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十八章 魯肅之戰略(2)

第十八章 魯肅之戰略(2)

2024-08-19 08:23:43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在許多人的固有觀念里,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有能力,似乎總是以他們是否擅長戰爭、是否武藝高強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這種看法往往忽略了更為複雜且重要的能力,比如智謀、遠見和戰略眼光。然而,當我們仔細觀察歷史,會發現許多被低估或忽視的人物,他們雖未在戰場上取得顯赫的戰績,卻以其他方式為國家、為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

  以魯肅為例,他並沒有像其他武將那樣在戰場上大殺四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沒有能力。事實上,魯肅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的人。他在東吳政權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並非來自於他的武藝,而是來自於他的智慧、膽識和謀略。

  如果沒有魯肅,呂蒙的提拔可能會充滿變數。呂蒙是東吳後期的一位傑出將領,但他的崛起並非一帆風順。正是在魯肅的推薦和力挺下,呂蒙才得以嶄露頭角,並最終成為東吳的棟樑之才。

  在赤壁之戰中,當東吳的許多將領都主張投降曹操時,是魯肅站出來堅定地反對。他深知投降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贏得真正的尊嚴和利益。魯肅的這一立場,不僅堅定了東吳將士的信心,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魯肅在赤壁之戰中還擔任了政委的角色,為東吳將士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他深知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意志和信念的較量。在魯肅的鼓舞下,東吳將士們士氣高昂、鬥志昂揚,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吳國尚未壯大的時候,魯肅還做出了一個極具遠見的決策——將江陵借給劉備。這一決策在當時看來似乎有些冒險和不明智,但實際上卻為吳國帶來了長遠的利益。通過借出江陵,吳國得以專心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穩固自己的政權基礎。同時,這也為後來吳蜀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吳國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中贏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然而,這些實在的功績和貢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關注那些戰場上的英勇事跡和顯赫戰績,卻忽略了像魯肅這樣的人物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和偏見。我們應該更加全面地看待歷史和人物,不僅要看他們的戰功和武藝,更要看他們的智慧、膽識和謀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和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魯肅,這位東吳的智囊團核心成員,他不僅是一位深思熟慮的戰略家,更是將國家大計付諸實踐的行動者。他的每一步棋局,都展現出了深遠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與蜀漢的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相對應,魯肅有著他獨特的「榻上策」,這是他在病榻上深思熟慮、為東吳量身定製的治國策略。

  魯肅的戰略決策「鼎足江東、天下兩分,劃江而治」,不僅揭示了東吳的地理位置優勢,也預見了三國鼎立的未來格局。他洞察到,只有穩固江東,與曹魏、蜀漢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才能確保東吳的長治久安。

  在孫劉政治同盟的構建中,魯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深知,東吳與蜀漢的聯盟是抵禦曹魏的關鍵。因此,他極力促成孫劉之間的政治聯姻,為東吳贏得了寶貴的盟友。

  回顧東吳的歷史,不難發現,每當關鍵時刻,都有魯肅的身影。周瑜英年早逝,呂蒙智擒關羽,陸遜火燒夷陵,這些重大事件背後,都有魯肅的智慧和遠見在起作用。特別是在蜀吳關係緊張,勢同水火的時期,魯肅更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不斷潤滑雙方關係,確保了兩國之間的聯盟不會破裂。

  而在赤壁之戰中,魯肅更是功不可沒。他深知,這場戰爭對於東吳來說,是一場生死之戰。因此,他力排眾議,勸說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魏。正是他的堅持和努力,使得孫權最終下定了決心,與劉備聯手,共同對抗曹操的大軍。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挽救了東吳的危局,也為三國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魯肅在東吳的地位,如同星辰在夜空中般璀璨奪目。他不僅是東吳的支柱,更是孫權心中的明燈。他的存在,如同荀彧在曹魏的不可或缺,法正在蜀漢的智勇雙全。魯肅的謀略與智慧,為東吳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權對魯肅的信任,可謂無人能及。他視魯肅為知己,將其視為東吳的棟樑之才。在孫權眼中,魯肅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大臣,更是一位可以託付重任的摯友。他們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界限,成為了生死相依的朋友。

