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二十一章 司馬懿的隱忍(2)

第二十一章 司馬懿的隱忍(2)

2024-08-19 08:23:57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1、司馬懿的洛水之誓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洛水之誓的塵埃落定後,華夏大地歷經了漫長的三百年,猶如鳳凰涅槃,逐漸從混亂中崛起,重建了社會的秩序與倫理。這段歲月,是血與火的洗禮,也是智慧與勇氣的較量。

  當我們回首春秋戰國那段歷史,為何會有一種感覺,覺得當時的君主們似乎顯得比較「傻」呢?比如楚懷王,他被張儀的巧舌如簧所迷惑,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甚至被欺騙得團團轉。但細想之下,這並非真正的「傻」,而是那個時代道德觀念的淪喪,政治信用的嚴重破產。

  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是堂堂一國之相,也可能在外交場合上信口雌黃,做出的承諾如同兒戲一般,事後可以輕描淡寫地拋諸腦後。這種行為的背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淪喪和信用體系的崩潰。

  而洛水之誓的背叛,更是將這種道德淪喪推向了極致。誰也沒有想到,一位國家的重臣,竟然會在眾人面前公然違背誓言,當街弒君。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整個封建王朝倫理道德的極大衝擊。

  自此以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開始意識到,政治信用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想在政治舞台上立足,必須擁有足夠的信用和威望。而如果有人想要陷害他人,只需在皇帝面前誣陷他是當代的司馬懿,那麼這個人就會立刻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種政治生態的演變,無疑是對洛水之誓背叛事件的一種深刻反思和警示。

  作為歷經曹魏、曹叡、曹芳三朝變遷的資深重臣,司馬懿在歲月的洗禮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政治智慧,更贏得了先帝的深深信賴。當先帝臨終前,他緊握著司馬懿的手,將年幼的曹芳託付給了他,希望他能夠輔佐這位年輕的君主,穩定朝政,守護這片江山。

  在時光的流轉中,司馬懿已經走過了七旬的年華。此刻,他靜靜地站在洛水河畔,那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與故事。然而,這美景並未能平復他內心的波瀾,反而使他心中的情緒更加複雜。

  他凝望著那河水,思緒萬千。他深知,此刻的朝廷並非風平浪靜,曹爽手握重兵,其野心勃勃,對皇位構成了潛在的威脅。這不僅僅是對皇權的挑戰,更是對整個國家的安定和年幼君主的未來的威脅。

  司馬懿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定,他明白自己作為一位忠誠於國家的重臣,必須肩負起這個重任。他不僅要保護皇位的穩固,更要為年幼的君主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未來。

  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歲月,那時他懷揣著滿腔熱血,立志要為國家效力。如今,他雖然年事已高,但那份初心卻從未改變。他深知,此刻正是他為國家、為君主盡忠的時刻。

  於是,他深吸了一口氣,轉身離去。他知道,自己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個潛在的威脅。他將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國家的安定和君主的未來而奮鬥。

  於是,他莊嚴地向天地發誓,聲音鏗鏘有力,迴蕩在洛水之上。他聲稱自己之所以如此行事,只是為了緩和當前的政治局勢,避免更大的動盪。他承諾,只要大將軍曹爽能夠交出兵權,他將竭盡所能保證曹爽及其家族的榮華富貴,讓他們過上安穩無憂的生活。

  這一刻,司馬懿的眼神堅定而深邃,他的話語充滿了誠意和決心。他知道,這將是一場艱難的較量,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了國家的未來,他願意付出一切。

  在遙遠的東漢時期,洛水河畔,曾經有一位帝王,他的名字叫劉秀。劉秀,這位英勇睿智的君主,在洛水之畔,曾經立下了莊重的誓言。他望著潺潺的洛水,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他的誓言如同洛水一般,深邃而堅定。


  然而,有趣的是,就在劉秀在洛水起誓的那一刻,一個名叫朱煒的人,竟然成為了飾演劉秀的對象。朱煒,這個在歷史上曾讓劉秀痛心疾首的名字,因為他的存在,讓劉秀承受了兄弟相殘的痛苦。朱煒是劉秀的殺兄仇人,但他卻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被選中來扮演劉秀,這無疑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命運的玩笑。

