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屆諾貝爾文學獎
2024-08-30 22:48:35
作者: 趙志卓
作者簡介
凱爾泰斯·伊姆雷於1929年11月9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經營木材生意,母親是個小職員。凱爾泰斯一家雖有猶太血統,但已不信猶太教,猶太文化已經十分淡薄,幾乎已融入匈牙利文化之中。
1944年5月,德軍進駐匈牙利。不滿15歲的凱爾泰斯就和其他7000多匈牙利猶太人一起,被遣送到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來又被轉送到德國的布亨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4月,盟軍在德國境內展開全面進攻。直到7月,凱爾泰斯被救下回到了布達佩斯。在囚禁的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目睹了德國納粹的種種暴行,大批猶太人慘遭殘忍屠殺,這在少年凱爾泰斯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影響貫穿了他的一生和全部創作。
回到布達佩斯後,凱爾泰斯在完成基本學業後,於1948年進光明報社擔任記者,但於1951年被報社辭退。此後,他當過工人和小職員,後又應徵入伍,服兵役兩年。服役期滿後,沒有再找工作,而是以寫作和翻譯為生。這時期,他寫了一些小型的音樂劇和舞台劇,翻譯過尼采、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爾、弗洛伊德、維根斯坦等德語作家的著作。這些哲學家和作家,對凱爾泰斯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厚影響。
1958年,凱爾泰斯就著手寫小說,花了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他的「命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無形的命運》。小說不僅描寫了集中營中的種種暴行和屠殺,而且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和異化疏離的手法,揭示了人類生存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可是,這部小說卻一直遭到退稿,直到1975年才得以出版,但問世後反應平平,並沒有在文學界和讀者中產生什麼影響。
1988年和1990年,凱爾泰斯相繼出版了「命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慘敗》和第三部《給未出生孩子的祈禱》。前者描寫了當時混沌閉塞的社會現狀和主人公所經歷的種種不幸和打擊;後者寫的是一個中年作家和文學翻譯家,由於整天生活在他所經歷過的奧斯威辛大屠殺的陰影之中,因此他不想有孩子,害怕讓自己的孩子又面臨這個恐怖的世界。
1991年,出版了中篇小說集《英國旗》,可說是《無形的命運》的續篇。1992年出版的《船夫日記》是凱爾泰斯的一部日記體隨想錄。該書記錄了作家1961年至1991年間對文學、藝術、人生和社會的思想感受,完整地反映了其30年間的心路歷程。1997年出版的隨筆集《另外的我:變革記事》,可以看成是《船夫日記》的續集。
此外,凱爾泰斯的主要作品還有散文隨筆集《思維的沉寂———行刑隊再次上膛之時》(1998)和《流亡的語言》(2001),《清算》(2003)。
凱爾泰斯作品的內容,幾乎全都離不開奧斯威辛的集中營,這不僅是對納粹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的揭露,更重要的是促使人們通過對這一大浩劫的反思,看到現實社會中依然存在著無形的命運、無奈的處境和無言的悲哀。而這體現出他對人類命運非同一般的關切。2002年,凱爾泰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1944年春,14歲的猶太少年韋什·久爾吉的父親被送往勞動集中營,兩個月後他本人在上班途中被抓到奧斯威辛集中營,然後轉往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接著又轉到了蔡茨集中營,後來被遣送回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最後於1945年春與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一起返回匈牙利。
集中營的生活就像日常生活一樣,單調乏味,有苦痛也有歡愉和幸福,當然更多的時候是百無聊賴。像其他犯人一樣,久爾吉一步步地適應著集中營里越來越惡劣的生活條件,直至他的身體嚴重衰竭,最終他幾乎就要放棄生的抗爭了。但就在此時,完全出乎他預料的是,集中營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們對他進行了救治和照料,這讓長期生活在驚恐與懷疑中的少年百思不得其解。少年最終生存了下來。回到家鄉後,他本以為等待他的是美好的新生活,但很快他發現他跟這個社會之間橫跨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站在兩個時代交替的門檻上,少年帶著他的過去,準備繼續他那「無命運的人生」。
2.主要人物
柯韋什·久爾吉:「無命運」者
久爾吉的無命運人生其實在進入集中營前就註定了,父母離異後為了爭奪他一直進行著較量,後來法院裁決了他的命運,將其判給親生父親。在父親被召到集中營後,他本願意跟母親一起生活,但還是聽從了父親的指示,待在繼母身邊,而且他認為既然法院將他判給了生父,這就是他的命運。
身為匈牙利人的久爾吉本是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而被捕的,但在集中營里,正統的猶太人卻歧視他、排斥他,不屑與他交往,只因他並非正統的猶太人,而是個「異徒」。久爾吉不認可外界強加給他的這種種身份,卻又只能生活在這些身份帶給他的「命運」里。
剛到集中營時,久爾吉本是懷著要做一個「好犯人」的目標去生活的。他堅持每天盥洗,恪守一定的生活準則和美德,一邊「學習」一邊適應了囚禁生活。此時的蔡茨集中營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相當可以忍受的地方」。但隨著集中營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久爾吉的身體也瀕臨衰竭,從一開始的拼命抗爭到最後他實在無力反抗,甚至喪失了勞動和自理的能力時,他反而解脫了,因為他再也不需要努力,只是平和而安靜地等待著「命運」對他的處決就好。
就是這樣一個從集中營的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堅強的同命運作戰的人,卻在重新獲得自由回到家鄉後,不得不屈從於外部強加給他的命運,而淪為了「另一個人」。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久爾吉偶爾瞥見了集中營里疲軟而忙碌的日常生活,此情此景竟令他惆悵不已,他的內心似乎在有聲音吶喊:「我想在這個美麗的集中營里多活一陣子。」
3.藝術特色
凱爾泰斯的作品看起來內容各不相同,但其實都在傳達著一個主題,即殘忍的大屠殺,《無形的命運》也是如此。作者通過描述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探索著這樣一種可能性:在人類屈服於社會強權的時代個人如何繼續生活和思考。
《無形的命運》採用了同步敘述的方式,例如,主人公總是天真、平靜的講述,而很少對當時的情景進行一番解釋和評判,這就隔絕了認識水平。就仿佛在主人公眼裡,集中營里發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儘管環境惡劣,但也並非沒有幸福的時光。而這樣的一種敘述方法反而更具有的一種震撼人心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