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導讀> 第十九屆諾貝爾文學獎

第十九屆諾貝爾文學獎

2024-08-16 01:09:09 作者: 趙志卓
  作者簡介

  阿納托爾·法朗士原名阿納托爾·蒂波,1844年4月16日生於巴黎一個書商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書香的薰陶下度過的,少年時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其他方面的著作,極大地豐富了知識面,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1855年,他進入聖瑪麗學校學習,後又轉入史塔尼斯拉斯中學。在學校,他的課業成績一般,但他博覽群書,閱讀面極廣,對小說、詩歌、歷史、哲學等方面的著作都有所涉獵,這些知識都成了他日後寫作靈感的源泉。

  1862年,法朗士中學畢業後在勒邁爾出版社找到一份校對工作,從此開始自謀生計。在那裡,他結識了帕爾納斯派領導人勒孔特·德·李勒等人,並受其影響參加了帕爾納斯派詩歌團體的活動,同時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歌、小說和評論。1873年和1876年,他先後出版了詩集《金色詩集》和三幕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直到1881年,他出版了長篇小說《波納爾的罪行》,立刻引起了法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注意,並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使他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獎。那時的法朗士已經不再年輕了。

  此後,他陸續發表了小說《讓·塞爾維安的願望》 (1882)、《阿貝依》(1883)、《恐懼的祭壇》(1884)、《友人之書》(1885)等,以及四卷本文學評論集《文學生活》第一卷(1888)。

  進入90年代,法郎士出版了兩部長篇小說《苔依絲》(1890)和《鵝掌女王烤肉店》(1892),標誌了他的創作達到了高峰。

  同一時期,他還發表了小說《紅百合花》(1894)、《伊壁鳩魯的花園》(1894)、《聖克萊爾之井》(1895)及文學評論集《文學生活》的第二、三、四卷,並於189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19世紀末,法國的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法朗士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並將這一情緒帶進了作品中,他的四卷本長篇小說《現代史話》包括:《路旁榆樹》(1897)、《柳條模型》(1897)、《紅寶石戒指》(1899)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1901)。

  短篇小說《克蘭比爾》(1901)則是德雷福斯事件的一個縮影。之後,他陸續發表了《在白石上》(1905)和 《企鵝島》(1908)。

  1912年,長篇小說《諸神渴了》的發表是法朗士歷史小說中「情節很戲劇化的一部傑作」,表達了作家反對暴力,主張仁愛的人道主義思想。

  1914年,他發表了小說《天使的叛變》,有力揭穿了教會有關天使的種種荒誕傳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引發了法朗士的悲觀失望情緒,戰後只發表了兩部回憶錄《小皮埃爾》(1919)和《如花之年》(1922)。

  1924年10月21日,法朗士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波納爾的罪行》描寫一個獨身的老學者波納爾是一位博學多才、充滿善心的人,後來因為搭救一位孤女而被人陷害,犯了「拐騙罪」。孤女長大後,波納爾送給孤女一套嫁妝,卻因從嫁妝中抽回幾本書而被人陷害為「盜竊罪」。作者塑造了一個十分成功的老學者的形象,通過主人公的種種遭遇,表現作者對社會的懷疑和憤懣。

  《苔衣絲》是法郎士根據早年的詩歌《聖苔依絲的傳說》改寫而成,而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她的夫人卡亞菲。《鵝掌女王烤肉店》是一部哲理小說,全書充斥著對法國的社會現實的嘲諷。該書表明法朗士對人性的看法已發生巨大改變,從歌頌人性的善和美,到極力揭露人性的丑和惡。這標誌著他已從傳統的人道主義轉向了懷疑主義。


  1896到1901年出版的《現代史話》 四卷,包括《路旁榆樹》、《柳條模型》、《紅寶石戒指》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四卷小說構成一幅歷史長卷,描繪了德雷福斯事件前後的嚴峻形勢,揭露了教權派的種種陰謀,反映了19世紀末法國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原來,1898年,法國發生了一起「德弗雷斯政治案件」,起因是少數居心叵測的人誣陷國防部任職的猶太軍官德雷福斯,以叛國罪判處他終身監禁。而這激起了法國各層人士的抗議,法朗士也是其中之一,他甚至主動發表談話,揭露政府和軍方的陰謀,給總統寫公開信,要求重新審理此案。通過這一事件,法朗士看清了統治階級的本質以及人民力量的偉大,從此對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了興趣。當法朗士總結這段人生經歷時說:「是德雷福斯事件把我引向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世界。」

