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評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著某個信念而竭盡全力。他是那個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不惜一切代價的人。當年,在隆中草堂上,那個謙卑的身影,給予了他改變命運的機會。從那一刻起,他便銘記在心,發誓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回報那份恩情。因此,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都始終堅守初心,為著那個目標而不懈努力。
同時,他也是那個為了平衡政治勢力,不得不做出殺伐決斷的人。在權力的旋渦中,他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雖然這些決定會讓他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但他始終堅信,這是為了大局考慮,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除此之外,他還是那個為了不傷蜀地百姓,儘可能推行善法良治的人。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因此,他始終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推行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他的善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讚譽,也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民心。
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殺伐決斷的手腕,在這個男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既有著深沉的情感,又有著堅定的意志。他既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又知道如何在必要時做出果斷的決策。這樣的他,無疑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愛。他始終記得三十年前隆中草堂上那個謙卑的身影,以及十一年前白帝病榻前那聲微弱的囑託。這兩件事,成為了他一生的信仰和動力。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真正的英雄應該具備的品質和情懷。他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或許在關羽殞身,夷陵兵敗,他就已經明白,自己當年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的後半部分,已經永遠不可能實現。但他依舊將自己畢生的事業交給了北伐。當秋風五丈原的那一刻,他應該有滿腔的的遺憾,但從未後悔。因為他知道:士為知己者死。
在蜀漢這片充滿紛爭與變革的土地上,荊州、益州、東洲等勢力集團如同犬牙一般交錯,相互制約,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朝局。李嚴的掣肘、廖立的狂惑,這些紛爭給蜀漢的統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位以公為法、小心維繫蜀漢太平的傑出政治家嶄露頭角。
諸葛亮以開誠心、布公道的政治理念,小心翼翼地平衡著各方勢力,努力維護蜀漢的穩定與發展。即便在軍旅頻繁、戰火紛飛的日子裡,他依然不忘修繕內政,盡最大努力減輕百姓的負擔,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諸葛亮的智慧與才能,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懷念。人們稱頌他:「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意為在整個蜀漢境內,人們都對他既敬畏又愛戴。他的治理才能被譽為識治之良材,與古代的管仲、蕭何相提並論。甚至在諸葛亮逝世後,人們仍然感嘆:「葛公在日,亦不覺異;自公歿後,未見其比」,意指在諸葛亮在世時,人們並未覺得他的偉大,但自他逝世後,卻再難尋到如此出色的政治家。
數百年來,諸葛亮的名字一直在蜀漢人民心中傳頌。他們懷念他的功績,敬仰他的為人。民間傳唱著他的事跡,將他比作周朝的召公,讚譽他為人民所愛戴。甚至在武侯逝世後的數百年間,梁漢地區的民眾仍然歌唱著他的遺烈,前往廟宇祭拜他,仿佛他仍然活在人們心中。在川民頭上所戴的白布,據說是當年武侯逝世時所留,可見武侯的遺愛之深,以至於千年之後,白布仍然捨不得從頭上取下。
諸葛亮的智慧、才能和為民著想的精神,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事跡和精神,不僅成為後世的楷模,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國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奮鬥。在蜀漢這片充滿紛爭與變革的土地上,諸葛亮的名字將永遠熠熠生輝,成為人民心中永恆的傳奇。
2、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到底如何
諸葛亮堪稱全能型將帥的典範。他的才能不僅局限於軍事領域,更延伸到人品、政治、後勤、人際關係、戰略、戰術、戰爭、排兵布陣以及發明等多個方面。如果說其他人如同六邊形戰士,在某一領域內表現出色,那麼諸葛亮則如同一個六面體戰士,每一面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在人品方面,諸葛亮忠誠、正直、謙遜,深得人心。他的高尚品質為他在歷史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臥龍先生」,成為後世的楷模。
在政治上,諸葛亮具有遠見卓識,為蜀漢國家的發展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他注重民生,關心百姓疾苦,推行一系列改革,使蜀漢逐漸走向強盛。
