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米洛·何塞·塞拉於1916年5月11日出生於西班牙北部加利西亞地區拉科魯尼亞省帕德隆市伊里亞弗拉維亞縣。父親是西班牙籍海關官員,母親為英國和義大利混血。9歲時全家移居馬德里,塞拉在那兒讀完中學後,進馬德里大學攻讀過哲學、醫學、法律和文學。
塞拉從小酷愛文學,大學時代開始寫作,1935年出版詩集《踏著白日猶豫的光芒》。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塞拉中途輟學從軍,直到1939年內戰結束,塞拉才退役回到馬德里。之後,為了謀生計,他輾轉於各行各業之間,做個小職員、畫匠、電影演員、鬥牛士和柔道教練。豐厚的人生歷練也充實了他的閱歷和創作素材。
1942年,塞拉的第一部小說《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出版,大獲成功,塞拉更是一舉成名。後來這部作品被譽為西班牙文學一個新的里程碑,影響僅次於《堂吉訶德》,1984年被評為十部西班牙語最佳小說之一。
在這以後,塞拉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陸續出版了反映肺病患者悲觀絕望生活的長篇小說《憩閣療養院》(1943)、諷刺當時西班牙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小癩子新傳》(1944),短篇小說集《飄過的那幾朵雲彩》(1945),詩集《修道院與語言》(1945)、《阿爾卡里亞之歌》(1948)和遊記《阿爾卡里亞之旅》(1945)等。
之後,塞拉花5年時間寫成一部長篇巨作《蜂房》,於1951年發表。小說通過首都馬德里的一些場所例如小咖啡館,介紹了來自中下層社會的芸芸眾生,包括工人、職員、醫生、警察、小販、跑堂、更夫、妓女、流氓,等等,展示了他們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的生活景象。這些人形成了一個「人類的蜂房」,進進出出,忙碌而騷動著。在藝術手法上,《蜂房》也有其獨特之處,它採用一種客觀描寫,像攝影跟拍一樣地對人物進行不分主次,時空跳躍地敘事,被譽為「一部開創了西班牙小說新時代的偉大作品」,進一步奠定了塞拉在西班牙文學界的重要地位。
進入50年代,塞拉的作品再上高峰。1953年出版的《考德威爾太太和兒子談心》,用內心獨白描寫一個發瘋母親給死於海難的兒子寫信,以此表現內戰給人民帶來痛苦。1955年出版的《金髮姑娘》用美洲西班牙語寫成、反映委內瑞拉風光和人情。還有以西班牙內戰為題材、實際上是對內戰進行反思的《聖卡米洛》(1969),和再現西班牙偏僻山區家族矛盾的《為亡靈彈奏瑪祖卡》(1983)、《尋找陰暗面的職業》(1977)、《聖安德列斯的十字架》(1994)和《黃楊木》(1999)等。《為亡靈彈奏瑪祖卡》為塞拉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
另外,塞拉的短篇小說也舉足輕重,主要有短篇小說集《關於發明的爭執》(1953)、《風磨》(1955)、《十一個有關足球的故事》(1963)等。
塞拉的遊記散文也頗具特色,1955年出版的《漫遊卡斯蒂利亞》、1956年出版的《猶太人、摩爾人和基督徒》、1965年的《庇里牛斯山脈萊里達地區之行》都是名篇佳作。此外,塞拉也涉足過劇本創作,發表過《牧草車或鍘刀發明人》(1969)。
可以說,在西班牙文學史上,塞拉是繼塞萬提斯、加爾多斯之後最負盛名的作家。他繼承了西班牙古老文學的傳統,又具有開拓創新性,使得沉寂幾個世紀的西班牙文學再創輝煌。1975年,他被選為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又分別榮獲1983年西班牙國家文學獎和1987年的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文學獎。1989年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02年,這位被譽為「西班牙文學寶庫」的作家逝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杜阿爾特一家貧困、愚昧、落後。父親老杜阿爾特年輕時是個走私犯,判過刑,坐過牢。出獄後一蹶不振,終日不是酗酒,就是家暴,以此發泄心中怨氣。終於有一天,全家人再也無法忍受他的暴行,將他強行關進壁櫥,結果被活活折磨而死。
母親是個鄉野村婦,對待丈夫的暴行,則毫不客氣地以棍棒相迎,對子女則從未施與過母愛。帕斯庫亞爾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從小不但得不到父慈母愛,體驗不到任何的人間溫暖,且一生都在同坎坷險惡的命運作鬥爭,而屢遭失敗。
成年後,帕斯庫亞爾好不容易結婚成家,誰知度蜜月時,他們所騎的母馬受了驚,踢傷一位路人,於是蜜月未度完就不歡而散。回家後舉行宴會,又因一言不合發生爭執,甚至拔刀相見。後來他喜得貴子,但這喜悅還未捂熱就被喪子之痛所代替。
