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經世濟國的人生理想,少不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溫庭筠在自己的家鄉吳中度過了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已經實現了「讀萬卷書」,所以他迫切想要「行萬里路」。
於是他來到邊塞,來到蜀地,這裡的風光令他沉醉,但更多的事情刺激著他的心靈,使他寫下了一首首詩篇。在這些作品中,他傾訴著對祖國的熱愛和擔憂,也表達著對朋友、對邊疆將士的關懷。在這山水之間,他留下了自己濃濃的深情。
一
蒼莽寒空遠色愁,嗚嗚戍角上高樓。
吳姬怨思吹雙管,燕客悲歌別五侯。
千里關山邊草暮,一星烽火朔雲秋。
夜來霜重西風起,隴水無聲凍不流。
——《回中作》
這是一首以邊塞生活、景物為題材的作品。回中指的是回中道,南起干河河谷(今陝西隴縣北),北至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因途經回中而得名,為關中平原與隴東高原之間的交通要道。漢武帝時為行路方便修回中道,為絲綢之路中的一段。這是作者出塞時途經回中道而寫的一首詩。
作者在詩中這樣寫道:遠遠望去,蒼茫的天空一片迷濛,蕭蕭秋色讓人心生愁緒。獨自登上高樓,陣陣「嗚嗚」聲傳來,是邊防駐軍吹響了號角。此時的情景讓人不禁想起一些淒涼的畫面:吳地的歌伎為排遣心中的哀怨吹起了雙管,荊軻大聲悲歌,正在辭別燕太子丹。這些畫面和眼前的景色多麼相似。
再看此時的邊塞,一望千里,一片遼闊,草木淒淒,暮色蒼茫。山頂燃起烽火,火光閃耀,更襯托出北方秋天的蕭瑟。夜晚來臨,寒霜濃重,陣陣西風使天氣更加寒冷,這時的隴水沒有一點聲息,因為它早已凝結成冰,再也不能暢快地奔流。
這一幕日暮邊關廣闊的景象,寓情於景,不但描繪了蒼茫的邊塞風光,也抒寫了守衛邊塞的駐軍之苦,更寄託著作者客游邊地的愁懷。作者在這首詩里並沒有刻意地渲染愁緒,而是著重描寫邊塞風光和景物,以景抒情。但讀者通過自己的領悟即可體會秋天之蕭瑟、戍邊之艱辛,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的「苦」。
作者有什麼苦?一為國家苦。國勢衰微,軍隊的戰鬥力不斷下降,邊塞往日的無限風光不再。二為自己苦。自己滿腹才學,滿腔抱負,至今卻仍毫無建樹,報國無門,只能在此流連輾轉,不覺嘆息。自己的心情就如「重霜」「西風」「隴水凍不流」一樣悽苦與悲涼。
作者為何有這樣的苦?當然與這次出塞看到的一切有關。溫庭筠此次的邊塞遊歷是從長安出發,經過回中道向北至涇州一帶,再過西堡塞北,出塞至敕勒川、陰山之地,然後折回再向南行,至綏州。他出發時秋高氣爽,回來時已是白雪皚皚,即是次年的冬天。出發的時間和地點可以從溫庭筠的另一首邊塞詩《西遊書懷》中得知:「渭川通野戍,有路上桑乾。獨鳥青天暮,驚麏赤燒殘。高秋辭故國,昨日夢長安。客意自如此,非關行路難。」
在歷時近一年半的邊塞遊歷中,溫庭筠親眼看到了戍邊將士的疾苦、邊塞的淒涼和國勢的衰微,而此時的他已經二十多歲,尚未有一絲功名,所以他無法為改變國家現狀、分擔人民憂愁做任何事情,年少時立下的效仿先祖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志向也未曾實現,這都讓他感到愁苦。
此時,溫庭筠由於種種原因尚未參加科考,因此也沒有機會取得功名。
他又無法一展抱負,不免心中憂愁,只能借遊歷來一覽祖國河山,親眼見證國家的現狀和人民的疾苦。這種經歷增強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更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使他有了更多的寫作題材。