  然而,劉秀的誓言並沒有因為朱煒的扮演而失去效力。他許下的承諾,如同洛水的力量一般,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朱家。在劉秀的庇護下,朱家開始了他們的繁榮之路。他們世代享受著劉秀所給予的富貴,成為了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朱家的繁榮,如同洛水的流動一般,永不枯竭。

  更為奇妙的是,在東漢末年,這個曾經扮演劉秀的家族,竟然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那時,朱家的人甚至曾擔任過曹操的上司,成為了那個動盪時期的重要人物。這一切,都仿佛是在回應劉秀在洛水河畔的誓言,朱家的命運與東漢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同起同落。

  這段歷史,仿佛是一曲波瀾壯闊的史詩,講述著命運的輪迴和家族的興衰。而洛水,這個曾經見證了劉秀誓言的地方,也成為了這段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靜靜地流淌著,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見證著朱家與東漢王朝的緊密聯繫。

  在司馬懿鄭重發誓之前,魏國的朝政已經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只需一絲火星便能引爆全面的內戰。朝堂之上,權力的鬥爭與陰謀交織,各方勢力暗流涌動,國家安定岌岌可危。皇宮的宮牆似乎都無法阻擋那些竊竊私語和暗自籌劃的聲音,它們如同寒風中的枯枝,搖曳不定,隨時可能斷裂。

  而就在這個時候,司馬懿,這位歷經三朝風雨的老臣,選擇了在洛水邊進行一場莊重的起誓。他望著那波光粼粼的洛水,心中充滿了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未來的期望。他發誓,願意放下個人的恩怨與權力,與各方勢力達成和解,共同為魏國的未來努力。他的誓言如同那洛水一般,清澈而堅定,仿佛能夠洗滌人們心中的塵埃。

  眾臣在聽到司馬懿的起誓後,無不感到震驚與敬佩。他們紛紛勸說大將軍曹爽,希望他能夠答應司馬懿的請求,不要爆發內戰。他們深知,一旦內戰爆發,魏國將陷入無盡的混亂與痛苦之中,百姓將流離失所,國家將四分五裂。他們相信,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必定有著深厚的國家情懷和責任感,他的誓言不會是空口白話,而是真心實意的承諾。

  於是,在眾臣的勸說和司馬懿的誠意之下,曹爽最終選擇了接受司馬懿的和解請求。他明白,只有和平與合作,才能讓魏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場即將爆發的內戰,最終在司馬懿的智慧和勇氣面前化為了烏有,魏國也因此得以繼續繁榮與昌盛。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曹爽,作為曹魏的重要將領,手握重兵,本可以憑藉這股力量守護自己的家族和曹魏的江山。然而,在權謀的旋渦中,他選擇了信任司馬懿,交出了手中的兵權。他以為,這樣做可以換來家族的安寧和自身的平安,然而,他錯了。

  司馬懿,那位看似溫文爾雅、深藏不露的謀士,並未如他所承諾的那般,對曹爽家族手下留情。在得到兵權後,他並未履行對曹爽的承諾,反而選擇了對曹爽家族進行滅頂之災的打擊。曹爽,這位曾經的曹魏重臣,就這樣被滅三族,他的家族,他的親人,他的未來,都在那一刻化為灰燼。

  而那個曾替司馬懿擔保的太尉蔣濟,此時正處於極度的震驚與懊悔之中。他本以為自己可以憑藉著對司馬懿的了解和信任,為其承諾作保,但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一記耳光。司馬懿的背叛讓他感到無比的痛心和自責。


  當曹爽家族被滅的消息如同一道驚雷般傳入蔣濟的耳中時,他完全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心中的憤怒如同燃燒的火焰一般噴涌而出,他恨自己為何如此輕信司馬懿;失望如潮水般淹沒了他,他對司馬懿的人品產生了深深的質疑;悔恨則像毒蛇一樣纏繞著他的心靈,讓他痛苦不堪。

  這些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直接將蔣濟推向了生命的終點。他躺在床上,瞪大雙眼,仿佛要透過屋頂看到那片被鮮血染紅的天空。他的呼吸越來越急促,心跳也逐漸加快,最後一口氣沒能喘上來,便離開了人世。

