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十九章 呂蒙之是非

第十九章 呂蒙之是非

2024-08-19 08:23:49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呂蒙,這位東吳的名將,不僅在戰場上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其個人私德也備受讚譽。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為人坦誠,深得同僚與部下的尊敬。然而,若要說起他身上的瑕疵,或許便是那一次背棄盟約、偷襲關羽之舉了。但我們也必須明白,在那個時代,軍事行動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左右,而呂蒙此舉也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量。

  關於呂蒙的戰略眼光,我們不得不提孫吳政權自孫策時期便制定的「全據長江」戰略方針。這一方針旨在通過控制長江天塹,確保東吳政權的安全與發展。呂蒙作為孫吳的傑出將領,自然深諳此道。他表示要奪取襄陽、控制白帝,實際上就是在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一戰略方針,確保東吳能夠牢牢把握住長江這條生命線。

  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了變數。儘管呂蒙的戰略眼光獨到,但由於瘟疫的肆虐以及曹劉兩家強大的軍事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最終並未能完全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但這並不能否認呂蒙的戰略眼光與才華。他的戰略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基於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國家利益的堅定追求。可以說,呂蒙的戰略是繼承於周瑜等前輩名將的智慧結晶,也是東吳政權長期積累的戰略經驗的集中體現。

  周瑜,他的戰略眼光獨到且充滿膽識。他所制定的方略,無疑是最為激進且富有前瞻性的。他不僅僅滿足於維護東吳的疆土安全,更是有著更為宏大的目標。他打算直接控制劉備這位蜀漢的領袖,通過限制其自由,進而掌控整個蜀漢的動向,使其成為東吳的盟友或附屬。

  然而,周瑜的野心並不僅僅局限於此。他還有更大的圖謀,那就是圖取北方的廣袤土地。他深知,只有擁有了北方的資源,東吳才能真正地立足於亂世之中,成為一方霸主。因此,他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準備發動一場對北方的全面戰爭。

  但周瑜的計劃並非空中樓閣,它需要一個堅實的基礎來支撐。那就是孫吳必須牢牢控制長江。長江,這條中國的母親河,不僅是東吳的天然屏障,更是其經濟命脈。只有確保了長江的安全,東吳的軍隊才能順利地在江上航行,運輸物資和兵力,保障戰爭的順利進行。因此,周瑜的計劃顯然也需要孫吳加強對長江的控制,確保這條生命線的安全。

  周瑜與呂蒙這兩位東吳的智勇雙全之士,一同站在孫權的面前,神情莊重地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甘寧的英勇之士。他們堅信,甘寧的才能與膽識,將能為東吳的霸業添磚加瓦。

  而甘寧,這位從江湖中脫穎而出的豪傑,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與決心。他慷慨激昂地說:「如今漢朝的國運日漸衰微,曹操的野心也日益膨脹,最終他必定會篡位自立。而我們東吳的西南,南荊之地,地勢險要,山川縱橫,河流密布,這裡無疑是國家的西部屏障。我觀察過劉表,他的謀略並不深遠,而他的兒子更是平庸無能,無法繼承他的基業。因此,主公您應當儘早規劃,不可讓曹操搶占先機。

  對於如何圖謀南荊,我認為我們應當首先攻取黃祖。黃祖如今已年老體衰,昏庸無能,他的府庫空虛,身邊的人都在欺騙他,他沉迷於財貨,對士兵們橫徵暴斂,使得士兵們心中充滿怨恨。他的戰船和兵器都已荒廢不修,士兵們無心耕作,軍隊也缺乏紀律。如果我們現在出兵,必定能夠一舉擊敗他。一旦黃祖被擊敗,我們就可以乘勝追擊,向西進軍,占據楚關,擴大我們的勢力範圍,然後再逐漸規劃如何奪取巴蜀之地。」

  甘寧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東吳未來的堅定信念和決心,他的建議也深深地打動了孫權。孫權深知,有了甘寧這樣的猛將和智士,東吳的霸業必將更加輝煌。