  周瑜雖英勇善戰,被譽為東吳的「車閥」,但他在政治上的見解卻與孫權有所出入。呂蒙雖勇猛無比,但性格剛愎,缺乏靈活變通。陸遜雖出身世族,但其家族勢力過於龐大,讓孫權有所忌憚。張昭雖為東吳老臣,但他的投降思想卻與孫權的雄心壯志背道而馳。

  而魯肅,他全心全意為孫權著想,他的每一個建議都基於東吳的利益和孫權的意願。他懂得孫權的雄心壯志,也明白東吳的未來發展之路。他不僅是孫權的謀士,更是他的心靈伴侶。他們之間的友誼,如同高山流水般純淨而珍貴。


  魯肅與孫權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君臣之間的界限。他們是朋友,是戰友,更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在孫權心中,魯肅是他這輩子唯一的朋友。他們之間的友誼,如同星辰般璀璨奪目,永遠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中。而其他人,在孫權眼中,或許只是他實現霸業的棋子、奴才、軍閥、臣下。但獨獨魯肅,是他心中的朋友,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魯肅之所以能夠在三國歷史中占據如此卓越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超群的智慧與策略,更在於他那種遠見卓識和堅定的志向。他既不像周瑜那樣在某些時刻表現出目光的短淺,被眼前的勝利所迷惑,導致未來的策略出現偏差;也不同於呂蒙,儘管呂蒙後來成就非凡,但魯肅始終保持著對大局的清醒認識,不讓自己陷入胸無大志的境地。

  孫權所經營的武昌,實際上是建立在魯肅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基礎之上的。魯肅對於武昌的戰略位置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的遠見使得武昌成為了孫權日後立足江東、爭霸天下的重要據點。

  再進一步說,如果沒有魯肅的悉心經營和籌劃,漢昌這片土地可能就不會成為後來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的跳板。魯肅的智謀和膽識,為東吳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魯肅對於陸口的經營同樣功不可沒。正是他對於陸口這一重要地理位置的深刻認識,使得周瑜那幾千部曲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發展成為萬餘精兵,為東吳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然而,當魯肅離世之後,孫權的戰略方針仿佛失去了重要的指引。在曹劉兩大勢力之間,孫權顯得有些迷茫和無所適從,最終導致了在漢中之戰中喪失了重要的契機。魯肅的去世,無疑給東吳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使得孫權的霸業之路變得更加曲折和艱難。

  2、東吳四大都督比較

  周瑜,這位東吳的傑出將領,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非凡的才能,而且他的征戰策略總是讓人嘆為觀止。他善於調動兵力,靈活應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能展現出其獨特的戰術眼光。作為東吳的進攻型人才,他以其銳利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為東吳的疆域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

  雖然赤壁之戰被後人傳頌為一場防守反擊的經典戰役,但周瑜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卻更多地展現了他的進攻才能。他準確地把握了戰機,利用東風的助力,以火攻大破曹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決定性的勝利。

  若周瑜能長壽,那麼孫權的北上徐州計劃,其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孫權雖然也是一代英主,但在軍事上,他更多地依賴於周瑜等將領的智謀和勇武。周瑜不死,他必然會為孫權的北伐提供有力的支持,無論是在戰略部署還是在戰術執行上,都能為東吳爭取到更多的優勢。

  當然,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了變數,我們不能簡單地斷言周瑜不死,孫權就一定能成功北上徐州。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周瑜的輔佐,孫權在面對張遼等曹魏名將時,絕不會像歷史上那樣被打得不敢再北上。周瑜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無疑將為東吳的北伐之路增添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陸遜,這位三國時期東吳的傑出將領,其卓越的才能和全面的素質,無疑讓他成為了東吳四大都督中的佼佼者。他不僅在戰場上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且在政治上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可謂是出將入相的全才。然而,儘管他才華橫溢,但他的出身卻成為了制約他發揮全部實力的桎梏。

