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走上仕途,溫庭筠來到了長安。
在長安,他結識的各種各樣朋友,皆是在為走上政壇尋找機會。
隨著丞相被貶、太子被害,他原本的期望落了空。
失去朋友的日子裡他格外痛苦,只有用一首首詩篇告慰朋友的英靈,撫慰自己受傷的心。
一
溫庭筠離開蜀地之後,來到了京城長安,希望在此尋找發展的機會。經過幾番努力,他終於有機會在太子李永府上做門客。溫庭筠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今日終於有機會在太子門下做文字工作,也算是相當滿足。他和太子李永相處得頗為融洽,也盼望著這是他實現經世濟國理想的第一步。但太子之位素來不好坐,李永的政敵們天天謀算著他的太子之位。即便太子已經非常小心謹慎,卻還是被他們抓到了把柄,並將他投入了獄中。他們不但要害死李永,還要將太子一派一網打盡。作為太子的輔導老師及其府上的門客,溫庭筠也被捲入了這場政治鬥爭。
為將太子置於死地,政敵們讓溫庭筠揭發太子的過失,可他怎麼可能揭發太子?但是在朝廷的逼迫下,他又不能不從。於是,溫庭筠無奈地以此詩作答。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
穠桑繞舍麥如尾,幽軋鳴機雙燕巢。
馬聲特特荊門道,蠻水揚光色如草。
錦薦金爐夢正長,東家咿喔雞鳴早。
——《相和歌辭·常林歡歌》
宜城真的是一個經濟富饒、繁花似錦的地方。城市周圍到處是晴沙、碧水,綠頭鴨在水中嬉戲,歡快地叫著。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真是舒服自在又安定啊。繁茂的桑樹葉圍繞著農舍,麥穗猶如狗尾巴一樣大,遠遠望去,麥浪滾滾,竹籬茅舍,到處生氣勃勃,一片豐收的景象。農家院裡,傳來紡車幽幽的嗡嗡聲和織布梭子的刮刮聲,真是一幅「你耕田來我織布」的美好景象啊。國家多年沒有戰火,人民安居樂業,城市和鄉村都是一片繁榮的景象。荊門大道上,不斷響起「嘚嘚」的馬蹄聲。宜城的水自豪地散發著光芒,碧水遼闊,就猶如美麗的大草原。旅館裡的衾被都是錦制的,房中的香爐都是金屬做的,香爐里燃著薰香,在這樣的房間裡睡覺,夢似乎也比平日做得更長。這樣的好地方,真是讓人戀戀不捨,可惜雞早早地鳴叫了,我不得不趕路了。
在這首詩里,作者寫盡了宜城的繁華。「酒熟」並非指真的有酒,因為人民富有才有糧食可以釀酒。「花覆橋」是寫宜城這個地方花團錦簇,環境優美,花都把橋覆蓋了。「麥如尾」指麥子顆粒飽滿,像狗尾巴一樣大,可見莊稼收成很好。「雙燕巢」指家中夫婦二人都在,說明沒有戰爭,男人不用去打仗。
荊門道上,作者沒有寫小商小販手推車,而寫馬聲不絕於耳,說明這裡繁華,因為有錢人才買得起馬。路上車水馬龍,水面遼闊如碧,看來陸上和水上的交通也很發達。就連旅館裡都是「錦薦金爐」,可見這個城市的繁華程度。
這完全是一座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優裕的城市,而這裡就是太子李永的封地。朝廷逼溫庭筠檢舉揭發太子,溫庭筠卻寫了這樣一首詩給他們。太子的政敵們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勃然大怒,這哪裡是檢舉揭發,完全是歌功頌德。這座城市在太子的治理下如此安定富饒,可見太子的才能非同一般。這樣的太子只會有功,怎麼可能有罪呢?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贊宜城(太子的封地),實際上是誇讚太子。「在他人治理下的其他城市能有宜城這樣繁華嗎?這樣的太子你們為什麼還要去費盡心思找他的罪責,從而迫害他呢?」這實際上是溫庭筠對那些迫害太子之人進行的指責和質問。
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子遭人陷害,溫庭筠自身難保,如果他能順勢而為,說幾條太子的罪狀,也許他的命運就會改變,但溫庭筠偏偏是個硬骨頭,不僅沒有對太子落井下石,和那些迫害太子的人同流合污,反倒逆流而上替太子說話,足見他身上的凜然正氣,也足以說明他對太子的一腔真情。尤其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東家呃喔雞鳴早」,更是別有深意。這不僅是說作者留戀宜城這個地方,雞已經啼叫了,自己仍然不捨得離開,而是說即便依依不捨也必須要離開,這是被逼無奈,說明溫庭筠的心中已經明白自己接下來要面對的形式會很嚴峻,將要走的路會很艱難,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去面對。他也明白寫了這首詩就會得罪一些人,但他絕不會因此而向他人低頭。