  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太尉,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愧疚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忠誠和信任,最終換來了這樣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局。而司馬懿,則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笑到了最後,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司馬懿的篡逆之心,早已昭然若揭。他利用曹爽的信任,背叛了曹魏,背叛了那些曾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們對他的道德底線產生了深深的質疑。即使傾盡洛河之水,也無法洗淨他身上的篡逆之名。

  此事讓後人在感慨的同時,也不禁對古人的智慧產生了疑問。他們真的不明白司馬懿的野心嗎?不,他們明白。他們只是沒想到,有些人為了權力,竟然可以如此不顧一切,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線。這就是人性的陰暗面,是權力鬥爭中的殘酷現實。

  洛水之誓,其背後所蘊含的深意,遠非曹爽一人的生死所能衡量。倘若在誓約達成的短短數日後,曹爽便以自殺的方式草草了結,那對於大魏的朝堂而言,或許只會引發一陣短暫的議論,而後便會被貼上「活該」的標籤,成為權謀鬥爭中的又一犧牲品。

  然而,洛水之誓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標誌著大魏的權力結構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這次變革的核心,便是將曹爽這位被眾人視為又蠢又壞的權臣徹底廢黜,從而為大魏的未來發展掃清障礙。而在此之後,大魏的治理權將不再集中於一人之手,而是由重臣世家共同執掌,形成了一種更為平衡、穩定的權力格局。

  在這個過程中,老太傅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他憑藉著自己深厚的資歷和功績,成為了這次變革的領導者和話事人。然而,歲月不饒人,老太傅的年紀已經不小,他深知自己無法長久地執掌大權。因此,在他的計劃中,自己將暫時擔任這個話事人的角色,待幾年後年事已高,便會將權力平穩地交接給其他老臣。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太傅也並未忘記自己的家族利益。他深知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才華橫溢之輩,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他們必將成為大魏的棟樑之才。因此,在老太傅的規劃中,他的兒子們也將被納入這個權力體系中,通過論資排輩的方式逐漸嶄露頭角。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司馬師熬過了二十年的磨礪後,他也有機會成為大魏的太尉,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歷史的洪流中,司馬懿的每一步棋都顯得異常精準且充滿策略。然而,當他背叛了與曹爽共同立下的約定時,他的目標並非僅僅是為了除去曹爽這個眼中釘。實際上,他的重點更為深遠,他計劃的是一場權力的徹底洗牌,一場對朝廷的徹底清洗。他利用這個機會,不僅成功地抓住了全部的權力,更是為他的家族鋪設了一條通往皇位的康莊大道,實現了父死子繼的宏偉藍圖。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原本與司馬懿一同站在對抗曹爽這一亂政者立場上的重臣世家們,突然之間就轉變了角色。他們由原本幫助司馬懿解決禍亂朝綱的盟友,變成了協助他謀朝篡位的幫凶。這種轉變,對於任何一個重臣世家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心理震撼。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世家們是否真正忠於曹魏的皇室,但他們必定對司馬懿的行為有著深深的疑慮。畢竟,撥亂反正和謀朝篡位,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如同天壤之別。撥亂反正是為了維護朝廷的穩定,而謀朝篡位則是要顛覆整個皇室的統治。對於任何一個忠誠於朝廷的世家來說,這兩者之間的價碼,顯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因此,當司馬懿在背棄了與曹爽的約定,開始他的權力清洗之路時,他其實已經背叛了所有與他站在同一立場上的重臣世家。他的行為,不僅讓曹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讓所有的重臣世家們感到了深深的被欺騙。可以說,司馬懿的這次行動,不僅僅是對曹爽的一次背叛,更是對全體重臣世家的一次詐騙。

  高平陵之變,作為三國時期曹魏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其本身的發生並非毫無緣由,而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然而,真正引起後世廣泛爭議和詬病的,並非這一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之後所引發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那位權勢滔天的人物在洛水之畔的誓言。那誓言,原本是為了穩定人心,平息叛亂,但他卻用這莊嚴的誓言做了一個令後世都感到震驚和鄙視的行為。他欺騙了對手,誘導其放下武器投降,卻在其最無助、最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突然反戈一擊,將對方的家族屠殺殆盡。這一行為,不僅違反了所有的道義和人性,更是給後世樹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榜樣。

  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政治鬥爭的底線可以如此之低,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顧一切。你可以在你認為對方還有一戰之力的時候,用各種手段誘騙其投降,然後在你認為已經掌控了全局的時候,反手就將對方和其家族斬盡殺絕。那麼,這樣的投降,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政治鬥爭,又有什么正義可言呢?