  陸遜出身於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這個家族在江東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這樣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使他成為了孫權等江東統治者的忌憚對象。孫權雖然表面上對陸遜表示器重,但內心卻對他充滿了防備和疑慮。這種微妙的關係,使得陸遜在施展才華時,常常受到來自朝廷的制約和限制。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孫策與陸家之間有著深仇大恨。孫策當年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惜對陸家大開殺戒,使得陸家男丁幾乎損失殆盡。這樣的歷史背景,使得孫權對陸家的人充滿了警惕和敵意。如果我是孫權,面對這樣一個有著強大背景、才華橫溢但又難以掌控的陸遜,恐怕我也會猶豫不決,不敢輕易啟用他。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意外和變數。儘管孫權對陸遜心存疑慮,但在東吳生死存亡的關頭,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啟用陸遜。而陸遜也不負眾望,在夷陵之戰中憑藉出色的指揮才能,成功擊敗了劉備的軍隊,為東吳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這一戰,不僅讓陸遜的威名遠揚,也讓孫權對他的疑慮逐漸消散。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孫權對陸遜的啟用也並非毫無保留。他始終在小心翼翼地控制著陸遜的權力,避免他成為威脅自己統治地位的潛在對手。這種微妙的關係,使得陸遜在發揮才華時始終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完全施展出他的全部實力。


  總的來說,陸遜的才能和潛力無疑是巨大的,但他的出身和歷史背景卻成為了他發揮全部實力的最大障礙。在江東這個充滿權謀和鬥爭的舞台上,陸遜的故事無疑是一個充滿遺憾的傳奇。

  呂蒙,這位東吳的傑出將領,儘管位列四大都督之中,但他的角色更像是戰場上一位勇猛的指揮官。他確實擁有不凡的謀略,能夠在戰場上靈活應對,屢建戰功。然而,若論及長遠的戰略眼光,呂蒙的視野似乎顯得較為局限。

  這種局限性,或許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關,也或許與張遼帶給東吳的深刻影響有關。張遼作為曹魏的名將,曾經給東吳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在心理上給東吳的將領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呂蒙或許就是其中之一,他或許在長期的防禦和對抗中,形成了較為保守的戰略思維。

  當時的東吳,其地理環境決定了其發展的方向。往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雖然擁有強大的水軍,但在那個時代,海洋霸權的概念尚未成熟,東吳也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往南,則是士變家族的領地,這些家族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相對較為分散,對東吳的威脅不大,孫權也無需投入過多的精力去征服他們。

  往北,則是曹魏的勢力範圍,其中張遼所率領的軍隊尤為勇猛,給東吳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因此,東吳的國策自然而然地轉向了西方,意圖通過控制整個長江,來確保自身的安全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呂蒙所主持的荊州攻略,無疑是東吳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呂蒙的荊州攻略,雖然過程艱難,但最終取得了成功。他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意志,成功地擊敗了蜀漢的軍隊,奪取了荊州。這一勝利不僅為東吳帶來了重要的戰略資源,更在心理上給予了東吳將領們巨大的鼓舞。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呂蒙的戰略眼光似乎並未達到四大都督中的頂尖水平。他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眼前的戰場和眼前的敵人上,而未能像周瑜、陸遜等人那樣,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東吳的未來和發展。

  因此,可以說在四大都督中,呂蒙的戰略眼光是相對較為欠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是一個優秀的將領,相反,他在戰場上的勇猛和謀略,以及他對東吳的忠誠和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只是,當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去審視他時,會發現他在戰略眼光上確實有所不足。

  提及魯肅,這位東吳的智者,可謂是東吳歷史上戰略制定能力最傑出的存在。他深諳兵法,善於洞察時局,制定的戰略往往能夠引領東吳走向勝利的彼岸。在他的領導下,東吳得以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穩固自身地位,甚至在某些時期,還能占據優勢。

  想像一下,如果周瑜能夠多活二十年,繼續與魯肅並肩作戰,那麼他們的智慧與才能定能相互輝映,共同推動東吳走向更為輝煌的未來。又或者,陸遜這位後來崛起的將才,如果他的全部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那麼他或許也能與魯肅一較高下,為東吳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當我們談及呂蒙時,卻不得不嘆息一聲。呂蒙雖也是東吳的名將,但在戰略眼光和制定能力上,與魯肅相比,還是稍顯遜色。魯肅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每一個都充滿了智慧和遠見。無論是前期的二分天下計劃,還是後來的聯劉抗曹、兩軍東西鉗形進攻的策略,都顯示出他對於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於戰略的深刻理解。