在後勤和人際關係方面,諸葛亮同樣表現出色。他善於協調各方利益,使得軍隊內部團結一致,後勤保障有力。這使得蜀漢軍隊在戰爭中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為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戰略方面,諸葛亮具有高超的戰略眼光。他提出的「聯吳抗曹」策略,為蜀漢贏得了生存空間。同時,他還注重長遠規劃,為蜀漢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戰役和戰場方面,諸葛亮同樣展現出了出色的指揮才能。他善於運用兵法,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術。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憑藉卓越的智慧,成功借東風助周瑜破曹軍,為蜀漢贏得了關鍵性勝利。
此外,諸葛亮在發明方面也有著不俗的成就。他改進了木牛流馬等運輸工具,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這些發明不僅為蜀漢的軍事鬥爭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展示了諸葛亮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才華。
綜上所述,諸葛亮無疑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將帥。他在人品、政治、後勤、人際關係、戰略、戰術、戰爭、排兵布陣以及發明等多個方面均表現出色,堪稱六面體戰士。他的才華和貢獻不僅為蜀漢國家帶來了繁榮昌盛,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在劉備遇見諸葛亮之前,他的軍事行動似乎總是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他四處奔波,時而與這個勢力結盟,時而又與那個勢力交惡,每一步都顯得頗為盲目。然而,自從劉備在隆中遇見了諸葛亮之後,他的事業便如同搭乘了順風船一般,一路高歌猛進。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指明了方向,使得他的每一步行動都充滿了目的性和智慧。
在隆中對戰略的指引下,劉備成功占據了荊州、益州等地,與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智謀和遠見。如果沒有後來吳國的背刺,說不定劉備真的能夠一統天下,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
有人質疑說,隆中對戰略其實是諸葛亮抄襲甘寧和魯肅的。然而,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在當時的信息傳播條件下,如此長遠的戰略規劃是不可能輕易被外界所知的。如果諸葛亮真的抄襲了甘寧和魯肅的戰略,那麼作為他的親戚,劉表又怎麼可能一無所知呢?劉璋又怎麼可能傻乎乎地歡迎劉備入蜀呢?
更何況,即便諸葛亮真的借鑑了他人的戰略,他也做到了最大的優化,使得這一戰略無限地貼合了劉備的實際情況。他不斷地對戰略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得劉備的事業得以順利發展。這種能力並不是道聽途說就能具備的,它需要深厚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作為支撐。因此,我們可以說,隆中對戰略的成功,是諸葛亮智慧與努力的結晶,而不是簡單的抄襲。
諸葛亮的隆中對,作為蜀漢立國之初的重要戰略構想,其對於三國歷史的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有些人認為隆中對並不現實,因為東吳並不會如諸葛亮所願,老實地配合蜀漢的行動。事實上,隆中對更多地是一個戰略方向和理念,而非具體的執行計劃。在執行層面,必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魯肅的二分天下之策同樣出色,但在劉備的出現後,局勢發生了變化,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這說明,戰略是會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調整的。戰略中的理念和方向固然重要,但具體的執行和應對同樣關鍵。
襄樊之戰時,東吳背刺蜀漢的速度之快,荊州失守之迅速,糜芳的投降之不可思議,都讓蜀漢措手不及。這使得蜀漢沒有時間做出調整,去挽回與東吳的關係。荊州的失去,使得隆中對成為了一個泡影。
如果糜芳沒有投降,關羽能夠及時回援荊州,與呂蒙形成對峙,那麼歷史的走向或許會有所不同。熬到呂蒙病死,吳蜀聯盟能否重拾,成為了一個懸念。然而,歷史並沒有如果和假設,我們只能通過已有的史料去推測和想像。
總的來說,隆中對作為蜀漢的戰略構想,其價值和意義在於為蜀漢指明了一個方向和目標。然而,在實際執行中,必須根據時局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同時,戰略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戰略本身,更取決於執行者的智慧和決策。
然而,當隆中對破滅後,人們或許會質疑,諸葛亮是否失去了新的戰略方向?實際上,諸葛亮並未止步,他的戰略眼光仍然獨到而深遠。
在隆中對破滅後,諸葛亮開始調整戰略,將目光轉向了東吳。他看到了東吳作為荊州軍隊的替代力量,具有巨大的潛力。儘管孫權的軍隊在攻打合肥時表現不佳,但諸葛亮仍看到了東吳的價值。他試圖通過聯合東吳,共同對抗北方的曹魏政權。這一戰略的調整,不僅增強了蜀漢的實力,也為後來的蜀漢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諸葛亮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戰略,即出漢中,蠶食雍涼。這是法正漢中策的中策,旨在通過逐步蠶食曹魏的雍涼地區,逐漸擴大蜀漢的勢力範圍。這一戰略在劉備死後成為了蜀漢的主要戰略方向。諸葛亮選擇不用子午谷奇謀,正是因為他的目標並非長安,而是更為廣闊的雍涼地區。通過這一戰略的實施,蜀漢最終成功占領了武都和陰平兩地,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姜維在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後,也繼續遵循這一戰略方向進行伐魏。雖然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但姜維仍然堅定地執行這一戰略,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充分證明了諸葛亮戰略眼光的長遠和深刻。