  從此以後,政治鬥爭變得更加殘酷和血腥。夷三族、誅九族的血案層出不窮,人們為了權力和地位,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惜犧牲無辜者的生命。這種風氣,不僅在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動盪和不安,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望歷史,我們不禁要感嘆:高平陵之變本身雖非完美,但其後果,尤其是那洛水之誓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更是令人痛心和遺憾。如果我們能從中吸取教訓,堅守道德和人性的底線,或許歷史將會呈現出另一番不同的面貌。

  鄧艾,這位曾經的英勇將領,他的死,仿佛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的忠誠與才華,在權力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的死,並非簡單的個人悲劇,而是政治鬥爭的殘酷縮影。他的死,讓多少人感嘆,這原本可以避免的。

  鍾會的造反,更是讓人震驚。這位曾經的曹魏重臣,竟然會走上這樣的道路。他的背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逐漸積累下的怨念和絕望。他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抗。

  而淮南三叛,更是政治鬥爭的激烈體現。這些地方勢力,原本應該為國家效力,但在權力的誘惑和驅使下,他們選擇了背叛。他們的叛亂,不僅給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讓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這些變故,本不該有,然而它們卻此起彼伏的發生。這一切,都是政治鬥爭失敗的結果。在這個充滿權謀和鬥爭的世界裡,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司馬家,作為當時的掌權者,他們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是推動這些變故發生的重要因素。

  對於那些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的人來說,他們的選擇並不多。要麼忍氣吞聲,接受自己的命運,要麼奮起反抗,為自己的生存和尊嚴而戰。然而,即使他們選擇了反抗,結果也往往是悲慘的。夷三族、誅九族,這些殘酷的刑罰,成為了他們反抗的代價。

  然而,即使如此,他們依然選擇了反抗。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他們不反抗,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更加悲慘的命運。他們寧願選擇起義造反,哪怕希望再渺茫,也不願在屈辱和絕望中度過餘生。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在這個充滿鬥爭和血腥的時代里,每一個選擇都充滿了艱難和痛苦。然而,正是這些選擇,塑造了歷史的走向,也決定了人們的命運。

  這件事情,如同驚雷一般,轟動了整個時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皇權的神聖與穩固似乎被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所顛覆。那個平日裡溫文爾雅、看似無害的公子,竟然在繁華的街道上,公然對皇帝痛下殺手。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行為之後,他並未受到任何應有的懲罰,反而自立為帝,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

  這樣的行為,無疑給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一個極大的震撼。原來,皇權的威嚴和神聖,在權力和欲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九五至尊的寶座,竟然可以被人在大街上輕易奪取,而且還不影響自己繼續坐上那個位置。這簡直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買賣,似乎只要膽子夠大,手段夠狠,就能輕易地顛覆整個王朝。

  回想起曹操的時代,他雖然權傾朝野,但對待漢獻帝還是留有一定的餘地。漢獻帝雖然三次造反,但曹操都未曾對他下毒手,只是殺掉了他的皇后和孩子。然而,司馬家卻完全不同,他們似乎根本不在乎這些所謂的底線和規矩。從八王之亂開始,到五胡亂華,再到南北朝的混亂,臣屬弒君、政變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仿佛整個天下都陷入了一種無序的混亂之中。

  這樣的局面,使得整個國家都無法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統一政權。各方勢力互相爭鬥,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國家都陷入了一種無休止的動盪之中。這樣的局面,無疑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而那些手握重權、心懷叵測的人,卻在這場混亂中不斷地謀取著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顧國家和人民的死活。這樣的時代,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啊!


關閉
Δ