他為躲避喪子之痛想投奔異鄉,但命運之繩捆住了他的手腳,他不得不同人進行決鬥,結果在搏鬥中殺死了對方,而被判處28年徒刑。
服刑期間,帕斯庫亞爾努力表現,想以此來洗刷自己所犯的罪過。然而好不容易減刑出獄後,他又同母親發生爭執,殺死了母親。他再次淪為了殺人犯,並走上絞刑架。
2.主要人物
帕斯庫亞爾:淪為壞人的悲情者
帕斯庫亞爾並非一個天生的壞人,事實上《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一書正是以他在獄中的回憶錄形式展開的:「先生,我並不是壞人……」帕斯庫亞爾幾乎是在父母的拳打腳踢下長大的,因此自然形成衝動易怒,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態度。
在鬥毆致死對方後,他也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判28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間,他對自己的一生和罪過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反省和悔過,於是在獄中積極改造,爭取減刑。刑滿釋放後,他也想重頭來過,重新做人,以為自己再不會做殺人犯,再不會身陷囹圄。誰知,命運在最後關頭又給他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他又同自己的母親發生衝突,暴怒之下揮刀殺死了母親,這次,他直接走上了絞刑架,再也沒有了回頭路。
帕斯庫亞爾的悲劇是整個杜阿爾特家族的悲劇,更是對這個社會的控訴。
母親:愚昧無知的可悲村婦
帕斯庫亞爾的母親是個目不識丁、生性粗野的村婦。她愚昧無知,面對丈夫的凌辱和非人待遇,她不知道尋求法律的幫助,而是毫不示弱地以牙還牙,棍棒相迎。正是在她的帶領下,全家人將老杜阿爾特折磨致死。
對待子女,她從未施與過母愛,就連對那生來就是智障殘疾的小兒子馬里奧也冷酷無情。馬里奧其實是她跟道貌岸然的拉斐爾先生私通生下的。可拉斐爾根本不念父子之情,當他用腳狠狠踢傻兒子馬里奧時,做母親的竟然也同拉斐爾一起開懷大笑。
羅薩里奧:悲劇家族的見證者
羅薩里奧是帕斯庫亞爾的妹妹,也是杜阿爾特家族五人中唯一活著的人。但這種活生不如死。羅薩里奧性格同樣粗暴、冷酷、殘忍,但她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遭橫死,而是淪為了煙花女,成為整個家族悲劇的見證者。
3.藝術特色
縱觀《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小說並沒有直接寫到造成杜阿爾特一家悲劇的社會原因,但卻能讓讀者明白會意,這一家的悲慘遭遇正是上個世紀初貧困落後的西班牙農村現實的縮影。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人們的性格發生「異變」,例如帕斯庫亞爾,他本性並不壞,還十分善良,但最後也不免變得冷酷、兇殘。雖然小說揭露的是二三十年代的現狀,卻明顯感到作者是在借古諷今,起到針砭時弊的作用。
在藝術上,小說的創作基調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但塞拉也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不過在小說《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然主義,被冠以「恐怖主義」這一稱號。因為其特點是歪曲、醜化人物形象,有時常常把人物的行為和動物的行為等同起來,讓人覺得陰森可怖,厭惡無比。例如對馬里奧的一段描述:「十年的時間,對一個在人世間受罪的人來說,是太短促了。這樣的年齡,對一般人來說,早已經會走路,會說話了。可是,馬里奧卻兩者都不會,這可憐蟲只能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像老鼠一樣在喉嚨和鼻腔里發出一陣輕微的吱吱聲。這是他學會的唯一本領……他得了麻疹,屁股上都長滿了疹子,小屁股兩邊的好肉與小便、水皰上的膿血混在一起,看起來像剝去一層皮一樣。」
塞拉還受16世紀中葉西班牙興起的一種流浪漢小說的影響。比如主人公是與當時政府大力宣揚的「大人物」對立著的「小人物」。在技巧上,小說採用的是自傳體,即以回憶錄的形式出現的。回憶錄是由帕斯庫亞爾在被判處絞刑和即將處決前的幾個月里寫成的,是寫給梅里達一個叫堂華金·巴雷拉·洛佩斯的老人的。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實性,塞拉又在小說的前後加了「重抄者」字樣,說明回憶錄在寫成後,帕斯庫亞爾如何費盡心思將它轉送出監獄,又經過幾番周折才在主人公伏法五年後得以公之於世。語言技巧上,也同流浪漢小說頗為相似,都是簡潔流暢,筆調辛辣,善用幽默、諷刺來達到針砭時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