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唐詩人那些事> 第七輯 溫庭筠

第七輯 溫庭筠

2024-08-16 01:06:11 作者: 李清秋
  縱春意撩人,奈晚景秋涼

  第一節 年少敏悟志高遠

  溫庭筠的作品中為何無數次寫到江南風光?又為何那麼喜歡描寫春天?

  他一生歷經坎坷,四處飄零,卻非要實現經世濟國的理想,這又是為什麼?

  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必須了解溫庭筠的家鄉、身世和他兒時的理想。

  透過溫庭筠的一些代表詩篇,我們可以找到他青少年生活的一些痕跡。

  那時候的他,年少敏悟,志存高遠,是個胸懷大志的好少年。

  一

  溫庭筠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中,家境如何?他的家世對他的一生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對他的性格及作品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他為什麼受盡挫折都不肯放棄經世濟國的理想?對此,溫庭筠的作品中並沒有明顯的流露,但筆者還是可以從這首《蘇武廟》中窺探出溫庭筠的先祖對他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蘇武廟》

  詩中首句寫道:突然見到漢朝皇帝派來的大使,蘇武驚訝不已,一時間悲喜交加。他被匈奴扣留多年,在異域他鄉熬過了漫長的歲月,受盡折磨,以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祖國,現在得知自己已經獲釋,即日便可回國,激動的心情難以名狀。

  第一句寫人、寫古,第二句由人及廟,由古及今,寫今天的蘇武廟:今天的蘇武廟古樹參天,蒼茫肅穆,渺然久遠。這一句很重要,是轉折句,要引出蘇武一生所經歷的千辛萬苦。

  第三、四句則開始回憶蘇武一生的經歷:當初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扣押並流放北海,從此與祖國斷了音信。每個寂靜的夜晚,在異域的天空明月之下,蘇武望著天上的鴻雁,盼望著它能把自己的消息帶給祖國。可等啊,等啊,卻一直等不到祖國的音信。他在匈奴過著非人的生活,每天都要為匈奴人放羊。每日黃昏,他看著山丘上歸來的羊群和一望無際的草地,便更加思念自己的祖國。這兩句形象地描述了蘇武在異域被幽禁十九年單調、孤寂的生活,惡劣的環境和他的心情融為一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思念祖國卻又不能歸國的痛苦心情。

  接著,五、六句時空再轉換。蘇武終於回到祖國,但一切已物是人非。

  昔日的亭台樓閣依然挺立,武帝卻早已逝去。想起當初出使時漢武帝為自己餞行,那時武帝正值壯年,而現在一切都已過去,感覺恍如隔世。這兩句的寫法很特別,先說「回日」,後述「去時」,這是「逆挽法」。這種寫法擺脫了一般的傳統寫法,顯得非常新穎,更為「跳脫」。

  最後兩句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秋天的流水憑弔已經逝去的先皇。至此,赤膽忠心的蘇武已被作者塑造得十分立體,一個忠君愛國的形象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溫庭筠一生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諷刺權貴,就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裡,為何對死心塌地忠於朝廷的蘇武如此歌頌呢?這要從溫庭筠的家世說起。

  溫庭筠是唐初丞相溫彥博的後裔,他的先祖中有很多人都曾官居高位並為皇室的姻親,但到溫庭筠父輩這一代,家道中落。這樣的家世對少年時的溫庭筠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一方面,他對自己顯赫的家世頗為自豪;另一方面,他又頗為不甘,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纂修祖業,承襲門風,重現昔日溫氏家族的輝煌。


  這種情懷在《蘇武廟》這首詩中就可見一斑。詩中,蘇武被匈奴幽禁長達十九年,其間他們用盡各種威逼利誘的手段,試圖使蘇武投降,但均未能如願。蘇武的這種經歷和忠君愛國的氣節與溫庭筠的先祖溫彥博如出一轍。溫彥博在大唐初年也曾被突厥囚禁於陰山苦寒之地,遭受各種折磨,但他拒不投降並堅守國家機密,這種氣節在當時受到許多人的稱讚。李世民即位後,溫彥博回到長安並受到朝廷的重用,一度做到丞相之職。溫彥博對唐朝的統一、穩定和發展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且一生為官清廉,受到世人的稱讚。有這樣一位威武不屈、剛正不阿且身居高位的先祖,溫庭筠怎能不感到驕傲。他寫《蘇武廟》一詩既是對蘇武的歌頌,也是對先祖功業氣節的讚揚。

