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個夜晚的掙扎和徘徊里,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中,看著這座華麗卻冰冷的宮殿,李白還是選擇離它而去了。
開元三載春,李白手裡捧著玄宗「賜金歸山」的詔令,於樓觀台之頂回首一望這留下了他最低谷和最輝煌年華的長安城,終於是灑淚而去。
一
「正如賀老(賀知章)所言,卿家果然驚為天人……卿家如今既入了京,便供奉翰林,待詔左右,為朕潤色鴻業,書寫這大唐河山可好?」
太白大殿上玄宗的一道詔令,讓李白從招賢館搬進了皇城中的翰林院。
雖然自己的政見文章尚未被玄宗親閱,卻總算是邁出了一步。翰林院離面聖的金鑾殿不遠,是金碧輝煌的深宮中一處難得的頗為雅致的院落。這不大的翰林院裡,住著全天下士人里的最高層,他們的職責只有一樣,就是隨時等候皇帝詔命,或草擬詔書,或即興寫詩作賦,供帝王和文武百官品玩助興。
李白住在翰林院裡,過得倒也頗為順意。只是這翰林院是待詔文人們的聚集地,若非皇帝詔令,平日裡便閒來無事,彼此之間免不了來往,李白本有心結交一二,可這些在朝廷上混跡久了的文人們嘴裡說出的,都是些虛與委蛇的場面話。李白也免不了和他們假意逢迎一番,心裡卻覺得甚為厭惡。時間一久,李白也無心走動,只把經史子集、《貞觀政要》一類的書拿來反覆品讀,一心等著皇帝詔令。
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十月,內侍終於傳來了詔令,宣李白即日前往隨侍驪山。李白大喜,以為到了用兵之時,把自己平日裡寫的政論文細細整理好,全部帶在身邊。
驪山屬於秦嶺的一條支脈,雖然海拔不高,但貴在風景秀麗,更有自然溫泉噴涌,離帝都長安不過四十餘里的路程,自秦漢以來,就成為歷朝歷代皇家專屬的休閒寶地。驪山四季分明,加上驪山的溫泉不僅舒適宜人,而且有養生的功效,因此熱衷於長生之道的玄宗更是常常駕臨。
李白騎著御賜的駿馬,隨著玄宗浩浩湯湯一行來到了驪山腳下。李白一看,這驪山果然名不虛傳,自山腳到山腰都修築了各式亭台,中有抄手遊廊相連,廊柱和檐角上都繫上了各色綢帶,並有宮女數人著緋色輕紗穿行其間。山腳下搭建了戲台,舞女們在台上藕臂微揚、柳腰輕擺,端的是風情萬種。
天子一騎當先,群臣咸集,稍事休整之後,玄宗便下令開宴,歌舞重起,天子與群臣同樂。李白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杯中御酒,也不知那酒是如何釀製,一眼望去清透見底,入喉卻是濃厚醇香。有好酒兼有絲竹悅耳,李白喜不自禁,一杯接著一杯灌下肚,竟是有了醉意。本是有些擔心天子問政,但不一會兒只見君臣盡歡,酒酣人散,大家便各去休息了。
第二日,皇帝傳旨,賜群臣湯沐。之後的幾天不是游山就是賜宴。李白起初只覺得皇恩浩蕩,遍及群臣,只是時間一久,內心卻免不了起了疑惑。他本以為天子欲與群臣暢言國事,哪知自從來了驪山,玄宗整日只顧帶著貴妃四處遊樂,倒是連每日的上朝議政都省去了。
李白每日也是閒來無事,有一天在山腳下四處亂逛,突然聽到有絲竹聲恍若仙樂,自山腰天子的寢宮之處傳來,細聽之下,還有女子和樂而歌,唱的是「伴洛妃,凌波神渚;動巫娥,行雲高唐。音和態宛轉悠揚,更泠泠節奏應宮商。」想來是《霓裳羽衣曲》,確是富貴非常。只是這絲竹管弦之盛到底是靡靡之音,於國事無一用。
幾日後,李白再次被傳召。他帶上自己越積越厚的政論文跟隨內侍一路上了山腰,來到了玄宗的宮殿外。可這一次李白連玄宗的面都未見到,內侍只吩咐李白跪在殿前待命,不一會兒裡面就賜下了文案和筆墨紙硯,天子詔令他獻上一篇關於駕臨驪山溫泉宮的詩,李白雖略感詫異,但也不好多言,不過一炷香的功夫,詩句便成: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雲。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日出瞻佳氣,蔥蔥繞聖君。