溫庭筠一生中有過多次遊歷的經歷,有主動為之,也有後來被貶時的無奈之舉,他也因此留下了大量以邊塞生活、景物以及遊歷經歷為題材的作品。
這首《回中作》不多言情只描繪景色,而情卻蘊含在景中,讀起來更覺意蘊綿長。這是溫庭筠一貫的寫作手法。也因如此,這首詩被王夫之評價為溫庭筠唯一「純淨可誦」的作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溫庭筠自知自己的渺小無知,所以要借這次遊歷生涯豐富自己。在這次出塞途中,他留下了多首作品,這些作品豐富了他的詞作內容,使這個「花間鼻祖」不僅有靡靡之音,更有憂國憂民、描寫各地風光的大氣深沉之作。
二
燕弓弦勁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點黃塵起雁喧,白龍堆下千蹄馬。
河源怒濁風如刀,剪斷朔雲天更高。
晚出榆關逐征北,驚沙飛迸沖貂袍。
心許凌煙名不滅,年年錦字傷離別。
彩毫一畫竟何榮,空使青樓淚成血。
——《塞寒行》
《塞寒行》是溫庭筠此次出塞時所寫的另一首新樂府詩。在這次出塞的過程中,他寫下了許多詩篇,如《西遊書懷》《回中作》《過西堡塞北》《敕勒歌塞北》《邊笳曲》等,我們正是從這些作品中判斷出他此次出塞的時間和路線的。
而這首《寒塞行》是在溫庭筠此次行程即將結束時所作的,寫得更是蒼勁有力、氣勢恢宏,畫面感十足。
燕地所產的弓箭素為良弓,弓弦強勁有力。屋頂白茫茫的一片,那是因寒霜降落在瓦片上。寒風中,一隻只大雕撲簌簌地落下,斜視著這平川田野及蒼茫的大地。狂風驟起,塵土飛揚,正在悠閒踱步的鴻雁被嚇得四散飛去。
放眼望去,白龍堆下,一匹匹戰馬呼嘯而來,足有成千上萬匹,氣勢壯觀。波濤滾滾的黃河和戰馬一起朝前狂奔,寒風迎面襲來,戰士們的臉上猶如被刀割一般。這狂風把天上的雲彩都吹散了,天空不再迷濛,而是變得更加清澈高遠。
傍晚時分,戰士們騎上駿馬飛奔跨出榆關,這次的征程是北征。一路上,沙土狂嘯,飛迸進戰士們所穿的隨風飄揚的貂袍里。
縱然「霜封瓦」「風如刀」「驚沙飛」,條件如此艱苦和惡劣,但我們有「弓弦勁」「千蹄馬」,有如此牢固的防備,北征一定會取得勝利。當初征戰時,戰士們懷著建功立業、名垂史冊的雄心壯志,可現在和家人的書信中總是充滿了離別的愁緒。即使有朝一日能像那些君王一樣把自己的彩色畫像留在凌煙閣上,也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因為這些虛名換不回一年又一年妻子獨守空房的孤獨和眼淚。
《回中作》表達的是國家衰亡而自己不能報效祖國的愁苦之情,這首詩表達的則是對常年征戰、戍守邊塞而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戰士的同情。詩中既描寫了戰士們威武的英姿和對北伐戰爭必勝的信心,也描寫了邊疆條件的惡劣,以及戰士們的思家情緒和厭戰情緒。縱然人人都有一顆報國之心,都願意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但他們畢竟都是凡人,常年征戰,駐守在條件惡劣的邊疆,無法和家人團聚,怎麼可能沒有厭煩情緒呢?而家中人的望眼欲穿和重重擔憂,又怎能不讓他們感到痛楚呢?
頭八句全部描述邊塞生活環境的艱苦和常年征戰的戰士們的疲憊,這正是為了襯托後四句戰士們想念家人、厭煩戰爭的情緒。條件這麼艱苦,戰功又常常被高官們搶去,朝廷上下的官員又過著荒淫腐敗的生活,戰士們怎麼能毫無怨言地打仗呢?這首詩字字句句透著蒼涼,一如作者的心情。
戰士們的痛楚也是溫庭筠的痛楚。溫庭筠經過一年多的邊塞遊歷生涯後,對邊塞的艱苦條件和戍邊將士的疾苦已經有了很深的體會。此時,他的心情也和剛剛入塞時有了很大的不同。剛剛來到邊塞時,他還是躊躇滿志的,所以眼中看到的多是邊塞的豪邁風光,心中想到的多是自己的愁苦。而現在,遊歷邊塞一年之久,他看到的和想到的更多了:邊塞有的不僅是豪邁的風光,還有異常艱苦的自然條件;自己心中縱然有再多的愁苦,但和戍邊戰士們心中的苦比起來又算什麼呢?