  先祖心系蒼生與國家安危,為朝廷建功立業的事跡激勵著溫庭筠,這既是動力又是壓力,使他從小就志存高遠,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先祖一樣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對溫氏家族來說,光宗耀祖也是他的責任,所以,溫庭筠從小就苦讀詩書,內心深處強烈的功名欲望促使他不斷積極進取,他不僅苦心研習詩文,還鼓琴吹笛,渴望成為一個博古通今、有才華的人,長大後好取得功名。

  年少時的溫庭筠並非頑劣不堪,使人無法想到長大後的他會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但不管其性格怎樣,溫庭筠的才華自小就顯露出來,而他少年時代飽讀詩書也為他一生的詩詞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微風和暖日鮮明,草色迷人向渭城。

  吳客捲簾閒不語,楚娥攀樹獨含情。

  紅垂果蒂櫻桃重,黃染花叢蝶粉輕。

  自恨青樓無近信,不將心事許卿卿。

  讀罷這首《偶題》,不禁心情愉悅。美麗的風景、愜意的時光、慵懶的主人公、曖昧的男女感情,這一切都令人沉醉。

  本詩第一句就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美好的景色:和暖的微風吹拂,陽光明媚,草色青青,景色是那麼迷人。此時此刻,我們的主人公在做什麼呢?「吳客捲簾閒不語」——景色宜人,時光悠閒,主人公卻坐在那裡發呆不語,似乎有些寂寥。不光他寂寥,脈脈含情的女子此刻也在惆悵。

  這時,果園裡果蒂低垂,紅紅的櫻桃掛滿了樹枝,花叢中蝴蝶翩翩起舞。

  這兩句把主人公慵懶的狀態渲染得更加徹底,或者主人公也在想,他和女子的感情能否像這櫻桃一樣最終開花結果,能否像這蝴蝶一樣可以嬉戲人間,享受美好的時光?

  最後兩句作者終於給出了主人公寂寥惆悵的原因:「好久沒有收到你的音信了,難道你沒有心裡話說給我聽嗎?」這是情人間的怨懟和嗔怪。作者前面一直在醞釀情緒,寫美景是為了襯托主人公的寂寥,說寂寥是為了發出對情人的埋怨。

  這首詩辭藻華麗,色彩濃烈,表現出溫庭筠作品的一貫風格。不過,為何他的詩詞會有這樣的藝術風格?為何他喜歡描寫江南?一個人作品的藝術風格或者內容往往與他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有關,溫庭筠也不例外。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這樣寫:「微風和暖日鮮明,草色迷人向渭城。」顯然,這不像是北方的景色,而像是江南的。我們再看這一句:「吳客捲簾閒不語。」

  這裡的「吳客」指的是誰?正是作者自己。作者為什麼自稱「吳客」,這就牽扯出另外一個問題——溫庭筠的故鄉在哪裡?

  據史料記載,溫庭筠祖籍太原,但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提及太原或者山西的文字,也沒有描寫山西風光的詩詞,只有在《書懷百韻》自注中,他曾這樣寫道:「予先祖國朝公相,晉陽佐命,食采於並、汾也。」但到了溫庭筠時,已是「采地荒遺野,愛田失故都」了。這就說明他雖祖籍太原,但並不是成長或出生於太原。


  雖然他的作品中提到故鄉太原的次數很少,但描寫江南風光的詩詞卻特別多:「淮南遊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相和歌辭·堂堂》)、「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敕勒歌塞北》)、「江上柳如煙,燕飛殘月天」(《菩薩蠻》)。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溫庭筠的出生地或成長的地方是在江南,就是吳中松江附近,太湖之濱。至少在他的心中,他是把吳中作為自己的故鄉的,否則就不會自稱是「吳客」「江南客」,並把回吳中稱作「歸江東」。

  溫庭筠在吳中一帶度過了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時代,這就不難理解他詩詞的藝術風格為何帶有明顯的南方色彩,辭藻濃艷、色彩華麗,因為南方氣候溫暖如春,鮮花常開,芳草萋萋,蜂蝶飛舞,這些皆是色彩艷麗的畫面;也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為何大多情感濃烈,而他的性格為何又如此敏感多情,因為比起北方人來,南方人的性格更為感性細膩一些。一個人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記憶是最鮮明深刻且難忘的,吳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人文景觀為溫庭筠的詩詞創作提供了大量美好的素材,並使他形成了溫婉綺麗的詩詞風格。

