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評
孫權,作為東吳的開國君主,其歷史功績眾多,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莫過於他對於南京這座城市的營建。正是孫權的高瞻遠矚,使得南京在隨後的數千年間,成為了南朝歷代王朝定鼎的首選之地,其影響力深遠且持久。
在孫權的領導下,南京不僅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個軍事重鎮。他精心規劃城市布局,加強了城牆的建設,使得南京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此外,孫權還注重發展農業和商業,使得南京的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孫權對於南京的營建,不僅體現了他對於國家的深遠考慮,更是展現了他對於城市的熱愛和對於人民的關懷。他深知一個城市的繁榮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因此,他傾盡心血,將南京打造成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城市,為後世的南京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南京的營建過程中,孫權還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他鼓勵學術研究,提倡文化交流,使得南京成為了一個文化薈萃之地。這種文化的繁榮,不僅為南京增添了獨特的魅力,更為南京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綜上所述,孫權最大的歷史功績是營建南京。他通過精心規劃、發展經濟、加強軍事防禦、推動文化交流等措施,使得南京成為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城市。南京在隨後的數千年間,一直是南朝歷代王朝定鼎的首選之地,這無疑是孫權歷史功績的最好見證。
2、孫權活得久為什麼沒能統一
孫權最有希望統一的時候,並不是曹操和劉備相繼去世的那一刻,而是在周瑜和魯肅這兩位胸懷謀略、縱橫江淮的戰略家還在的時候。那時,他們領導的第一代部曲正值壯年,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還未消散。甘寧、韓當、黃蓋這些從天下各地網羅而來的猛將也還在,他們的戰鬥意志旺盛,渴望繼續征戰四方。
同樣地,季漢最有希望統一的時候,也並非諸葛亮翻山越嶺觀察山中猴子的那一刻。而是在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些縱橫寰宇、經歷過無數次大戰的大將們還在的那幾年。他們帶領著季漢的軍隊,與曹氏名將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大會戰,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
然而,歷史的進程並非一成不變。正如益州的豪族不會真心支持劉禪,司馬世家也不會全力輔佐曹操,孫權也未能得到江東大族的全力擁戴。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君主,他們都是依靠外來精英來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忠誠的將軍們逐漸凋零,後來的將領們在部曲、能力、眼界等方面都難以與前人相比。
孫權年邁,名將凋零,老兵凋零,整個江東的士氣也日漸低落。在這個關鍵時刻,孫權需要依靠新一代的將領和士兵來重振旗鼓。然而,這些新人的成長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而孫權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等待他們的成長。因此,孫權需要更加努力地發掘和培養新的將領和士兵,以期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與江東大族的關係,爭取他們的支持和信任,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3、孫權打仗為什麼不行
孫權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主要是以東吳地主中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核心的貴族地主。這些家族在江東地區擁有深厚的經濟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他們的核心利益並不在江北。而孫策和孫堅,他們則屬於軍事貴族,他們的統治合法性主要來自於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非經濟實力。因此,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展示武力的強大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孫堅和孫策,相對於江東本地的吳郡四姓來說,其實是外來者和征服者。他們在江東地區並沒有深厚的經濟基礎,因此,要獲得江東貴族的歸附,展示強大的武力成為了他們的一種必要手段。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江東地區顯得特別能打。
而孫權,他在逐漸嶄露頭角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個孫氏與江東本地貴族妥協的過程。孫權的出現,代表了孫氏開始融入江東的貴族體系,而這個過程也是孫氏逐漸放棄軍事貴族身份,轉向依賴江東貴族的過程。
在孫策臨終時,他曾評價孫權說:「吾弟才十倍於我。」這句話實際上反映了孫策對孫權的一種期待。孫策知道,僅僅依靠軍事貴族的身份是不足以在江東維持長久統治的。而一旦放棄軍事貴族的身份,又無法確保孫氏在江東的統治穩定。因為一旦失去軍事貴族的地位,孫氏在江東的經濟地位可能無法保證他們在貴族中的優勢地位。
因此,我們看到在孫權統治下的江東,雖然在保衛戰時能夠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但在試圖擴張領土時卻屢戰屢敗。這是因為孫權已經放棄了自己軍事貴族的大部分屬性,轉而依賴江東貴族的私人武裝。而在這種不涉及到江東貴族核心利益的地方,這些貴族的武裝力量自然戰鬥力較弱。這種變化,既體現了孫權對於江東貴族的妥協,也反映了孫氏在江東統治策略的轉變。
4、孫權為什麼殺死關羽
在三國時期,放還俘虜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例如,袁術的大將橋蕤以及劉備的零陵太守郝普,都曾在戰場上被俘後又被放回。然而,與關羽被處決的情況相比,這兩者的命運顯得相對溫和。關羽的死亡,與呂布和孫權當時的決策有著密切的聯繫。儘管他們並不想把事情做絕,但關羽的死亡,卻成為了孫劉聯盟破裂的標誌性事件。
孫權處決關羽,以及隨後對一大批荊州幹部的攻殺,無疑展現了他與劉備決裂的決心。當吳軍深入川中,陸遜等將領屯兵巫縣時,他們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劉備對此的反應是狂怒不已,發誓要報仇。而孫權此時又派諸葛瑾求和,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可笑的行為。
