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龍猶豫再三,說「我不認為這是個好主意。磷肥這玩意兒好是好,但是生產起來污染也挺大的,那些污水不處理的話,是會出大事的。我還是認為應該集中生產。桐柏山的磷礦已經開採出來了,即將投入生產,舞陽礦山這邊也陸續有磷礦開採出來,這兩個磷肥工廠生產的磷肥供應桐柏、泌陽、舞陽、葉縣等四個縣,再在南陽利用荊襄一帶運送過來的磷礦,建一個大型磷肥加工廠,供應其餘九個縣,這樣效率更高,污水也更容易處理。」
方逸之想了想,說「也行。不過,各縣要將磷肥運回去也得費一番周折……」
楊夢龍說「所以要修路啊!要致富先修路,要娶老婆先養豬,小孩子都知道!修一條可以平行通過四輛馬車的水泥路,貫穿南陽各縣,這樣要將磷肥運到各縣不就方便得多了?」
眾官員大吃一驚「修……修這麼長的水泥路?那得花多少錢啊!」
楊夢龍說「花不了多少錢的啦,能用水泥、沙子和石子搞定的事情都不算事!水泥我出了,至於沙石和勞動力,各縣自己出吧,無非就是平整一下路基,然後把水泥漿倒上去壓平罷了,沒什麼難度的。我告訴你們,這個水泥路修好之後一兩百年都不會壞,仔細算算,是不是比土路要省錢得多呀?」
大家認真的算了算,咦,還真是這麼回事呢!水泥路的好處他們見識過了,路面平整而堅硬,下再大的雨也不會翻漿,真是太好走了,有這麼一條路,交通運輸方便得多,最妙的是修一次就能用上一兩百年,上哪找這麼好的事情!
朱聿鍵說「如果能在整個南陽境內都修起水泥路,那真是善莫大焉了。我願意捐五千兩銀子作工錢!」
楊夢龍沖他豎起一根大拇指「世子真是慷慨,好,就這麼定了!」
這傢伙要人家的錢還真夠痛快的,方逸之和縣令們雖然覺得藩王如此插手地方事務有點不妥,但是也沒有拒絕,畢竟這是好幾千兩銀子啊,南陽人用自己的血汗供養了整整八代唐王,拿點回報也是心安理得吧。
楊夢龍又提出他需要養馬場來養他的戰馬。大凌河一役,舞陽衛繳獲了一千六百多匹戰馬,又用軍功從吳襄那裡換到了五百多匹,再加上原有的戰馬,已經擁有近四千匹戰馬了,這可是一個相當嚇人的數字,養這麼多戰馬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舞陽肯定養不下這麼多戰馬,他得多找幾個馬場。一聽說要養馬,眾縣令都打了個冷戰,不吱聲了。明朝開國以來也高度重視馬政,具體做法就是把一匹母馬寄養到老百姓家裡,每年老百姓都要交給官府一匹小馬駒,一直到那匹母馬死掉為止————這實在太坑爹了,誰能保證那匹母馬年年都能產崽,每個崽都能健康的成長嘛!注意,官府是不會給養馬戶任何補貼、獎勵的,馬養得好那是你的本份,養得不好,罰到你傾家蕩產!如此奇葩的馬政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是養馬的成本就讓一戶人家難以負擔了,碰到母馬不產仔或者小馬駒病死,便只能變賣房屋田地甚至兒女換錢補上。朱元璋制訂的馬政固然為大明儲備了大批戰馬,卻也坑苦了老百姓,到最後甚至逼得老百姓起來造反了————初衷再好的政策,如果在實施過程中一味的剝削,最終也會演變成一場可怕的災難。到了明朝中葉,隨著民怨沸騰,養馬戶大批逃亡,明朝的馬政也無以為繼了,不得不廢止了這一政策。河南是馬政的重災區,提起養馬,不管官民,都心有餘悸,現在楊夢龍又要養馬了,他們當然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楊夢龍一看大家這個表情就知道他們誤會了,連忙說「你們別想歪了,我只是想要個養馬場和戰馬訓練基地而已,至於馬料什麼的,我們自己生產,實在生產不了,就會花錢向當地購買,不會占你們便宜。」
眾縣令鬆了一口大氣,只要別提太祖那套,一切都好商量。其實南陽也施行過馬政,每年要向朝廷數百匹馬,弄得南陽百姓苦不堪言,後來馬政廢止了,不過養馬場還在,這是官府的資產,沒人敢動,劃給楊夢龍就是了。大家七手八腳,很快就圈出了三個養馬場,足夠養四千匹戰馬了。
以上這些都是小事情,軍費才是大問題。兩年來,舞陽精兵一直是楊夢龍自己掙錢養的,對於朝廷來說,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省了一大筆開支,壞處嘛……這意味著朝廷對舞陽精兵的影響力約等於零,文臣集團對舞陽精兵的制約也約等於零,從長遠看,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這幾千兵都要變成楊夢龍的私兵了。方逸之提出楊夢龍應該停止這種自己掏腰包補貼軍費的做法,由朝廷來給舞陽精兵發糧餉,話還沒說完,楊夢龍就翻起白眼來了「讓朝廷來發放糧餉?我的老天爺,現在國庫窮得能餓死老鼠了,讓他們來發放糧餉,我這幾千兵就等著餓死好了!」
方逸之說「朝廷現在雖然財政緊張,但遲早會改善的!你現在這種做法,對你,對朝廷都十分不利……」
楊夢龍說「不會有改善的,只會越來越糟糕!」如果他沒記錯的話,接下來的十幾年,明朝是一年比一年爛,天災,人禍,流寇,邊患,層出不窮,最終敲響了明朝的喪鐘。等朝廷來給舞陽精兵發糧餉?信不信他們敢一口氣拖個一兩年才發一個月的餉?