  小說前兩卷寫法國外省某城市競選主教,兩個主教候選人經過激烈的競爭,獲勝者是基特萊,而他是通過逢迎巴結貴族婦女而獲勝的,等他一登台,立刻凶相畢露。作者通過基特萊的前後變化揭示了教士善變的面貌。從第三卷開始,作者直指著名的「德雷福斯政治案件」。紅寶石戒指指的是主教手上所戴的戒指,象徵教權。小說中教權派勾結貴族保王派、軍事當權派,加上外圍的反動沙文主義、反猶太等各種勢力,互相利用,互相傾軋。第四卷,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貝日萊先生從外省被調到巴黎,任大學拉丁文學講師。這個人物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在小說中不遺餘力地為德雷福斯翻案而鬥爭。他到處發議論,常和統治階級的論調針鋒相對。

  1901年出版的短篇小說《克蘭比爾》則是德雷福斯事件的一個縮影,通過賣菜老人克蘭比爾被警察誣陷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資產階級司法制度的虛偽和腐敗。

  1905年發表的《在白石上》是反映宗教、戰爭、殖民主義和社會主義問題的小說;1908年發表的《企鵝島》是一部幻想小說,無情嘲弄了法國歷史、宗教、傳統和現代文明。

  1912年,長篇小說《諸神渴了》的發表是法朗士歷史小說中「情節很戲劇化的一部傑作」,作者將故事、語言和哲理有技巧地穿插起來,表達了作家反對暴力、主張仁愛的人道主義思想。

  2.經典聚焦

  189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苔衣絲》是法朗士一部重要的著作。小說講述一名貴族子弟巴福尼斯在皈依基督教後,隱居在尼羅河畔的沙漠裡已經修行了10年。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從前在亞歷山大劇場見過一個美麗放蕩的女演員苔衣絲,於是他決心把她從罪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於是他從沙漠步行到亞歷山大,而這時的苔衣絲正為自己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苦惱,她認為自己在虛度年華。巴福尼斯藉機勸導苔衣絲,讓她燒毀一切財產進了修道院。然而,當他再次回到沙漠中時,卻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靜下心來去修行,他終日坐臥不寧,苔衣絲的形象在他眼前揮之不去,這時他終於發現自己愛上了苔衣絲。正當這時,苔衣絲病危的消息傳到他的耳邊,他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於是拼命趕到苔衣絲的床前懺悔他不過說借上帝之名欺騙了她,他只不過是個困在精神牢籠里的瘋子。

  這部作品淋漓盡致地抨擊了信仰狂徒們的禁欲主義,對宗教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它用歌頌世俗生活批判了基督教的來世思想,充分表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以及反對政教合一、爭取自由進步的明朗態度。《苔衣絲》的出版表明法郎士對人性的看法已經由人道主義轉向了懷疑主義。懷疑主義夾雜著肉慾在作品裡達到了頂點,唯美主義通過縱酒作樂的風月場面體現出來,神秘主義則體現在天使和魔鬼競相爭奪人類的靈魂的描寫上。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充斥著那個年代道德上的虛無主義,但同時不乏唯美的段落的描寫,比如在孤獨的沙漠中隱居者們在圓柱上傳道,或者在木乃伊墳墓中做噩夢的精彩描寫。

  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把動人的故事和對現實的猛烈抨擊融為一體,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情節詮釋寓意深刻的哲理,使讀者在藝術享受中得到人生啟迪。

  瑞典學院常務秘書埃·阿·卡爾費爾德稱讚法郎士的作品:「儘管我們的存在是脆弱的,但是美依然無處不在,而作家則賦予它具體的形式和風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的博學和深思,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罕見的莊重,而同樣重要的是他為完善自己的風格而付出的辛勤努力。他塑造的語言是最高貴的語言之一。」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