  更重要的是,吳中的日子單純而又快樂,那時候,溫庭筠對一切都充滿了美好的想像。以至於在以後的歲月里,每每因受到挫折而痛苦不堪時,他都會拿這段日子聊以慰藉。他在吳中一直居住到壯年,包括後來出塞和入蜀,他的居住地仍是吳中。溫庭筠對吳中的感情可謂是深刻的,即便後來移居京城長安鄠郊,他心中仍不忘自己的故鄉。而在他漂泊他鄉,苦寒無依的日子裡,吳中永遠是他心中最溫暖的地方。

  三

  溫庭筠描寫家鄉吳中的作品有很多,這首《春洲曲》和《偶題》一樣,同樣描繪了一幅江南風光。

  韶光染色如蛾翠,綠濕紅鮮水容媚。

  蘇小慵多蘭渚閒,融融浦日鵁鶄寐。

  紫騮蹀躞金銜嘶,堤上揚鞭菸草迷。

  門外平橋連柳堤,歸來晚樹黃鶯啼。

  ——《春洲曲》

  遠山似乎被染成了青黑色,猶如女子的眉毛一樣美麗。綠色的植物經過水汽的浸潤看起來既濕潤又鮮嫩,鮮艷的花朵看起來也更加嬌媚。蘇小小常常懶得出遊,太陽暖融融地照在洲浦上,這時水鳥好像也安靜地睡著了,在蘭花盛開的水邊,一切都顯得那麼悠閒而寧靜。然而,這種寧靜被打破了。河堤上,套著漂亮馬嚼子的駿馬一邊緩慢行駛,一邊嘶叫。這時,騎馬的人兒突然揚起了手中的鞭子,肆意地馳騁起來。這情景看起來是那麼迷人。大門外,長長的岸堤上種滿了柳樹,與一座座橋相連。黃昏時歸來,樹上黃鶯的啼叫聲悅耳動聽。

  春日的江南真的是風光無限好啊!

  這首詩傳遞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美麗的風景、懶散的主人公和她閒適的心情。蘇小小的慵懶、水鳥的靜謐、駿馬的緩慢行駛,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懶懶的。但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疑問:究竟是慵懶的環境決定了作者慵懶的心情,還是作者慵懶的心情決定了慵懶的自然環境?恐怕是互有影響吧。也許只有像溫庭筠這樣悠然自得的人才會發現並且享受生活中這細小的慵懶和閒適,不管如何懷才不遇、生活如何落魄,他依然有雙發現生活之美的眼睛和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這是一個詩人該有的性情。只有擁有這樣的細膩和敏感,他才能寫出令世人沉醉的詩篇。

  這首《春洲曲》和《偶題》《吳苑行》《惜春詞》《楊柳枝》一樣,描寫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景物在其詩詞中出現的次數多得無法盡數,這是其他詩詞作家所不能比的。溫庭筠為何如此喜歡描寫春天?這固然和他的家鄉在江南,而江南溫暖如春,以及對春天有深刻的印象有關,但同時也和他個人的性格和審美情趣有關。溫庭筠雖然一生坎坷,但他的性格卻是積極樂觀的,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並樂於享受生活,願意去歌頌美好的事物,所以春天、愛情就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而對秋天,他則很少描寫,這一點和愛描寫秋天的李商隱有明顯的不同。

  春天的閒適、慵懶的美好意境成了他的追求,而這種閒適悠然的意境卻是多少人嚮往而不得的。他們並非得不到,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追逐名利上。與其他詩人相比,溫庭筠的大部分詩詞或許陷入了小情小愛中,與那些終日憂國憂民的詩人的作品相比,也許多少有點兒女情長。

  年少的溫庭筠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除了苦讀詩書、志存高遠之外,盡情享受家鄉吳中的美麗風光和少年的大好時光。不可否認,溫庭筠的青少年時代是快樂無憂的,這一點從他諸多描寫家鄉的詩詞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的青少年時光實在是太美好了,留給他的記憶也太深刻了,以至於他以後每次寫家鄉吳中的詩作時總能信手拈來,而且是那麼的自然動人,毫不做作。

  此時的溫庭筠對未來懷有太多美好的希冀。但他知道,要想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光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要行萬里路、接觸社會、感受現實,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不是能夠實現。

  這個想法一旦形成,溫庭筠就在心中盤算具體的行程。他曾在求仕的道路上做了一些努力,但卻沒有任何結果。此時的他雖已成家,但成家尚未立業,何時才能實現心中的宏圖大志?溫庭筠心中有些著急。終於,在二十八歲這一年,他的邊疆之旅開始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