  甘寧,這位東吳的名將,他的戰略眼光與周瑜可謂是不謀而合。在三國鼎立的亂世之中,甘寧憑藉著自己對局勢的敏銳洞察,提出了一系列與周瑜相似的方略。無論是對於江東的防守,還是對於外敵的進攻,他都能以獨到的視角,給出精準的判斷和策略。這些方略,不僅體現了甘寧的軍事才能,更彰顯了他對東吳的忠誠和熱愛。

  而呂蒙,這位後來崛起的名將,他的戰略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甘寧和周瑜方略的延續。然而,由於現實因素的變化,呂蒙的方略在某些方面進行了調整,以適應新的局勢。這可以看作是呂蒙在繼承前人智慧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的創新。這種創新,使得呂蒙的方略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也讓他在後來的戰爭中取得了不少勝利。

  總而言之,甘寧、周瑜和呂蒙這三位東吳的名將,都可以被稱為「鷹派」。他們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果敢的決策能力和堅定的意志品質。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強大的敵人時,他們都能夠迅速做出判斷,制定出有效的戰略方案,並帶領軍隊取得勝利。這種精神,不僅體現了他們的軍事才能,更體現了他們對東吳的忠誠和熱愛。

  而魯肅呢?他是一位深思熟慮、行事穩健的智者。與周瑜的英勇果敢相比,魯肅顯得更為溫和而內斂。他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因此在決策時更加謹慎。當面對南郡的歸屬問題時,魯肅主張將其借給劉備,他認為此舉不僅可以加強孫劉兩家的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曹操,還能為東吳爭取到更多的戰略空間和時間。


  魯肅雖然溫和,但他從未放棄對江東霸業的追求。他始終強調要「盡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對江東地區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也展現了他對東吳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魯肅深知,只有占據長江天塹,才能確保東吳的安全和繁榮。因此,他一直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奮鬥,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都從未退縮。

  在江東的議事大廳中,孫策與孫權兄弟倆圍坐一堂,面對著來自各方謀士的建議,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深思。關於如何應對當前的局勢,每個謀士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然而,對於這些建議,孫策兄弟倆的態度卻各有千秋。

  孫策對於軟禁劉備的提議,表現出了明顯的反感。他認為此舉過於激進,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紛爭,甚至可能使得劉備的部下反叛,從而給江東帶來更大的麻煩。因此,他果斷地否定了這個方案。但對於其他的方略,孫策卻表現出了極高的讚賞和採納意願。他認為這些建議既符合江東的實際情況,又能有效地應對當前的局勢,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些建議。

  而對於孫權來說,他對全據長江的方略從一開始就有著深深的認同。他深知長江天塹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掌握了長江的控制權,才能確保江東的安全和繁榮。從起兵之初,他就有了這個想法,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在他的心中逐漸加深。他堅信,只有全據長江,江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隨著局勢的變化,孫權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開始對魯肅的策略產生了不滿。魯肅曾經建議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孫權當初也是贊同這個策略的,他希望劉備能夠幫他吸引曹操的火力,從而減輕江東的壓力。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他的預料。曹操並沒有如他所願地全力攻打劉備,反而將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江東。孫權發現自己不僅沒能為劉備吸引火力,反而成了曹操的主要攻擊目標。這讓他對魯肅的策略產生了深深的質疑和不滿。他開始重新審視與劉備的聯盟關係,考慮是否應該調整自己的策略,以應對當前的局勢。

  在江東的議事大廳里,魯肅正眉頭緊鎖,他的目光深邃而銳利,似乎能穿透重重迷霧,洞察到局勢的微妙變化。近日來,他察覺到一股不尋常的氣息在邊境地區瀰漫,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那位威名遠揚的關羽。關羽,這位蜀漢的猛將,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比,更在邊境地區頻繁製造事端,攪得邊境百姓不得安寧。這一切,都讓魯肅倍感煩惱,他深知邊境的安穩對於江東的重要性。

  就在這時,呂蒙走進了議事大廳。他身材魁梧,步伐穩健,臉上帶著一絲堅毅。呂蒙是江東的一位年輕將領,以勇猛善戰著稱,但魯肅更看重的是他的智謀和遠見。兩人相視而坐,呂蒙開門見山,提出了對關羽的防範之策。