然而,對於放還關羽等人可能給東吳帶來的威脅,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人們對此的擔憂,不過是多餘的憂慮。益州本身並沒有大湖可以停泊戰船,所以水軍實力有限。而劉備軍在荊州經營了十幾年,歷經戰陣的精銳水軍也隨著關羽的全軍覆沒而消失。因此,劉備東征時缺乏可與東吳匹敵的水軍,這與當年劉備大軍進逼益陽與孫權談和時的形勢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註定了劉備東征的凶多吉少。
在看待孫劉聯盟破裂的這段歷史時,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攻略益州一直是三國東吳政權的核心戰略,其優先級遠高於攻略徐州。因此,從全局的視角來看,孫權處決關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東吳的實力直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刻也無法突破永安。換句話說,攻略益州對孫權來說其實是一步死棋。他們付出了那麼多,堅持了那麼多年,但最終也無法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關羽還活著,他可以在劉備軍攻略隴右、涼州的戰爭中率領騎兵對抗曹操。然而,關羽的死亡使得孫劉聯盟失去了一位精通騎兵戰術的名將,這無疑是一種無謂的損失。關羽的死亡,不僅讓劉備失去了一個強大的助手,也讓整個孫劉聯盟的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因此,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孫權處決關羽的決定,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5、為什麼很多黑孫權的
孫權更像是一個政客,而非那種充滿英雄色彩的人物。那麼,誰會喜歡上一個政客呢?這似乎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在電影的經典台詞中,我們曾聽說過:「不要隨便給貓狗起名字,一旦起了名字,你就會愛上他。」這句話與給歷史人物貼標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給歷史人物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時,他們仿佛就從冰冷的歷史長河中躍然而出,成為了我們身邊那些活生生的人。他們有了性格,有了情感,有了讓人喜歡或厭惡的理由。
劉備和曹操,這兩位同樣在三國歷史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政治人物,他們與孫權不同。劉備,被譽為仁德之君,他的仁義和寬厚讓無數人為之傾倒;曹操,一代梟雄,他的智慧和謀略讓人驚嘆。他們都有著豐富的標籤,這些標籤不僅代表了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成就,更體現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情感世界。
然而,孫權卻是一個例外。他似乎並不需要那些繁複的標籤來定義自己,他的純粹讓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政客。他的政治智慧、手腕和決策力都足以讓人為之震撼,但這些都不足以讓人們真正喜歡上他。因為,一個真正的政客,他的內心似乎總是充滿了權謀和算計,讓人難以接近。
但即便如此,孫權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的純粹和政客身份或許讓人們對他有所忌憚,但這也正是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的魅力所在。他讓我們看到了政治的另一面,一個充滿智慧和策略,卻又讓人難以捉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孫權用他的純粹和政客身份,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政治舞台。
首先,劉備無疑是一個大哥。當我們提及這個標籤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劉關張三兄弟「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誓以共死」的深厚情誼。劉備不僅是涿州的一位豪傑,更是桃園結義的核心人物。一旦你認了他為大哥,就仿佛自己置身於關羽、張飛的位置,與他們共同經歷風風雨雨。在現實中,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能有這樣一位肝膽相照的大哥,能夠在我們需要時伸出援手,與我們共度難關。
然而,劉備不僅僅是一個大哥,他更是一個豪客。歷史上的劉備雖然初期勢力弱小,但他從不畏懼強權,敢於挑戰權威。他鞭打督郵、羞殺宋忠、怒斥許汜,這些事跡都展現了他豪邁的個性。他身上的少年氣和正義感讓人敬佩,他那種「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豪情壯志,讓人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劉備的靈魂既接地氣,又充滿了崇高的敬意。
在劉備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形象。他不僅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大哥,更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豪客。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像劉備一樣,始終保持那份少年氣和正義感,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那些願意與我們共度風雨、肝膽相照的朋友和家人,因為他們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還有啊,劉備,這位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他的堅韌和毅力,真可謂是無人能及。想像一下,他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又多少次從失敗中站了起來。他的人生信條仿佛就是:只要殺不死我,下一次我就會變得更強大。這種精神,這種鬥志,與我們這些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歷經風雨,卻依舊不肯認輸的人們是何等的相似。
曾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大叔,他站在鏡子前,看著大腿上逐漸長出的贅肉,眼中滿是淚水。他感嘆自己的功業未成,心中的那份不甘和雄心壯志讓人動容。面對這樣的劉備,我們怎能忍心去抹黑他呢?