晚唐時期,國勢衰落,朝廷腐敗,邊疆常年戰亂,這些都刺激著溫庭筠的心。他正處於才華橫溢、年輕氣盛之際,一腔抱負還未施展,看到此情此景怎能不唏噓感嘆。這次出塞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鄉吳中,也是他第一次親自去感受這個國家,雖然這一切令他心酸,但他建功立業、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更加堅定。
溫庭筠此次出塞最後到達的地方是綏州。他在遂州待了較長一段時間,因為當時遂州的節度使是李寰,他曾經拜訪過李寰,希望在其幕府上做一個幕僚,但未能得到機會。也許,這讓溫庭筠對現實產生了一絲沮喪感,於是他離開遂州,結束了這次出塞之行。
政治上的失落讓溫庭筠不得不轉向山水之歡。
三
一重山色,幾多深情,蜀地之游固然讓溫庭筠看到了許多美景,但映入他眼帘、觸動他情懷的不僅僅是美景,還有晚唐社會人民艱苦的生存狀況。這首《錦城曲》就是他為蜀地的絲織女工鳴不平而作的。
蜀山攢黛留晴雪,簝筍蕨芽縈九折。
江風吹巧剪霞綃,花上千枝杜鵑血。
杜鵑飛入岩下叢,夜叫思歸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盡,文君織得春機紅。
怨魄未歸芳草死,江頭學種相思子。
樹成寄與望鄉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溫庭筠離開利州後,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進,來到了劍門。劍門在劍州普安郡治之北,有大小兩座劍山,劍門乃四川之門戶,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天險。
在這裡,溫庭筠結交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是位蜀將,頗有些功名。溫庭筠和這位朋友話別之後,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進,此時已是秋天。之後,他經綿州、漢州,來到了成都。據考證,此時應當是大和四年(公元830 年)的冬季。溫庭筠在成都待了比較長的時間,並在這裡寫下了《錦城曲》。
這首詩的開頭就為我們描述了絲織女工的惡劣的生存環境:一座座山峰像竹筍一樣密集地攢在一起,遠遠望去黑壓壓的,有點陰森可怕。高聳的山峰被常年的積雪覆蓋,閃耀著一道道寒光。站在山巔之上往遠處眺望,峨眉、青城浮在雲端,像一簇簇青黛色的蕨芽,蜿蜒曲折地聚在山巒的四周,看不到邊際。蜀地的山勢攝人心魄,頗為兇險,這樣的山勢若是觀賞起來自然是極美的,然而對於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則是極恐怖的。若是住在這裡,恐怕出山一趟都很難。正是因為有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那些絲織女工才被囚禁在了這裡。
但作者並沒有把這些說出來,只是通過描述山的險峻讓讀者去聯想他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內容。接下來,作者把目光轉向了絲織女工所織的錦。精美的錦在江風的吹動下飛舞著,像是從天上剪下來的彩霞,錦上的花紋就像滿山綻放的紅杜鵑。這裡既是讚美錦,也是讚美心靈手巧的絲織女工,更是表達了對她們的同情。像杜鵑花一般美麗的錦背後凝結的是女工們的血。
寫完杜鵑花,再寫杜鵑鳥。杜鵑飛入岩下的花叢中,夜晚傳來它們的啼叫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分明就是絲織女工們的心聲。蜀地的山水蕩漾著絲織女工的滿滿的、濃濃的思鄉情懷。這些絲織女工是被騙來織這些錦緞的,她們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織了進去。
一代女工的魂魄尚未歸來,另一代女工已經死去,這些冤魂化為怨鳥不停地啼哭,連芳草也承受不了她們的傷心。絲織女工哭死於樹下,她們都化為紅豆,如今相思樹都已長大結子。相思樹望著故鄉的方向沒有停止過哀號,蜀地荒涼,滿目瘡痍,難以逾越。
這首詩帶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一開始是蜀山攢黛、白雪覆蓋的動人景色,最後卻是白骨荒涼的白帝荒城,這就是絲織女工們從開始幻想到幻想破滅的心路歷程。其實這也表達了作者希望國家能重振雄威的願景。晚唐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民不聊生,屍骨荒野,而朝廷依然殘酷地壓迫人民,唐朝已接近滅亡。溫庭筠個人命運的無奈其實也是時代變化的必然結果。