事實也正如溫庭筠料想的那樣,他的確因為太子和李德裕的事情受到非難,以至於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榜上無名,一生幾乎沒有任何功名,四處顛簸,困苦不堪。但他的一生並沒有因此而碌碌無為,他的詩詞就是對他人生歷程的最好詮釋,他的人格永遠閃耀著光輝。
二
一拋蘭棹逐燕鴻,曾向江湖識謝公。
每到朱門還悵望,故山多在畫屏中。
這首詩的原題是《贈鄭征君家匡山首春與丞相贊皇公游止》,是一首贈別詩。鄭征君是溫庭筠的一個朋友,古代稱受朝廷徵召而未赴的士人為征君。「家匡山」指的是鄭征君隱居的地方,為現今廬山北面的山脈。「首春」指的是初春。
丞相贊皇公就是指當時的丞相李德裕。這首詩是溫庭筠和丞相李德裕在鄭征君家中做客時所作。
溫庭筠在成都結識了李丞相,此後便和他成了朋友。唐文宗去世以後,武宗繼位,李德裕得到重用,被封為丞相。李德裕輔佐唐武宗制定了許多復興國家的政策,國家一時間出現了興旺的跡象。溫庭筠非常支持李德裕的政見。
當時,支持李德裕的人形成了「李黨」,而支持牛僧孺﹑李宗閔的人形成了「牛黨」,一時間兩黨相爭,溫庭筠也陷入其中。
讓我們再回到這首詩:鄭征君厭倦了漂泊清苦的隱居生活,想要去追逐功名利祿。「拋」與「逐」字相互對立,代表著兩種生活態度。昔日漂泊江湖、謝絕仕途、寄情山水、皈依佛道的謝靈運是我們的精神偶像。然而今天,鄭征君的心靈被名利羈絆,變得浮躁起來。既然這樣,進入官場後應該春風得意才對,為何每次走到朱門前卻猶豫惆悵、惴惴不安呢?唉,人在官場身不由己,鉤心斗角,爾虞我詐,天天戰戰兢兢、小心翼翼,還不如我行走江湖時自由自在。
這首小詩很簡單、含蓄而又有意境。特別是「每到朱門還悵望」的「望」
字用得頗有深意。他在望些什麼呢?是高官俸祿嗎?不,他「望」的是畫屏中的「故山」,是原來的歸隱生活。人的心靈是多麼矛盾啊!歸隱山林時覺得生活寂寞清冷,渴望繁華的名利場,出來為官後又覺得不自在,懷念以前無拘無束的隱居生活。這首小詩把鄭征君內心的矛盾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矛盾心理其實很多人都有,一方面渴望入世,獲得世俗的名利;另一方面又渴望出世,不受世俗枷鎖的捆綁,過簡單平靜甚至超脫的生活。溫庭筠心中又何嘗沒有這樣的矛盾呢?
所以,在詩的結尾,溫庭筠對朋友做了這樣的勸慰:「故山多在畫屏中。」「『故山』是我們靈魂的一方淨土,但是現在只能在畫屏中尋找,這種無奈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世間確實有隱居山野甘守寂寞一直到老之人,可惜你鄭征君不是這樣的人。」這一句既是作者對朋友不能恆守本心、安貧樂道的諷刺,又是對他的一種勸慰。
溫庭筠的小詩寫得淡遠、雅正,本詩也有這個特點。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揭示出主人進退皆矛盾的心態,語言樸實但又不失韻味。這首小詩也說明溫庭筠的作品並非只流於辭藻華美瑰麗,也可以清淡質樸。不管是什麼樣的語言風格,溫庭筠皆能寫得耐人品味。
這首詩不僅是在規勸鄭征君,也是寫給作者自己的。從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可以得知,此詩是溫庭筠和李德裕一起在鄭征君家做客時所作,而溫庭筠結交李德裕,正是希望李丞相能在政壇上幫助自己,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在這點上他和鄭征君又有什麼不同呢?溫庭筠在家鄉吳中的生活平淡而又寧靜,此前的出塞和入蜀雖然生活清苦,但也逍遙自在。但他仍然渴望著能通過各種方式取得世俗的功名,在這方面,他並不比鄭征君清高多少。在溫庭筠的心中,何嘗沒有歸隱和入仕之間的矛盾呢?所以,這首詩既是寫給朋友的,也是寫給他自己的;既是委婉地諷刺朋友,也是無情地嘲笑自己。其實,溫庭筠的很多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與其說是寫他人,不如說是寫自己;看似寫此,其實寫的是彼;看似說的是古代,其實諷刺的是現實。所以,讀溫庭筠的作品,需抽絲剝繭,由表及里,才能真正了解他所要表達的世界。
三
走上仕途的路無非有兩條,一是朋友的舉薦或幫助,二是參加科舉考試。
丞相李德裕和太子李永的去世,使他的第一條路走不通了,他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溫庭筠對參加科考信心滿滿,但當命運的天平即將向他傾斜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逆轉。溫庭筠捲入丞相李德裕的政黨之爭,又受到太子李永事件的牽連,被取消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第二條路又被堵死了,溫庭筠經世濟國的理想再次被擊碎。他只能在詩歌中抒發苦悶的心情。