——《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詩一寫好,內侍便用襯著金色綢緞的托盤呈進了大殿深處。不一會兒,內侍就出來了,但這一次不同的是,內侍滿臉堆笑,連聲道賀:「太白先生果然文才高絕,陛下看了龍顏大悅,賞了好些東西呢。」李白趕緊叩頭謝恩。這一天下來,李白頗為困惑,莫名其妙地被召去寫了一首閒詩,竟是換來了一堆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自此次之後,李白便常常受到天子的詔令,不在朝堂之上,倒多是在侍宴、遊園之時。一來二去,寫了好多諸如《宮中閒樂詞十首》《春日行》等在李白看來不痛不癢、無甚用處的「閒詩」。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李白雖覺得無用,卻是回回都討得玄宗讚不絕口,奇珍異寶不知賞了多少。
錦上添花的是,除了玄宗的賞識,李白的詩還得到了楊貴妃的喜愛。尤其是天寶二年(公元743 年)的暮春時節,興慶宮裡的牡丹花開得正艷,帝攜貴妃同遊興慶宮賞花,本來歌舞自有梨園安排,玄宗覺得聽膩了那些陳年的舊曲,當即便招李白來重譜新詞。
李白待詔久了,玄宗也知李白有才,最是拘束不得,由著他的性子去,方能有驚人之語。李白的膽子由是也漸漸大了起來。這天,帝與貴妃讓他以牡丹為由頭譜幾曲新詞,李白卻也不含糊,隨意自枝頭拈下一朵放在鼻間輕嗅,不過片刻,詩句就援筆立成: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題名為《清平調詞》三首,待內侍呈上供帝與貴妃一閱,玄宗大喜,稱讚李白若文曲星下凡。貴妃更是尤為喜愛其一與其二,命宮人拿下去好生謄印裝幀,整理好之後送入貴妃宮中。此後貴妃果然愛不釋手,閒來無事時常常獨自一人吟誦李白的《清平調詞》取樂。
有了玄宗與楊貴妃的格外寵愛,李白成了大明宮中新晉的紅人,皇帝的賞賜尚且享用不盡,諸侯文武也總是找不同的藉口贈予他各種珍玩。只是李白其人,什麼樣的奇珍異寶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唯獨少不了一樣,那就是酒,所謂「有酒萬事足」,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嗜酒的消息傳出去之後,李白的居所前更是門庭若市,小到昔日有故交的七八品的小官,大到當朝宰相,都頗費心思地去為他搜羅各式美酒,有的差家丁送到門前,有的甚至主人家自己也來了,一定要陪李白一醉方休。這些人一邊送來奇珍異寶、佳肴美酒,一邊小心翼翼地賠著笑臉,只巴望李白能在哪次領命賦詩時為自己美言上一兩句。
一日,帝與妃泛舟白蓮池之上,只見千萬朵白蓮紛紛迎風招展,映襯著一池碧水,別有一番風情。一時興起,便傳旨詔令李白前來作《白蓮花開序》。
李白今日也是心情舒暢,又恰好遇上故人,高興起來二人開懷暢飲,竟是喝得爛醉如泥。前來傳詔的內侍看了此種情形,卻也不能忤逆聖意,情急之下只好找來冷水潑面,胡亂為他套上衣裳帶到殿前。李白此時尚自昏沉,勉強倒是寫成了一篇《白蓮花開序》,只是文義不通兼字歪句斜,帝與貴妃看了嬉笑一陣,到底惜才,便也不以為意。
此事傳出之後,玄宗與貴妃對李白的寵愛可謂是眾人皆知,自此李白在大明宮裡更是紅得發紫、顯貴非常。
二
李白受詔的次數越多,隆寵也愈盛,心裡卻是愈加地苦悶。索性時常與賀知章等人飲酒作樂,酒隨興起,詩從酒來,整日裡放浪形骸,混過好多時光。
歲月如梭,轉眼間,李白在長安已經度過三年的待詔時光,一個看似尋常的午後,命運之手悄無聲息地把李白推上了他人生的另一個制高點。
