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竇太后薨,大漢變天
在太學內給這些博士立好規矩之後,陳洛沒有過多停留,出了太學,登上馬車。
畢竟考試已經結束,第一批博士全部招好,實際上的教學任務卻並未開展,至少要等到來年開春,察舉制正式推行的時候。
故而他現在的工作重心,是應付著朝堂上某些派系的攻訐。
察舉制和太學的出現,無疑是損害了傳統勛貴的利益。
因此這段時間內,那些人找著各種理由,對陳洛進行彈劾,試圖證明太學的存在對大漢是一種錯誤。
這樣的攻擊有效嗎?
要知道三人成虎。
同一時間,大量臣子上書言明太學的不可取之處,換成其他心性不堅的皇帝,恐怕真就是開始猶豫遲疑,叫停陳洛的工作了。
所幸劉徹的目光沒有那麼短淺。
在他看來,太學哪怕短期沒能產出的利益,但時間放長遠,對於國力提升,覺得會帶來極大的催化作用。
因此面對那些人的上書,劉徹反倒選擇在私下裡召見了一次陳洛,讓陳洛不要在意。
換成某些平庸的皇帝,只怕是開始叫停之後的察舉,縮減太學的規模了。
那樣一來,變革不說全部完蛋,至少廢了大半。
對於劉徹的信任,陳洛自然是「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琚」。
回報的最好方式,自然是把事情妥當辦好,以證明劉徹的選擇,乃是正確的選擇。
不過達成這樣的效果,需要較長時間。
近段時間內,陳洛要做的自然是扛住那些攻訐的壓力,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做出一些反擊。
他出仕已經近兩年了,在長安城並非毫無根基。
當然,換成普通人,出仕兩年,那和新人區別不大,想要與老派勛貴進行對抗,抵擋他們的攻訐,無異於痴人說夢,完全沒有可能。
只是陳洛並非什麼政治素人。
他背後站有陽夏陳氏,又取得了淮陰韓氏的部分支持,他們在軍政兩方的影響,不比上書彈劾的那些老派勛貴要低,何況陳洛還有層「帝黨」的身份,當初只有趙綰、王臧等寥寥數人,但經過劉徹親政這一年多的發展,在朝堂上已經算得上是一股不弱的新興勢力。
不過自己這次作出的反擊,倒是規則之內的反擊,沒有弄出什麼大動作來。
之前彈劾大農令,屬於時間緊急,迫不得已的選擇。
現在這種情況,只用來回扯皮就行。
反正只要拖延下去,對方找不出什麼真正的把柄,最終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真對陳洛動手,那些人是沒膽子的。
而陳洛閉目養神,思索之時,乃是聽見張安的聲音透過帷裳傳來,「主君,我們府上另一輛馬車駛過來了,可能是找您的,我要不要停一下?」
陳洛睜開眼睛,望向車窗外。
果然,一輛貼有維新侯府標識馬車,正朝著太學駛來。
要知道維新侯府一共只置辦了兩輛馬車,主要是為了預防突發事件,其中一輛馬車壞了,還可以換乘另外一輛。
不過陳洛現在乘坐著張安駕馭的馬車出門,那麼剩下這輛馬車駛來,必然只有可能是由李序調用。
「停著吧。」他點頭應下。
另外那輛馬車同樣開始減速,片刻後,李序從它上面一躍而下,小步快走地登上了陳洛所在的馬車,眼中帶有幾分焦灼。
「是有何事?」見狀,陳洛壓低了嗓音問道。
若非是有重要的事情,李序想必是等到自己回府再匯報,而非現在專程趕來。
不過思索之間,他一時真沒想到近些時日會有什麼大事發生。
莫非真給那些勛貴找到太學的什麼疏漏,打算明日早朝的時候彈劾自己?
「伯玉,剛才趙大夫是在宮中與陛下議事,結果中途宮人是傳來消息,說竇太后薨逝了,這是大事,趙大夫出宮之後,第一時間就派人過來告訴你,沒想到你不在府上,我知道情況後,就趕忙過來找你。」李序深吸一口氣後,語速較快,但條理清晰地匯報完整個事情。
陳洛頓時一愣。
竇太后於今日薨逝了?
雖然劉徹已經親政,但大漢以孝立國,那麼竇太后對於朝政的影響力,就在這裡,無法徹底免除。
因此陳洛這次取太學博士,其中治黃老的讀書人,足足占據了三成。
要完全論能力的話,他們真想有這麼多的位置,還是有些勉強。
只是大漢自有國情在。
哪怕劉徹是漸漸在進行改革,但也沒有直接否定黃老學派的治國思想,因為朝中半數以上的臣子,都是支持延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
他們這些人難道看不出劉徹銳意進取之心嗎?