  特別是聯劉抗曹的戰略,更是體現了魯肅的遠見卓識。他深知曹操勢大,單憑東吳之力難以抗衡,因此提出了與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的策略。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使得東吳能夠在與曹操的對抗中占據主動,更為後來三國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在魯肅的戰略指導下,孫劉兩家確實實行了東西聯合進兵的方針。當時,劉備在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關羽也在荊州對曹仁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而孫權雖然在合肥被張遼擊敗,但整體上,東吳的勢力仍然穩固。若非一些特殊因素,如孫權在合肥的失利、關羽的意外身亡等,魯肅的戰略目標是有很大的可能成功的。

  魯肅的一生,可以說是為東吳的繁榮和發展而奉獻的一生。他的智慧和才能,使得東吳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占據一席之地,更為後來的歷史進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3、魯肅的地位

  魯肅,被譽為東吳的第一戰略家,其深遠洞見和卓越智慧在東吳乃至整個三國歷史中獨樹一幟。談及東吳的立國根基,實際上,是魯肅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獨到的戰略眼光,為東吳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在《榻上策》的初段,魯肅就展現出了他驚人的預見性。那時,官渡之戰的硝煙尚未散去,勝負尚未揭曉,天下局勢依舊撲朔迷離。然而,魯肅卻已洞察先機,明確指出曹操如昔日的項羽一般,已呈不可阻擋之勢,漢室的復興已是無望。而東吳的出路,便是穩固江東之地,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靜待天下變局。

  這一戰略的提出,正是在公元200年,一個充滿未知與變數的年份。那時,官渡之戰的戰果未明,各方勢力都在為未來的命運而掙扎。然而,魯肅卻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趨勢,他的戰略眼光無疑為東吳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樣的智慧與遠見,使得魯肅成為了頂尖的戰略家。可以說,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局面,正是因為有了魯肅這樣的智者,才得以形成。而東吳能夠在這亂世中立足,更是離不開魯肅的智慧與貢獻。同時,與蜀漢的諸葛亮相輝映,他們共同為三國歷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魯肅的存在,無疑為東吳乃至整個三國的歷史進程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提及魯肅,我們往往會想起那個在《三國演義》中沉穩而智慧的形象。但今天,我要為大家揭示的,是魯肅在真實歷史中的膽色與智慧,那絕對不遜色於我們熟知的關羽。

  對於許多熟稔《三國演義》的朋友來說,"單刀赴會"這一典故無疑是耳熟能詳的。但大家或許並不知道,在歷史的真實脈絡中,"單刀赴會"的故事並非由關羽主導,而是由東吳的魯肅策劃並執行。那是公元215年,吳、蜀兩國在荊州這片土地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在這場紛爭中,魯肅挺身而出,帶著一把單刀,與對手相見。這不僅是對關羽的勇敢的一種回應,更是對東吳尊嚴的堅守。

  那次的單刀赴會,魯肅並沒有退縮,他義正言辭地駁斥了劉備一方的不合理要求,以堅定的立場和過人的智慧,為東吳爭取到了極為有利的協議結果——湘水之盟。魯肅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讓東吳獲得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這樣的策略和膽識,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疑是極為罕見的。

  與呂蒙和陸遜兩位後來的名將相比,魯肅的手段和勇氣更是顯得卓越。呂蒙和陸遜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戰功,但他們往往採用偷襲、諂媚、背信棄義等手段。而魯肅,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用智慧和勇氣為東吳謀取利益。

  當年,曹操大軍壓境,東吳的許多大臣,包括張昭等人都主張投降。然而,魯肅卻堅決反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孫權不能投降的原因。正是因為有了魯肅的這番話,孫權才能堅定信心,堅守東吳,最終成為了一代帝王。

  可以說,沒有魯肅的智慧和勇氣,東吳的建國之路可能會充滿更多的波折和不確定性。魯肅的存在,不僅為東吳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敬仰和懷念。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