最後,劉備不僅是一位鬥士,更是一位長者,一位充滿智慧和慈悲的長者。面對背叛自己的糜芳,他沒有採取連坐之法,反而善待了他的哥哥糜竺。面對投降魏國的黃權,他也沒有遷怒於黃權的家人,而是以寬大的胸懷善待了黃權的家屬。
政治,這個看似無情的領域,其實在劉備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在這無情的政治鬥爭中,哪怕只是閃爍著一丁點人性之光,就足以溫暖那些冰冷的文字,照亮那些黑暗的歷史。劉備,這位歷史上的長者,用他的智慧和慈悲,為我們展示了人性在政治中的美好與力量。
說完劉備,再來看曹操的標籤。
首先,曹操無疑是一個充滿文藝氣質的人。他的詩篇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都展現了他對文藝的熱愛。他的詩歌風格獨特,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些詞句都深深地反映了他一生的思考和感悟。喜歡寫詩的人,往往都是感性、率真和浪漫的,曹操也不例外。他經常登高賦詩,手不釋卷,沉醉在文藝的世界裡。當他高興時,他會在陣前自作鼓吹,以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當他興奮時,他甚至會在士兵面前跳舞,展現出他率真的一面。因此,漢末第一朋克的稱號,無疑是對曹操文藝氣質的最好詮釋。
其次,曹操也是一個充滿遊俠精神的人。《世說新語》中記載:「魏武少時,好為遊俠。」遊俠精神是敢於挑戰權威,快意恩仇的一種人生態度。曹操正是這種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敢於用五色棒懲罰蹇碩的叔父,不畏權勢,展現出他的俠義之心。他還孤身潛入張讓家中刺殺,這種冒險精神也是遊俠所追求的。在少年時期,每個人都有一個俠客夢,曹操也不例外。他曾經深深地熱愛過這種充滿挑戰和冒險的生活,雖然後來他與這個夢越來越遠,但那段時光無疑是他人生中最為珍貴的一部分。這種遊俠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曹操的一生,使他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斷力。
曹操不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能力和才華成為了評價一個人的主要標準,而不是出身和背景。曹操用他獨特的用人觀念,打破了舊有的社會階層,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曹老闆」這個稱呼,不僅僅是對曹操的尊敬和崇拜,更是對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嚮往和追求。人們希望跟隨一位像曹操這樣的管理者,因為他不僅有著高超的智慧和才能,更有著廣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心態。
曹操的強勢,不僅僅體現在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上,更體現在他對世界的改變上。他通過自己的行動,顛覆了舊有的社會制度和觀念,推動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他倡導從簡薄葬,不樹不封,打破了帝王下葬的傳統做法,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加注重實際和實用的社會風氣。
曹操的用人觀念,也體現了他對世界的改變。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這種用人觀念,不僅僅是對個人的尊重和平等,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和進步。
曹操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新世界。他的思想和行動,不僅僅是對個人的影響,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改變。因此,他被人們尊稱為「曹老闆」,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誌和象徵。
當我們回頭看看孫權,不難發現,政客的特徵在他身上愈發明顯。政客,這個詞在我看來,指的是那些在政治舞台上,缺乏理想和原則,只關注個人利益的精明人。他們善於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謀取利益,而不在乎這樣做是否符合道義或大局。
孫權正是這樣一位政客。他或許也曾渴望為自己找到一個偉大的理想,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他所處的環境,沒有給他提供滋生理想的土壤。與劉備和曹操相比,孫權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和原則。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他的理想是復興漢朝。無論經歷了多少失敗,無論投靠了多少勢力,他都沒有放棄過這個理想。他的底線是「漢賊不兩立」,這是他的信仰和原則。
曹操手握漢帝,他的理想是成為征西將軍曹侯,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欲望不斷膨脹,行為也變得跋扈,但他始終沒有跨越稱帝的底線。這也是曹操的原則,他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和理想。
然而,孫權卻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從血緣上看,他不是漢室宗親;從名位上看,他手中沒有漢帝。這使得他很難找到一個能夠堅守的原則和理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權只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不斷地在政治舞台上謀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孫權身上所展現出的政客特徵愈發明顯。他沒有劉備那樣的堅定信仰和原則,也沒有曹操那樣的明確目標和底線。他只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不斷地在政治舞台上權衡利弊,為自己的利益而鬥爭。這樣的孫權,雖然精明能幹,但卻缺乏真正的理想和原則,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政客的形象。
孫權的作風多變,常常讓人捉摸不透。在赤壁之戰中,他明智地選擇了與劉備聯手對抗曹操,這一決策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然而,當劉備逐漸崛起,勢力日漸壯大時,孫權卻開始心生疑慮,暗地裡與曹操勾結,背叛了昔日的盟友。他先是痛斥曹操,稱其為漢賊,但隨後劉備前來復仇時,他卻毫不猶豫地轉向曹丕,自稱大魏吳王,這無異於認賊作父。