  呂蒙說:「關羽此人,勇猛無比,但更可怕的是他的智謀。他在邊境地區頻繁製造事端,不僅僅是為了炫耀武力,更是為了試探我們的反應。如果我們不加防範,恐怕會落入他的圈套。」

  魯肅聽後,不禁點頭稱是。他感嘆道:「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呂蒙的讚賞和欽佩。他沒想到,這位年輕的將領竟然能如此深刻地洞察到關羽的意圖,更沒想到他的智謀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境界。

  呂蒙聽後,謙虛地笑了笑,說:「將軍過獎了。我只是盡我所能,為江東的安穩盡一份力而已。」

  魯肅又接著說:「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他的話語中充滿了驚喜和感慨。他沒想到,自己一直以來都低估了呂蒙的才能。呂蒙的這番話,不僅讓他重新認識了這位年輕將領,更讓他對江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當我們深入解析這段話時,可以看出其中蘊含的複雜情感和戰略考量。首先,關於魯肅對關羽的看法,這並非一蹴而就的結論。在歷史的洪流中,關羽以其忠勇仁義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他的強大實力和獨立精神也成為了一些人眼中的隱患。魯肅,作為孫吳的重要謀士和將領,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稱讚呂蒙,並非單純因為呂蒙的才能,更是因為呂蒙能夠成為制衡關羽的一股力量。

  而荊州之戰的爆發,更是將魯肅的強硬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率領大軍出征,面對的是關羽這位威名遠揚的武將。在戰場上,他冷靜果敢,與關羽的單刀赴會更是展現了他的膽識和魄力。這一戰,不僅考驗了魯肅的軍事才能,也檢驗了他對孫吳的忠誠和決心。

  然而,即使魯肅再強硬,他也不能改變孫吳和關羽之間日益加深的隔閡。這種隔閡,既有雙方戰略利益上的衝突,也有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異。魯肅雖然努力調和,但歷史的進程往往不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即使魯肅不死,孫吳和關羽之間的關係也很難得到改善。


  而對於魯肅來說,他的病逝或許真的是一種解脫。他一生為孫吳鞠躬盡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然而,面對複雜的局勢和難以調和的矛盾,他或許也感到疲憊和無奈。他的病逝,不僅是對他個人的一種解脫,也是對整個局勢的一種釋放。畢竟,在這個亂世之中,誰又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呂蒙在提及關羽及其君臣時,所指的"反覆無常",並非空穴來風。他明確指向了劉備曾以涼州為誘餌,試圖引導孫權共同對抗北方的曹魏。這一策略在當時的局勢下,無疑給孫權帶來了極大的困惑和猶豫。在這種背景下,孫權在深思熟慮後,選擇了聽從呂蒙的部分主張,決定大舉進軍荊州,意圖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與劉備之間的紛爭。

  然而,歷史的進程總是充滿了偶然和變數。正當孫權準備全面執行呂蒙的作戰計劃時,北方的曹操卻意外地消滅了張魯,這無疑為孫權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如果孫權真的按照呂蒙的方案全力攻打荊州,那麼即使成功擊敗了劉備,他也將面臨著來自北方曹操的強大壓力。屆時,劉備雖然被削弱,但曹操的勢力卻會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這對孫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那個時期,呂蒙雖然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但他的地位還並不穩固。而孫權與魯肅,雖然都是一代英才,但他們卻並沒有周瑜那種一統天下的壯志。因此,在權衡利弊之後,他們最終選擇了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與劉備之間的紛爭。這種選擇雖然避免了直接的軍事衝突,但也為三國鼎立的格局埋下了伏筆。

  從這一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孫權對於呂蒙的評價雖有一定的肯定,但這種肯定顯得頗為有限。他認可呂蒙的方略在某些方面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但這也僅僅停留在"可取之處"的層面,並未達到孫權心中那種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當呂蒙對徐州的戰略形勢作出判斷時,孫權並未完全採納,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判斷,率領十萬大軍直撲合肥。然而,這次行動並未如孫權所願,他遭遇了張遼的頑強抵抗,最終敗下陣來,這一失敗讓孫權深感痛心和懊悔。