斷然不是。
可人在上了年紀之後,往往難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變化,能力同樣開始衰退。
而且他們看得出來,劉徹想要改革變法,那麼首先就是革掉他們其中大部分人的官位,換上新鮮血液。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如果支持無為而治的政策,或許還能在朝堂上保留一席之地,任由改革推動下去,自己大概率是被邊緣化。
至於這些人的底氣從何而來,自然就是後宮裡的那位竇太后,長期以來都是黃老學說的信奉者,希望劉徹能在任上一直推行無為而治。
籌辦太學的人選,要是換成其他人,太學早就辦不下去了。
陳洛憑藉著身上陽夏陳氏的身份,這是孝文帝、孝景帝都在她面前推崇讚嘆過的家族,在她那裡刷到了足夠的好感度。
故而竇太后沒有過激地反對太學建立,只是在陳洛遷居的時候,宮中派人前來祝賀,暗戳戳地表達了她的意思,提醒陳洛做得不要太過分。
因此這次取太學博士,陳洛最終選人的時候,是給了黃老學派三成指標,只要前來參考的黃老學派的讀書人不是特別拉胯,就至少可以選十五人進太學,要是實在滿足不了門檻,倒也不用硬選。
不過黃老學派在大漢興盛了幾十年,還是有不少人才。
甚至總體上的質量,在前來參考的各家學派中,可以排在第二,僅次於墨家學派。
當然,這是因為墨家都是派出精挑細選的弟子前來參考,平均水平肯定不低。
如此種種,都可以看做那位長樂宮中的竇太后,散發出來的影響力。
而她現在的薨逝,導致的連鎖反應,無疑是巨大的。
畢竟孝惠帝的皇后死於難產之後,便未立新後,故而在呂雉之後,間隔五十餘年,她是大漢第二位薨逝的太后。
論起功績,論起對朝堂的影響力,十個竇太后都比不上呂雉。
但這不代表現在竇太后薨逝,就無足輕重了。
首先,這代表皇位上的劉徹,完全掌握了至高的權力,整個大漢無人能在名義上壓他一頭了。
對於接下來的變革,這肯定是好事。
畢竟劉徹是發自內心地支持改革,支持察舉制的推行,支持太學的建設的。
但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陳洛就要考慮如何讓自己與劉徹之間的關係,達到合適的平衡。
當一個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時間長了,心態自然會產生一些變化,並非所有皇帝都會允許自己臣子中有魏徵這樣的存在,當底下人三番五次地違背自己的意志,他們更習慣於用手中的權力,小小的任性一下,讓對方把嘴閉上,或者不再出現於自己的視野之中。
歷史上,劉徹建立的功績無疑是空前的,大大擴張了諸夏的版圖,將漢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並且將數片疆域第一次納入到華夏的統治之內。
不過功業建立的過程之中,某些政策導致大漢經濟與民生開始衰退,需要霍光與宣帝兩代人善後。
陳洛已經走到現在的位置,對於將來劉徹的某些決策,必然是有影響力的。
如果劉徹的政策出現了不合理的地方,引來自己的頻頻反對。
那麼劉徹是虛心接受,還是心生不滿。
自己無法預料。
因此他現在就要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如何在劉徹未來做出錯誤的決定時,自己提出反對意見,卻不會照來猜忌與反感。
想到這兒,陳洛輕揉眉心。
這個度其實並不好把握。
尤其是自己永遠是對的話,只怕沒有皇帝不會猜忌和疏遠吧。
畢竟換位思考,手下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而且事實驗證他永遠是對的,那這樣聰明的存在,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不可控性,恰恰皇權最為忌憚的,就是不可控因素,哪怕再傑出的皇帝,都不例外。
輕靠著椅背,陳洛微眯雙眼道:「先去趙大夫府上吧。」
「唯。」張安應答,驅車而動。
隨著馬車啟動,陳洛緩緩吐出一口濁氣。
自己剛剛想到的這個問題並非短期問題,至少不需要自己立刻解決。
不過竇太后薨逝,代表大漢變天了,相關的印影響,才是自己現在需要在意的。
等到將相關的影響處理完畢,自己現在的憂慮,倒是可以慢慢來解決。
畢竟這道問題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去應對,那它頂多只能算得上一道難題,而非無法解決的死題。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