以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整個戰役的精細規劃。在這場戰役中,他巧妙地運用了趙雲的疑兵之計,成功地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同時,他還派遣了部隊駐守街亭,以此拖延敵人的進攻,為自己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諸葛亮成功地拿下了未投降的隴西郡和廣魏郡,為蜀漢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不僅精準,而且充滿了創意。他利用趙雲的疑兵之計,成功地迷惑了敵人,使曹真一開始就被其所騙。這也證明了諸葛亮對於人心的把握和對於戰爭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然而,諸葛亮的北伐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街亭的部署中,他過度信任了馬謖,導致街亭的防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一點,諸葛亮確實需要承擔責任。畢竟,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應該更加謹慎地選擇將領,而不是盲目地信任某個人。
當然,諸葛亮選擇馬謖的原因並非僅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更多的可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這種考慮可能與軍事水平關係不大,更多地涉及到人事安排和權力平衡等方面。但是,這並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諸葛亮在整個北伐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卓越智慧和堅定決心。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這也是他備受爭議的一次戰役。在那個時代,攻城手段確實有限,尤其當面對有所準備的敵軍時,智謀與策略的運用變得尤為重要。諸葛亮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採用欺詐手段,也無法發動偷襲,因此未能攻下陳倉也在情理之中。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傑出的將領,在攻城戰中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曹仁當初圍攻宛城,耗費了四個月的時間才最終拿下,而宛城的守將侯音並非正規軍隊出身。曹操攻打鄴城時,也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最終還是因為有人獻城才得以成功。同樣,打呂布下丕也並非易事。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陳倉未能攻下視為諸葛亮的失誤,相反,如果他能成功拿下陳倉,這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在總結諸葛亮的軍事成就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在戰略、戰役和戰爭層面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雖然並非完美無缺,但在同一時期,能夠在這三個方面都達到如此高水平的將領,恐怕只有曹操和周瑜能與之相提並論。諸葛亮的才華與智慧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了後世研究和學習的典範。
3、劉禪對諸葛亮的真實態度
在三國時期,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獨特且複雜的。這種關係的源頭,實際上要追溯到劉備。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對諸葛亮的關愛和待遇可謂是超越常規,幾乎達到了將諸葛亮視為自己繼承人的地步。他不僅將諸葛亮視作自己的智囊,更是將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般養育。這種超格的待遇和關愛,讓諸葛亮對劉備充滿了感激與忠誠。
諸葛亮作為一位晚來得子的老者,對劉禪的關愛也是無微不至的。他把劉禪當作自己的兒子一般呵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這種深厚的父愛,幾乎能夠從屏幕中溢出,讓人感受到諸葛亮的赤誠之心。劉禪也非常享受這種被關愛和重視的感覺,因此他也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當作自己的兒子一般養育,為他傾注了各種資源。
然而,命運卻是如此的捉弄人。在諸葛瞻戰死綿竹之後,劉禪也選擇了投降。這一事件,讓這幾對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儘管如此,他們之間的赤誠之心並未因此而改變。他們始終都是把心窩子掏出來對對方好,對方也如此報答而已。這種深厚的父子之情,讓人感嘆不已。
總之,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雖然看似複雜,但實際上卻非常簡單。他們都是赤誠之心相待,將對方當作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這種深厚的感情,不僅體現在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上,更體現在他們為蜀漢國家所付出的努力上。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4、諸葛亮在歷史丞相當中能排第幾?