溫庭筠的這首詩寫得十分大膽,他同情女工、怨恨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冒著一定風險的。但這就是溫庭筠的個性,他不會膚淺地歌頌美景,也不會對絲織女工的悲慘命運採取冷漠的態度,而是感同身受,為女工們鳴不平,痛斥社會對她們的不公。所以,溫庭筠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絕不是一些人所說的那種只會靡靡之音的作家。
因此,讀溫庭筠的詩詞,一定要去體會作者背後的感情,設身處地地去想作者之所想。因為他的作品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刻得多。
由此看來,溫庭筠的蜀地之行並不是百無聊賴地遊走,而是去觀察社會,體驗人民疾苦,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尋找機會。他沒有忘記自己心中想要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宏圖大志。只是這個時代的產兒,哪怕心中有再多的抱負,都無法得到施展,因而只能選擇寄情山水。
四
維舟息行役,霽景近江村。
並起別離恨,似聞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遠水霧猶昏。
王粲平生感,登臨幾斷魂。
——《旅泊新津卻寄一二知己》
新津縣屬蜀州,在成都西南。這首詩是溫庭筠離開成都以後在新津江村停留時所作,「一二知己」指的是他此次在成都結識的友人。
旅行中稍作休息,船隻停泊在新津江村附近,此時雨停了,天氣放晴。
心中許多別離的愁緒突然全部湧上來。高高的枝頭上,月亮剛剛升上來,遠處的水面霧蒙蒙的一片,非常昏暗。當年,王粲到荊州拜謁劉表卻未遂,他的心情該是何等惆悵啊。
溫庭筠的此次蜀山之行不僅是想遊歷,同時也是想為自己尋求有所作為的機會,而想有所作為光憑自己是不夠的,他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也需要機會。
溫庭筠想去拜訪一個人,這個人叫李德裕。李德裕是丞相李吉甫之子。
溫庭筠在成都之時,李德裕在四川任節度使不久,當時西川幕中能人不少,有段全維、劉三復、韋徇、張周封、李蟾、孫景商等,溫庭筠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這其中的一員,藉助李德裕的力量在政壇上有所作為。為了等待拜謁李德裕的機會,溫庭筠在成都一直從冬天等到春天,才終於見到了他。見面之後,兩人聊國家、聊政治,聊得非常投機,但因種種原因,這次拜謁沒有什麼結果,溫庭筠並沒有從李德裕那裡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也沒有成為西川幕中的一員。溫庭筠心中當然非常失望,但他並沒有怨恨李德裕,倒是從此和他結下了良好的情誼,並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政見。
既然此次拜謁沒有結果,溫庭筠不得不就此離開成都,坐船南下,在新津村停留時他寫下了這首《旅泊新津卻寄一二知己》,而這一二知己可能就是他在西川幕中結識的友人。這首詩透露出溫庭筠渴望得到發展機會卻不得的失望心情,他在結尾寫道:「王粲平生感,登臨幾斷魂。」當年王粲到荊州拜謁劉表未遂,心情惆悵,而今天自己拜謁李德裕也未遂,心情也和當年的王粲一樣失落。
他離開蜀地,並未沿來時的路線,而是沿長江從戎州往東出巫峽。他本來還有渡瀘水而南行的打算,但卻因心情失落,向南駛出了很短的行程,剛剛到達距離成都不過六百里的戎州就作罷了,而新津正是這短距離南行中的一個碼頭。溫庭筠曾在大約二十年後寫詩一首紀念巫峽行:「一別黔巫似斷弦,故交東去更悽然。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雲飛二十年。」(《送崔郎中赴幕》)至此,溫庭筠的蜀地之游結束。
出塞和入蜀是溫庭筠遊歷生涯的開始,這段經歷使他領略到了祖國的風土人情和山水風光,也親身體驗了邊疆將士、絲織女工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溫庭筠對這一切傾注了濃濃的感情,由此對國家、對民族懷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
在蜀將身上,溫庭筠看到的是國家殘敗的現狀。對國家傷害最大的不是外敵的入侵,而是自身的腐敗變質。如果國家內部已經病入膏肓,自然會不堪一擊。這一切讓溫庭筠感到無比沉重,他想為國家做些什麼。但是,無功無名,也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他能為國家做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他必須為自己尋找機會!
就此,溫庭筠拉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