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唐詩人那些事> 第八節 浮生若夢幾何歡

第八節 浮生若夢幾何歡

2024-08-16 01:06:07 作者: 李清秋
  元稹走得突然,許多告別和託付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遺憾。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不會讓每個人都能盡如人意,元稹一輩子都生活在匆忙和顛簸中,來去匆匆,他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所有的恩恩怨怨、榮辱興衰,都已經隨著他的離世而永久封存。

  一

  每一個詩人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那裡有遼遠之境、空靈之風、蔬筍之氣,應當還有幾斛老酒,淡淡地散著余香,拋開人間萬世非,還有幾頁詩篇,可以頂住遺忘。朝廷已經換了主人,自己也曾被喚回,但此時的元稹,對回京做官已經沒有絲毫興趣,宦遊幾十年,足跡走遍河海山川,如今該為自己的餘生細做打算了,他將武昌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站,在襄州的賈塹,建造了自己的房子,準備在此度過晚年。

  他從未想過死亡,雖然他早就料定自己並非長壽之人。他見證過太多人無緣無故的永別、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好像他們只是為了恰當地出現、又恰當地消失在某人面前,每每到此,思想便戛然而止,他不再想,也不願想。此刻在武昌,便只管輕聲吟唱。

  武昌,北依珞珈山,南臨長江水,四季分明,風光秀麗,這是唯一讓他感到欣慰的地方,如果自己能終老於此,也算是上天對他最後的恩惠。

  既然為官一日,便要為百姓造福一日,元稹便放下了心中的壓力與痛苦,回歸到做官最原始的狀態中去,就是為民解憂。他拋開了所有的私心雜念,走進當地人們的生活當中,只有設身處地的與百姓生活,才能了解他們最需要什麼。

  通過體驗和觀察,元稹發現生活在武昌周邊山區的百姓,因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人們的居住條件非常差。百姓所住的房子都是用山中的竹子搭建而成的,如果出現雨澇災害,房屋便會被山洪席捲,時任武昌觀察使的韋丹曾經有意將這裡的房屋進行重建。但是在修建過程中,韋丹突然病逝,致使房屋搭建暫停。

  元稹此次的決定並非草率行事,他首先重新規劃了百姓的居住位置和距離,選擇了相對平整、開闊的地帶作為百姓遷居之地,隨後,又向朝廷上書請求分撥銀兩用於安置災民。在他的主持調度下,百姓將原先的茅頂泥壁通通換成泥瓦,同時,他還要求百姓不得占用耕種的時間修建房屋,必須要先保證糧食收成之後,再進行改建。很快,當地百姓都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新居。

  元稹的這一措施,解決了百姓長久以來的煩憂,他清廉公正,辦事極有效率,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於是,元稹便成了當地人們心中的好官,並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擁戴。

  這讓的元稹甚是欣慰,自己雖然不可能再在朝堂上指點江山、叱吒風雲,但來到這樣一個小地方,用手中僅有的一點權力,發光發熱,為百姓做一點實事,何嘗不是另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呢?

  漸漸地,元稹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這裡寧靜安逸,他白天忙碌公務,晚上回到他修建好的房子裡陪伴妻兒,全家其樂融融,一家人終於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眼前的景象,是元稹多少年夢寐以求的,他最初闖蕩仕途的時候,除了政治理想之外,就想要家人過上安逸、幸福的生活。僅僅是這個小小的願望,也讓他等了幾十年。如今雖然沒有金銀珠寶,沒有深院豪宅,但是他們依山傍水、安靜祥和。這與他幾十年的顛沛流離相比,已是再好不過了,所以元稹對此已非常知足。

  二

  武昌之地原屬楚國,風俗眾多,尤敬鬼神,當地州衙每年都要組織兩個盛大的活動:一個是五月份的競舟,一個是十月份的賽神,此種民間活動是從祖先手中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在民間頗受重視,其氛圍之濃郁、聲勢之浩大,不僅武昌人將其視為重要的節日慶典,而且許多外地人都慕名前來觀賞,一飽眼福。劉禹錫就曾在《競渡曲》中寫道: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從劉禹錫的詩中便可看出,類似競舟這樣的民間活動已經傳承數百年,成了一種民俗文化,是當地人長久以來的精神寄託,也是其他人了解該地區文化的一種渠道,每年的競舟和賽神活動,亦是當地官員最忙碌的時候。

