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導讀> 第四屆諾貝爾文學獎(二)

第四屆諾貝爾文學獎(二)

2024-08-16 01:08:06 作者: 趙志卓
  作者簡介

  何塞·埃切加賴於1832年4月19日生於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一個富裕且平凡的家庭,但我們不得不說,埃切加賴是個天才。

  埃切加賴在木爾西亞度過了童年時代,他父親當時在那裡的學院負責希臘學研究工作。14歲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公立工程學院,以孜孜不倦的好學態度和敏銳透徹的鑽研能力聞名全校。1854年,埃切加賴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於馬德里土木工程學院。

  此後,他成了著名的數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還擔任過數學教授、自然科學院和語言科學院院士,發表過《大眾科學》、《現代物理理論》等論著。

  這樣一個走在科學領域前端的學術家卻突然有一天棄教從政,出人意料的是,作為一個政客,他依然是成功的。他先後擔任國會議員、內務大臣、公共工程大臣、經濟大臣、財政大臣和國家銀行總裁等職務。

  可是,這還不是埃切加賴戲劇性一生的結束。在他正權傾一時的當,又突然辭去了所有公職,棄政從文,開始戲劇創作。可以想像,這個決定在當時是多麼矚目,不論是在政壇還是文壇,都引起了強烈的震動。那些政治家們和文學家們都在以不可思議的眼光注視著這位天才究竟能在戲劇界掀起什麼樣的波瀾。

  其實,埃切加賴對戲劇的熱愛早在少年時代就產生了。1874年,就是埃切加賴宣布退出政界的那一年,他有生以來拿出了第一個劇本《存根簿》,或許賴於他西班牙銀行總裁這一出身,這部與銀行有關的作品大獲成功。此後,他埋頭於劇本創作,筆耕不輟,每年以退出三四部的速度,竟寫出了一百部巨作,成為西班牙戲劇史上少有的多產作家之一。

  他早期的劇本《復仇者之妻》(1874)和《在劍柄里》(1875)的公演受到了熱烈的讚譽,這預示著西班牙戲劇的黃金時代再一次到來。《復仇者之妻》是埃切加賴的成名作,語言驚人,情節複雜。《在劍柄里》則表現了西班牙傳說中唐璜和兒子費南多的矛盾糾葛。

  《不是瘋狂,就是神聖》(1877)和《偉大的牽線人》(1881)是埃切加賴的代表作。《不是瘋狂,就是神聖》的主人公是一位正直、仗義的理想主義者,他為維護正義放棄個人的財富和前途而被認為是瘋子。《偉大的牽線人》描寫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因流言蜚語而招致不幸,逼得兩個年輕人走投無路而做出「越軌」行動。這兩部劇作在藝術上的重大成就,使埃切加賴享譽世界文壇。

  到了後期,埃切加賴的作品更加成熟,也已經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風格,如《唐璜的兒子》(1892)、《瑪麗亞娜》(1892)、《發瘋的上帝》(1900),都是上品佳作。

  除此之外,我們不得不提到他的《在柱子和十字架上》(1878)、《在死神的懷抱里》(1879)、《庸俗中的高尚》(1888)、《總是那麼可笑》(1890)、《被洗刷掉的污點》(1895)等。

  埃切加賴是個博採眾長的作家,讀他的作品,我們往往能看到莎士比亞的風格,又可以體味易卜生的藝術特色,還可以感受斯特林堡的戲劇氛圍。他常常能把自然主義的戲劇衝突放到浪漫主義的藝術環境中來展現現實主義的主題,可謂神來之筆。

  在埃切加賴身上,你不可忽視圍繞在他身上的天才之光,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所呈現出來的特質,即遵循「主義」又不被「主義」所困,他總能將所有優勢兼收並蓄並為我所用,然後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

  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具備一種強有力的震撼力,當然也震醒了1904年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於是,71歲的西班牙戲劇家埃切加賴同法國詩人米斯塔爾一起登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台。


  瑞典文學院特別考慮了兩位作家,認為兩人不僅在文學創作上已臻於極境,而且在人生的旅途上亦是如此———一位74歲,一位71歲。因此,學院認為不必再去花費時間爭論他們之間價值的高低。雖然學院只分別給他們頒發了一年獎金的半額,但如果有人覺得這份獎金的物質價值會削減兩位桂冠詩人的榮譽的話,那麼學院希望公開說明這一特殊情況,聲明這兩位獲獎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有資格獨占此獎。

  1916年9月4日,埃切加賴在馬德里的寓所病逝,享年84歲。第二年,他親筆寫的《自傳》出版。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偉大的牽線人》是一部四幕劇的短劇,講述一位頗具威望的銀行家胡立安,在恩人去世後,將恩人之子埃內托斯接到家中同住,並待其如親子。胡立安年輕的妻子特奧德拉卻看出丈夫心事重重,原因就是為那敏感而志向高潔的埃內托斯的前途著想。明事理的特奧德拉立刻表明,願意為了滿足丈夫的心愿而儘量多多給予那個可憐人一點愛。

  然而,夫妻倆對這位不速之客的愛引起了謝維洛一家人的妒忌。謝維洛是胡立安的親兄弟,他出於妒忌,聯合妻子和兒子中傷特奧德拉,指責埃內托斯和特奧德拉有姦情,試圖在胡立安和埃內托斯之間挑撥離間。