這幾日來,邊關捷報頻傳,眼下三軍氣勢如虹、蓄勢待發,只缺一篇氣勢磅礴、揚大唐國威的出師詔,便好下令王忠嗣繼續帶兵征討。李白如今正是紅得發紫,這大明宮裡的筆墨之事,自當非李白莫屬。玄宗立刻傳召下去,召李白代書聖意,作出師詔一篇。
此時的李白尚且流連在汝陽郡王李璡筵席上的觥籌交錯之間,內侍來尋他時,已是醉了幾分。聽到內侍傳他進宮為皇上作出師詔,李白頓時來了精神。
整整三年了,這是第一次不是為陪皇上遊園、陪娘娘賞花而作詩。李白雖然微醺,卻開心不已,終於能接觸到朝堂之事了,於是趕忙整頓衣衫,收斂儀容,隨內侍進宮。
李白剛一邁進殿門,就發現玄宗、高力士和貴妃娘娘盡皆等候在側,龍座旁的几案也已被清空,整整齊齊地擺上了文房四寶,只等他到來。李白正欲行跪拜禮,還未俯身,便被玄宗托住了雙臂,道:「愛卿不必多禮,快快將我出師詔作來便是。」
李白趕忙坐到文案之前,正欲下筆,奈何酒意尚存,心神不定,文思難聚,索性下座再次朝玄宗一拜:「請陛下恕臣失儀。」玄宗笑道:「朕知卿家之意,你只管寫,隨便一點卻也無妨。」李白這才算放了心,一手敞開外衫,一手抹掉頭上冠飾,又喝了一盞御茶解酒,方才寫將起來。
只見他左手伏案,右手持筆,倏忽之間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莽莽大唐山河自心間掠過,本來閉著的雙眼突然睜開,目光如炬,隨即揮毫而出,一瀉千里,文思泉湧,滔滔不絕。
玄宗本來側立在一旁,見此情景,也忍不住湊上前去觀看,僅看了開頭,便面露驚喜之意。誰料李白行文正酣之時,墨卻耗盡了,李白本就有幾分酒意,行文又如行雲流水,中途不可遏制,頭也沒抬便連聲叫著身旁的人磨墨。玄宗和貴妃進殿前,除了高力士外屏退了眾人,如今恰好只有貴妃側立在書桌之旁。
聽到李白催促,貴妃心下一驚,抬頭看玄宗,玄宗卻只顧著看李白的出師詔。無奈之下,貴妃只好拿起墨在硯台上胡亂磨了磨。李白蘸墨一寫,字跡卻粗重不勻,難以分辨,原來是墨磨得太粗了。李白正在興頭上,也不多想,叫了聲:「墨太濃,磨細點。」貴妃正要呵斥,卻瞥見玄宗正微微蹙眉。原來玄宗也看得興起,突然中斷正感不快。
貴妃雖然心下埋怨,卻也不敢拂逆聖上的情面,略微躊躇,也只得放下身段,左手將繡滿金絲銀線的袖口輕輕扶住,右手微微用力握緊墨塊,在硯台之上輕攏慢捻般細細地研磨起來。自貴妃進宮以來,除了玄宗,誰還有過這樣的待遇。隨著貴妃藕臂的微微轉動,粗細均勻、飽滿厚重的墨汁慢慢溢滿了硯台,玄宗這才對貴妃點了點頭,以示讚賞。
可這麼一打岔,李白的思緒卻為之一頓,扶著頭苦思冥想了一會兒。又覺得腳上不舒暢,正好案几旁邊有一雙手,李白仗著幾分酒意,便也不管不顧地把腳往上一放,吩咐道「幫我脫了」。李白一言既出,卻沒見動靜,抬頭一看,正對上高力士惡狠狠的目光。
這高力士可是隨侍皇上身邊的第一紅人,除了任大明宮裡的宦官總領,還是驃騎大將軍。玄宗一向視他為心腹,對其信任有加。他在皇上耳旁的一句話,可頂得上朝堂上老臣的十句了,滿朝文武任誰也要讓他三分。
玄宗一心只在李白的詔文上,也罔顧其他,只揮了揮手,示意高力士照做。
高力士心中不禁暗罵李白,卻還是強自按下性子,為李白脫靴。一隻脫完,高力士正要擦手,李白的另一隻腳卻早已伸了過來。高力士無奈,只好又幫李白把這隻靴子脫掉。
貴妃和高力士都心中有怨,李白卻毫不知情。也不過一盞茶的工夫,洋洋灑灑的出師詔便寫成了。讀來只覺得大氣磅礴、氣象萬千,更兼李白的字瘦勁有力且不乏仙姿,倒是連謄抄的功夫也免了。玄宗大喜,只道李白果然是萬里挑一的曠世奇才,當即便賞下了成箱的綾羅綢緞、奇珍異玩,另外還特允了李白中書舍人的差事。
中書舍人是專門為皇帝司掌詔命、代草王言的官職。李白跪在殿前只覺得實在是皇恩浩蕩、福澤深重。李白想自己多年不得志,待詔三年也不過虛度光陰,如今任了中書舍人的差,這傳閱四方的天子詔令、普天之下莫敢不從的聖旨,說不定就會出於自己之手。他第一次覺得站在了離權力巔峰如此之近的地方,多年來的夢想仿佛觸手可及!