歷經歲月的沉澱,史冊中記載的賢相如同繁星點點,然而其中最為耀眼、名垂青史的莫過於孔明。他的生活態度獨特而優雅,隱居時,他彈琴抱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恍若一位隱士,流露出風流倜儻的韻味。然而,一旦他步入世間,他則展現出一位雅致的文人形象,手持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翩翩。
孔明在草廬之中,便能洞悉天下三分之勢,展現出他卓越的洞察力和對時局的敏銳把握。他深諳天時,對於自然的規律有著深刻的理解。而當他承擔起顧命重任,六次親征祁山,他又展現出對人事的極致洞察與運籌帷幄的才能。
孔明智勇雙全,他的六出祁山和七擒孟獲的戰績,以及他創造的木牛流馬等神奇發明,都讓人嘆為觀止。他鞠躬盡瘁,志在天下,即便身體殘破,仍然堅守著為臣為子的信念。他的忠誠和才智,比之於古代的管仲、樂毅有過之而無不及;與伊尹、呂尚相比,他則兼具了他們的優點。
孔明是古今名相中的第一奇人,他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他的故事,成為了激勵人們奮發向前、追求卓越的動力。他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5、怎樣評價諸葛亮的《出師表》
這封書信,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遺書,字裡行間充滿了深深的父愛和對國家未來的殷切期望。在書信的開頭,諸葛亮以「兒」稱呼劉禪,流露出一種深深的親情和不舍。他告訴劉禪,自己即將離世,對於如何管理這個國家,他有著深深的憂慮和期望。
諸葛亮在書信中明確提到了郭攸之、董允、蔣琬等人,他們都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也是劉禪的忠誠輔佐。諸葛亮希望劉禪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決策,因為他們都是出於對劉備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才一直跟隨著諸葛亮和劉禪。
在書信中,諸葛亮回憶了劉備當年的英明神武和一腔熱血,表達了自己和這批人跟隨劉備的原因。雖然他們曾經犯下了錯誤,但是在多年的奮鬥中,他們也逐漸積累了實力和經驗,為國家的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正是他們報答劉備的時候,他們願意為了國家,為了劉禪,付出一切。
諸葛亮在書信的最後,對劉禪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劉禪能夠振作起來,承擔起國家的重任,因為只有劉禪強大起來,國家才有希望。事實上,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確實按照《出師表》中的建議,重用了《出師表》中提到的人物,這也為蜀漢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這封書信是諸葛亮對劉禪的期望和寄託,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反思。它充滿了深深的父愛和對國家的忠誠,是諸葛亮留給劉禪的寶貴財富。
6、劉備臨死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
劉備臨死前,蜀國曾一度陷入困境,經濟狀況嚴峻,財政困難,可謂是負債纍纍。面對這樣的局面。
劉備明白,即使他不說出口,他也無法控制諸葛亮在他去世後的行為。諸葛亮聰明絕頂,智謀過人,他的決策將直接決定蜀國的未來。因此,劉備決定以誠相待,直接告訴諸葛亮他的想法和期望。
劉備的話語充滿了真誠和堅定,他向諸葛亮表達了自己的期望:你願意繼續支撐這個國家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你,我們之間的情誼將是我們共同前行的動力。
與此同時,曹丕作為魏國的領袖,他對四川的興趣並不在於實質上的統一。在劉備去世後,曹丕曾試圖勸降諸葛亮,希望他能夠帶領蜀國投降,成為魏國的藩屬國。在曹丕看來,劉禪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存在,而諸葛亮才是蜀國的真正主人。因此,他相信只要諸葛亮願意投降,蜀國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心中,諸葛亮早已是蜀國的象徵和領袖。他是否要踢掉劉禪,取而代之,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想法。即使諸葛亮不直接廢黜劉禪,選擇向魏國投降並成為藩屬國,幾年後曹魏也可以發布公告,將諸葛亮封為蜀王,從而結束這場紛爭。
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充滿了變數。諸葛亮並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堅定地支撐起了蜀國的大業。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帶領蜀國人民走出了困境,實現了國家的復興。而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深厚情誼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傳頌至今。
劉備的離世無疑給蜀國投下了一片陰影。他是那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民眾的信仰,是無數士兵們心中的英雄。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團的核心,他的決策直接關係到蜀國的命運。劉備深知,如果諸葛亮選擇放棄,蜀國將走向滅亡,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劉備之所以選擇公開說這些話,其實是在向所有人明確一個事實:無論諸葛亮做出何種決定,都是他劉備的意願。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他對諸葛亮的尊重。他願意看到諸葛亮為了蜀國的前途而做出任何選擇,哪怕是投降敵人,哪怕是廢除自己的兒子自立為王。只要是為了蜀國的未來,劉備都願意支持。
而在這背後,更隱藏著劉備對諸葛亮深深的信任。他相信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相信他能夠撐住這個攤子,繼續為蜀國的未來而努力。同時,他也明白諸葛亮的壓力和負擔,知道他所承擔的責任有多重。因此,劉備在表達自己的意願的同時,也在為諸葛亮解壓,讓他知道即使他選擇放棄,也不會受到任何責怪。
這種信任和理解,不僅展現了劉備作為一位領袖的胸懷和氣度,也體現了他們之間深厚的革命情誼。而這種情誼,正是支撐他們在艱難困苦中共同奮鬥的力量源泉。因此,即使劉備已經離世,他的精神和信念仍然激勵著蜀國的人們,讓他們相信只要他們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實現他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