  作為詩人的元稹,當然也願意欣賞這樣的民間文化,但是作為官員,尤其是元稹這樣認真負責的官員,則有著不同的想法。在他看來,競舟時期正值五月插秧、割麥之時,而往常舉辦競舟活動時,政府責令當地的人們幾乎都要參加,動輒耗費十幾天的時間,這樣一來,便會耽誤農忙的最好時期,會導致糧食無法及時收取,直接影響著百姓能否順利過冬。

  經過認真考慮之後,他決定要修改競舟的規則。首先是精簡參賽的船隻與隊員。同時,也將原先十餘天的時間減少至一天,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業生產的進行。

  人們起初對元稹的大膽改良提出過異議,認為他這樣是壞了祖宗的習俗,也掃了文人墨客的詩興,但是,元稹的方案實行一年後,使當地糧食收成大為提高,人們的負擔也減輕許多,大家對元稹的不解也漸漸消失了。

  大和四年,武昌鄂州和越州相繼爆發了洪水,造成當地無數房屋倒塌、船隻沉沒,百姓傷亡慘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面對如此大的災難,元稹夜不能寐。

  這是元稹為官生涯里第一次遇到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在那段時間裡,元稹眼看著洪水把房屋、船隻和村民沖走,他雖然以最快的速度稟報朝廷、調集官兵救災,但依然無濟於事。在如此巨大的災難面前,庶民百姓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如此的不堪一擊。一場洪水,幾乎將他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部沖毀。元稹心中頗感憂慮,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政績被洪水沖走,而是這場洪水的兇猛和無情。

  在指揮官兵封堵河堤時,元稹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迫近,洪水滔天,白日昏暗,河堤隨時都有可能崩毀,自己一個不經意的失足,也可能就此墜入江中。

  但是,作為節度使的元稹,此時必須臨危不亂,挺身而出,他帶著武昌的百姓們,眾志成城,抗擊洪水。不久,洪水退去,朝廷撥發的賑災物資也陸續抵達武昌,在此後的一年中,元稹同大家一起,重建房屋、加固堤壩、耕種良田。他四處奔行,想在自己退隱之前,將武昌恢復成從前的樣子。

  直到第二年,在元稹的帶領下,武昌的鄂州和越州的災後重建工作已經初具規模。但無法預料的是,又一場洪水襲擊了這裡,重建的房屋還沒有完成,又被全部沖毀,此次傷亡雖不及上年嚴重,但這接二連三的災害,嚴重挫敗了百姓新建家園的積極性,很多人甚至想離開故土,寄居他鄉。

  為了查清災情,元稹冒著風雨,仔細巡查各處,除了指揮災後重建,他還積極慰問、安撫受災百姓,勸說他們不要輕易離開故土,朝廷會想盡一切辦法處理善後事宜。那段時日,元稹幾乎沒有休息,一直在抗災前線指揮,在崎嶇的山路上,在廣闊的河岸邊,都能看見他瘦小卻異常堅定的背影。

  洪水退去,當人們再看到府衙內的元稹時,他已經白髮蒼蒼,完全成為一個滄桑的老人了。

  大和五年(公元831 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巡查災區時,五十三歲的元稹因病暴亡,卒於武昌節度使任內。元稹去世的時候,正值武昌最炎熱的夏季,當時洪水襲擊之後,元稹帶著官員和民眾進行救災和重建,身體本就虛弱的他,動輒奔波百里,又在烈日下曝曬數日,終於,他累垮了身體,再也沒有起來。

  元稹走得突然,許多告別和託付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遺憾。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不會讓每個人都能盡如人意,元稹一輩子都生活在匆忙和顛簸中,來去匆匆,他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所有的恩恩怨怨、榮辱興衰,都已經隨著他的離世而永久封存。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