其一
呂公榮達子陵歸,萬古煙波繞釣磯。
橋上一通名利跡,至今江鳥背人飛。
其二
目極雲霄思浩然,風帆一片水連天。
輕橈便是東歸路,不肯忘機作釣船。
其三
煙水何曾息世機,暫時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漁舟更不歸。
——《渭上題三首》
這是作者在渭河橋上寫的三首小詩。
第一首:姜子牙與嚴子陵都曾經隱居山林,都曾經在河邊垂釣,但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享盡榮華富貴,一個卻一生隱居在千里煙波之處。這就說明,嚴子陵是真隱士,而姜子牙卻以隱居吸引周文王的注意。這世上有許多追逐名利的人,不過直到今天,那些江鳥都厭惡暗藏心機、追名逐利之人。
在許多人的心中,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打天下,為強周滅商做出了不少貢獻,在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但溫庭筠卻沒有人云亦云,而是敢於從另一個角度否定姜子牙,說其不過是沽名釣譽之徒。這說明溫庭筠骨子裡確實有清高的一面,但也有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渴望功名,一方面又唾棄功名,或許這就是古代文人的士人情懷。
第二首:把目光投向遠方,心中更有一股浩然之氣,廣闊的海面上,水天相接,景色壯觀。如此美麗的河山和湖海,只需要一條小船就可以享受,快樂無憂的日子其實很容易就能得到。然而,名利對人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人們終究抵擋不住,想來真的是有些可悲啊。
杜牧曾作過一首《懷紫閣山》,其中這樣寫道:「百年不肯疏榮辱,雙鬢終應老是非。人道青山歸去好,青山曾有幾人歸。」此詩和溫庭筠的這首詩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在這首詩里,溫庭筠繼續表達對名利的態度,誰都羨慕閒雲野鶴的日子,可誰也不肯放棄對名利的追逐。
第三首:美麗的山水風光、恬淡的生活確實令人嚮往,就連短暫留戀其中也讓人不捨得離開。但是這種生活的吸引力還是不如名利的誘惑力大,不然怎麼連姜子牙這樣有德才的人也放棄了大半生的隱居生活,奔向了名利場。姜子牙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無法拋卻名利心了。清高的溫庭筠再次流露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心緒。
這三首小詩都是在表達作者的名利觀,溫庭筠對追逐名利之人的不屑、對名利場的厭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展現。在他的眾多作品中,這是少有的清晰地表達他名利觀的作品。對於在名利和歸隱之間該如何抉擇,溫庭筠一直是矛盾的,但他經世濟國的理想卻是強烈的,因此,他無法完全拋卻名利觀。他一直希望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那麼,他又為何對功名如此唾棄呢?
溫庭筠的一生雖坎坷,但他本性樂觀,大多時候對生活都充滿了激情,但此時此刻,他卻顯得有些悲觀,對現實的不滿和失落難以言表。其實,他心中本來也渴望像姜子牙那樣建功立業,只是科舉屢試不第讓他對功名產生了厭倦。
對溫庭筠來說,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幾乎是他實現個人理想、報效國家的唯一途徑,他也知道依靠自己的才華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但沒曾想到現實是如此殘酷,他受到太子事件的影響,被取消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唯一的路被堵死了。對朝廷的失望、對小人的憎恨、對國家的無奈和對自己的悲哀,這一切都讓他對現實生活感到厭倦,對名利場更是厭惡至極,而對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則更加嚮往。說是逃避也罷,說是對人生新的認識也罷,總之在這個時候,溫庭筠真的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來調適心情,思考人生,重新計劃未來。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他寫下了這首《渭上題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