縣令們也覺得讓楊夢龍完全掌握舞陽精兵的糧餉供應對自己並不是什麼好事,加入了據理力爭的行列,雙方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爭論。最後,楊夢龍作出了妥協五五開,軍費他出一半,府庫出一半。考慮到南陽府的財政現在不過是稍有盈餘,幾千精兵的軍需用度對府庫來說是個非常沉重的負擔,方逸之勉強同意五五開,總不能沒那麼大的腦袋去戴那麼大的帽子吧?
爭得比較激烈的還有行政改革。楊夢龍堅決要求改變,他認為如果按照現在這套僵化得可怕的體制來處理南陽的大小事務,他完全沒有參與的意義,還不如關起門來自己玩。他的提議是在南陽府建一幢會議大樓,每年定期召集各縣的縣官舉起會議,南陽府十三縣的大小事務大家商量著辦,由府里根據實際情況統一配置資源。各縣如果有什麼鋪路修橋墾荒之類的工程,必須作出詳盡的預算申請,由府里撥款下去修,注意,是詳盡的預算申請,而不是一篇花團錦簌的文章!他是受夠了那些華而不實,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講什麼的文章了。這一條對大家來說都是個挑戰,自古以來,地方官員只管治理自己那個縣,不必去管其他事情,能按時交上足額的稅款,別鬧出什麼千古奇冤的便是難得的好官了,而知府則只是負責監督那些縣官幹活,順便審幾件案子,閒著沒事跑到縣裡打打秋風,某個縣攤上了天災人禍他們幫著向上頭哭哭窮,就把任期給對付過去了,誰曾想到大家坐到一塊來,把整個府當成一個整體,互通有無?誰曾想到由一地最高長官統一配置手裡的資源?
方逸之面有難色「這……恐怕與朝廷的制度不合吧?」
楊夢龍說「如果事事照搬朝廷的制度,還用得著我嗎?你們自己就能玩了!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懂不懂?地方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張桐說「這樣固然是好,可就怕會激怒朝廷……」
楊夢龍說「只要我們按時足額的交稅,他們憑什麼管我們?」
這傢伙從頭到尾都對朝廷保持著蔑視,壓根就不將明朝沿用了兩百多年的那一套規則放在眼裡,這讓在座各位都有點不自在,畢竟他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君天下」的教育,習得文武藝,獻予帝王家,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只要他們按時足額的交納稅款,別去造反,別搞得離經叛道,朝廷一般都管不到他們————哄都還來不及呢!當然,會不會「被造反」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操蛋的時代,不是嗎?
楊夢龍繼續分析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優化配置資源,還能加強對地方的影響力。皇權不下鄉,地方上的事情完全由鄉紳把持著,官府很難插得了手,這是因為鄉紳完全控制著地方上的資源,縣官根本就鬥不過他們。但是如果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配置資源,各位縣官手裡的資源大大增加,要捏死那些鄉紳又有何難!一番話說得大家連連點頭,顯然他們也沒少受那些鄉紳的氣,如果能擺脫那些鄉紳的制約,他們當然很樂意。
只是,這些傢伙都沒有意識到,如果按照楊夢龍說的搞,南陽等於變成國中之國了……
……
大家一邊吃一邊聊,菜熱了好幾次,酒也喝掉了好幾壺,一頓飯直吃到半夜才算完。該談的事情都談好了,大家基本達成了一致,方逸之對此還算滿意,謝天謝地,總算是將這個傢伙給弄到府城去了!
「洛陽那邊,你打算怎麼處理?」
曲終人散之際,方逸之突然拋出了這麼個問題。
楊夢龍聳聳肩,說「看情況。如果洛陽官員有進取心的話我就把南陽模式移植到洛陽去,如果他們沒有這個進取心,就算了,我管好洛陽那邊的衛所就算完成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