  然而,就是在這次合肥之戰中,呂蒙的表現卻給了孫權深深的印象。當孫權處於危難之中,呂蒙毫不畏懼,奮力保護孫權,展現出了極高的忠誠和勇氣。這種表現讓孫權對呂蒙的看法有了轉變,他開始重新審視這位將領的價值。

  不久之後,魯肅因病去世,這無疑給孫權帶來了更大的困擾。魯肅是孫權的重要謀士和將領,他的離世使得孫權在人才方面陷入了困境。然而,就在這時,呂蒙的才能和表現再次得到了孫權的認可。他順理成章地繼承了魯肅的位置,成為了孫權麾下的一員重要將領。這次的變動不僅證明了孫權對呂蒙的信任,也預示了呂蒙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為孫權的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我們深入探討呂蒙的戰略時,不難發現,他的策略實際上是周瑜和魯肅兩種不同思路的巧妙結合。周瑜,作為東吳的傑出軍事家,主張積極進取,力求全據長江,從而確保東吳的疆域安全和戰略縱深。而魯肅,則更偏向於穩健的外交策略,主張通過外交手段與各方維持和平,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呂蒙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既堅持了對長江的控制,也懂得在關鍵時刻採取果斷的軍事行動。

  從全據長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周瑜還是呂蒙,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長江作為天然的防線,對於東吳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呂蒙之所以能夠成功實現這一目標,除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準確地判斷形勢,抓住戰機。

  然而,對於呂蒙的戰略是否成功,這並非僅僅取決於他的能力高低,還與諸多外部因素密切相關。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將他的戰略與他的道德掛鉤。戰爭,本身就是一場殘酷的遊戲,背盟偷襲、欺騙等手段在戰爭中屢見不鮮。如果僅僅因為呂蒙採取了這些手段而對他進行道德批判,那麼我們也應該首先去批判那些同樣採取過類似手段的歷史人物,如周瑜等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呂蒙在臨死之際還向孫權推薦了朱然。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他對東吳的忠誠和對後世的關心。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一事實。因此,在評價呂蒙時,我們應該更加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而不是僅憑一些片面的觀點就對他進行指責或讚揚。

  總的來說,呂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和出色才能的軍事家。他的戰略思想不僅為東吳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以更加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評價他,而不是僅僅因為一些表面的道德問題就對他進行無端的指責。

  對於歷史中的這些紛爭與策略,我們總是試圖從中尋找道德的標尺,然而,當我們深入其中,卻會發現其複雜性遠超想像。以孫權、呂蒙為例,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選擇了背刺盟友這一行動,這無疑在道德層面上顯得有所欠缺。然而,若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決策又是相當明智的。畢竟,他們所依仗的,是那滔滔長江,而非與蜀漢的聯盟。這樣的選擇,雖然有些不義,但在殘酷的戰爭中,卻往往能夠保全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同樣,劉備與諸葛亮在三國爭霸的過程中,也做出了類似的決策。他們背刺了自己的親戚,這樣的行為同樣在道德上留下了瑕疵。然而,如果我們從蜀國的國家戰略出發,這樣的選擇又似乎無可厚非。畢竟,只有擁有更多的地盤,他們才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心中的理想。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道德與戰略,往往難以兩全。

  然而,當我們對孫權、呂蒙的行為進行指責,稱他們為小人時,我們也應當反思,是否應該用同樣的標準去評判劉備與諸葛亮。畢竟,他們所做的事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諸葛亮不僅主張奪下劉璋的益州,為蜀國擴張了疆土,甚至還曾慫恿劉備搶奪劉表的荊州。這樣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蜀國的實力,但同樣也在道德上留下了爭議。

  因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儘量客觀公正,避免雙重標準。孫權、呂蒙與劉備、諸葛亮,他們都是在三國這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論這些選擇是否正確,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理解他們的立場與苦衷。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