李白任了中書舍人的消息一傳開,翰林院裡便炸開了鍋,平日裡與李白故交甚好的,或者只有一面之緣勉強認識的,甚至以往有過節的,都紛紛擁到他的居所前來道賀,滿眼皆是歡顏笑語。李白自己也是快意非常。
李白在翰林院不大的居所里依舊高朋滿座,卻不知道一場暴風雨正悄然來臨。
三
自那日「脫靴」事件後,高力士就打定主意要將李白趕出長安。
一日,駙馬張垍前來覲見玄宗,走到殿前,見高力士正倚在漢白玉的廊柱上出神。伴隨著李白的榮寵愈盛,「力士脫靴」的事情也被傳得沸沸揚揚。
張垍豈會不知。今日眼見高力士一人在那苦思冥想,心念一轉,便什麼都明白了。
張垍主動上前朝著高力士作了一揖,道:「高公公所思之事,或許貴妃娘娘能助您一臂之力。」說完也不待高力士答言,便自顧自地走了。
幾日後,宮裡新得了一批進貢的絹花,紗質薄如蟬翼兼顏色艷麗,仿的正是那牡丹的形態,玄宗只看了一眼,便叫高力士給貴妃娘娘送去。
那絹花送到貴妃宮中,貴妃果然十分喜歡,復又賞了高力士許多東西。
高力士謝過恩典,卻並不告退,只面露為難之色,對楊貴妃道:「請娘娘恕微臣莽撞,有一事微臣不知講與不講。」
高力士雖是宦官,卻是玄宗的得力助手,貴妃也不敢輕易得罪,只趕忙道:「高公公何必煩惱,有什麼話盡可說來。」高力士指著貴妃案几上擺著的幾頁詩稿道:「這些腌臢玩意,貴妃娘娘還讀它作甚。」
楊貴妃望著李白的《清平調詞》,頗為不解。高力士索性走過去拿起其中一頁走到貴妃跟前,那正是《清平調詞》其二。高力士在「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一句的「飛燕」二字下用手指點了兩點,貴妃一下明白過來了,登時怒不可遏。
「那趙飛燕雖則有傾城美貌,卻是亡國滅種的紅顏禍水啊。」李白的這句詩恰好戳到了貴妃的痛處,使貴妃以前對李白兩三分的不滿變成了十分。玄宗見李白才思敏捷,本有意提拔,奈何氣惱的貴妃時常在耳邊列舉李白的種種劣跡,說他放蕩不羈,整日裡胡言亂語,早晚有一天會惹出禍事來。玄宗起初還不以為意,聽得久了也對李白生了厭心,本想尋個由頭打發他出京,李白卻又無甚錯處,便是不再召李白前來代草王言了。
天寶三年(公元744 年)正月,賀知章告老還鄉。看著老友離去的背影,李白心裡有千言萬語卻說不出半句,老友那句朝廷亦不復往日的勸告猶在耳邊。那天晚上,大明宮翰林院裡,明月高懸,竹影闌珊,李白又喝醉了,這一次卻是獨醉。偌大的大明宮,卻無一可以交心之人。清冷的月光映襯著他孤獨的身影,分外淒清。正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在無數個夜晚的掙扎和徘徊里,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中,看著這座華麗卻冰冷的宮殿,李白決定選擇離它而去了。他手裡捧著玄宗「賜金歸山」
的詔令,於樓觀台之頂回首一望這留下了他最黯淡和最輝煌年華的長安城,終是灑淚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