪一線,希望動員禁軍參加抗洪。但是按照宋朝的規定,禁軍只歸朝廷直接管轄,沒有朝廷的命令,當地知州根本無權調動,在緊急之下,蘇軾根本來不及向朝廷稟告,他只能用自己的誠意打動那些禁軍,希望他們參與到抗洪的工作中。最後,禁軍將領深深地為蘇軾的精神所感動,立即率領全體官兵與當地工人一起,在徐州城外用最短的時間修築了一道護城大堤,保護了徐州城的安全。
緊急情況已經有所緩解,蘇軾又開始調集人手和物資,援救城外被洪水圍困的百姓,他親荷畚鍤,布衣草屨,站在城上指揮著,直到十月初五那天黃河歸入舊河道,被大水包圍45 天的徐州城徹底解除了危機,蘇軾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洪水退去,蘇軾沒有懈怠,而是上書朝廷,請求豁免徐州賦稅。為了確保徐州的長治久安,蘇軾決定在朝廷的允許下動用地方財政修築防洪大堤,並在東南角城牆上興建黃樓,以示土能勝水之意。半年之後,黃樓建成,宋神宗曾專門下詔表彰蘇軾的作為。
此外,蘇軾還帶領徐州人民求雨以緩解當地的旱情。他多次考察農村,目睹了徐州農村在風調雨順的時節里其樂融融的景象。他十分開心,懷著一腔深情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詞五首:其二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其三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其四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除了《浣溪沙》五首,蘇軾還在徐州留下了著名的詩篇《石炭(並引)》: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冶鐵作兵,犀利勝常雲。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磐萬車炭。
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
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
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原來,徐州蘊藏著豐富的煤炭,但歷來無人知曉。蘇軾到徐州後,便派人四處尋找煤炭,最終在徐州西南50 里的白土鎮發現了品質優良、儲量豐富的煤田,從而促進了當地冶鐵業的發展。
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鐵、造兵器、勸農桑、修水利、建黃樓、興旅遊……蘇軾到徐州擔任知州雖然只有短暫的不到兩年的時光,但他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然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及十分珍貴的書法、繪畫作品,如散文《放鶴亭記》、詩歌《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永遇樂》等。
或許是人到中年,蘇軾詩詞中的感慨從此多了起來,甚至常常出現「古今如夢」「人生如夢」的句子,但蘇軾並沒有沉浸在夢中而無法自拔,他曾說:「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可見,蘇軾是清醒的,他珍惜個體生命,執著於實現生命的價值。或許,他也是在相信著,終有一天,精神境界能超越這如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