曹丕對孫權的不信任顯而易見,他要求孫權送兒子當人質以示忠誠。孫權在劉備戰敗逃跑後,拒絕了這個要求。但當曹丕派兵前來收拾他時,他又迅速轉變態度,寫信認錯,表示願意臣服。這種反覆無常、缺乏底線的行為,讓人對他的誠信和原則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孫權在面臨困境時,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過於精緻的利己主義思維,讓他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他時而與曹操勾結,時而與劉備修好,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利益得失。這種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行為,讓人對他的品質和信譽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孫權的這種作風,不僅損害了他個人的形象,也影響了整個東吳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他的反覆無常和缺乏原則,使得他無法建立穩固的盟友關係,也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領導者,註定無法帶領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和強大。
孫權的一生充滿了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宮廷之中,他都能夠巧妙地化解危機,使敵人束手無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卻在晚年栽倒在了小輩公孫淵的手中,這無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敗筆。
回想孫權坑關羽的那一幕,我們或許會為關羽感到心疼。關羽,那位以忠義和勇猛著稱的武聖,在孫權的巧妙謀劃下,最終落得了身敗名裂的下場。而當我們看到公孫淵坑孫權時,內心卻毫無波瀾。這是因為,政客之間的把戲,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他們之間的爾虞我詐,就像是一場場精心策劃的棋局,而我們只是旁觀者,負責吃瓜看戲。
如今,人們常常用「孫十萬」這個梗來開玩笑,就像我們日常調侃法國一樣。並不是否定法國的全部,而是嘲諷它在二戰時期的某些行為。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因為孫權的一次失誤就否定他的一生。如果拿二戰來對比的話,劉備頗像死扛到底、堅持不懈的中國;曹操則像力挽狂瀾、絕地反殺的蘇聯;而孫權呢?他或許就像打了38天就投降的法國,雖然有些不堪,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孫權雖然晚年栽倒在了小輩公孫淵的手中,但他的智慧和謀略依然值得我們敬佩。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學習那些成功者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合肥的失利,常常被用來指責孫權的老年昏庸,然而這並非是他獨有的黑點。歷史的巨輪下,即使是那些被譽為英明領袖的秦皇漢武,在晚年時也不乏昏庸之舉。曹操和劉備,這兩位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同樣時常成為他人的經驗包,被不斷刷新挑戰。
孫權之所以受到群嘲的最大原因,並非僅僅是因為他的某些昏庸行為,更在於他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他太過精緻利己,猶如一個在政治舞台上嫻熟操控權術的政治投機者。這種形象讓人難以與他建立起真正的情感連接,更難以將其視為一個值得尊敬的領導者。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孫權身上其實也有曹劉那樣的優點。他同樣具備戰略眼光,能夠在混亂的局面中尋找到破局的關鍵。他也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能夠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但同時,孫權身上的缺點也同樣明顯,他的權謀手段太過狠辣,讓人敬而遠之。
正因為孫權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缺乏人情味的政治機器,他的缺點往往會被無限放大,而優點卻容易被忽視。人們更願意與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英雄人物建立情感連接,而對於像孫權這樣的政治機器,則往往持有一種審慎甚至排斥的態度。這也許是孫權在歷史上留下的最大遺憾,但同時也是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寫照。
假若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在做夢。
劉備的夢中,瀰漫著桃園的花香。那是一片盛開的桃花林,花瓣飄落,猶如細雨般灑落。他仿佛置身於這花香之中,與關羽、張飛一同品嘗著這甜美的芬芳。他們圍坐在桃園之中,舉杯共飲,笑聲陣陣,君臣之間如同魚水情深。而在夢境的遠方,大漢朝的旗幟高高飄揚,那是他們共同的目標和信仰。
曹操的夢中,則出現了周公吐哺的場景。他仿佛回到了周公的時代,親眼目睹了周公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同時,他也看到了自己老驥伏櫪的身影,雖然年歲已高,但依然懷著壯志凌雲的心。在他的夢中,漢征西將軍的號角聲響徹雲霄,那是他對統一天下的渴望和呼喚。
與曹操和劉備的夢境相比,孫權的夢中似乎只有他自己。他站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之中,四周是波濤洶湧的海浪。他仿佛成為了這片海洋的主宰,掌握著無盡的力量。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無盡的海域。
從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夢境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內心的追求和抱負。劉備和曹操都懷揣著蕩平四海、統一天下的野望,而孫權則更加關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些夢境不僅是他們內心的反映,也是他們未來行動的預示。在這個充滿紛爭和變革的時代,他們將以自己的方式書寫歷史,為後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