  最後,埃內托斯搬離了胡立安家,而胡立安受人挑唆一病不起,特奧德拉成了被人唾棄的娼婦。兩個備受流言蜚語折磨的人,最終投入到了對方的懷抱。全劇在埃內托斯憤懣怨恨的呼號聲中結束。

  2.主要人物

  胡立安:馬德里巨富

  胡立安是個富有而仁慈的中年人,他在聽說恩人遭遇不幸而留下一個孤苦無依的兒子時,便將兒子接到家中待為上賓。「你是我的大恩人,主人,因我虧欠你父親,你想索還,可成為這一家之主,你若不要,就把我當作第二個父親!」面對已經26歲而毫無作為的窮書生能說出這番話,可見胡立安的真誠、慷慨以及仁慈。

  事實上,他確實做到了,他待恩人之子猶如自己的孩子,想他所想,急他所急,事無巨細般地為他的喜樂、前程著想。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仁慈而富有的人也不免被流言所惑,在經受了種種考驗後,他仍然選擇相信流言,即使這流言令他一病不起。

  在胡立安身上看到他對恩人之子的前後反差,可以說是這部劇的主線,正是這種反差將流言的中傷反應到了一種極致。

  埃內托斯:貧窮的青年劇作家

  埃內托斯是個失去父親、無依無靠的貧窮青年。他多愁善感,在戲劇創作上有著才華卻不得施展。然而,在貧窮和不得志面前,這個青年卻始終抱有著正直的品性。當胡立安向他提出那個條件後,他毅然選擇後者,甘願把胡立安作為自己的第二個父親。但這並不能彌補他那敏感而自卑的心理,對於胡立安的優待,他認為受之有愧,因此當有人謠言中傷他們的感情時,他搬離了胡立安家,性格中的軟弱讓他決定獨自承受這一切。

  但埃內托斯的內心又有著強悍的一面。當他已經搬離胡立安家,遠離他的庇佑時,謠言中傷依然圍繞著他,這時,他再也無法忍受了,終於,隱藏在他心底里的委屈、忍辱迸發了,他將特奧德拉攬入懷中,向這個無情的社會發出最強烈的反擊。

  特奧德拉:胡立安年輕的妻子

  作為胡立安的新婚妻子,特奧德拉不但賢惠而且忠貞。如果胡立安總是想埃內托斯所想,那麼特奧德拉就是急胡立安所急,因為她是深深愛著並敬仰著自己丈夫的。於是,幫助並且愛護丈夫所鍾愛的義子埃內托斯就成了這位年輕妻子分內的事。

  而在年齡上,特奧德拉與埃內托斯又相近,於是特奧德拉與埃內托斯建立起一種近似手足的感情。可是,這清白的不能再清白的感情卻讓流言蜚語有機可乘,鑽了空子。特奧德拉夾在丈夫與義子之間是孤立無援的,這讓她痛苦不堪,但最終她還是決心與埃內托斯劃清界限。然而,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並沒有因此而終止的流言蜚語最終逼迫這位可憐人投入埃內托斯的懷抱。這是她對這個無情社會所進行的憤怒宣洩。

  3.藝術特色

  《偉大的牽線人》的成功首先在於作者的巧妙構思。埃內托斯和特奧德拉,兩個心靈受創的年輕人最終走到一起,而給他們牽線的不是別人,而是流言蜚語、謠言中傷。眾人的流言蜚語玷污和損害了最清白無辜的品德,使得整個社會認為他們有罪,最後,在所有人的唾棄下,他們終於投入對方的懷抱。這樣看來,題目定為「偉大的牽線人」實在是頗具諷刺意味。這種結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清醒地認識到誹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此劇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埃切加賴那刻畫人物心理的嫻熟技巧。他特別善於把握觀眾的心理,以華麗的台詞、出奇的情節、強烈的衝突和緊張的氣氛抓住觀眾,以扣人心弦的戲劇效果吸引觀眾。作者用高明細緻的觀察力對局中人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使那兩位本來沒有絲毫野心的高尚靈魂被迫走在了一起。那麼,他們之間究竟存不存在愛意呢?或許有,但或許只是由於兩人同時被逼到了絕境,惺惺相惜、同病相憐,才發現了他們存在愛意這一事實。

  整部劇詩意般的華美清晰可見,抒情般的細膩放射著炫目的光彩,結構完美無瑕,浪漫主義充斥著字裡行間。

  埃切加賴通過《偉大的牽線人》中的人物之口表達了他對世界悲觀的看法,即他的天才謝世300年後,也許才會被發現和認同。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往往在他生前窮困潦倒,死後卻名揚萬里。這些事情在文藝界領域是斯通見慣了的。今日的流言蜚語、謠言中傷或許會變為日後成就的牽線人,作家是抱著怎樣一種心情將這一觀點傳達出來的呢?是悲哀、是無奈,還是一種期待呢?

  正是埃切加賴這一發自肺腑的呼號,使得瑞典文學院必須對他的劇作做出公正的鑑賞,更何況他的作品已經獲得了公眾的寵愛。於是,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迫不及待地被頒發到了何塞·埃切加賴手裡。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